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质岩的三种成因类型分析与研究
1
作者 刘沛云 胡广 +2 位作者 谢静平 高兆龙 胡罗嘉 《石化技术》 2024年第12期114-116,共3页
硅质岩是一类特殊化学沉积岩,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均有分布。由于抗风化能力强,对沉积时的原始信息保存较好,所以硅质岩是重建古环境的重要载体。地层中硅质岩产出形态多样,成因机制复杂。根据硅的来源和形成方式可以分为生物成因、化学... 硅质岩是一类特殊化学沉积岩,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均有分布。由于抗风化能力强,对沉积时的原始信息保存较好,所以硅质岩是重建古环境的重要载体。地层中硅质岩产出形态多样,成因机制复杂。根据硅的来源和形成方式可以分为生物成因、化学成因、交代成因三大类。通过分析硅质岩的成因类型,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硅质岩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在不同地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这些信息对于重建古环境和探索相关矿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放射虫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被引量:42
2
作者 孙省利 陈践发 +1 位作者 刘文汇 王大锐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5-48,共4页
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及塔东1井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硅质岩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的结果,硅质岩中As、Sb、Hg、Ba、Sr、V、Ni、Mo、U等元素明显富集,尤其是As、Hg、Ba和U高度富集,Ba/Sr值不大于10×104,U/Th值大于1;稀土元素总量低,... 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及塔东1井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硅质岩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的结果,硅质岩中As、Sb、Hg、Ba、Sr、V、Ni、Mo、U等元素明显富集,尤其是As、Hg、Ba和U高度富集,Ba/Sr值不大于10×104,U/Th值大于1;稀土元素总量低,具有明显的Ce负异常,δCe值为0.524~0.991,Lan/Cen值为1.112~2.934。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硅质岩属于海底热水沉积型,其形成环境为大陆边缘深海槽。由于硅质岩与黑色页岩呈互层产出,空间分布稳定,故认为二者形成环境相似;推测该区黑色岩系形成时的缺氧事件可能是海底火山及与之紧密伴生的海底热水流体活动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下寒武统 硅质岩 热水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区二叠系硅质岩成因分析及沉积环境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红敬 解习农 +3 位作者 周炼 苏明 彭伟 陈慧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64-569,575,共7页
对扬子地区2个典型剖面即广元上寺剖面和罗甸纳水剖面的二叠系硅质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扬子板块不同地区不同产状的硅质岩稀土元素特征存在差异,燧石条带和团块状硅质岩∑REE均小于层状硅质岩的∑REE;同一地区不同产状的硅... 对扬子地区2个典型剖面即广元上寺剖面和罗甸纳水剖面的二叠系硅质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扬子板块不同地区不同产状的硅质岩稀土元素特征存在差异,燧石条带和团块状硅质岩∑REE均小于层状硅质岩的∑REE;同一地区不同产状的硅质岩Ce/Ce*相差极小,而不同地区Ce/Ce*存在明显差异。硅质岩与围岩(灰岩和页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页岩的∑REE最高,其次为层状硅质岩,再次为灰岩,最低为燧石条带。通过系统的岩石学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广元地区二叠系硅质岩以生物沉积为主,并有一定的热水沉积物质,其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中下部;而黔南地区二叠系硅质岩是热水沉积为主,混有少量非热水成因的物质,其形成于远离陆源的洋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稀土元素 沉积环境 二叠系 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碳酸盐岩层系硅质岩储层表征与评价--以塔里木盆地塔深6井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刘永立 尤东华 +4 位作者 李海英 高利君 蒋宏 张卫峰 鲍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7-556,共10页
塔里木盆地塔深6井揭示了奥陶系蓬莱坝组发育一定厚度的硅质岩储层,其储层发育特征与油气储集性能是当前研究焦点之一。基于岩性、电性响应特征,开展了详细的岩心观察描述、X衍射、显微岩石学分析和储集性能等储层表征与评价。分析结果... 塔里木盆地塔深6井揭示了奥陶系蓬莱坝组发育一定厚度的硅质岩储层,其储层发育特征与油气储集性能是当前研究焦点之一。基于岩性、电性响应特征,开展了详细的岩心观察描述、X衍射、显微岩石学分析和储集性能等储层表征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塔深6井硅质岩储层比同层系白云岩具有更高的孔隙度,超过7400 m埋深下孔隙度平均值高达13.5%;主要由微晶石英组成,石英含量高达83.0%~93.7%,另有少量粘土、方解石和白云石等其他矿物。储集空间主要为石英晶间微孔隙,分布相对均一;孔隙直径多为1~10μm,其次为0.1~1μm,主要喉道直径为10~100μm。原油加压饱和离线核磁共振实验研究表明,0.1~10μm孔隙是硅质岩储层的主要储油空间,且总孔隙度越大可容纳的原油总量越大。塔深6井硅质岩储层与白云岩互层接触关系及与硅质结核的共生关系、显微层理结构特征、初始高孔隙度特征均表明其为沉积与成岩作用的共同产物,形成于台地内局部相对深水区。地震反射特征揭示储集体分布南北长约300 m、东西宽约200 m。硅质岩储层的发现对认识塔里木盆地早奥陶世碳酸盐岩台地内部结构差异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蓬莱坝组 硅质岩储层 超深层碳酸盐储层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塔深6井蓬莱坝组硅质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刘永立 尤东华 +2 位作者 高利君 张卫峰 谢乘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3-91,共9页
塔里木盆地下奥陶统蓬莱坝组普遍为局限台地相沉积,塔河地区最为典型,前期数口钻井已揭示塔河地区蓬莱坝组以中-厚层粉-细晶白云岩为主。而其西南部的塔深6井揭示蓬莱坝组岩性差异较大,主要为砾屑白云岩、深灰色角砾状硅质和浅灰色层状... 塔里木盆地下奥陶统蓬莱坝组普遍为局限台地相沉积,塔河地区最为典型,前期数口钻井已揭示塔河地区蓬莱坝组以中-厚层粉-细晶白云岩为主。而其西南部的塔深6井揭示蓬莱坝组岩性差异较大,主要为砾屑白云岩、深灰色角砾状硅质和浅灰色层状硅质岩组合,其中发育一套近60 m浅灰色层状硅质岩。通过岩心观察、常规岩矿、测井和地震相分析,识别出塔深6井蓬莱坝组沉积背景为局限台地内的局部负低洼区,南北长约300 m,东西宽约200 m,台洼高差可达上百米,发生滑塌而产生角砾状硅质和砾屑白云岩的混杂堆积,并形成浅水造硅生物建造的均匀层状硅质岩,不同于周边典型的局限台地厚层白云岩组合。层状硅质岩具有中孔、低渗特征,储集空间主要为直径1~6μm的密集微孔,见菌丝等古微生物痕迹。由此,确定塔深6井蓬莱坝组硅质岩主要为由沉积地形诱发的机械垮塌破碎和浅水-半深水生物成因,对于丰富和深化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沉积演化和储层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砾屑白云 塔深6井 蓬莱坝组 下奥陶统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含油气盆地硅质岩储集层主要类型及勘探开发特点 被引量:5
6
作者 路放 刘嘉麒 +3 位作者 李亚辉 刘泽容 周妍 丁卫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8-636,共9页
结合近年来国外硅质岩油气藏勘探、开发实际情况,简要介绍硅质岩的成因、组成和分类,进而讨论硅质岩油气藏的圈闭分类、储集特性、岩石物理特征及钻井、完井和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硅质岩是指由生物作用、化学作用、生物化学作用和... 结合近年来国外硅质岩油气藏勘探、开发实际情况,简要介绍硅质岩的成因、组成和分类,进而讨论硅质岩油气藏的圈闭分类、储集特性、岩石物理特征及钻井、完井和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硅质岩是指由生物作用、化学作用、生物化学作用和火山作用形成的富含SiO2的岩石,岩性致密、坚硬、易碎。硅质岩油气藏圈闭可分为裂缝型、古风化壳型、热液型、自生自储型、水动力型和侧向隔挡型6种类型。硅质岩储集层非均质性极强,孔渗性受岩相、泥质含量和孔隙性质等诸多因素控制。研究表明硅质岩适于作为优异的储集岩类,在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下可以形成油气藏,是重要的岩性油气藏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油气藏 烃源 裂缝型 热液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凌源地区雾迷山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郑秀才 王正允 陈梦蛟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78,共6页
辽西凌源雾迷山组发育的硅质岩属于低硅质硅质岩,其SiO2平均含量为75%。岩石相对富集Fe、Mn,而相对贫Al、Mg、Ti,富集微量元素Ba。Fe2O3/FeO、Al/(Al+Fe+Mn)、K2O/Na2O和Ba/Sr比值,Al-Fe-Mn、SiO2-Al2O3、MgO-SiO2、MgO-P2O5的图解都显... 辽西凌源雾迷山组发育的硅质岩属于低硅质硅质岩,其SiO2平均含量为75%。岩石相对富集Fe、Mn,而相对贫Al、Mg、Ti,富集微量元素Ba。Fe2O3/FeO、Al/(Al+Fe+Mn)、K2O/Na2O和Ba/Sr比值,Al-Fe-Mn、SiO2-Al2O3、MgO-SiO2、MgO-P2O5的图解都显示区内硅质岩具有明显的热水沉积的特征;MnO/TiO2、Al/(Al+Fe)比值,V、Ba、Sr、Rb等微量元素含量,Fe2O3/TiO2~Al2O3/(Al2O3+Fe2O3)双变量图解判别显示硅质来源于大陆边缘-远洋盆地;CaO/(Fe+CaO),MgO/(Al2O3)比值指示出其形成于高盐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热水沉积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雾迷山组 辽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迭部志留系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岩 漆富成 +3 位作者 张字龙 李治兴 王文全 杨志强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375-382,460,共9页
中-下志留统碳硅泥岩赋铀建造中硅质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Si和O同位素特征显示,下部地层中硅质岩样品的形成与火山物质相关,其形成古构造环境为边缘海环境,并具上地壳特征,硅质岩样品中的铀来源于下伏中酸性火山岩;上部... 中-下志留统碳硅泥岩赋铀建造中硅质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Si和O同位素特征显示,下部地层中硅质岩样品的形成与火山物质相关,其形成古构造环境为边缘海环境,并具上地壳特征,硅质岩样品中的铀来源于下伏中酸性火山岩;上部地层中硅质岩样品为与生物作用有关的热水沉积硅质岩,其形成古构造环境为扩张中心(裂谷)开始活动的边缘海环境,并具幔源特征,硅质岩样品中的铀可能来源于上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地球化学特征 热水沉积成因 志留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质岩单面山路堑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莹 苏生瑞 +2 位作者 于国新 苏忆 李景山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1-126,共6页
为了研究硅质岩路堑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先通过野外调查,总结出路堑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滑移—拉裂破坏和受控于结构面的破坏;然后进行单轴压缩变形试验、抗拉强度试验及直接剪切试验得到硅质岩的物理力学参数,为数值模拟提供依据;... 为了研究硅质岩路堑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先通过野外调查,总结出路堑边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滑移—拉裂破坏和受控于结构面的破坏;然后进行单轴压缩变形试验、抗拉强度试验及直接剪切试验得到硅质岩的物理力学参数,为数值模拟提供依据;最后通过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边坡坡角、结构面间距、开挖坡率及平台宽度4个因素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边坡坡角对坡体的稳定性影响最大,其次为开挖坡率。由于硅质岩的特殊破坏形式及单面山路堑边坡破坏模式的多样性,在评价路堑边坡稳定性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不可单凭某一因素来判断。研究成果可为其他硬质岩单面山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及支护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单面山 路堑边坡 稳定性分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旺苍地区灯影组层状硅质岩类孔洞充填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小洪 石章俊 +2 位作者 冯明友 王良军 王兴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1,共11页
为揭示旺苍地区灯影组层状硅质岩类溶蚀孔洞中矿物充填序列及流体作用过程,综合应用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硅质岩类溶蚀孔洞中具白云石、方解石、微晶石英-纤维状玉髓、细-中晶石英及粗-巨晶石英5个世代典型... 为揭示旺苍地区灯影组层状硅质岩类溶蚀孔洞中矿物充填序列及流体作用过程,综合应用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硅质岩类溶蚀孔洞中具白云石、方解石、微晶石英-纤维状玉髓、细-中晶石英及粗-巨晶石英5个世代典型矿物充填并历经6期流体作用影响。在早期硅质岩形成基础上,第Ⅰ期深盆富镁热液溶蚀-充填叠加改造形成鞍状白云石;第Ⅱ期含硅热液交代白云石形成亮晶方解石;在第Ⅲ期沥青形成后,第Ⅳ期为封闭体系下高浓度低温硅质热液快速沉淀出微晶石英-纤维状玉髓;第Ⅴ期为石炭-二叠纪硅质流体作用下沉淀出细晶-中晶石英;第Ⅵ期为三叠纪弱饱和二氧化硅水溶液近平衡条件下沿缝洞缓慢结晶沉淀出粗晶-巨晶石英。经深盆富镁热液叠加硅质热液对层状硅质岩类复合改造,部分微孔及裂缝发育的硅质岩类可成为潜在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北地区 灯影组 硅质岩 孔洞充填 热液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大厂泥盆系浊积岩和硅质岩的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廖宗廷 周祖翼 陈焕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7-91,共5页
广西大厂泥盆系浊积岩主要见于中泥盆统,具明显的鲍玛序列,其组分由跳跃和悬浮两部分组成,堆积速率为(5.1~38.5)×10-4m/a。硅质岩主要见于上泥盆统,其中发现有海底火山热液活动的喷口,通过所含铁闪锌矿FeS的含量分析... 广西大厂泥盆系浊积岩主要见于中泥盆统,具明显的鲍玛序列,其组分由跳跃和悬浮两部分组成,堆积速率为(5.1~38.5)×10-4m/a。硅质岩主要见于上泥盆统,其中发现有海底火山热液活动的喷口,通过所含铁闪锌矿FeS的含量分析计算,其形成压力为0、267×108Pa,相当于2670m水深。所有特征表明它们是在深水裂谷盆地背景下,由于浊流沉积和热水沉积而形成的,是大厂热液成因超大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和生物礁油气藏重要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 硅质岩 油气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二叠纪硅质岩成因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贻灿 金福全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1期106-114,共9页
本文着重从地球化学及沉积岩石学等方面,配合一些数学地质分析方法(如Q-型因子分析、对应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及Q-型聚类分析等),对下扬子地区二叠纪硅质岩的成因、硅质来源和水深等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硅质岩 二叠纪 下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作地区太原组层状硅质岩中叶腊石的发现及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曹高社 杜忠 +1 位作者 徐光明 张松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0-193,共4页
进一步确定太原组硅质岩中硅岩的种类以及所含的其他矿物成分,对于分析硅质岩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和差热等分析方法,在太原组下部层状硅质岩中新发现了大量的叶腊石矿物并确定硅质岩中硅岩的种类为蛋白... 进一步确定太原组硅质岩中硅岩的种类以及所含的其他矿物成分,对于分析硅质岩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和差热等分析方法,在太原组下部层状硅质岩中新发现了大量的叶腊石矿物并确定硅质岩中硅岩的种类为蛋白石。新发现的叶腊石具有典型的叶腊石光性特征,X衍射特征峰清晰存在,差热曲线中具有明显的叶腊石吸热谷。硅质岩中的叶腊石赋存在具有两组方向的微裂隙中,并被硅质岩中主要矿物蛋白石所包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组 硅质岩 叶腊石 蛋白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东南晚二叠世大隆组层状硅质岩成因地球化学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20
14
作者 徐跃通 《桂林工学院学报》 CAS 1997年第3期204-212,共9页
鄂东南地区的晚二叠世大隆组中存在数层与地层整合产出的薄层状硅质岩,其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硅和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为热水沉积硅质岩。在Al-Fe-Mn和Fe-Mn-(Ni+Co+Cu)三角图上,硅质岩属... 鄂东南地区的晚二叠世大隆组中存在数层与地层整合产出的薄层状硅质岩,其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硅和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为热水沉积硅质岩。在Al-Fe-Mn和Fe-Mn-(Ni+Co+Cu)三角图上,硅质岩属较典型的热水沉积硅质岩。硅质岩MnO/TiO2<0.5,δCe平均值为0.80,δ30Si值为0.3×10-3~0.7×10-3,表明本区晚二叠世大隆组层状硅质岩主要在浅海环境下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热水沉积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大隆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地区冀北坳陷雾迷山组硅质岩特征研究——以辽宁省凌源县魏杖子剖面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紫光 王正允 +1 位作者 张敏 陈梦蛟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9年第1期24-28,共5页
从露头剖面勘查和镜下观察入手,对燕山地区冀北坳陷雾迷山组硅质岩的产状和岩石学特征进行描述,并依此将该区硅质岩分为三类:隐晶-微晶硅质岩、藻叠层石硅质岩、鲕粒似鲕粒硅质岩;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联系本区实际,认为本区硅... 从露头剖面勘查和镜下观察入手,对燕山地区冀北坳陷雾迷山组硅质岩的产状和岩石学特征进行描述,并依此将该区硅质岩分为三类:隐晶-微晶硅质岩、藻叠层石硅质岩、鲕粒似鲕粒硅质岩;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联系本区实际,认为本区硅质主要来源于海底火山喷发物和大陆风化产物;硅质岩的成因可归纳为原生沉积和交代成因两种,其中在原生沉积成因又可分为与生物作用有关和与化学作用有关的;最后从宏观和微观观察出发,认为硅质岩层中可以发育具有一定储集作用的裂缝性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石学 冀北坳陷 雾迷山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赤城雾迷山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4
16
作者 郑秀才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3-58,7,共6页
冀北赤城雾迷山组发育的硅质岩属于低硅质含量硅质岩,其SiO2平均含量为83.76%。岩石Al2O3含量(平均0.03%)和TiO2含量(平均0.01%)相对较低,MgO含量(平均3.65%)相对于Al2O3和TiO2含量较高,但明显与SiO2呈负相关。Fe/Ti、(Fe+Mn)/Ti、Al/(A... 冀北赤城雾迷山组发育的硅质岩属于低硅质含量硅质岩,其SiO2平均含量为83.76%。岩石Al2O3含量(平均0.03%)和TiO2含量(平均0.01%)相对较低,MgO含量(平均3.65%)相对于Al2O3和TiO2含量较高,但明显与SiO2呈负相关。Fe/Ti、(Fe+Mn)/Ti、Al/(Al+Fe+Mn)比值,Al-Fe-Mn、Fe/Ti和Al/(A1+Fe+Mn)的图解都显示区内硅质岩具有明显的热水沉积的特征;MnO/TiO2比值,Fe2O3/TiO2和Al2O3/(Al2O3+Fe2O3)双变量图解判别显示硅质来源于大洋中脊;CaO/(Fe+CaO)、(MgO/Al2O3)×100比值指示出其形成于高盐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热水沉积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雾迷山组 冀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地区宣龙坳陷中元古界硅质岩主元素多元统计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郑秀才 凃智杰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10期17-22,166-167,共6页
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相关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燕山地区宣龙坳陷中元古界硅质岩主元素进行分析。主元素聚类为陆源物质(Al2O3、TiO2、K2O和P2O5)、海洋物质(SiO2、CaO、MgO和烧失量)和热液物质(Fe2O3、MnO、Na2O和FeO)3类。每... 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相关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燕山地区宣龙坳陷中元古界硅质岩主元素进行分析。主元素聚类为陆源物质(Al2O3、TiO2、K2O和P2O5)、海洋物质(SiO2、CaO、MgO和烧失量)和热液物质(Fe2O3、MnO、Na2O和FeO)3类。每一类中各种元素之间的相关特征存在差异。提取的第1主因子、第2主因子、第3主因子分别反映了海洋因子、陆源因子和热液因子的特征,而第4主因子(Na2O和FeO)可能指示了强酸性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硅质岩是在有一定热水参与的强酸性海洋环境中正常化学沉积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多元统计 地球化学 中元古界 燕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黄色硅质岩玉的宝石学特征 被引量:10
18
作者 姚雪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3-14,共2页
关键词 云南省 宝石学特征 硅质岩 黄色 玉石 保山市 发祥地 新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恰尔隆一带硅质岩建造的发现及其成矿特征
19
作者 黄建国 杨瑞东 +2 位作者 曾磊 朱存金 魏玉燕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9-101,共3页
依据新疆恰尔隆一带沉积硅质岩建造剖面,分析主要岩石、沉积环境、成矿特征,认为其古地理环境为浅海、半深海盆地,硅的来源可能为火山源或与之相关的海底喷流。该建造中,特别是侵入其内的细晶花岗闪长斑岩含有较为丰富的Ag、Pb和Zn等成... 依据新疆恰尔隆一带沉积硅质岩建造剖面,分析主要岩石、沉积环境、成矿特征,认为其古地理环境为浅海、半深海盆地,硅的来源可能为火山源或与之相关的海底喷流。该建造中,特别是侵入其内的细晶花岗闪长斑岩含有较为丰富的Ag、Pb和Zn等成矿元素,局部地段可富集成矿,为该地区找寻银、铅锌多金属矿提供了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建造 成矿特征 恰尔隆 银铅锌多金属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作地区太原组中硅质岩的矿物学特征和成因分析
20
作者 曹高社 宋世豪 杜忠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6-44,共9页
华北板块太原组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中夹有大量黑色层状、似层状、团块状和条带状的硅质岩,对其成因尚有较大争议。为了探讨其成因,选择焦作地区太原组硅质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不同层位和形态的硅质岩样品,采用岩石薄片观察、电镜扫描、... 华北板块太原组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中夹有大量黑色层状、似层状、团块状和条带状的硅质岩,对其成因尚有较大争议。为了探讨其成因,选择焦作地区太原组硅质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不同层位和形态的硅质岩样品,采用岩石薄片观察、电镜扫描、能谱分析、XRD分析、差热分析等方法,对太原组硅质岩的矿物成分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原组硅质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蛋白石,并普遍含有玉燧、微晶石英和方解石,在底部层状硅质岩中还见有大量的叶腊石;硅质岩中的硅质矿物是SiO2对方解石的交代作用形成的,方解石是未被硅质完全交代的残留矿物,叶腊石是由体系外部提供的活性Si与岩浆岩碎屑水解提供的活性Al在微裂隙中经过合成作用形成的。研究结果为华北板块太原组硅质岩的成因提供了矿物学方面的约束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矿物学特征 成因 太原组 焦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