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快速汽相沉积法制备硅薄膜太阳电池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文静 许颖 +3 位作者 罗欣莲 于民 于元 赵玉文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04-407,共4页
对在重掺杂抛光单晶硅衬底上用RTCVD法形成硅薄膜太阳电池进行了研究。衬底为〈100〉晶向p+ + 型重掺硅片,电阻率为5×10- 3Ωcm 。主要工艺过程为:在衬底上生长一层硅薄膜同时掺硼,膜厚38μm ,扩磷制备... 对在重掺杂抛光单晶硅衬底上用RTCVD法形成硅薄膜太阳电池进行了研究。衬底为〈100〉晶向p+ + 型重掺硅片,电阻率为5×10- 3Ωcm 。主要工艺过程为:在衬底上生长一层硅薄膜同时掺硼,膜厚38μm ,扩磷制备p-n 结,背面蒸Al及Ti/Pd/Ag 制背电极,正表面在扩散后生长一层SiO2 ,前面用光刻剥离法制备Ti/Pd/Ag 电极,制成的1cm 2 太阳电池,开路电压VOC= 612.8m V,短路电流ISC= 29.3m A,填充因子FF= 0.7579,效率η= 13.61。对一些影响电池特性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硅薄膜的掺杂浓度、发射层的掺杂浓度以及减反射层都对太阳电池的特性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薄膜太阳电池 单晶 汽相沉积法 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沉积参数对微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晓丹 赵颖 +5 位作者 高艳涛 朱锋 魏长春 孙建 耿新华 熊绍珍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0-172,169,共4页
本文主要采用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了不同硅烷浓度、辉光功率和反应气体流量的单结微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电池的I-V测试结果表明:电池的开路电压随功率的降低、硅烷浓度和气体流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对应的短路电流密度... 本文主要采用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了不同硅烷浓度、辉光功率和反应气体流量的单结微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电池的I-V测试结果表明:电池的开路电压随功率的降低、硅烷浓度和气体流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对应的短路电流密度在一定的硅烷浓度条件下达到最大,填充因子也在逐渐的增加。文中对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晶硅薄膜太阳电池 气体流量 烷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基片硅薄膜太阳电池的制备与研究现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洪福 汤华娟 +1 位作者 王承遇 柳鸣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3年第F09期184-186,179,共4页
硅薄膜太阳电池已成为太阳电池研究的一个热点。主要阐述了玻璃基片硅薄膜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以及研究进展,提出了影响发展的几种因素以及在以后的研究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玻璃基片硅薄膜太阳电池 制备方法 光伏效应 PV 电动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威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试生产成功
4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44-644,共1页
天威保变6月29日披露,子公司天威薄膜光伏有限公司设计年产能为46.5兆瓦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生产线,近日已顺利完成设备安装和设备安全测试。该生产线于2009年6月24日开始进行第一次整线工艺整合,6月25日顺利产出第一批非晶硅单结薄... 天威保变6月29日披露,子公司天威薄膜光伏有限公司设计年产能为46.5兆瓦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生产线,近日已顺利完成设备安装和设备安全测试。该生产线于2009年6月24日开始进行第一次整线工艺整合,6月25日顺利产出第一批非晶硅单结薄膜太阳电池组件。预计天威薄膜2009年实现产能8兆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薄膜太阳电池 非晶 试生产 太阳电池组件 安全测试 生产线 子公司 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刷新硅薄膜太阳电池转换效率
5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84-1584,共1页
一个由日本多家研究机构的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近日宣称,他们开发出的一种三结薄膜硅太阳电池获得了13.6%的稳定转换效率,成功打破了此前报道的13.44%的世界纪录。研究人员称,如果进行一些合理化改进,其效率可达14%以上。相关... 一个由日本多家研究机构的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近日宣称,他们开发出的一种三结薄膜硅太阳电池获得了13.6%的稳定转换效率,成功打破了此前报道的13.44%的世界纪录。研究人员称,如果进行一些合理化改进,其效率可达14%以上。相关论文发表在《应用物理快报》杂志上。该研究小组由日本最大的几个研究中心抽调的人员组成,其中包括先进工业科学和技术研究所、光伏发电技术研究协会、夏普、松下和三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薄膜太阳电池 转换效率 日本 光伏发电技术 刷新 太阳电池 研究机构 世界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光学设计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正元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57,共4页
主要利用ASA(Advanced Semiconductor Analysis)光学模拟软件对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光学行为进行了模拟研究,利用玻璃衬底引入有绒界面,减薄TCO厚度,玻璃表面和TCO/P界面增加抗反射层等光学优化方法对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光学行为进行优化,以... 主要利用ASA(Advanced Semiconductor Analysis)光学模拟软件对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光学行为进行了模拟研究,利用玻璃衬底引入有绒界面,减薄TCO厚度,玻璃表面和TCO/P界面增加抗反射层等光学优化方法对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光学行为进行优化,以进一步提高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太阳电池 光学模拟 标准结构 最佳光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溅射后腐蚀ZnO的单结微晶硅太阳电池中的陷光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白立沙 刘伯飞 +2 位作者 赵慧旭 赵颖 张晓丹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01-807,共7页
采用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VHF-PECVD)技术,研究衬底表面形貌和电学特性的变化对微晶硅单结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通过对不同腐蚀时间溅射ZnO∶Al衬底及基于此的微晶硅单结电池进行研究发现:衬底表面横纵特征尺寸可通过腐蚀时... 采用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VHF-PECVD)技术,研究衬底表面形貌和电学特性的变化对微晶硅单结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通过对不同腐蚀时间溅射ZnO∶Al衬底及基于此的微晶硅单结电池进行研究发现:衬底表面横纵特征尺寸可通过腐蚀时间进行有效调控,光电性能的权衡使其存在最优化衬底腐蚀时间,从而使微晶硅单结电池达到最大光吸收和高电学性能。对衬底陷光结构和电池工艺进一步调整,获得初始效率达10.01%的单结微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将其应用到非晶硅/非晶硅锗/微晶硅三结叠层电池中,电池效率可达14.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晶硅薄膜太阳电池 VHF-PECVD 衬底 陷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最先用液体硅涂覆工艺的高性能太阳电池
8
作者 陈梅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3-364,共2页
日本高等科技研究所(JAIST)材料科学研究学科的下田达也教授,近日宣布开发出世界首次采用液体硅涂覆工艺,具有性能良好的半导体特性的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通过仅涂覆非光伏材料p-i-n型中间i层的工艺,制作出的电池单体的转换效率为1.... 日本高等科技研究所(JAIST)材料科学研究学科的下田达也教授,近日宣布开发出世界首次采用液体硅涂覆工艺,具有性能良好的半导体特性的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通过仅涂覆非光伏材料p-i-n型中间i层的工艺,制作出的电池单体的转换效率为1.79%。希望当非晶态硅太阳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提高后,能利用卷到卷式的生产方式进行大规模硅太阳电池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薄膜太阳电池 涂覆工艺 性能 世界 太阳电池 光电转化效率 光伏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0907915兆瓦非晶硅太阳电池项目在天津建成投产
9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4-84,共1页
被列为天津市重大工业项目之一的年产15兆瓦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项目.日前在天津滨海高新区建成投产。该产品现已用于村镇和广电设备供电以及牧区光伏提水系统,并远销德国,受到国内外用户好评。
关键词 非晶太阳电池 天津市 投产 硅薄膜太阳电池 光伏提水系统 工业项目 设备供电 高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整体多结级连太阳电池——光伏技术的新突破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文浚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7-102,共6页
从1954年第一只光电转换效率达到实际应用水平的硅太阳电池在美国贝尔实验室诞生起,光伏技术已有了5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引发的能源危机刺激下,在空间飞行器能源系统需求的牵引下,这一技术领域内不断取得重要技术突破... 从1954年第一只光电转换效率达到实际应用水平的硅太阳电池在美国贝尔实验室诞生起,光伏技术已有了5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引发的能源危机刺激下,在空间飞行器能源系统需求的牵引下,这一技术领域内不断取得重要技术突破。晶体硅太阳电池、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太阳电池、Ⅱ-Ⅵ族化合物半导体多晶薄膜太阳电池等,越来越多的太阳电池技术日趋成熟。光电转换效率的不断提高及制造成本的持续降低,使今天的光伏技术在空间和地面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 晶体太阳电池 光伏技术 硅薄膜太阳电池 光电转换效率 美国贝尔实验室 空间飞行器 级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体硅薄膜电池制备技术及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1
作者 梁宗存 沈辉 许宁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77-581,共5页
晶体硅薄膜太阳电池近些年来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初步的商业化探索。根据所采用的晶体硅薄膜沉积工艺中温度范围的不同 ,晶体硅薄膜电池研究可分为高温路线和低温路线两个不同发展方向。本文分别从这两个方向综述了目前国外晶体硅薄膜电池... 晶体硅薄膜太阳电池近些年来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初步的商业化探索。根据所采用的晶体硅薄膜沉积工艺中温度范围的不同 ,晶体硅薄膜电池研究可分为高温路线和低温路线两个不同发展方向。本文分别从这两个方向综述了目前国外晶体硅薄膜电池制备技术的最新进展 ,最新实验室研究结果。报导了晶体硅薄膜电池商业化进展状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硅薄膜太阳电池 制备技术 温度 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沉积硅薄膜电池及其在塑料衬底上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倪牮 薛俊明 +5 位作者 赵鹏 张建军 袁育杰 侯国付 赵颖 耿新华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0-44,共5页
采用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RF-PECVD)技术,保持衬底温度在125℃沉积硅薄膜材料及电池,研究了硅烷浓度、辉光功率等沉积参数对材料和电池性能的影响。在125℃的低温条件下,通过优化沉积工艺,在玻璃衬底和PET塑料衬底上分别制备... 采用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RF-PECVD)技术,保持衬底温度在125℃沉积硅薄膜材料及电池,研究了硅烷浓度、辉光功率等沉积参数对材料和电池性能的影响。在125℃的低温条件下,通过优化沉积工艺,在玻璃衬底和PET塑料衬底上分别制备出效率达到6.8%和3.9%的单结非晶硅电池。在PET衬底上,将低温沉积非晶硅电池的技术应用于的叠层电池的顶电池,制备出效率为4.6%的非晶/微晶硅叠层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沉积 硅薄膜太阳电池 塑料衬底 柔性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晶硅材料和电池特性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晓丹 赵颖 +4 位作者 魏长春 孙建 赵静 耿新华 熊绍珍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04-1307,共4页
主要采用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了系列微晶硅材料和电池。通过对材料电学特性、结构特性和电池间性能关系的研究,获得了高效率微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所对应材料的基本特性:暗电导在10^(-8)s/cm量级上,光敏性大于1000,晶... 主要采用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了系列微晶硅材料和电池。通过对材料电学特性、结构特性和电池间性能关系的研究,获得了高效率微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所对应材料的基本特性:暗电导在10^(-8)s/cm量级上,光敏性大于1000,晶化率约50%。进行了制备电池的开路电压和表观带隙之间关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甚高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高效率微晶硅薄膜太阳电池 表观带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年会在上海举行
14
作者 翟佐绪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薄膜太阳电池 电池组件 “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年会”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级联式宽谱域高反射一维光子多晶体(1D PMC)研究设计
15
作者 陈培专 侯国付 +4 位作者 索松 倪牮 张建军 张晓丹 赵颖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319-2324,共6页
研究并制备一种可用作硅基薄膜太阳电池背反射器的新型一维光子多晶体(1DPMC)。该1DPMC由两种不同周期厚度的一维子光子晶体(Pc)级联形成,其在500—1200nm波段内的平均反射率达到98.6%,适用于非晶硅单结、非晶硅/微晶硅双结、... 研究并制备一种可用作硅基薄膜太阳电池背反射器的新型一维光子多晶体(1DPMC)。该1DPMC由两种不同周期厚度的一维子光子晶体(Pc)级联形成,其在500—1200nm波段内的平均反射率达到98.6%,适用于非晶硅单结、非晶硅/微晶硅双结、非晶硅月E晶硅锗,微晶硅三结等各种类型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的背反射器。两种不同周期厚度的子Pc均由高折射率的a-si层和低折射率的SiOx层周期性交叠构成。通过a-si层厚度的调控,可方便地调整不同周期厚度光子晶体的高反射区域和带宽。研究表明:为了获得宽谱域高反射1DPMC,应将在禁带范围内存在吸收的子PC置于无吸收子PC上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太阳电池 一维光子多晶体 一维光子晶体 宽谱域高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analytical model to explore open-circuit voltage of a-Si:H/c-Si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被引量:1
16
作者 钟春良 耿魁伟 +1 位作者 罗兰娥 杨迪武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3期598-603,共6页
The effect of the parameters on the open-circuit voltage, V_(OC) of a-Si:H/c-Si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was explored by an analytical model.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V_(OC)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the logar... The effect of the parameters on the open-circuit voltage, V_(OC) of a-Si:H/c-Si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was explored by an analytical model.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V_(OC)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the logarithm of illumination intensity under usual illumination. There are two critical values of the interface state density(D_(it)) for the open-circuit voltage(V_(OC)), D_(it)^(crit,1) and D_(it)crit,2(a few 1010 cm^(-2)·e V^(-1)). V_(OC) decreases remarkably when D_(it) is higher than D_(it)^(crit,1). To achieve high V_(OC), the interface states should reduce down to a few 1010 cm^(-2)·e V^(-1). Due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ffective density of states in the conduction and valence band edges of c-Si, the open-circuit voltage of a-Si:H/c-Si heterojunction cells fabricated on n-type c-Si wafers is about 22 mV higher than that fabricated on p-type c-Si wafers at the same case. V_(OC) decreases with decreasing the a-Si:H doping concentration at low doping level since the electric field over the c-Si depletion region is reduced at low doping level. Therefore, the a-Si:H layer should be doped higher than a critical value of 5×10^(18) cm^(-3) to achieve high V_(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 cells a-Si:H/c-Si heterojunctions open-circuit volt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