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碳氧薄膜光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晨 陈焘 +1 位作者 王多书 张平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32-735,共4页
硅碳氧(SiCO)薄膜是一种三元玻璃状化合物材料,具有热稳定性好、能带宽、折射率大、硬度高等特性,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颖光学薄膜材料。本文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Si(100)及K9玻璃上制备了硅碳氧薄膜。利用椭圆偏振仪、紫外... 硅碳氧(SiCO)薄膜是一种三元玻璃状化合物材料,具有热稳定性好、能带宽、折射率大、硬度高等特性,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颖光学薄膜材料。本文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Si(100)及K9玻璃上制备了硅碳氧薄膜。利用椭圆偏振仪、紫外/可见/近红外光度计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表征了薄膜的光学性能及薄膜组分。研究发现,通过改变基片温度、工作压强及溅射功率等工艺参数,所制备的硅碳氧薄膜均具有高折射率(大于1.80),相比之下,K9玻璃基硅碳氧薄膜的折射率有着更大的变化范围(1.84~2.20)。通过对K9玻璃基硅碳氧薄膜的光学透射性能研究表明,以硅碳氧陶瓷作为溅射靶材,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K9玻璃基上可以制备出,在可见光及近红外区域有着较好光学透射性能,平均透过率能到达83%的硅碳氧薄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碳氧 薄膜 射频磁控溅射技术 光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基硅氧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储锂性能
2
作者 郭建良 韩松 +1 位作者 杨宏训 马娇娇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4-119,123,共7页
硅因其高容量而被认为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新一代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硅的低电导率及差的循环性能而限制了其作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以富含硅的稻壳为原材料,沥青为导电剂,通过简单的铝热还原反应,制得多孔硅氧碳... 硅因其高容量而被认为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新一代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硅的低电导率及差的循环性能而限制了其作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以富含硅的稻壳为原材料,沥青为导电剂,通过简单的铝热还原反应,制得多孔硅氧碳复合负极材料。结果表明:该复合负极材料展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2A/g的电流密度下,具有高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1016.2mAh/g/1349.5mAh/g和75.3%的首次库仑效率,在200个循环后仍能保持812.8mAh/g/819.3mAh/g的比容量。优异的性能,主要得益于,氢/氩混合气氛对二氧化硅的还原提供了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此外,沥青的加入一方面可以增强电极材料的导电性,另一方面熔融态的沥青可以填补材料中的孔隙,缓冲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从而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稻壳 沥青 负极材料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锂硅氧碳负极制备与锂电性能测试实验设计
3
作者 韩俊伟 杨斐 +1 位作者 徐倩 孔德斌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1,共6页
该文设计了预锂硅氧碳负极制备和锂电性能测试研究型综合实验。实验通过混合热处理的固相预锂化方法制备预锂硅氧碳材料,并首次在固态体系中对其进行了一系列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实验内容涉及材料制备与表征、电极制备与电池组装、... 该文设计了预锂硅氧碳负极制备和锂电性能测试研究型综合实验。实验通过混合热处理的固相预锂化方法制备预锂硅氧碳材料,并首次在固态体系中对其进行了一系列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实验内容涉及材料制备与表征、电极制备与电池组装、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该实验的设计和实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兴趣,深化理论理解,掌握基本的锂离子电池制作流程和测试方法,培养利用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设计 预锂化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硅氧碳氮负极材料合成及可控化学预锂化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欣悦 胡金龙 +4 位作者 燕禾 段先健 吴春蕾 王跃林 张灵志 《新能源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4-670,共7页
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与戊二醛(GA)为原料,通过水解和醛胺缩合反应生成前驱体,再高温热解制备碳氮氧化硅(SiOCN)负极材料。采用联苯锂(Li-BP)为锂化剂,2-甲基四氢呋喃(2-MeTHF)为还原溶剂的化学预锂化方法提高SiOCN负极极片的... 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与戊二醛(GA)为原料,通过水解和醛胺缩合反应生成前驱体,再高温热解制备碳氮氧化硅(SiOCN)负极材料。采用联苯锂(Li-BP)为锂化剂,2-甲基四氢呋喃(2-MeTHF)为还原溶剂的化学预锂化方法提高SiOCN负极极片的首次库仑效率。通过调控锂化试剂的反应时间很容易控制极片的预锂化程度。化学预锂化在电极表面优先形成固体电解质界面膜,在1mol/L锂化试剂浸渍30s,SiOCN/Li半电池首次库仑效率由73.6%提高到90.4%,循环稳定性与原始极片相当,1 A/g电流密度下的充电比容量为604 mA·h/g,195圈充放电循环容量保持率为98.5%。与NCM811正极匹配全电池,电池的首次效率从46.3%提高到78.6%。预锂化处理的SiOCN负极材料具有高首次库仑效率、高容量和长循环稳定性,在高能量密度锂电池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联苯锂 预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氧碳氮新型硅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5
作者 钟琪 余德馨 +2 位作者 赵欣悦 傅儒生 张灵志 《新能源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2-547,共6页
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与甲醛为原料通过烷氧基水解和席夫碱反应生成前驱体,高温热解制备硅氧碳氮(SiOCN)复合负极材料。比较研究了商用的电解液添加剂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和自制的有机氟硅电解液添加剂(MFSM2)在SiOCN电池中的... 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与甲醛为原料通过烷氧基水解和席夫碱反应生成前驱体,高温热解制备硅氧碳氮(SiOCN)复合负极材料。比较研究了商用的电解液添加剂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和自制的有机氟硅电解液添加剂(MFSM2)在SiOCN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与使用基础电解液相比,在使用MFSM2和FEC后电池可逆容量从614.6 m A·h/g分别提高至899.9 m A·h/g和886.9 m A·h/g,库仑效率从58.3%分别提高至62.2%和62.8%。循环伏安、电化学阻抗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分析结果表明,加入添加剂后在SiOCN电极表面反应形成稳定均匀致密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减小了界面阻抗,提高了离子传输速率,从而提高了SiOCN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解液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塘坝富硒硅质岩成因及沉积环境探讨:硅、氧、碳和硫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1
6
作者 冯彩霞 刘家军 +2 位作者 刘燊 胡瑞忠 池国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53-1259,共7页
鄂西渔塘坝含碳硅质岩段(P_1~3m)为硒矿床的主要赋硒层位,其硅、氧同位素组成δ^(30)Si变化范围为0.5‰~1.8‰(平均1.25‰);δ^(18)O为22.7‰~27.1‰(平均25.3‰);硅质岩中黄铁矿δ^(34)S的值变化范围为-27.7‰~5.65‰,幅度大于20‰... 鄂西渔塘坝含碳硅质岩段(P_1~3m)为硒矿床的主要赋硒层位,其硅、氧同位素组成δ^(30)Si变化范围为0.5‰~1.8‰(平均1.25‰);δ^(18)O为22.7‰~27.1‰(平均25.3‰);硅质岩中黄铁矿δ^(34)S的值变化范围为-27.7‰~5.65‰,幅度大于20‰;硅质岩层位中方解石样品的δ^(13)C值范围为4.19‰~0.52‰。综合研究表明,渔塘坝硅质岩在成因上主要表现为热水沉积特征,成岩温度为45℃,形成于半封闭的浅海至滨浅海(滞留的盆地)缺氧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岩 、硫同位素 成因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硅氧烷转化制备硅氧碳多孔陶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军战 张海昇 +1 位作者 张颖 贺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91-96,共6页
硅氧碳多孔陶瓷耐高温,密度低,比强度高,比表面积大,热导率低,介电性能优良,应用前景广阔。聚合物前驱体转化法已成为颇具前景的陶瓷材料制取手段。文章在简要介绍聚硅氧烷的基础上,从聚硅氧烷热解前、热解过程中以及热解后不同阶段形... 硅氧碳多孔陶瓷耐高温,密度低,比强度高,比表面积大,热导率低,介电性能优良,应用前景广阔。聚合物前驱体转化法已成为颇具前景的陶瓷材料制取手段。文章在简要介绍聚硅氧烷的基础上,从聚硅氧烷热解前、热解过程中以及热解后不同阶段形成特定的孔结构出发,重点阐述了通过聚硅氧烷热解制备硅氧碳多孔陶瓷的工艺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陶瓷 热解 成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支撑硅氧碳纳米镶嵌复合薄膜基板的制备及导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姚荣迁 符长平 +2 位作者 张帅丰 毛宇 冯祖德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23122-23125,共4页
利用先驱体熔融纺膜法,经熔融纺膜、氧化交联及900-1200 ℃不同裂解温度制得系列自支撑硅氧碳纳米镶嵌复合薄膜.利用红外光谱(FT-IR)分析氧化交联后及高温裂解薄膜的结构变化,通过X 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与扫描电镜(SE... 利用先驱体熔融纺膜法,经熔融纺膜、氧化交联及900-1200 ℃不同裂解温度制得系列自支撑硅氧碳纳米镶嵌复合薄膜.利用红外光谱(FT-IR)分析氧化交联后及高温裂解薄膜的结构变化,通过X 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与扫描电镜(SEM)对薄膜微观结构及形貌进行分析,采用电阻测试仪和激光热导仪对其进行电阻率与热导率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硅氧碳纳米镶嵌复合薄膜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能与热传导能力,随着裂解温度升高,薄膜电阻率减小,热导率大幅度增大.1200 ℃制备的样品具有合适电阻率和最佳热导率(46.8 W/(m·K)),薄膜以非晶态相SiOxCy 和游离碳为基体,细小等轴β-SiC晶弥散分布在基体中,其表面平整度高通过丝网印刷可获得两条平行的均匀致密高温银浆电路层,有望大规模应用于大功率LED封装散热基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支撑薄膜 先驱体法 热导率 基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氧碳纳米镶嵌复合薄膜的氧空位形成与散热基板封装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敏 毛宇 +5 位作者 陈奋 周瑞 廖亮 陈增 刘乐雨 姚荣迁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99-6202,6209,共5页
自支撑硅氧碳纳米镶嵌复合薄膜具有细小等轴β-SiC纳米晶弥散分布在非晶态相SiO_xC_y和游离碳基体的复合结构。利用电子顺磁共振谱(EPR)仪对900~1 200℃终烧薄膜复合结构中的氧空位形成进行分析;采用丝网印刷法在薄膜表面获得两条平行... 自支撑硅氧碳纳米镶嵌复合薄膜具有细小等轴β-SiC纳米晶弥散分布在非晶态相SiO_xC_y和游离碳基体的复合结构。利用电子顺磁共振谱(EPR)仪对900~1 200℃终烧薄膜复合结构中的氧空位形成进行分析;采用丝网印刷法在薄膜表面获得两条平行高温银浆电路层,并以其为散热基板进行LED器件板上芯片封装(COB)。通过扫描电镜(SEM)与光学显微镜对薄膜微观形貌及封装结构进行观察,并通过LED热光参数测试仪对其结温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终烧温度升高,薄膜氧空位浓度增大,g因子接近自由电子值2.0023。高温银浆导电层均匀致密保证良好电导效果。1 200℃终烧薄膜作为散热基板具有较好热传导与绝缘特性,其封装LED结温约为33.7℃,低于120℃限制,有望规模应用于大功率LED器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薄膜 空位 基板 结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树脂转化制备硅氧碳多孔陶瓷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海昇 张军战 +2 位作者 张颖 贺辉 王宁 《人工晶体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94-1299,共6页
采用硅树脂RSN-6018为陶瓷先驱体,并引入一定比例的预固化硅树脂,在N_2气氛下于1200℃裂解转化制备组分单一、孔结构可控以及陶瓷产率高的硅氧碳(Si-O-C)多孔陶瓷,研究了预固化硅树脂含量对Si-O-C多孔陶瓷微观形貌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采用硅树脂RSN-6018为陶瓷先驱体,并引入一定比例的预固化硅树脂,在N_2气氛下于1200℃裂解转化制备组分单一、孔结构可控以及陶瓷产率高的硅氧碳(Si-O-C)多孔陶瓷,研究了预固化硅树脂含量对Si-O-C多孔陶瓷微观形貌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固化硅树脂的加入可有效调节Si-O-C多孔陶瓷的孔形貌、孔径以及气孔率,当预固化硅树脂含量低于90wt%时,随着预固化硅树脂含量的增加,孔结构从贯通圆孔变为颗粒"搭接"贯通孔,再变为颗粒堆积孔,且气孔率增大;而体积收缩减小,陶瓷产率提高;耐压强度在27.9~17.5 MP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脂 预固化 多孔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Ah高镍/硅氧碳软包电池循环容量衰减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智 马天翼 +4 位作者 汪晨阳 李翔 常增花 庞静 云凤玲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3-101,共9页
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对电池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高镍/硅氧碳软包电池成为长续航电动汽车的首选,但是高镍/硅氧碳电池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容量快速衰减的问题。采用无损电化学分析和事后拆解分析对循环过程中电池容... 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对电池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高镍/硅氧碳软包电池成为长续航电动汽车的首选,但是高镍/硅氧碳电池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容量快速衰减的问题。采用无损电化学分析和事后拆解分析对循环过程中电池容量和内阻的变化进行检测,通过对比电池循环前后正负极结构、材料形貌和表面成分的变化,揭示高镍/硅氧碳电池循环失效机制。结果表明:电池容量衰减呈现平稳期、快速衰减期和急速衰减期3个阶段。循环后电池极化更加严重,电池极化内阻、负极表面膜阻抗和电荷转移阻抗明显增加。通过微分曲线分析结合拆解分析发现,高镍正极材料衰减较少,硅氧碳负极材料衰减和活性锂离子损失较多。硅氧颗粒膨胀开裂,负极活性物质损失,负极表面膜连续生长消耗过多的活性锂为电池容量快速衰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镍/电池 容量衰减 极化 事后拆解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固流化床硅氧碳负极材料的宏量制备 被引量:2
12
作者 肖哲熙 鲁峰 +6 位作者 林贤清 张晨曦 白浩隆 于春辉 何姿颖 姜海容 魏飞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39-1748,共10页
本工作基于流化床内气固相结构调控实现了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技术批量制备锂离子电池高性能硅氧碳负极材料。针对硅氧碳负极这一类微米级细粉颗粒,颗粒间较强的范德华力使得其存在团聚严重难以流化,进而使得化学气相沉积过程中表面呈现... 本工作基于流化床内气固相结构调控实现了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技术批量制备锂离子电池高性能硅氧碳负极材料。针对硅氧碳负极这一类微米级细粉颗粒,颗粒间较强的范德华力使得其存在团聚严重难以流化,进而使得化学气相沉积过程中表面呈现岛状沉积问题,显著影响电化学性能。本工作首先引入颗粒相压力构造颗粒类van derWaals状态方程,基于稳定性分析给出气固相调控相图,指导硅氧碳负极二次颗粒的设计,实现其能够在流化床中充分流化进行化学气相沉积碳包覆。稳定的流动状态在避免团聚的同时能够保证高效传质传热使得氧化硅颗粒表面碳层沉积由岛状生长转变为近层状生长,成功实现了氧化硅表面的均匀碳沉积。通过多种电化学测试表征分析,制备出的硅氧碳负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及倍率性能。该技术目前已实现百公斤级中试生产,未来有望实现百吨级工业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相结构调控 流化床 化学气相沉积 稳定性分析 二次颗粒 负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溅射气压对碳硅氧薄膜透过率及光学带隙的影响
13
作者 冯建 姜宏 +2 位作者 马艳平 那聪 王琦 《人工晶体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70-1475,共6页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玻璃基底和单晶硅片(100)上制备了碳硅氧(Si OC)薄膜,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紫外可见透射光谱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在不同溅射气压下所制备薄膜的组分、透过率及光学...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玻璃基底和单晶硅片(100)上制备了碳硅氧(Si OC)薄膜,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紫外可见透射光谱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在不同溅射气压下所制备薄膜的组分、透过率及光学带隙。结果表明:随着溅射气压的增大,薄膜内部sp^3键含量、透过率及光学带隙均随之增大,sp^3键及其形成的宽带隙σ键对薄膜光学带隙有着较大影响。在溅射气压为3.0 Pa的条件下,薄膜光学带隙为2.67 e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 磁控溅射 透过率 光学带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含量及其结构对 SiOC 陶瓷纤维抗氧化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江延 张力 +2 位作者 何静 蔡武集 陈立富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5084-15088,共5页
以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正硅酸乙酯(TEOS)和苯基三甲氧基硅烷(PTMS)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致密的 SiOC 纤维.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 VTMS 中加入不同比例的 TEOS 或者 PT-MS 可以把 SiOC 陶瓷纤维的碳含量在21.8... 以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正硅酸乙酯(TEOS)和苯基三甲氧基硅烷(PTMS)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致密的 SiOC 纤维.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 VTMS 中加入不同比例的 TEOS 或者 PT-MS 可以把 SiOC 陶瓷纤维的碳含量在21.8%~30.1%之间调节.纤维中碳的含量和结构对其抗氧化性有显著影响.抗氧化性随着碳含量和碳畴尺寸的增加而下降,以75% VTMS-25% TEOS 为原料制备的SiOC 陶瓷纤维在空气中氧化时可以在纤维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降低氧扩散速度,使该纤维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陶瓷纤维 化性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聚碳硅烷制备SiOC超细纤维(英文)
15
作者 吴楠 WAN Lynn Yuqin +1 位作者 王应德 FRANK KO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7-362,共6页
以聚碳硅烷(PCS)为先驱体,采用静电纺丝法和先驱体转化法制备SiOC超细纤维,研究PCS溶液浓度和表面活性剂对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表面活性剂后,纤维分布均匀,串珠现象消失;通过调节溶液中PCS比例,纤维直径分布范围为5... 以聚碳硅烷(PCS)为先驱体,采用静电纺丝法和先驱体转化法制备SiOC超细纤维,研究PCS溶液浓度和表面活性剂对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表面活性剂后,纤维分布均匀,串珠现象消失;通过调节溶液中PCS比例,纤维直径分布范围为500~900 nm。力学性能测试表明SiOC纤维毡的抗拉强度可达8.88 MPa。SiOC超细纤维毡也展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和抗化学腐蚀性能,在苛刻环境中可以作为催化剂载体和过滤材料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陶瓷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C骨架支撑型高循环性能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英文)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建涛 王耀 +3 位作者 黄斌 杨娟玉 谭翱 卢世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5-310,共6页
通过经济有效的方法制备得到一种具有长循环寿命的高效稳定性硅/硅氧碳/无定形碳的复合负极材料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以具有稳定化学性能的硅氧碳结构作为骨架,来支撑和隔离硅纳米颗粒结构.材料中包含的无定形碳组分可提高硅/硅氧碳结构... 通过经济有效的方法制备得到一种具有长循环寿命的高效稳定性硅/硅氧碳/无定形碳的复合负极材料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以具有稳定化学性能的硅氧碳结构作为骨架,来支撑和隔离硅纳米颗粒结构.材料中包含的无定形碳组分可提高硅/硅氧碳结构的电导性能.这种复合负极结构在0.3C电流充放电情况下,不仅能发挥出637.3 mAh·g-1的比容量,而且在经过100周的充放电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也达到86%.这种新型硅基负极材料的设计为其他功能材料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潜在可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 负极 长循环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roved oxidation resistance of chemical vapor reaction SiC coating modified with silica for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鑫 邹艳红 +4 位作者 黄启忠 苏哲安 常新 张明瑜 肖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To protect carbon/carbon (C/C) composites from oxidation, a SiC coating modified with SiO2 was prepared by a complex technology. The inner SiC coating with thickness varying from 150 to 300 μm was initially coated by... To protect carbon/carbon (C/C) composites from oxidation, a SiC coating modified with SiO2 was prepared by a complex technology. The inner SiC coating with thickness varying from 150 to 300 μm was initially coated by chemical vapor reaction (CVR): a simple and cheap technique to prepare the SiC coating via siliconizing the substrate that was exposed to the mixed vapor (Si and SiO2) at high temperatures (1 923?2 273 K). Then the as-prepared coating was processed by a dipping and drying procedure with tetraethoxysilane as source materials to form SiO2 to fill the cracks and holes. Oxidation tests show that, after oxidation in air at 1 623 K for 10 h and thermal cycling between 1 623 K and room temperature 5 times, the mass loss of the CVR coated sample is up to 18.21%, while the sample coated with modified coating is only 5.96%, exhibiting an obvious improvement of oxidation and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of the coating. The mass loss of the modified sample is mainly contributed to the reaction of C/C substrate with oxygen diffusing through the penetrating cracks formed in thermal shock te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COATING OXIDATION S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SiC amount on phase compositions and properties of Ti_3SiC_2-based composites 被引量:2
18
作者 蔡艳芝 殷小玮 尹洪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4-22,共9页
The phase compositions and properties of Ti3SiC2-based composites with SiC addition of 5%-30% in mass fraction fabricated by in-situ reaction and hot pressing sintering were studied. SiC addition effectively prevented... The phase compositions and properties of Ti3SiC2-based composites with SiC addition of 5%-30% in mass fraction fabricated by in-situ reaction and hot pressing sintering were studied. SiC addition effectively prevented TiC synthesis but facilitated SiC synthesis. The Ti3SiC2/Ti C-SiC composite had better oxidation resistance when SiC added quantity reached 20% but poorer oxidation resistance with SiC addition under 15% than Ti3SiC2/TiC composite at higher temperatures. There were more than half of the original SiC and a few Ti3SiC2 remaining in Ti3SiC2/Ti C-SiC with 20% SiC addition, but all constituents in Ti3Si2/TiC composite were oxidized after 12 h in air at 1500 °C. The oxidation scale thickness of TS30, 1505.78 μm, was near a half of that of T,2715 μm, at 1500 °C for 20 h. Ti3SiC2/Ti C composite had a flexural strength of 474 MPa, which was surpassed by Ti3SiC2/TiC-SiC composites when SiC added amount reached 15%. The strength reached the peak of 518 MPa at 20% SiC added amou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itu reaction composites oxidati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porous silicon carbide by combustion synthesis
19
作者 张宇民 张剑寒 韩杰才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年第2期163-166,共4页
Porous silicon carbide ceramics were prepared by combustion synthesis technique. SiC/TiC composite was gained by combustion reaction of Si, C and Ti. Thermodynamics analysis of Si-C-Ti system indicates that the conten... Porous silicon carbide ceramics were prepared by combustion synthesis technique. SiC/TiC composite was gained by combustion reaction of Si, C and Ti. Thermodynamics analysis of Si-C-Ti system indicates that the content of TiC in products should be larger than 30%.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 of Ti+C should be larger than 25% to achieve a complete combustion reaction. The X-ray diffractometry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nal products with a relative density of 45%64% are composed of α-SiC, β-SiC, TiC and a small quantity of Si. The images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how that the structures of grain in SiC based porous ceramics consist of particles with a few microns in si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bustion synthesis silicon carbide CERAM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