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C-MS/MS法测定白酒接触材料中12种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的残留量
1
作者 陆伦维 田栋伟 +5 位作者 朱霞建 王金龙 段旭林 刘明 尤小龙 路虎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8-263,共6页
为探索白酒接触材料中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的残留量,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建立了白酒接触材料中12种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环型甲基硅氧烷,编号为D3~D8;线型甲基硅氧烷,编号为L3~L8)残留量的检测方法。以正己烷为提取溶剂,超... 为探索白酒接触材料中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的残留量,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建立了白酒接触材料中12种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环型甲基硅氧烷,编号为D3~D8;线型甲基硅氧烷,编号为L3~L8)残留量的检测方法。以正己烷为提取溶剂,超声萃取40 min提取样品中的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后,利用HP-5MS UI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分离目标物,仪器后运行温度270℃,后运行时间4 min。结果表明,12种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在0.05~2.00 mg/kg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53~0.9995,加标回收率为85.00%~98.44%,精密度、重复性试验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65%~6.86%、1.56%~4.42%。采用该方法对市售白酒的多种类型接触材料进行检测,仅在硅橡胶接触材料中检出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5)、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D6)、十四甲基环七硅氧烷(D7)、十六甲基环八硅氧烷(D8)残留量,含量在8.56~34.74 mg/kg。该方法精密度、重复性良好,准确度高,适用于白酒接触材料中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残留量的检测和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白酒接触材料 甲基硅氧烷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硅橡胶餐具中21种硅氧烷类化合物的残留量 被引量:6
2
作者 董犇 张子豪 +8 位作者 曾莹 王晶 钟怀宁 廖满生 刘中勇 陈胜 蔡汶静 李丹 郑建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311-317,共7页
为有效考察食品硅橡胶餐具中硅氧烷类化合物的残留量,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同时测定硅橡胶餐具中21种硅氧烷类化合物残留量的方法。对用乙酸乙酯提取后的样品中21种硅氧烷类化合物以ZB-5HT(15 m×0.25 mm,0.1μm)色谱柱进行... 为有效考察食品硅橡胶餐具中硅氧烷类化合物的残留量,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同时测定硅橡胶餐具中21种硅氧烷类化合物残留量的方法。对用乙酸乙酯提取后的样品中21种硅氧烷类化合物以ZB-5HT(15 m×0.25 mm,0.1μm)色谱柱进行分离,采用电子电离源,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扫描。结果表明,21种硅氧烷类化合物的色谱分离效果良好,在0.05~2.5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三甲基三苯基环三硅氧烷、四甲基四苯基环四硅氧烷和五甲基五苯基环五硅氧烷检出限为0.20 mg/kg,其余化合物均为0.05 mg/kg。加标回收率在91.3%~107.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5.0%。该方法快速高效、线性范围好,适用于硅橡胶餐具中21种硅氧烷类化合物残留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食品接触材料 硅氧烷类化合物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聚合用硅烷类外给电子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何世雄 刘海涛 陈建华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8-93,共6页
综述了Ziegler-Natta催化体系中用于丙烯聚合的硅烷类外给电子体(包括传统硅烷类外给电子体和新型硅烷类外给电子体)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其对催化剂活性、氢调敏感性、聚丙烯等规指数、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并... 综述了Ziegler-Natta催化体系中用于丙烯聚合的硅烷类外给电子体(包括传统硅烷类外给电子体和新型硅烷类外给电子体)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其对催化剂活性、氢调敏感性、聚丙烯等规指数、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取代基对聚合的影响。针对日益增加的催化剂牌号以及聚丙烯产品的要求,展望了外给电子体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EGLER-NATTA催化剂 外给电子体 硅氧烷类化合物 聚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特殊官能团有机物分配系数预测的多参数线性自由能关系(PP-LFERs)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良静 顾慧燕 毕二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45-1053,共9页
利用多参数线性自由能关系(PP-LFERs)模型预测有机物的有机碳-水分配系数(Koc)是一种高效经济的估算方法.基于广泛收集的文献中165种(18类)化合物的lg Koc和分子结构参数(E、S、A、B、V)值,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用建模组132种化合物构... 利用多参数线性自由能关系(PP-LFERs)模型预测有机物的有机碳-水分配系数(Koc)是一种高效经济的估算方法.基于广泛收集的文献中165种(18类)化合物的lg Koc和分子结构参数(E、S、A、B、V)值,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用建模组132种化合物构建了两种预测多种类有机物lg Koc的PP-LFERs模型:EV模型和简化的V模型.它们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2和0.87,标准误差分别为0.37和0.49.用验证组33种化合物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的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稳健性.在数据集中包括有8种典型的高氟和硅氧烷类化合物,对于硅氧烷类化合物,EV模型和V模型的实测值和预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38和0.16;对于高氟类化合物,两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6和0.75,说明了模型对这两类化合物预测的准确性.最后,从分子间作用力角度分析了有机物的吸附机理,得出空穴作用和色散作用是非极性化合物吸附的主要动力,而在极性化合物中,空穴作用和氢键作用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自由能关系(LFERs) 分子结构参数 有机碳-水分配系数 高氟和硅氧烷类化合物 吸附 分子作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方法
5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2-152,共1页
关键词 制备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聚合物复合材料 方法 发明 纳米材料 质量比计 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硅氧烷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污水处理厂VMS去除效果及生态风险评价
6
作者 沈晓瑜 陈晓倩 邓芸芸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5年第9期21-28,共8页
为了探究甲基硅氧烷(VMS)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去除效率以及排放后造成的生态风险,该研究选择上海市的一座污水处理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液液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对14种硅氧烷类物质(包括5种环型甲基硅氧烷(cVMS)(D3~D7)和9种线型甲基... 为了探究甲基硅氧烷(VMS)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去除效率以及排放后造成的生态风险,该研究选择上海市的一座污水处理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液液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对14种硅氧烷类物质(包括5种环型甲基硅氧烷(cVMS)(D3~D7)和9种线型甲基硅氧烷(LMS)(L2~L10))进行定量检测,分析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和污泥中硅氧烷类物质的分布特征、季节变化以及去除效率,并运用风险商值法评价污水处理厂排放的VMS对受纳水体造成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4种甲基硅氧烷均在该污水处理厂被检测出,在进水和出水中的总浓度分别为4.29~22.00μg/L(平均值为12.10μg/L)和0.0695~0.429μg/L(平均值为0.176μg/L)。污泥中VMS总浓度为52.50~171 mg/kg,∑LMS是污泥中主要的甲基硅氧烷,占总量的68.4%,其中以L9、L10和L8为主。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VMS都有明显的季节趋势,冬季最高,春夏较低。除L2(56.1%)、D3(77.7%)、L3(86.6%)、D4(91.8%)以外,其余VMS的平均去除效率均在93.5%~99.7%之间,表明该污水处理厂去除效率较高。通过计算甲基硅氧烷的风险商值评估其对水生生物的危害,发现VMS对水生生物并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氧烷类化合物 去除效率 生态风险 城市污水 受纳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