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氧烷改性环氧丙烯酸酯及其紫外-湿气双固化涂层的性能 被引量:7
1
作者 冯汉文 李建雄 +1 位作者 付文 刘安华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共5页
以环氧树脂和丙烯酸合成环氧丙烯酸酯,再与正硅酸乙酯反应,合成硅氧烷改性的环氧丙烯酸酯。以FT-IR分析合成产物的结构和UV-湿气固化过程;研究UV-湿气双重固化硅氧烷改性环氧丙烯酸酯涂膜的性能。以正硅酸乙酯封闭环氧丙烯酸酯的羟基,... 以环氧树脂和丙烯酸合成环氧丙烯酸酯,再与正硅酸乙酯反应,合成硅氧烷改性的环氧丙烯酸酯。以FT-IR分析合成产物的结构和UV-湿气固化过程;研究UV-湿气双重固化硅氧烷改性环氧丙烯酸酯涂膜的性能。以正硅酸乙酯封闭环氧丙烯酸酯的羟基,使环氧丙烯酸酯的黏度降低82%;经紫外-湿气双重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涂层的摆杆硬度、耐磨性、水接触角均比未改性样品大幅提升,起始热失质量温度比未改性环氧丙烯酸酯高约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丙烯酸酯 硅氧烷改性 紫外-湿气双重固化 黏度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硅氧烷改性聚乙二醇型聚氨酯固相微萃取膜的研制及其用于多环芳烃的测定 被引量:1
2
作者 申书昌 刘艳萍 任芳秀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0-137,共8页
制成了聚硅氧烷改性聚乙二醇型聚氨酯固相微萃取膜,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其结构及形貌。将固相微萃取膜与气相色谱法联用,测定了水中16种多环芳烃的含量。优化的试验条件如下:(1)萃取温度为35℃;(2)萃取时间为40min;(3)搅拌速率为... 制成了聚硅氧烷改性聚乙二醇型聚氨酯固相微萃取膜,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其结构及形貌。将固相微萃取膜与气相色谱法联用,测定了水中16种多环芳烃的含量。优化的试验条件如下:(1)萃取温度为35℃;(2)萃取时间为40min;(3)搅拌速率为400r·min^(-1);(4)10mL水样中氯化钠的加入量为1.5g。用HP-5毛细管色谱柱(30m×0.32mm,0.25μm)分离,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16种多环芳烃的质量浓度均在0.05~5.0μg·L^(-1)内与其对应的峰高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S/N)为1.31~4.87ng·L^(-1),加标回收率为73.7%~102%,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5.4%~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氧烷改性聚乙二醇型聚氨酯 固相微萃取膜 气相色谱法 多环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纳米杂化长链烷基/氨基共改性倍半硅氧烷防水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小燕 安秋凤 +1 位作者 焦岚姣 杨博文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6-102,共7页
随着欧盟环保要求对PFOA、PFOS、APEO等含氟化合物的严格限制,无氟防水剂成为织物整理剂的主流.基于此,本研究将端环氧聚二甲基硅氧烷(α,ω-ESO)与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KH-602)先氨解开环合成硅氧烷基封端的聚硅... 随着欧盟环保要求对PFOA、PFOS、APEO等含氟化合物的严格限制,无氟防水剂成为织物整理剂的主流.基于此,本研究将端环氧聚二甲基硅氧烷(α,ω-ESO)与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KH-602)先氨解开环合成硅氧烷基封端的聚硅氧烷反应性中间体(AESO),再将其与正硅酸乙酯(TEOS)及辛基三乙氧基硅烷(OTES)进行水解缩聚,合成了一种新型纳米杂化长链烷基/氨基共改性倍半硅氧烷树脂,并以其制备得到防水剂RAPS@SiO_(2).以棉织物布样作为应用对象,用FT-IR、XRD、SEM、接触角测量仪等仪器对其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与空白织物相比,采用3%浓度RAPS@SiO_(2)防水剂经一浸一轧工艺处理后的棉织物在保持原有光泽的同时,在防水性、柔软度等方面有明显提升,水接触角WCA=151.7°,滚动角SA=9.2°,静态吸水时间达到195 min,并且改性织物经过5次循环水洗、100次磨损后,仍然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无氟防水剂RAPS@SiO_(2)的开发为制备环境友好型超疏水织物防水剂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氟 改性硅氧烷 超疏水 防水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消泡剂的合成及性能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林雅 卢义和 宫素芝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66-368,371,共4页
以含氢聚硅氧烷与聚醚合成了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消泡剂,探讨了不同反应条件及复配对转化率和消泡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和复配物:反应条件为100℃~105℃、10h~12h、含氢聚硅氧烷与聚醚摩尔比1∶2,前者转化率可达80%以上;复配加... 以含氢聚硅氧烷与聚醚合成了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消泡剂,探讨了不同反应条件及复配对转化率和消泡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和复配物:反应条件为100℃~105℃、10h~12h、含氢聚硅氧烷与聚醚摩尔比1∶2,前者转化率可达80%以上;复配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硅油和质量分数2%的乳化剂,制得的消泡剂可与当前国内外同类消泡剂性能媲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泡剂 聚醚改性硅氧烷 合成 复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类消泡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罗倩 谢永新 +1 位作者 陈朝阳 闫世友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12,共3页
概述了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类消泡剂的消泡机理以及特点,综合介绍了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的分类、合成工艺条件,以及其复合消泡剂复配过程主要成分选择的一般规律,并对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消泡剂的研究进展及市场前景做了简要展望。
关键词 聚醚改性硅氧烷 机理 复合消泡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基改性聚硅氧烷的合成及其在纤维表面的成膜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安秋凤 王科峰 +1 位作者 李献起 王前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76-880,共5页
利用顺丁烯二酸酐与γ-氨丙基聚硅氧烷的开环反应合成了一种羧值为1.2mmol·g-1、黏度为2.750Pa·s的羧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CAS-2)。用红外光谱(IR)、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光电子能谱(XPS)等仪器对CAS-2的结构及其在纤维... 利用顺丁烯二酸酐与γ-氨丙基聚硅氧烷的开环反应合成了一种羧值为1.2mmol·g-1、黏度为2.750Pa·s的羧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CAS-2)。用红外光谱(IR)、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光电子能谱(XPS)等仪器对CAS-2的结构及其在纤维表面的成膜性、膜形貌及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合成的CAS-2在波长为185nm、功率为210W的紫外光辐照30min后未发生明显降解。在放大倍数为20000倍的条件下观察,CAS-2可在纤维表面形成相对均匀平滑的有机硅膜,该膜包覆在纤维表面能导致纤维表面条纹状沟壑消失、并使处理后的纤维表面显得均匀光滑。CAS-2对处理后纤维织物的应用性能有影响。用0.03%(wt)CAS-2溶液处理的棉织物其(经+纬)向弯曲刚度已从处理前的701mN明显降为处理后的465mN,但经此处理的织物其静态吸水时间却只有30.27s、白度值为87.32,表明织物的柔软性增加,吸湿性和白度良好。另外,弱酸碱处理不会引起纤维表面CAS-2侧基官能团的降解或脱落,故对CAS-2的应用性能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基改性硅氧烷 膜形貌 棉织物 纤维 柔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聚硅氧烷/纳米SiO_2杂化膜的制备与疏水性 被引量:8
7
作者 郝丽芬 安秋凤 许伟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4期662-665,共4页
先以甲基丙烯酸十八醇酯(SMA)、烯丙基缩水甘油醚(AGE)和含氢硅油(PHMS)的硅氢加成反应制得一种梳状结构的十八酯基/环氧基改性聚硅氧烷(PSAMS),再通过其与氨基功能改性纳米SiO2间的接枝共聚反应制备了一种改性聚硅氧烷/纳米SiO2杂化材... 先以甲基丙烯酸十八醇酯(SMA)、烯丙基缩水甘油醚(AGE)和含氢硅油(PHMS)的硅氢加成反应制得一种梳状结构的十八酯基/环氧基改性聚硅氧烷(PSAMS),再通过其与氨基功能改性纳米SiO2间的接枝共聚反应制备了一种改性聚硅氧烷/纳米SiO2杂化材料(PSAMS-SiO2)。采用一次浸渍法,简便地在天然棉纤维表面制得对水的静态接触角达157°的改性聚硅氧烷/纳米SiO2杂化膜。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热重分析仪(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静态接触角测量仪等仪器研究了杂化材料的结构、热稳定性、膜微观形态和疏水性。TGA分析表明杂化材料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XPS和SEM观察证实了棉纤维表面的疏水杂化膜和大量仿荷叶效应的纳米微突体。随PSAMS-SiO2用量增加,膜超疏水性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杂化 改性硅氧烷 溶胶-凝胶法 超疏水 棉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烯丙基聚醚改性四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和润湿性能 被引量:7
8
作者 杨百勤 王青 +4 位作者 樊强 邢航 周洪涛 高岸涛 肖进新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6-29,42,共5页
通过1,1,1,3,5,7,7,7-八甲基四硅氧烷与不同聚合度的烯丙基聚氧乙烯醚反应合成了系列烯丙基聚醚改性四硅氧烷表面活性剂(TESE),用1HNMR和29SiNMR对产物进行了表征。通过对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测定,研究了其水溶液的表面活性以及在PET(聚... 通过1,1,1,3,5,7,7,7-八甲基四硅氧烷与不同聚合度的烯丙基聚氧乙烯醚反应合成了系列烯丙基聚醚改性四硅氧烷表面活性剂(TESE),用1HNMR和29SiNMR对产物进行了表征。通过对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测定,研究了其水溶液的表面活性以及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板上的润湿性能,同时探究了其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亲水基结构(聚醚EO链长)对其表面活性和润湿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这类表面活性剂具有优异的表面活性和良好的润湿性能。随着EO链长的增加,TESE的表面活性存在最佳EO链长(EO单元数为8)。其中,在较短EO链长的一定范围内,TESE水溶液的最低表面张力(γcmc)变化幅度均较小,而EO链长超出一定范围后,γcmc增大幅度较为显著;TESE的润湿性能,在EO单元数小于12时变化不大,当EO单元数超过12时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表面活性剂 烯丙基聚醚改性硅氧烷 硅氢加成 表面张力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醚改性硅氧烷磷酸酯的合成及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学川 王固霞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6-170,共5页
简要介绍了聚醚改性硅氧烷磷酸酯的结构,综述了它的合成及应用,阐述了制备聚醚改性硅氧烷磷酸酯的硅氢化反应和磷酸化反应,这两步反应决定了它兼具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双重性质;从物质结构角度讨论了聚醚改性硅氧烷磷酸酯具有优... 简要介绍了聚醚改性硅氧烷磷酸酯的结构,综述了它的合成及应用,阐述了制备聚醚改性硅氧烷磷酸酯的硅氢化反应和磷酸化反应,这两步反应决定了它兼具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双重性质;从物质结构角度讨论了聚醚改性硅氧烷磷酸酯具有优异的抗静电、润湿渗透、乳化分散、低泡等性能,从而能在日用化学品等诸多领域应用的原因。最后指出了这种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表面活性剂 聚醚改性硅氧烷磷酸酯 结构 合成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聚醚改性硅氧烷磷酸酯的应用性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固霞 郭生伟 王学川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5-49,共5页
研究了一种聚醚改性硅氧烷磷酸酯的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润湿渗透性、起泡力和乳化力等表面性能,探讨了其对皮革进行加脂的加脂效果、皮革的厚度变化以及抗张强度、撕裂强度、伸长率等物理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此聚醚改性硅氧烷磷酸... 研究了一种聚醚改性硅氧烷磷酸酯的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润湿渗透性、起泡力和乳化力等表面性能,探讨了其对皮革进行加脂的加脂效果、皮革的厚度变化以及抗张强度、撕裂强度、伸长率等物理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此聚醚改性硅氧烷磷酸酯的表面性能符合加脂剂的使用要求,用其处理后的皮革在弹性、柔软度、润滑感和丝光感方面表现良好,而抗张强度、断裂伸长率和规定负荷伸长率均优于传统加脂剂L-3,综合加脂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改性硅氧烷 磷酸酯 表面性能 应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醚改性聚硅氧烷原油消泡剂的制备 被引量:11
11
作者 倪秀 袁桂梅 +1 位作者 陈胜利 程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3-157,共5页
以氯铂酸作催化剂使端烯丙基聚醚与低含氢硅油进行硅氢加成,合成了聚醚改性聚硅氧烷,再与二氧化硅、乳化剂及增稠剂复配,得到性能优良的原油消泡剂。优化合成参数为:硅醚摩尔比1:1.3,反应时间3.5~4.0小时;反应温度120℃;催化剂用量8mg... 以氯铂酸作催化剂使端烯丙基聚醚与低含氢硅油进行硅氢加成,合成了聚醚改性聚硅氧烷,再与二氧化硅、乳化剂及增稠剂复配,得到性能优良的原油消泡剂。优化合成参数为:硅醚摩尔比1:1.3,反应时间3.5~4.0小时;反应温度120℃;催化剂用量8mg/kg。优化复配组成(以质量计)为:聚醚改性聚硅氧烷23%;疏水二氧化硅1.8%;HLB值8~9的复合乳化剂Tween-60+Span-604%;羧甲基纤维素钠1%;去离子水至100%;搅拌速度为500r/min。最佳配方原油消泡剂代号为YN-69,用于渤海油田B区高含水含气原油样的消泡时,在加量20~80mg/L范围内消泡率高达75.0%~91.7%,特别是在加量40~80mg/L时,消泡率高于4种所用对比消泡剂,包括现用消泡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消泡剂 水乳液型化学剂 聚醚改性硅氧烷 制备 组成与配方研究 集输化学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改性聚醚型聚硅氧烷的制备及其柔软性能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安秋凤 李临生 陈孔常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99-404,共6页
用含氢硅油、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烯基聚醚的硅氢化加成产物—聚醚 /环氧硅油与胺反应制得了氨基改性聚醚型聚硅氧烷 (APEPS) ,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和研究。结果表明 ,含氢硅油分子量、有机胺结构、氨基改性聚醚型聚硅氧烷的硅含量... 用含氢硅油、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烯基聚醚的硅氢化加成产物—聚醚 /环氧硅油与胺反应制得了氨基改性聚醚型聚硅氧烷 (APEPS) ,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和研究。结果表明 ,含氢硅油分子量、有机胺结构、氨基改性聚醚型聚硅氧烷的硅含量对APEPS性能有影响。提高硅含量、增加氨值 ,可改善APEPS的柔软性与滑爽感 ,但对织物的吸湿性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改性聚醚型聚硅氧烷 织物柔软剂 制备 整理剂 柔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型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的合成及其匀泡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雅丽 刘娟 王香爱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6期53-55,共3页
在铂系催化剂作用下,以体系总质量10%的一缩丙二醇为溶剂,使烯丙基聚醚和含氢硅油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合成Si-C型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最佳硅油与聚醚物质的量比为1∶1.15.比较了Speier催化剂和Karstedt催化剂在硅氢加成反应中的催化活性,表... 在铂系催化剂作用下,以体系总质量10%的一缩丙二醇为溶剂,使烯丙基聚醚和含氢硅油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合成Si-C型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最佳硅油与聚醚物质的量比为1∶1.15.比较了Speier催化剂和Karstedt催化剂在硅氢加成反应中的催化活性,表明使用络合型Karstedt催化剂后,催化剂铂用量减少至10 mg/kg.产品应用到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制备中,匀泡性能与美国L-580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型聚醚改性硅氧烷 合成工艺 硅氲加成反应 Karstedt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氧烷结构对聚醚改性硅氧烷磷酸酯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杰 卢祉巡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59-1362,共4页
通过硅氢加成法,以七甲基氢三硅氧烷、聚醚F-6和五氧化二磷等为原料,合成聚醚改性三硅氧烷磷酸酯;以低含氢硅油、聚醚F-6和五氧化二磷等为原料,合成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磷酸酯。对这两种硅氧烷结构不同的磷酸酯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同时进... 通过硅氢加成法,以七甲基氢三硅氧烷、聚醚F-6和五氧化二磷等为原料,合成聚醚改性三硅氧烷磷酸酯;以低含氢硅油、聚醚F-6和五氧化二磷等为原料,合成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磷酸酯。对这两种硅氧烷结构不同的磷酸酯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同时进行了表面张力、接触角、粘度的测试。结果表明,两种产物均具有较好的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较好的降粘性。聚醚改性三硅氧烷磷酸酯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强于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磷酸酯。聚醚改性三硅氧烷磷酸酯可使大庆原油粘度降低73.77%,降粘效果好于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磷酸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氧烷 低含氢硅油 聚醚改性硅氧烷 磷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醚改性氨基聚硅氧烷的合成与应用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建华 张晓镭 倪亚琴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2-55,共4页
以氨基分布均匀的反应性氨基聚硅氧烷和聚氧乙烯甲基缩水甘油醚为原料,通过开环反应,合成了可用于织物柔软整理的聚醚改性氨基聚硅氧烷。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异丙醇的质量分数为1,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5h。应用实验结果表明,... 以氨基分布均匀的反应性氨基聚硅氧烷和聚氧乙烯甲基缩水甘油醚为原料,通过开环反应,合成了可用于织物柔软整理的聚醚改性氨基聚硅氧烷。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异丙醇的质量分数为1,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5h。应用实验结果表明,经聚醚改性氨基聚硅氧烷整理的织物具有柔软的手感、较好的白度和吸水性以及较好的耐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改性氨基聚硅氧烷 合成 开环反应 应用 织物柔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氢加成合成环氧改性聚硅氧烷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院萍 杨祥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4-27,共4页
以含氢环体(HMCS)和烯丙基缩水甘油醚(AGE)为原料在催化剂氯铂酸(H2PtCl6)的作用下,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合成了环氧改性聚硅氧烷。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对加成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化学滴定法测定了未反应活性氢的质量分数,从... 以含氢环体(HMCS)和烯丙基缩水甘油醚(AGE)为原料在催化剂氯铂酸(H2PtCl6)的作用下,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合成了环氧改性聚硅氧烷。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对加成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化学滴定法测定了未反应活性氢的质量分数,从而确定了HMCS中活性氢的转化率。讨论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及原料配比等对活性氢转化率的影响。确定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6h、铂催化剂用量为5mg/L、AGE与HMCS摩尔比为1.2/1,此时活性氢的转化率为8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环体 烯丙基缩水甘油醚 硅氢加成反应 环氧改性硅氧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基共改性聚甲基三氟丙基硅氧烷的合成表征与膜形貌 被引量:8
17
作者 许伟 安秋凤 +1 位作者 郝丽芬 王前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16,共4页
通过聚甲基三氟丙基含氢硅氧烷与端烯丙基聚氧乙烯醚、丙烯酸十八醇酯、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的硅氢化加成反应,制备了一种十八酯基/聚醚/环氧基共改性聚甲基三氟丙基硅氧烷(PSA-PFMS)。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场发射扫... 通过聚甲基三氟丙基含氢硅氧烷与端烯丙基聚氧乙烯醚、丙烯酸十八醇酯、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的硅氢化加成反应,制备了一种十八酯基/聚醚/环氧基共改性聚甲基三氟丙基硅氧烷(PSA-PFMS)。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等仪器分别对PSA-PFMS的结构、成膜形态及性能进行表征和研究。结果表明,在棉纤维和单晶硅表面,PSA-PFMS均可成膜。在单晶硅表面,可形成粗糙度大(2μm×2μm的扫描范围内,硅膜的均方粗糙度达1.197 nm)、呈微观相分离结构的疏水膜。该膜附着在纤维表面,能使处理后织物表面水的静态接触角达到12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聚甲基三氟丙基硅氧烷 膜形貌 疏水性 棉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烃基改性聚甲基氢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宋秘钊 孙晓泉 +1 位作者 赵欣 张景彬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0-22,共3页
以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聚甲基氢硅氧烷为单体,在H2PtCl6催化作用下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合成氨基改性聚硅氧烷柔软剂,并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IR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单体聚合得到预期设想的聚合物,将柔软效果极好的氨基基团接枝到... 以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聚甲基氢硅氧烷为单体,在H2PtCl6催化作用下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合成氨基改性聚硅氧烷柔软剂,并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IR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单体聚合得到预期设想的聚合物,将柔软效果极好的氨基基团接枝到聚甲基氢硅氧烷的侧链上,反应路线简洁,且反应时间大为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氢硅氧烷 甲基丙烯酸二甲基氨基乙酯 硅氢加成反应 氨基改性硅氧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泡型聚醚酯改性三硅氧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管仲达 姚汉清 姜霄云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365-3368,3373,共5页
在氮气保护下,以烯丙基聚氧乙烯醚醋酸酯与七甲基三硅氧烷为原料,在Karstedt催化剂催化下反应,制得了聚醚酯改性三硅氧烷,讨论了反应物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制备聚醚酯改性三硅氧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物... 在氮气保护下,以烯丙基聚氧乙烯醚醋酸酯与七甲基三硅氧烷为原料,在Karstedt催化剂催化下反应,制得了聚醚酯改性三硅氧烷,讨论了反应物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制备聚醚酯改性三硅氧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物摩尔比为1.4∶1.0,催化剂用量为0.10%(质量分数),反应温度为110~120℃,反应时间为2 h,制得的聚醚酯改性三硅氧烷表面张力很小,铺展性能和低泡效果均较好,0.1%聚醚酯改性三硅氧烷的表面张力为20.81 mN/m,铺展直径为43.0 mm,发泡力为1.13,5 min稳泡性为0.20。产品结构经红外光谱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丙基聚氧乙烯醚醋酸酯 七甲基三硅氧烷 聚醚酯改性硅氧烷 农用助剂 低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铵盐改性聚硅氧烷微乳液的半连续共聚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忠利 朱国荣 《印染》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3-17,共5页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_4)和甲基二乙氧基硅丙基二甲基十八烷基氯化铵(GS-18)为原料,AEO-7和AEO-9为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为催化剂,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阴离子-非离子复合型季铵盐改性聚硅氧烷(QAMP)微乳液;考察催化剂DBSA...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_4)和甲基二乙氧基硅丙基二甲基十八烷基氯化铵(GS-18)为原料,AEO-7和AEO-9为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为催化剂,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阴离子-非离子复合型季铵盐改性聚硅氧烷(QAMP)微乳液;考察催化剂DBSA含量、反应温度、预乳液滴加时间、非离子复合乳化剂(NCS)用量、D_4含量和硅氧烷季铵盐含量对微乳液透光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微乳液的透光率随DBSA含量和非离子乳化剂用量的增加,反应温度的升高及预乳液滴加时间的延长而变大;随D_4含量和硅氧烷季铵盐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m(NCS)/m(D_4)和m(DBSA)/m(D_4)都为0.3,聚合温度为75℃,预乳液的滴加时间为2 h时,可制备有机硅含量为20%,有机硅季铵盐含量1.5%(相对于D_4的质量),透光率为92%的微乳液,且其对涤纶布有较好的整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理剂 半连续微乳液共聚 季铵盐改性硅氧烷 涤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