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氧烷增稠CO_2压裂液高压流变性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宾飞 柏浩 +4 位作者 李强 左家强 李爱山 李兆敏 王彦玲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4-120,共7页
压裂过程中CO_2压裂液的相态和流变特性复杂多变,CO_2压裂液的高压流变性是压裂设计的基础。制备一种硅氧烷类增稠剂,测试其增稠性能,并通过改变增稠剂质量分数、温度、压力研究增稠后的CO_2压裂液在毛细管内流动的流变特性。结果表明:8... 压裂过程中CO_2压裂液的相态和流变特性复杂多变,CO_2压裂液的高压流变性是压裂设计的基础。制备一种硅氧烷类增稠剂,测试其增稠性能,并通过改变增稠剂质量分数、温度、压力研究增稠后的CO_2压裂液在毛细管内流动的流变特性。结果表明:8~16 MPa条件下,硅氧烷增稠CO_2压裂液表现为典型的幂律流体特性;温度和压力对硅氧烷增稠的CO_2流变性影响显著,随着温度升高,硅氧烷增稠CO_2的表观黏度降低,稠度系数与流变指数均减小,在30~40℃,CO_2由液态变为超临界状态,增稠CO_2的表观黏度大幅度下降;随着压力升高,硅氧烷增稠CO_2表观黏度升高,稠度系数增大,流变指数减小,CO_2压裂液的非牛顿性增强,压力由8 MPa升高至16 MPa,硅氧烷增稠CO_2的表观黏度增大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压裂液 高压流变性 硅氧烷增稠剂 流变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CO_2压裂用增稠剂的增稠性能及机理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强 王彦玲 +3 位作者 李庆超 王福玲 原琳 柏浩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2-108,共7页
为了改善CO_2压裂液的黏度,需要加入适合该体系的增稠剂,笔者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与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为原料,六甲基二硅氧烷为封端剂,五甲基二硅氧烷为支链添加剂,四甲基氢氧化铵与氯铂酸为催化剂合成了一种支链聚硅氧烷CO_2增稠... 为了改善CO_2压裂液的黏度,需要加入适合该体系的增稠剂,笔者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与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为原料,六甲基二硅氧烷为封端剂,五甲基二硅氧烷为支链添加剂,四甲基氢氧化铵与氯铂酸为催化剂合成了一种支链聚硅氧烷CO_2增稠剂,并对该增稠剂的结构进行红外光谱(FT-IR)分析。此外,对加入支链聚硅氧烷增稠剂的CO_2压裂液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7%的加量下,加入相同分子量的聚二甲基硅氧烷CO_2压裂液的黏度为1.66mPa·s,而加入硅氧烷增稠剂CO_2压裂液的黏度为6.67 mPa·s,硅氧烷增稠剂增稠效果明显;CO_2压裂液的黏度随着增稠剂浓度的增加而显著改善,增稠剂的浓度在1%~3%时,随压力从8 MPa升高到14 MPa,含支链聚硅氧烷增稠剂的CO_2压裂液黏度升高明显。然而,压裂液的黏度随温度的增大明显降低。新型支链聚硅氧烷增稠剂比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增稠效果明显优异,与国外产品的增黏效果相差较小。同时提出了聚硅氧烷对CO_2压裂液的增稠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压裂液 硅氧烷增稠剂 性能 油田开发 温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低渗储层CO_(2)增稠剂的静态悬砂性能及悬砂机理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沈子齐 王彦玲 +4 位作者 贾文峰 李强 姚奕明 蒋廷学 王海涛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8-72,共5页
合成了一类高效CO_(2)硅氧烷增稠剂NBC,以环己烷配制超临界CO_(2)压裂液体系,分析了硅氧烷增稠剂含量、体系温度、增稠剂侧链分数及支撑剂粒径对支撑剂在CO_(2)压裂液的静态悬砂影响。实验表明,NBC含量2%、35℃、18 MPa和100 s^(-1),可... 合成了一类高效CO_(2)硅氧烷增稠剂NBC,以环己烷配制超临界CO_(2)压裂液体系,分析了硅氧烷增稠剂含量、体系温度、增稠剂侧链分数及支撑剂粒径对支撑剂在CO_(2)压裂液的静态悬砂影响。实验表明,NBC含量2%、35℃、18 MPa和100 s^(-1),可使超临界CO_(2)压裂液黏度达1.22 mPa·s,远大于二甲基硅油PDMS增稠的CO_(2)压裂液的黏度0.53 mPa·s。NBC增稠剂含量、支链分数及较小支撑剂粒径利于提高CO_(2)压裂液的支撑剂颗粒悬砂,而静态悬砂随温度升高和支撑剂粒径增大而减弱,压裂液黏度和颗粒性质成为显著影响超临界CO_(2)压裂液静态悬砂的根本原因,并以分子模拟技术从分子角度研究了超临界CO_(2)压裂液静态悬砂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压裂技术 硅氧烷增稠剂 低渗页岩储层 静态悬砂 微观网格 分子模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