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掺杂碳点荧光猝灭法检测废水中钴离子 被引量:5
1
作者 祝艳 鲁应光 +1 位作者 母昭 杨亚玲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517-3523,共7页
以二乙烯三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与甘油混合前驱物,采用水热一步法合成高荧光产率(25%)硅掺杂碳点(Si-CDs),通过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Si-CDs进行了表征,通过荧光光谱、紫... 以二乙烯三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与甘油混合前驱物,采用水热一步法合成高荧光产率(25%)硅掺杂碳点(Si-CDs),通过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Si-CDs进行了表征,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对Si-CDs光学性能进行研究.基于Co^(2+)对Si-CDs荧光猝灭效应,将其作为荧光探针检测Co^(2+),在Co^(2+)浓度为0.1—50μmol·L^(-1)范围内Si-CDs的荧光猝灭强度与其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15,检出限为74 nmol·L^(-1).方法用于环境水样中Co^(2+)测定,回收率在97.18%—1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掺杂碳点 钴离子 荧光猝灭 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基碳点/PVA复合材料中光热效应对形状记忆性能增强机制研究
2
作者 任卫杰 刘子江 +2 位作者 王庆凯 徐文军 秦振兴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17-1525,共9页
形状记忆材料作为一类能够在外界刺激下恢复至初始状态的智能材料,在柔性电子、智能包装和生物医学等新兴领域展现出极大潜力。然而,传统聚乙烯醇(PVA)材料在水中形状恢复效率受到极大限制。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PVA/碳点复合体系的新型... 形状记忆材料作为一类能够在外界刺激下恢复至初始状态的智能材料,在柔性电子、智能包装和生物医学等新兴领域展现出极大潜力。然而,传统聚乙烯醇(PVA)材料在水中形状恢复效率受到极大限制。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PVA/碳点复合体系的新型光响应形状记忆材料。将碳点与PVA复合,在水介质中展现出相较于纯PVA更优异的形状恢复性能。研究表明,碳点与PVA之间形成的氢键是提升形状记忆效应的重要因素,而碳点中硅元素的引入使得复合材料的形状恢复速度显著提升,相较于纯PVA提升了3倍左右。这源于碳点的硅元素掺杂显著增强了该复合材料的光热转换效率,在光照条件下能将更多太阳光光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加速分子链段运动而实现快速形变恢复。基于该材料优异的可控形变性能及水响应特性,本研究为开发高效光-热-水多重响应型智能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状记忆材料 硅掺杂碳点 氢键 光热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掺杂碳量子点荧光猝灭法测定水样中铜(Ⅱ) 被引量:12
3
作者 占霞飞 唐建设 +1 位作者 吴军 曹梓楷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61-1465,共5页
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与戊二醛(GA)混合前驱物合成的硅掺杂碳量子点(SDCQDs),其最大吸收、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59,245,395 nm,量子产率为13.60%,XPS谱图表明碳量子点掺杂Si,且富含甲亚胺基团和硅氧键。Cu^(2+)对碳量子点荧光... 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与戊二醛(GA)混合前驱物合成的硅掺杂碳量子点(SDCQDs),其最大吸收、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59,245,395 nm,量子产率为13.60%,XPS谱图表明碳量子点掺杂Si,且富含甲亚胺基团和硅氧键。Cu^(2+)对碳量子点荧光产生猝灭作用,依据Cu^(2+)浓度与碳量子点荧光强度猝灭率的相关性,建立碳量子点荧光探针测定水样中Cu^(2+)的分析方法,其它金属离子对Cu^(2+)干扰程度较小,回收率为91.4%~100.8%,检出限为0.13μ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0.20%~0.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量子 荧光猝灭 S曲线方程拟合 铜(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氮共掺杂碳点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孟丹 郑开元 +2 位作者 陈珊珊 卓钊龙 王丽丽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766-1773,共8页
采用N-苯基对苯二胺和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原料,通过光化学催化法合成了高荧光强度的硅、氮共掺杂碳点(Si/N-CDs)。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FT-IR)等对Si/N-CDs进行... 采用N-苯基对苯二胺和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原料,通过光化学催化法合成了高荧光强度的硅、氮共掺杂碳点(Si/N-CDs)。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FT-IR)等对Si/N-CDs进行了表征。制备的Si/N-CDs形貌呈球形,平均直径约6.45 nm,在365 nm紫外光照射下发明亮的蓝绿色荧光,量子产率可达30.8%,连续30 d测试Si/N-CDs均保持高的荧光强度。用Si/N-CDs替代传统的红/绿/蓝三基色稀土荧光粉中的蓝/绿稀土荧光粉,并与红色荧光粉(Sr,Ca)AlSiN_(3)∶Eu^(2+)复合制备白光二极管(White Light Emitting Diode,WLED)。在60 mA电流下运行WLED,可实现86.9的高显色指数和7.76 lm/W的发光效率,色坐标是(0.3773,0.3734),色温为4062 K,并且色点位于黑体普朗克轨迹上,表明制备的WLED可以产生高质量的照明效果。硅、氮共掺杂碳点具有简便的制备方法和优异的光学性质,并能够代替蓝/绿色稀土荧光粉与红光荧光粉复合制备高质量照明的WLED,扩展了碳点在发光器件中的应用。同时,Si/N-CDs兼具低毒性、稳定的光学性质和简单的合成工艺,使其在蓝色和绿色稀土荧光粉的替代中具有潜在的商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共掺杂 光化学合成 光学性质 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硅掺杂碳量子点的比率荧光探针检测间氨基苯酚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中兰 佟娜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20-2626,共7页
本文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邻苯二胺作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硅掺杂的碳量子点(Si-CDs),其荧光量子产率为13.9%。构建了一种简单、快速和选择性好的比率荧光探针(RF-probe)用于灵敏检测间氨基苯酚(MAP)。即MAP与多巴胺(DA)反应... 本文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邻苯二胺作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硅掺杂的碳量子点(Si-CDs),其荧光量子产率为13.9%。构建了一种简单、快速和选择性好的比率荧光探针(RF-probe)用于灵敏检测间氨基苯酚(MAP)。即MAP与多巴胺(DA)反应产生蓝绿色荧光性的物质,而该物质在470 nm处的荧光强度随着增大MAP的浓度而逐渐增强;同时Si-CDs在570 nm处的荧光强度值变化很小。因此,该体系的荧光强度比(F_(470)/F_(570))与MAP的浓度呈现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范围和检出限(LOD)分别为5.0×10^(-8)-8.0×10-6mol·L^(-1)和2.0×10^(-8)mol·L^(-1)。并且把该RF-probe用于河水、自来水和纯净水中MAP的检测,其加标回收率在95.0%-105.0%范围内变化,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量子 多巴胺 间氨基苯酚 比率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