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气化细渣基多功能性碳硅复合材料的气体储存与捕集性能研究
1
作者 苏思飞 王超 +3 位作者 程星星 杨晓勤 张书培 崔波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共13页
煤气化细渣的高值利用对煤基固废的消纳至关重要。以煤气化细渣为原料,通过水热处理和化学活化协同处理,成功制备了一种碳硅复合材料。此外,通过正交水热实验研究了煤气化细渣的成孔机理,在HCl浓度(溶质HCl的质量分数)为20%、水热温度为... 煤气化细渣的高值利用对煤基固废的消纳至关重要。以煤气化细渣为原料,通过水热处理和化学活化协同处理,成功制备了一种碳硅复合材料。此外,通过正交水热实验研究了煤气化细渣的成孔机理,在HCl浓度(溶质HCl的质量分数)为20%、水热温度为100℃、水热时间为100 min以及固液比1∶20的工况下得到的样品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470.98 m^(2)/g)和孔体积(0.785 cm^(3)/g)。水热处理可有效地去除细渣中的金属氧化物和部分Si O_(2),使被堵塞的孔隙暴露出来。再通过KOH的活化处理,打开残炭的孔隙结构,最佳活化比下的KFSA-2具有623.18 m^(2)/g的比表面积和1.105 cm^(3)/g的孔体积。在没有经过脱附处理的情况下,KFSA-2室温下具有0.25%的储氢量、5.92 mmol/g的碳捕集量以及160.12 mg/g邻二甲苯和212.3 mg/g邻二氯苯的VOCs吸附量,这些结果说明KFSA-2是一种多功能型碳硅复合材料,可应用于储氢、碳捕集和VOCs治理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细渣 硅复合材料 储氢 碳捕集 VOCs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硅复合材料对铈(Ⅲ)的吸附性能及机理 被引量:2
2
作者 黄卫红 宋玉君 +2 位作者 欧红香 卞维柏 潘建明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2-216,共5页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酵母/硅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对水溶液中铈离子的吸附行为.通过静态吸附试验,考察了初始pH值、吸附时间、初始质量浓度、温度和共存离子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从动力学、等温吸附方面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傅...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酵母/硅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对水溶液中铈离子的吸附行为.通过静态吸附试验,考察了初始pH值、吸附时间、初始质量浓度、温度和共存离子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从动力学、等温吸附方面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透射电镜探讨了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pH=5.5时,吸附效果最佳;吸附量随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20 min后吸附过程趋于平衡;共存离子对铈的吸附影响不大.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较好地描述了酵母/硅复合材料对铈的吸附动力学行为.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能更好地描述吸附材料的吸附平衡性能,表明该吸附属于单分子层吸附,298 K时,最大吸附量为36.1 mg.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硅复合材料 吸附 等温模型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气化细渣制备碳硅复合材料吸附去除水中Pb^(2+) 被引量:28
3
作者 顾彧彦 乔秀臣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7-93,共7页
以煤气化细渣为原料制备了高比表面积碳硅复合材料,并利用过硫酸铵对其进行表面改性,用于吸附100.0 mg/L PbCl_2溶液中Pb^(2+)。表征结果显示:碳硅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为1 347 m^2/g,改性后降为474 m2/g;改性后材料表面的羟基、羰基和羧... 以煤气化细渣为原料制备了高比表面积碳硅复合材料,并利用过硫酸铵对其进行表面改性,用于吸附100.0 mg/L PbCl_2溶液中Pb^(2+)。表征结果显示:碳硅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为1 347 m^2/g,改性后降为474 m2/g;改性后材料表面的羟基、羰基和羧基等含氧基团的含量显著增加。实验结果表明:溶液pH为5时,改性碳硅复合材料对Pb^(2+)的平衡吸附量为124 mg/g,Pb^(2+)去除率可达98.2%;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伴有物理吸附;吸附过程分为外扩散和内扩散两个阶段,受内扩散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复合材料 改性 吸附 铅离子 煤气化细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硅复合材料固定砷的酸释放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鞠琳 郭湘 +2 位作者 姚爱军 仇荣亮 汤叶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29-2335,共7页
为评估酸化条件下铁硅复合材料(IS)对砷(As)钝化的环境稳定性,以酸滴定法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XRD)对铁硅复合材料固持态砷(IS-As)的酸释放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IS具有较强的应对环境酸化的酸缓冲能力;IS-As对酸最为敏感的pH值区间... 为评估酸化条件下铁硅复合材料(IS)对砷(As)钝化的环境稳定性,以酸滴定法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XRD)对铁硅复合材料固持态砷(IS-As)的酸释放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IS具有较强的应对环境酸化的酸缓冲能力;IS-As对酸最为敏感的pH值区间介于7.68~11.48,在该区间内随酸的加入,AsO_(4)^(3-)快速溶出,该非酸稳态砷占总As的37.5%;而在pH值7.68~4.10区间,As溶出速率相对缓慢,该弱酸稳态As约占总As的7%.酸化条件下稳定存在、释放微弱的As为酸稳态,该部份约占总As的55.5%.XRD结果表明,在加入H^(+)过程中,铁硅材料主要固砷矿物随pH值由高到低溶解的顺序依次为Ca_(3)(AsO_(4))_(2)>AlAsO_(4)>As_(2)O_(3)>Ca_(4)SiAs_(4)>FeAs_(3)O_(9)·4H_(2)O>Mn_(2)As_(2)O_(7)/SiAs_(2).酸化条件下IS-As元素溶出率依次为S(94.8%)>Na(93.0%)>Ca(78.8%)>As(44.5%)>Mg(41.7%)>Al(37.6%)>Mn(37.5%)>Fe(5.5%).IS-As中主要含砷矿物pH值稳定区间与伴生元素酸溶解特征结果表明,非酸稳态砷主要为钙结合态砷,弱酸稳性As主要为镁、锰、铁弱结合态,酸稳态As主要为铁锰硅强结合态.研究结果为铁硅复合材料修复土壤砷的安全利用风险评估及揭示其修复稳定机理提供了依据,并为土壤砷修复材料选择及形态研究方法方面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复合材料 酸稳定性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纳米纤维表面修饰碳相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詹瑾 陈玥晗 +2 位作者 王红 张政和 左夏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25,共6页
碳化硅纳米纤维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与热物理性能,其表面修饰碳材料制备功能复合材料可具备高温抗氧化及热稳定性,在航空航天等尖端战略领域已取得系列创新进展。聚焦于碳化硅纳米纤维表面修饰碳相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功能特性,介... 碳化硅纳米纤维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与热物理性能,其表面修饰碳材料制备功能复合材料可具备高温抗氧化及热稳定性,在航空航天等尖端战略领域已取得系列创新进展。聚焦于碳化硅纳米纤维表面修饰碳相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功能特性,介绍了原位生长和静电纺丝制备方法,详细介绍了该复合材料在增韧补强、高温抗氧化的热端防护、能源环境及电磁屏蔽等方面应用的前沿进展。指出碳化硅纳米纤维的生长机理可从分子层面深入分析,实现材料高性能化的有效控制,降低制备成本和能耗,面向大规模工程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纳米纤维 硅复合材料 制备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基硅氧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储锂性能
6
作者 郭建良 韩松 +1 位作者 杨宏训 马娇娇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4-119,123,共7页
硅因其高容量而被认为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新一代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硅的低电导率及差的循环性能而限制了其作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以富含硅的稻壳为原材料,沥青为导电剂,通过简单的铝热还原反应,制得多孔硅氧碳... 硅因其高容量而被认为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新一代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硅的低电导率及差的循环性能而限制了其作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以富含硅的稻壳为原材料,沥青为导电剂,通过简单的铝热还原反应,制得多孔硅氧碳复合负极材料。结果表明:该复合负极材料展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2A/g的电流密度下,具有高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1016.2mAh/g/1349.5mAh/g和75.3%的首次库仑效率,在200个循环后仍能保持812.8mAh/g/819.3mAh/g的比容量。优异的性能,主要得益于,氢/氩混合气氛对二氧化硅的还原提供了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此外,沥青的加入一方面可以增强电极材料的导电性,另一方面熔融态的沥青可以填补材料中的孔隙,缓冲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从而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稻壳 沥青 负极材料 氧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灰制备硅/碳化硅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储锂性能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黄海铭 杜静 +2 位作者 谢捷洋 陈情泽 朱润良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53-3062,共10页
硅负极的体积效应导致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短且容量迅速衰减,如何提高硅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至关重要。采用了熔盐辅助镁热还原法,通过使用含有单质碳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硅灰,成功设计了一种碳化硅增强的硅纳米材料(SF-Si),所制备的SF-S... 硅负极的体积效应导致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短且容量迅速衰减,如何提高硅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至关重要。采用了熔盐辅助镁热还原法,通过使用含有单质碳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硅灰,成功设计了一种碳化硅增强的硅纳米材料(SF-Si),所制备的SF-Si样品不仅保留了SF本身存在的SiC,还将单质碳转化为SiC,使样品中的SiC含量达到了16.4%(质量分数)。与经过热处理去除单质碳的硅灰制备的硅材料(H-SF-Si)相比,SF-Si负极材料表现出更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即第1圈2584.76 mAh·g^(-1)的高比容量和第100圈时具有83%的容量保持率,并且在高电流密度5 A·g^(-1)下的平均容量仍为877.28 mAh·g^(-1),这主要归因于更高的SiC含量。研究表明,硅灰在锂离子电池硅负极领域具有应用潜力,其碳元素在制备硅基纳米材料时发挥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纳米复合材料 镁热还原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工业固体废弃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改善
8
作者 蒋世用 钟宽 +1 位作者 詹世英 姚骏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92-1697,共6页
硅基负极材料存在体积膨胀、表面稳定性差和导电性低的问题。通过硅形貌调控、立体导电网络构筑、多孔结构构造和碳包覆的方法,制备了多孔硅碳复合材料。基于硅不同晶面离解能的不同,球磨获得硅纳米片。将含硅纳米片、碳纳米管(CNT)和... 硅基负极材料存在体积膨胀、表面稳定性差和导电性低的问题。通过硅形貌调控、立体导电网络构筑、多孔结构构造和碳包覆的方法,制备了多孔硅碳复合材料。基于硅不同晶面离解能的不同,球磨获得硅纳米片。将含硅纳米片、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的浆料,喷雾干燥,获得硅纳米片和CNT自组装形成多孔结构。对多孔结构进行液相碳包覆,使多孔结构内的纳米硅和整个多孔结构表面形成碳包覆层,获得多孔硅碳复合材料。扣电测试显示,该材料可逆比容量为1000.8 mAh/g,首次循环效率高达93.9%,全电测试显示优异的1 C特性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这主要得益于立体导电网络的构建、多孔结构的构造和双重碳包覆的形成,提高了硅基材料的导电性,缓解了体积膨胀,提高了表面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纳米材料 多孔结构 碳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型阻燃剂ODOPOM阻燃硅烷交联POE复合材料的研究
9
作者 李瑞敏 庞宝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99-405,共7页
合成反应型阻燃剂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羟甲基-10-氧化物(ODOPOM),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氢、碳、磷核磁共振光谱表征其化学结构。将ODOPOM与硅烷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共混后经过温水浸泡制备反应型阻燃硅烷交联POE复... 合成反应型阻燃剂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羟甲基-10-氧化物(ODOPOM),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氢、碳、磷核磁共振光谱表征其化学结构。将ODOPOM与硅烷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共混后经过温水浸泡制备反应型阻燃硅烷交联POE复合材料。研究并讨论了ODOPOM用量对硅烷交联POE的阻燃性能、耐水性能、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等的影响,并讨论其阻燃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型阻燃剂9 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羟甲基-10-氧化物 阻燃烷交联乙烯-辛烯共聚物复合材料 阻燃性能 耐水性能 力学性能 热稳定性能 阻燃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硅基铝金属高性能电子封装复合材料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林锋 冯曦 +2 位作者 李世晨 任先京 贾贤赏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7-110,115,共5页
微电子集成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封装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封装材料已不能满足现代技术发展需要的情况下,新型硅基铝金属复合材料脱颖而出,以其优异的综合性能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高体积分数硅基体带来的低热膨胀系数能很好地与芯... 微电子集成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封装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封装材料已不能满足现代技术发展需要的情况下,新型硅基铝金属复合材料脱颖而出,以其优异的综合性能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高体积分数硅基体带来的低热膨胀系数能很好地与芯片相匹配,连通分布的金属(铝)确保了复合材料的高导热、散热性,两者的低密度又保证了复合材料的轻质,尤其适用于高新技术领域。重点探讨了硅基铝金属铝复合材料的主要制备技术及其组织性能机理,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封装 铝金属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粒径对喷射沉积制备SiC颗粒增强铝硅合金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及拉伸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微 陈荐 +2 位作者 何建军 邱玮 任延杰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42,共5页
采用喷射沉积技术制备了SiC颗粒增强铝硅合金复合材料,研究了SiC颗粒粒径对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及其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C颗粒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高于基体合金的,但是其抗拉强度以及伸长率降低;挤压后复合材料中SiC颗粒分... 采用喷射沉积技术制备了SiC颗粒增强铝硅合金复合材料,研究了SiC颗粒粒径对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及其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C颗粒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高于基体合金的,但是其抗拉强度以及伸长率降低;挤压后复合材料中SiC颗粒分布有沿挤压方向排列的趋势,且随颗粒粒径的增大,趋势更明显;与相同含量大粒径(20μm)颗粒相比,小粒径(4.5μm)颗粒间距小,颗粒承载能力大,其复合材料表现出较高的弹性模量和抗拉强度,断裂方式以SiC颗粒与基体界面脱离为主,而颗粒的断裂是大粒径SiC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主要断裂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颗粒粒径 拉伸性能 显微组织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包覆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立宝 谢晓华 +1 位作者 王可 解晶莹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4-37,共4页
为提高锂离子电池高容量Si/C复合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核壳结构的碳包覆Si/C复合材料。碳包覆Si/C复合材料为近球形颗粒,形貌规整,粒度分布均匀,呈正态分布,其物相结构和嵌脱锂的电化学反应与Si/C复合材料保持一... 为提高锂离子电池高容量Si/C复合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核壳结构的碳包覆Si/C复合材料。碳包覆Si/C复合材料为近球形颗粒,形貌规整,粒度分布均匀,呈正态分布,其物相结构和嵌脱锂的电化学反应与Si/C复合材料保持一致。碳包覆后,减小了充放电过程中复合材料电极的极化,电压滞后现象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碳包覆Si/C复合材料的最大放电比容量为512mAh/g,略低于包覆前的材料,但循环稳定性大大提高,5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复合材料 碳包覆 喷雾干燥法 锂离子电池 负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基复合材料粘性系数的参数辨识 被引量:5
13
作者 姜贵庆 李仲平 俞继军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2-455,共4页
硅基复合材料是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综合性能较好的烧蚀型热防护材料之一,高温粘性系数是这类材料烧蚀性能的重要表征参数。本文利用系统识别原理,给出这类复合材料粘性系数的参数辨识方法及其应用实例。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粘性系数 参数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制备硅/碳复合材料及储锂性能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树和 董鹏 +1 位作者 姚耀春 赵淑春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43-47,共5页
作为一种储量丰富的农业废弃物,稻壳的高附加值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稻壳为原料,通过空气氧化、镁热还原和酸浸得到硅/碳复合材料,探讨了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以及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硅/碳复合材料中的硅为晶... 作为一种储量丰富的农业废弃物,稻壳的高附加值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稻壳为原料,通过空气氧化、镁热还原和酸浸得到硅/碳复合材料,探讨了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以及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硅/碳复合材料中的硅为晶体纳米颗粒,分布在无定形炭基质中;稻壳的氧化增加了硅/碳复合材料中硅的含量和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从而增加了复合材料的容量,但首次库伦效率较低;硅/碳复合材料中的碳可以抑制硅的体积变化,改善循环性能。含碳8%的硅/碳复合材料,首次充电容量758.5mAh/g,30次循环后充电容量保持率为7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 镁热还原 /碳复合材料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热变形实验测试及表面烧蚀形貌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林杰 方国东 +1 位作者 易法军 梁军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5-450,共6页
通过非接触式高温变形测量系统,对高硅氧/酚醛防/隔热复合材料在单侧热流载荷作用下的温度和全场高温变形进行了精确测量,并对试样体积烧蚀后的表面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利用陶瓷板在1 000℃左右对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试件... 通过非接触式高温变形测量系统,对高硅氧/酚醛防/隔热复合材料在单侧热流载荷作用下的温度和全场高温变形进行了精确测量,并对试样体积烧蚀后的表面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利用陶瓷板在1 000℃左右对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试件辐射加热200 s后,通过测量发现距离加热面12.62 mm处热电偶温度峰值为259℃,从而说明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防/隔热性能。通过DIC方法测得试样加热200 s后沿加热方向的最大位移为0.18 mm,且沿着试样加热方向位移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规律。通过对材料烧蚀后表面形貌微观观测和分析,发现在试样加热面上出现了凹凸不平的烧蚀坑,并出现了一层很薄的高硅氧纤维高温熔融后的硅氧化合物颗粒结晶状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酚醛复合材料 体积烧蚀 DIC方法 变形场 表面形貌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物理性能对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烧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时圣波 梁军 方国东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4-359,共6页
根据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的烧蚀机理,建立了包括烧蚀退移层、化学反应边界层、液态层、炭化层、热解层、原始材料层的自外向内的物理模型,针对平板烧蚀问题,预报了热导率、比定压热容、驻点焓值等热物理性能对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的表... 根据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的烧蚀机理,建立了包括烧蚀退移层、化学反应边界层、液态层、炭化层、热解层、原始材料层的自外向内的物理模型,针对平板烧蚀问题,预报了热导率、比定压热容、驻点焓值等热物理性能对高硅氧/酚醛复合材料的表面烧蚀后退率、壁面温度、气化烧蚀速率、热阻塞效应因子、气化分数等烧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热导率能使表面烧蚀后退率明显降低,但却使壁面温度、热阻塞效应因子及材料的气化分数升高;而高的比定压热容则能大大降低表面烧蚀后退率和壁面温度;随驻点焓值的增加,表面烧蚀后退率和壁面温度都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酚醛复合材料 热物理性能 烧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纤维增强铝硅合金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断口形貌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政 刘小梅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2-25,共4页
研究了挤压铸造氧化铝短纤维增强铝硅合金复合材料的凝固组织和断口形貌。结果表明 ,在复合材料中纤维分布均匀 ,氧化铝纤维可作为硅相非自发形核的衬底 ;氧化铝纤维与铝合金基体之间的界面对材料性能影响很大。改善制备工艺应从控制界... 研究了挤压铸造氧化铝短纤维增强铝硅合金复合材料的凝固组织和断口形貌。结果表明 ,在复合材料中纤维分布均匀 ,氧化铝纤维可作为硅相非自发形核的衬底 ;氧化铝纤维与铝合金基体之间的界面对材料性能影响很大。改善制备工艺应从控制界面反应和细化组织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纤维增强 合金复合材料 组织 断口形貌 氧化铝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铌-硅基共晶自生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丁旭 郭喜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60-62,46,共4页
综述了作为一种新型超高温金属结构材料的铌-硅基共晶自生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该材料的成分设计特点,介绍了该材料密度低、承温能力高、室温断裂韧性好、高温强度高和高温持久寿命长等性能优势。
关键词 铌-基共晶自生复合材料 航空发动机 抗蠕变性能 抗腐蚀性能 疲劳性能 耐高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2凝胶/铝硅纤维复合材料的高温损坏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晶 田庚 +1 位作者 王明超 刘家臣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934-2939,共6页
本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SiO2凝胶/铝硅纤维复合材料,通过分析材料的热失重-差示扫描热、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及热传导等特性,得出了复合材料高温损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SiO2凝胶/铝硅纤维复合材料相对于硅铝纤维,析晶温度可提高200℃;随... 本文采用浸渍法制备了SiO2凝胶/铝硅纤维复合材料,通过分析材料的热失重-差示扫描热、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及热传导等特性,得出了复合材料高温损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SiO2凝胶/铝硅纤维复合材料相对于硅铝纤维,析晶温度可提高200℃;随着热处理温度由900℃升至1200℃,复合材料的气孔率由55%升至75%,体积密度由0.85 g/cm3降至0.45g/cm3,导热系数由0.0767W/(m·K)增至0.0908W/(m·K),压缩回弹率由90%降至43%;当热处理温度达到1200℃,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损坏,主要原因是莫来石和方石英的析晶,以及硅凝胶与纤维之间的粘结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2凝胶/铝纤维复合材料 压缩回弹 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碳纳米管/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孟奇 张英杰 +2 位作者 董鹏 张义永 李坤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1-105,114,共6页
硅负极材料具有高理论比容量和较低锂化电位,被认为是最有应用潜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但硅负极材料导电性差、体积效应显著,因此其商业化应用受到限制。选用具有高导电性、高机械强度的多壁碳纳米管,利用简便、易操作的球磨方... 硅负极材料具有高理论比容量和较低锂化电位,被认为是最有应用潜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但硅负极材料导电性差、体积效应显著,因此其商业化应用受到限制。选用具有高导电性、高机械强度的多壁碳纳米管,利用简便、易操作的球磨方法制备了具有三维导电网络的硅/碳纳米管/碳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电池测试系统对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结构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硅/碳纳米管/碳复合材料中球磨纳米硅分布均匀,具有稳定的导电网络并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因此,球磨法制备硅/碳纳米管/碳复合材料具有潜在的商业化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碳纳米管/碳复合材料 球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