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和稻糠对稻田土壤硅素转化及水稻硅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杨丽雯 陈剑珠 +1 位作者 宁川川 蔡昆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6,共9页
为促进有机物料循环利用、提高稻田土壤硅有效性,设计2季水稻盆栽试验,试验设7个处理:对照(CK)、0.5%秸秆(JG1)、1%秸秆(JG2)、1.5%秸秆(JG3)、0.5%稻糠(DK1)、1%稻糠(DK2)、1.5%稻糠(DK3),研究2种有机物料稻秆和稻糠不同用量对土壤硅... 为促进有机物料循环利用、提高稻田土壤硅有效性,设计2季水稻盆栽试验,试验设7个处理:对照(CK)、0.5%秸秆(JG1)、1%秸秆(JG2)、1.5%秸秆(JG3)、0.5%稻糠(DK1)、1%稻糠(DK2)、1.5%稻糠(DK3),研究2种有机物料稻秆和稻糠不同用量对土壤硅形态、水稻植株硅吸收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显示,2种富硅有机物料显著提高土壤水溶性硅、有效硅、有机结合态硅、无定形硅含量,总体上与用量成正比,以稻糠处理的提高幅度较高。与CK相比,1%、1.5%稻糠施用分别使土壤水溶性硅含量提高18.85%~46.58%,有效硅含量提高11.51%~118.82%,有机结合态硅含量提高21.88%~51.95%,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含量提高3.38%~19.17%,无定形硅含量提高6.41%~22.14%。2种有机物料提高水稻茎叶硅含量和积累量,稻糠施用效果更显著;与CK相比,秸秆和稻糠施用分别使水稻茎叶硅积累量显著提高0.60~2.51倍、1.33~4.08倍。2种有机物料提高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程度上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综上,2种有机物料都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硅有效性,促进水稻对硅的吸收,其中稻糠的提高幅度更大,但从实践应用的角度来看,秸秆更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 稻糠 土壤形态 有效性 硅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铵硝配比下不同硅效应水稻的硅吸收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合心 黄承和 常春荣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2-126,共5页
将水稻移植到0.2 mmol/L Ca SO4溶液中饥饿2 d,采用改进耗竭法研究了3种铵硝配比条件下3个不同硅效应水稻(耐低硅的硅高效水稻特优998和不耐低硅的硅高效水稻特优248以及硅不敏感水稻博Ⅱ优15)硅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作图法和双倒... 将水稻移植到0.2 mmol/L Ca SO4溶液中饥饿2 d,采用改进耗竭法研究了3种铵硝配比条件下3个不同硅效应水稻(耐低硅的硅高效水稻特优998和不耐低硅的硅高效水稻特优248以及硅不敏感水稻博Ⅱ优15)硅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作图法和双倒数法动力学方程准确性高,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铵硝配比条件水稻硅吸收动力学曲线均符合Michaelis-Menten酶动力学模型的描述;铵硝配比对不同的硅效应水稻的硅载体数量影响不显著,显著影响水稻对硅的亲和力。本实验条件下铵硝配比50/50有利于水稻特优248对硅的吸收,铵硝比75/25时吸收速率最低;特优998对硅有较高的亲和力,可能是其耐低硅高效的遗传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水稻 铵硝配比 硅吸收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硅对2个品种苜蓿生长及硅吸收利用影响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沐霖 卢树昌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S01期7-10,共4页
为探究施硅对不同品种苜蓿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2个紫花苜蓿品种(‘赛迪7’和‘雅典娜’)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设计两种施硅水平处理,研究苜蓿长势、生物量、吸硅与土壤硅含量等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硅处理较未施硅处理,茎、叶质量等长势... 为探究施硅对不同品种苜蓿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2个紫花苜蓿品种(‘赛迪7’和‘雅典娜’)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设计两种施硅水平处理,研究苜蓿长势、生物量、吸硅与土壤硅含量等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硅处理较未施硅处理,茎、叶质量等长势指标略好;施硅处理苜蓿鲜生物量与干生物量均有明显增加,增长幅度77%~97%;施硅后2个品种苜蓿吸硅量均增加,较未施硅处理增加1.4~1.6倍;‘赛迪7’和‘雅典娜’2个品种施硅的利用率分别为11.81%,9.84%;‘赛迪7’品种对硅的利用率略高。综上,施硅可明显提高土壤有效硅含量,但对土壤全硅含量影响不显著。本研究对指导农田苜蓿作物合理施硅有较高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长势 生物量 硅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黄稻区水稻硅素吸收、分配特点研究 被引量:35
4
作者 杨建堂 高尔明 +2 位作者 霍晓婷 王文亮 毛振强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37-39,42,共4页
在河南沿黄稻区原阳县的潮土上设置田间试验 ,用H2 SO4 —H2 O2 消煮—重量法测定各生育时期稻株各器官中含硅量 ,结果表明 :水稻分蘖期及叶鞘中含硅量最高 ;开花以后是吸硅最多的时期 ,其阶段吸硅量随生育时期推移呈指数曲线分布 ;拔... 在河南沿黄稻区原阳县的潮土上设置田间试验 ,用H2 SO4 —H2 O2 消煮—重量法测定各生育时期稻株各器官中含硅量 ,结果表明 :水稻分蘖期及叶鞘中含硅量最高 ;开花以后是吸硅最多的时期 ,其阶段吸硅量随生育时期推移呈指数曲线分布 ;拔节前大部分硅分配在叶鞘中 ,拔节后叶片、叶鞘中硅的分配率比较均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硅吸收 分配 地上器官 施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施条件下稻草还田供硅对双季稻产量及硅素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曾研华 吴建富 +4 位作者 范呈根 曾勇军 谭雪明 潘晓华 石庆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4-352,共9页
为探明化肥减施条件下长期稻草还田供硅对双季稻产量及硅素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本试验以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江西进贤温圳)的田间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设置稻草还田减施化肥(SI+NPK)、稻草烧灰还田减施化肥(SB+NPK)和单施化肥(NPK... 为探明化肥减施条件下长期稻草还田供硅对双季稻产量及硅素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本试验以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江西进贤温圳)的田间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设置稻草还田减施化肥(SI+NPK)、稻草烧灰还田减施化肥(SB+NPK)和单施化肥(NPK)处理,以及相对应稻草还田不施化肥(SI)、稻草烧灰还田不施化肥(SB)和稻草不还田不施化肥(CK)共6个处理,测定双季稻产量、生物量及硅素养分吸收等指标。结果表明,SI+NPK处理能够增加双季早、晚稻周年产量与生物量,且无肥区稻草还田与稻草不还田间差异显著,其中双季早稻增产效应高于双季晚稻。6年早稻季平均产量SI+NPK处理较SB+NPK、NPK增幅达2.86%~6.38%;晚稻季SI+NPK处理较NPK增幅2.80%,与SB+NPK产量持平。SI+NPK处理有利于提高早稻季植株各器官硅含量,而晚稻季生育后期表现较高;与SB+NPK、NPK相比,SI+NPK处理显著提高了双季早、晚稻硅素吸收总量。SI+NPK处理下的早稻各生育阶段的硅素积累量高于SB+NPK、NPK,且与NPK差异显著;晚稻季各生育阶段硅素积累量相比NPK,SI+NPK在分蘖-幼穗分化期、抽穗-成熟期显著提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硅素积累量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提高生育前期硅素阶段积累量可为水稻增产奠定基础。本研究为南方稻区稻草资源合理利用与双季稻高产栽培硅肥合理施用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稻草还田 化肥减施 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硅转运蛋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葛博浩 耿新 +2 位作者 刘艳晶 刘倩茹 卢存福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2-570,共9页
硅作为一种非金属元素,不仅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同时在植物抵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硅的吸收与转运由硅转运蛋白参与完成,根据对硅酸的转运特性主要分为硅内流转运蛋白和硅外流转运蛋白... 硅作为一种非金属元素,不仅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同时在植物抵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硅的吸收与转运由硅转运蛋白参与完成,根据对硅酸的转运特性主要分为硅内流转运蛋白和硅外流转运蛋白。该文对已鉴定出的硅转运蛋白的结构特点、功能、调控方式进行了总结,对植物吸收与转运硅的过程进行了系统性解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运蛋白 硅吸收转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硅生物炭有效提高红壤性稻田土壤不同形态硅含量及水稻产量 被引量:7
7
作者 胡祖武 吴多基 +2 位作者 吴建富 魏宗强 夏李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21-1429,共9页
【目的】硅是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的有益元素,研究富硅生物炭对红壤性稻田土壤中硅形态、水稻产量和硅吸收的影响,旨在为富硅生物炭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南方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进行水稻盆栽试验,供试水稻品种... 【目的】硅是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的有益元素,研究富硅生物炭对红壤性稻田土壤中硅形态、水稻产量和硅吸收的影响,旨在为富硅生物炭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南方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进行水稻盆栽试验,供试水稻品种为‘美香粘2号’。试验包括5个硅生物炭材料:1个低硅(BW3)、2个中硅(BH7、BB7)和2个富硅生物炭(AH、AB),每个生物炭材料添加量分别为盆栽土量的0.4%和0.8%,以不添加生物炭的处理为对照(CK)。水稻成熟期测产,并将水稻植株分为根、茎、叶样品,测定生物量及硅吸收量。同时,以连续化学浸提法测定土壤不同形态硅的含量。【结果】添加富硅生物炭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硅、有机结合态硅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的含量。5个生物炭材料中,以添加AB生物炭的处理增加幅度最高,其土壤有效硅、有机结合态硅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较CK分别提高了184.23%、59.53%和117.54%。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的硅水平和添加量对水稻产量、秸秆生物量、根部生物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且二者间交互作用极显著(P<0.01)。添加生物炭的处理间水稻籽粒产量差异显著(P<0.05);除低量低硅生物炭(BW3)处理外,其他生物炭处理水稻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各生物炭高添加量处理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其低添加量,较CK的增幅达到4.18%~44.28%。水稻各部位硅积累量表现为:秸秆>籽粒>根部。两种添加量下水稻总吸硅量高低均表现为:AB>AH>BB7>BH7>BW3。在高添加量时,生物炭AB处理的水稻总吸硅量最大,比CK增加了73.68%,其次是AH生物炭。【结论】添加富硅生物炭比普通生物炭可更有效地提高红壤性水稻土中有效硅、有机结合态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的含量,进而显著增加水稻对硅的吸收,提高水稻籽粒产量和生物量。提高生物炭的添加量对土壤和水稻硅含量的提升效果更好。因此,富硅生物炭是水稻生产中的高效生物硅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红壤性水稻土 土壤形态 水稻产量 硅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植株体内TCA-Si(三氯乙酸溶性硅)含量变化及其分布 被引量:7
8
作者 梁永超 陈兴华 王大平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41-43,共3页
在两种不同土壤(马肝土和黑粘土)上采用盆栽法研究水稻对硅素养分的吸收特点。结果表明:基施硅肥后,水稻植株体内能被三氯乙酸浸提的硅(TCA-extractable Si)简称TCA-Si含量从分蘖期开始上升,拔节期达到高峰,孕穗期开始下降,抽穗期最低... 在两种不同土壤(马肝土和黑粘土)上采用盆栽法研究水稻对硅素养分的吸收特点。结果表明:基施硅肥后,水稻植株体内能被三氯乙酸浸提的硅(TCA-extractable Si)简称TCA-Si含量从分蘖期开始上升,拔节期达到高峰,孕穗期开始下降,抽穗期最低。无论在拔节期还是孕穗期追施硅肥后7—10天,植株体内TCA-Si含量均比追肥前提高1/3,进一步表明拔节期水稻吸收较多的硅,在孕穗期追施硅肥,也能为植株吸收。水稻功能叶片中TCA-Si含量大于茎杆中TCA-Si含量(分蘖期,前者是后者的1.56倍,而拔节期,是1.79倍),主茎功能叶片中TCA-Si含量又大于分蘖功能叶(前者是后者的1.2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吸收与分布 三氯乙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氨采样-实验室分析方法探究
9
作者 吴佳伦 何晋 +5 位作者 李春蝶 杨嘉伟 陈勇 王军 张蒙 周力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25-1534,共10页
实验对比了常见固相吸附与溶液吸收在低浓度氨气吸收效率上的差异性,考察了吸收瓶类型、采样阻力、采样流量和采样环境温度对低浓度氨吸收效率的影响,优化了吸收液浓度及离子色谱分析条件。结果表明稀硫酸吸收氨气的效果优于硅胶、活性... 实验对比了常见固相吸附与溶液吸收在低浓度氨气吸收效率上的差异性,考察了吸收瓶类型、采样阻力、采样流量和采样环境温度对低浓度氨吸收效率的影响,优化了吸收液浓度及离子色谱分析条件。结果表明稀硫酸吸收氨气的效果优于硅胶、活性炭和PUF的吸附;采用高硼硅玻璃材质的U型多孔玻板吸收瓶,采样流量为0.5 L/min,采样阻力为3.6~4.2kPa时,对低浓度氨气的吸收效率为95%~105%;环境温度(0~50℃)及其采样过程(采样1h)吸收液的损失,对氨气吸收效率没有明显影响;用1.0 mmol/L的硫酸吸收液配制标准曲线,250μL离子色谱定量环,铵离子校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8,方法检出限可达0.3μg/m^(3)(采样体积30L,吸收液体积20 mL)。配对样品t检验显示本方法与空气自动站氨分析仪的实际样品比对监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27),方法可用于大气氨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氨的测定 高硼U型多孔玻板吸收 采样流量 吸收瓶阻力 吸收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thermal transport properties on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within silicon wafer
10
作者 王爱华 牛义红 +1 位作者 陈铁军 P.F.HS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4期1402-1410,共9页
A combined conduction and radiation heat transfer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heat transfer within wafer and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rmal transport properties on temperature non-uniformity within wafer surface... A combined conduction and radiation heat transfer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heat transfer within wafer and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rmal transport properties on temperature non-uniformity within wafer surface. It is found that the increased conductivities in both doped and undoped regions help reduce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cross the wafer surface. However, the doped layer conductivity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overal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nd difference. The temperature level and difference on the top surface drop suddenly when absorption coefficient changes from 104 to 103 m-1. When the absorption coefficient is less or equal to 103 m-1, the temperature level and difference do not change much. The emissivity has the dominant effect on the top surface temperature level and difference. Higher surface emissivity can easily increase the temperature level of the wafer surface. After using the improved property data, the overall temperature level reduces by about 200 K from the basis case. The results will help improve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energy transport in the rapid thermal processing and the wafer temperature monitor and control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icon wafer thermal transport properties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radiation heat transf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