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Xene-氧化石墨烯改性碳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力学性能 被引量:2
1
作者 左红梅 高敏 +2 位作者 阮芳涛 邹梨花 徐珍珍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5,共7页
为提高聚乳酸(PLA)的力学性能,以碳纤维(CF)为增强体,研究了CF、聚乙烯亚胺(PEI)和MXene-氧化石墨烯(MXene-GO)改性CF对PLA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通过PEI在CF表面引入活性胺基基团,得到PEI-CF;其次,通过MXene-GO改性CF-PEI;最后,通过双... 为提高聚乳酸(PLA)的力学性能,以碳纤维(CF)为增强体,研究了CF、聚乙烯亚胺(PEI)和MXene-氧化石墨烯(MXene-GO)改性CF对PLA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通过PEI在CF表面引入活性胺基基团,得到PEI-CF;其次,通过MXene-GO改性CF-PEI;最后,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和注射成型方法制备了不同CF/PLA复合材料,探究了PEI和不同MXene-GO质量分数改性CF对CF/PLA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EI和MXene-GO改性后CF/PLA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得到了改善;由于纤维的长度小于临界增强长度,PEI和MXene-GO改性对CF/PLA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影响较小;此外,随着MXene-GO的添加及其质量分数的增加,CF-PEI/PLA复合材料拉伸断裂面越来越不平整,PEI-MXene-GO改性后的CF/PLA复合材料断裂面出现断裂碎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 氧化石墨 过渡金属/氮化物 纤维表面改性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聚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气化细渣基多功能性碳硅复合材料的气体储存与捕集性能研究
2
作者 苏思飞 王超 +3 位作者 程星星 杨晓勤 张书培 崔波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共13页
煤气化细渣的高值利用对煤基固废的消纳至关重要。以煤气化细渣为原料,通过水热处理和化学活化协同处理,成功制备了一种碳硅复合材料。此外,通过正交水热实验研究了煤气化细渣的成孔机理,在HCl浓度(溶质HCl的质量分数)为20%、水热温度为... 煤气化细渣的高值利用对煤基固废的消纳至关重要。以煤气化细渣为原料,通过水热处理和化学活化协同处理,成功制备了一种碳硅复合材料。此外,通过正交水热实验研究了煤气化细渣的成孔机理,在HCl浓度(溶质HCl的质量分数)为20%、水热温度为100℃、水热时间为100 min以及固液比1∶20的工况下得到的样品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470.98 m^(2)/g)和孔体积(0.785 cm^(3)/g)。水热处理可有效地去除细渣中的金属氧化物和部分Si O_(2),使被堵塞的孔隙暴露出来。再通过KOH的活化处理,打开残炭的孔隙结构,最佳活化比下的KFSA-2具有623.18 m^(2)/g的比表面积和1.105 cm^(3)/g的孔体积。在没有经过脱附处理的情况下,KFSA-2室温下具有0.25%的储氢量、5.92 mmol/g的碳捕集量以及160.12 mg/g邻二甲苯和212.3 mg/g邻二氯苯的VOCs吸附量,这些结果说明KFSA-2是一种多功能型碳硅复合材料,可应用于储氢、碳捕集和VOCs治理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细渣 复合材料 储氢 捕集 VOCs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自支撑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硅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
3
作者 李东风 隋林秀 +4 位作者 张雨萱 王鹏 孙玉恒 胡兵兵 袁小亚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8-93,共6页
硅储量丰富,低放电电压和高理论比容量使其成为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有力竞争者。但是硅负极在锂离子嵌入脱出的过程中极易粉化,导致容量快速衰减。通过调控硅与氧化石墨烯的比例,采用静电自组装法制备了柔性自支撑氮掺杂还原氧... 硅储量丰富,低放电电压和高理论比容量使其成为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有力竞争者。但是硅负极在锂离子嵌入脱出的过程中极易粉化,导致容量快速衰减。通过调控硅与氧化石墨烯的比例,采用静电自组装法制备了柔性自支撑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硅(N-rGO@Si)复合材料。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纳米硅颗粒被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片层包裹同时被氮掺杂。相比于纯硅电极,柔性自支撑复合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明显提升,其中N-rGO@Si-2表现最优,在电流密度100mA/g条件下经过100次循环后可逆比容量仍保持1090.92mAh/g,这得益于碳包覆和氮掺杂,氮掺杂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薄膜型石墨烯约束了纳米硅颗粒的体积变化,维持了结构和界面稳定性,并为界面提供了有效保护,使其具有优异的储锂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石墨 柔性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增强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制备及阻尼性能研究
4
作者 杨铮鑫 刘佳琪 +1 位作者 党鹏飞 李光宣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0-234,共5页
基于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技术制备石墨烯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的石墨烯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阻尼性能的影响。通过锤击法对石墨烯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固有特性测试并利用激振器进行振动响应测试。利用... 基于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技术制备石墨烯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的石墨烯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阻尼性能的影响。通过锤击法对石墨烯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固有特性测试并利用激振器进行振动响应测试。利用有限元法对石墨烯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固有特性进行求解,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在不同扫描模式(温度)下对石墨烯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石墨烯的质量分数在0~0.1%范围时,质量分数为0.1%的石墨烯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阻尼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石墨 纤维复合材料 层合板 阻尼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的功能化改性及其在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改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陈琪 刘东 +3 位作者 颜春 祝颖丹 张毅 韩宇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30,共9页
界面相是复合材料中基体相和增强相之间传递应力的重要桥梁,石墨烯作为一种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二维材料,可有效提高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的界面性能。但石墨烯的比表面积大、易团聚,通过功能化改性提高其分散性、相容性和物... 界面相是复合材料中基体相和增强相之间传递应力的重要桥梁,石墨烯作为一种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二维材料,可有效提高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的界面性能。但石墨烯的比表面积大、易团聚,通过功能化改性提高其分散性、相容性和物理化学活性是实现理想界面改性效果的重要前提。本文对石墨烯的功能化改性及其在CFRP界面增强增韧改性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首先详细介绍了石墨烯化学和物理功能化改性方法及研究成果,这些方法有效改善了石墨烯的分散性,然后综述了功能化石墨烯改性CFRP界面性能的最新研究现状,主要包含沉积法、浸渍法以及化学接枝法等研究成果,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改善CFRP的界面性能并提高其使用寿命,最后指出了石墨烯改性CFRP界面性能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化石墨 纤维复合材料 界面改性 界面性能 石墨烯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基硅氧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储锂性能
6
作者 郭建良 韩松 +1 位作者 杨宏训 马娇娇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4-119,123,共7页
硅因其高容量而被认为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新一代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硅的低电导率及差的循环性能而限制了其作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以富含硅的稻壳为原材料,沥青为导电剂,通过简单的铝热还原反应,制得多孔硅氧碳... 硅因其高容量而被认为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新一代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硅的低电导率及差的循环性能而限制了其作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以富含硅的稻壳为原材料,沥青为导电剂,通过简单的铝热还原反应,制得多孔硅氧碳复合负极材料。结果表明:该复合负极材料展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2A/g的电流密度下,具有高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1016.2mAh/g/1349.5mAh/g和75.3%的首次库仑效率,在200个循环后仍能保持812.8mAh/g/819.3mAh/g的比容量。优异的性能,主要得益于,氢/氩混合气氛对二氧化硅的还原提供了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此外,沥青的加入一方面可以增强电极材料的导电性,另一方面熔融态的沥青可以填补材料中的孔隙,缓冲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从而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稻壳 沥青 负极材料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基复合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韩少勋 张楠 +2 位作者 殷承玉 田琳 陈培鑫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7-137,共11页
海上石油泄漏和工业含油废水严重威胁着水生环境和人类健康,因此对含油废水的治理已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热点。碳基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油水分离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近年来碳基复合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的研究... 海上石油泄漏和工业含油废水严重威胁着水生环境和人类健康,因此对含油废水的治理已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热点。碳基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油水分离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近年来碳基复合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的研究进展,首先从表面润湿性的角度阐述了油水分离的理论基础,之后分类评述了不同类型碳基复合材料,如石墨基复合材料、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碳基气凝胶等在油水分离领域的应用可行性以及改性方式。最后,展望了碳基复合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未来应侧重于开发具有可切换润湿性以同时吸附多种污染物组分的碳基材料,耐极端环境的高稳定性碳基材料,以及具有自清洁、自修复等特殊功能的碳基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油水分离 石墨 纳米管 气凝胶 特殊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衍生碳包覆纳米硅复合材料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强 李正伟 +4 位作者 周建华 张冬梅 党锋 刘文平 苗蕾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13,共6页
硅负极材料因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Li22Si5合金相对应4200 mAh/g)、较低的工作电压(0.2~0.3 V vs Li/Li+)和地球上丰富的原材料储备,成为代替石墨负极的理想材料之一。但是,低电导率及在循环过程中发生剧烈体积膨胀导致电极失效问题限制... 硅负极材料因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Li22Si5合金相对应4200 mAh/g)、较低的工作电压(0.2~0.3 V vs Li/Li+)和地球上丰富的原材料储备,成为代替石墨负极的理想材料之一。但是,低电导率及在循环过程中发生剧烈体积膨胀导致电极失效问题限制了硅负极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工作通过物理法利用壳聚糖和石墨对纳米硅实现碳包覆和复合,制备壳聚糖/石墨@纳米硅复合材料(C/G@Si复合材料),对C/G@Si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石墨添加量的提高,C/G@Si复合材料的可逆比容量略微下降,循环性能和导电性能显著提高。当添加50%(质量分数)石墨时,在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C/G@Si复合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136.1 mAh/g,循环充放电100次后剩余容量保持在658.5 mAh/g,展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对进一步推广硅碳负极材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壳聚糖 石墨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相氮化碳/壳聚糖复合材料对水中U(Ⅵ)的吸附性能与机理
9
作者 王悦 彭琳 +3 位作者 刘金香 王劲松 鲜寒 刘迎九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8-168,共11页
针对核能发展与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含铀废水所导致的环境铀污染难题,通过共混交联法将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负载在壳聚糖(CS)上,制备了复合材料-石墨相氮化碳/壳聚糖(g-C_(3)N_(4)/CS),用来吸附水溶液中的U(Ⅵ)。对g-C_(3)N_(4)/CS... 针对核能发展与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含铀废水所导致的环境铀污染难题,通过共混交联法将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负载在壳聚糖(CS)上,制备了复合材料-石墨相氮化碳/壳聚糖(g-C_(3)N_(4)/CS),用来吸附水溶液中的U(Ⅵ)。对g-C_(3)N_(4)/CS的表面性质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C_(3)N_(4)/CS投加量为0.2 g/L,g-C_(3)N_(4)质量分数为20%,吸附时间为120 min,温度为308 K,pH=6条件下,g-C_(3)N_(4)/CS对U(Ⅵ)的最大吸附量达到324.45 mg/g。Langmuir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符合该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吸热过程。g-C_(3)N_(4)/CS对U(Ⅵ)的吸附机理主要为—NH,—OH,C—O,C=O,C—N等官能团与U(Ⅵ)发生的配位络合。g-C_(3)N_(4)/CS在循环再生实验中显示出良好的重复利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Ⅵ) 吸附 石墨相氮化 壳聚糖 性能与机制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锌/石墨相氮化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平 王相统 +3 位作者 李宁 王曌 苏小平 魏小红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7-203,共7页
光催化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基本原理是半导体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产生具有强氧化还原能力的活性物种,这些活性物种可用来净化污染物、制备氢气、碳还原等。氧化锌/石墨相氮... 光催化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基本原理是半导体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产生具有强氧化还原能力的活性物种,这些活性物种可用来净化污染物、制备氢气、碳还原等。氧化锌/石墨相氮化碳(ZnO/g-C_(3)N_(4))复合材料具有新颖的结构,以及优良的导电、防光腐蚀等性能,一直是光催化领域的关注热点。ZnO/g-C_(3)N_(4)能有效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和可见光利用率,从而提高其光催化性能。主要介绍了ZnO/g-C_(3)N_(4)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制备方法,以及该复合材料在光催化降解污染物、抗菌、析氢、CO_(2)还原等领域的应用,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石墨相氮化 纳米复合材料 光催化氧化 光催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修饰的氧化石墨烯对碳纤维/BMI复合材料的界面改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伟 岳远志 +3 位作者 朱婷婷 李强 任荣 何超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38-742,共5页
利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选用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氧化石墨烯进行功能化修饰,在其表面接枝上和BMI树脂反应的胺基,进而考察硅烷修饰的氧化石墨烯对碳纤维/BMI复合材料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拉曼... 利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选用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氧化石墨烯进行功能化修饰,在其表面接枝上和BMI树脂反应的胺基,进而考察硅烷修饰的氧化石墨烯对碳纤维/BMI复合材料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硅烷修饰的氧化石墨烯进行表征,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层间剪切强度测试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材料断口形貌。结果表明,硅烷分子成功地接枝到氧化石墨烯表面,复合材料的界面黏结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马来酰亚胺(BMI) 石墨 纤维复合材料 烷偶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纳米纤维表面修饰碳相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詹瑾 陈玥晗 +2 位作者 王红 张政和 左夏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25,共6页
碳化硅纳米纤维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与热物理性能,其表面修饰碳材料制备功能复合材料可具备高温抗氧化及热稳定性,在航空航天等尖端战略领域已取得系列创新进展。聚焦于碳化硅纳米纤维表面修饰碳相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功能特性,介... 碳化硅纳米纤维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与热物理性能,其表面修饰碳材料制备功能复合材料可具备高温抗氧化及热稳定性,在航空航天等尖端战略领域已取得系列创新进展。聚焦于碳化硅纳米纤维表面修饰碳相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功能特性,介绍了原位生长和静电纺丝制备方法,详细介绍了该复合材料在增韧补强、高温抗氧化的热端防护、能源环境及电磁屏蔽等方面应用的前沿进展。指出碳化硅纳米纤维的生长机理可从分子层面深入分析,实现材料高性能化的有效控制,降低制备成本和能耗,面向大规模工程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 复合材料 制备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改善
13
作者 蒋世用 钟宽 +1 位作者 詹世英 姚骏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92-1697,共6页
硅基负极材料存在体积膨胀、表面稳定性差和导电性低的问题。通过硅形貌调控、立体导电网络构筑、多孔结构构造和碳包覆的方法,制备了多孔硅碳复合材料。基于硅不同晶面离解能的不同,球磨获得硅纳米片。将含硅纳米片、碳纳米管(CNT)和... 硅基负极材料存在体积膨胀、表面稳定性差和导电性低的问题。通过硅形貌调控、立体导电网络构筑、多孔结构构造和碳包覆的方法,制备了多孔硅碳复合材料。基于硅不同晶面离解能的不同,球磨获得硅纳米片。将含硅纳米片、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的浆料,喷雾干燥,获得硅纳米片和CNT自组装形成多孔结构。对多孔结构进行液相碳包覆,使多孔结构内的纳米硅和整个多孔结构表面形成碳包覆层,获得多孔硅碳复合材料。扣电测试显示,该材料可逆比容量为1000.8 mAh/g,首次循环效率高达93.9%,全电测试显示优异的1 C特性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这主要得益于立体导电网络的构建、多孔结构的构造和双重碳包覆的形成,提高了硅基材料的导电性,缓解了体积膨胀,提高了表面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纳米材料 多孔结构 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石墨/热解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伶 程新群 郭瑞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9-41,共3页
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制备了硅/石墨/热解碳复合材料。用XRD、SEM和恒流充放电等测试,分析了制备工艺对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当气相沉积温度为800℃、时间为50 min时,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较好,首次和第200次循环的脱锂(放... 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制备了硅/石墨/热解碳复合材料。用XRD、SEM和恒流充放电等测试,分析了制备工艺对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当气相沉积温度为800℃、时间为50 min时,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较好,首次和第200次循环的脱锂(放电)比容量分别为535.5 mAh/g和429.8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化学气相沉积(CVD) /石墨/热解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VO_(4)/g-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Cd^(2+)的电致化学发光检测研究
15
作者 宋珍勇 王婷婷 +2 位作者 吴芳辉 吴孔林 周经伟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2-309,共8页
以片状g-C_(3)N_(4)为载体,掺杂具有4f活性电子的电催化性能良好、含丰富氧空位、稳定性更佳的TbVO_(4),成功制备了在溶解氧作为共反应剂的条件下可用于重金属离子Cd^(2+)响应及微量检测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材料。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 以片状g-C_(3)N_(4)为载体,掺杂具有4f活性电子的电催化性能良好、含丰富氧空位、稳定性更佳的TbVO_(4),成功制备了在溶解氧作为共反应剂的条件下可用于重金属离子Cd^(2+)响应及微量检测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材料。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能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详细表征了复合材料的形貌、相态及元素组成和化学状态后,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强了导电性和电催化活性的TbVO_(4)/g-C_(3)N_(4)复合材料具有比单一g-C_(3)N_(4)更强的ECL发光信号,由此触发了因Cd^(2+)阻抑作用引起的更为灵敏且线性检测范围更宽的ECL响应变化。该复合材料构筑的传感器检出限低(3.98nmol/L),选择性和重现性佳,用于真实样品中Cd^(2+)检测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状石墨相氮化 TbVO_(4) 复合材料 电致化学发光 Cd^(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凝胶衍生的硅/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及储锂性能 被引量:10
16
作者 安惠芳 姜莉 +4 位作者 李峰 吴平 朱晓舒 魏少华 周益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7-53,共7页
通过氧化石墨烯(GO)和壳聚糖(Cs)之间的氢键以及静电作用形成GO水凝胶,从而将纳米硅颗粒和碳纳米管(CNT)原位包封于其中,再经冷冻干燥及随后的热处理制得三维硅/碳纳米管/石墨烯(Si-CNT@G)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 通过氧化石墨烯(GO)和壳聚糖(Cs)之间的氢键以及静电作用形成GO水凝胶,从而将纳米硅颗粒和碳纳米管(CNT)原位包封于其中,再经冷冻干燥及随后的热处理制得三维硅/碳纳米管/石墨烯(Si-CNT@G)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重分析(TGA)等技术对制得样品的物相、结构和微观形貌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复合材料在CNT纵横交织的石墨烯网络中,均匀地分布着纳米硅颗粒。当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时,在两种碳介质的协同作用下,有效缓冲硅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脱/嵌锂引起的体积变化,缩短了锂离子和电子传输的距离,Si-CNT@G复合材料表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以及倍率性能。在500 m A·g^-1的充放电电流密度下,经过200圈循环后,其放电比容量仍高达673.7 m Ah·g^-1,容量保持率高达97%;即使将充放电电流密度升至2000 m A·g^-1时,该复合材料仍保持有566.9 m Ah·g^-1的高可逆放电比容量。独特的制备方法和优越的储锂性能,使得Si-CNT@G纳米复合材料成为理想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候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纳米复合 水凝胶 石墨 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硅碳负极材料在轨道交通车辆软包电池中的性能分析及应用展望
17
作者 石磊 高阳 +4 位作者 王健 向蔚然 金圣杰 韩铎 王斯琦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1,共6页
[目的]含硅元素的负极材料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软包电池中的大规模应用面临诸多挑战,其主要问题是因硅元素体积膨胀导致其电性能失效。为解决此问题,需要对新型硅碳负极材料在软包电池中的性能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方法]对比了含普通硅... [目的]含硅元素的负极材料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软包电池中的大规模应用面临诸多挑战,其主要问题是因硅元素体积膨胀导致其电性能失效。为解决此问题,需要对新型硅碳负极材料在软包电池中的性能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方法]对比了含普通硅碳材料的Ah级软包电池(以下简称“N1电池”)、具有镶嵌型结构硅碳材料的Ah级软包电池(以下简称“N2电池”)的循环衰减特性。对这2种电池进行循环性能测试。拆解循环后的电池,对电池的负极材料进行测试,并分析了测试结果,以期从全电池层面验证硅负极结构的优化效果。[结果及结论]N1电池失效原因主要为负极中硅元素体积膨胀过大,引起活性物质脱落和电极断裂等问题,进而导致电池失去电接触。N2电池因纳米级别的硅均匀分散在碳基材料中并被碳元素包裹,在电池循环过程中,硅元素体积膨胀得到了很好的限制,使负极在整个电池循环过程中保持了结构完整性。N2电池的循环性能较N1电池更优。富锂-硅碳体系电池中镶嵌型结构硅碳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车辆 软包电池 复合材料 电性能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SiC复合材料基体硼改性方法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18
作者 陈义 邱海鹏 +2 位作者 陈明伟 徐昊 崔恒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4-510,共7页
SiC/SiC复合材料已成为高超音速飞行器和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的核心热结构材料之一。设计含硼陶瓷前驱体结构及组分,利用其作为前驱体浸渍裂解(PIP)工艺的浸渍剂,并将一定量的自愈合组元引入基体,是提升SiC/SiC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的技术... SiC/SiC复合材料已成为高超音速飞行器和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的核心热结构材料之一。设计含硼陶瓷前驱体结构及组分,利用其作为前驱体浸渍裂解(PIP)工艺的浸渍剂,并将一定量的自愈合组元引入基体,是提升SiC/SiC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的技术途径之一。本研究采用硼烷吡啶或硼烷三乙胺作为硼源,与固态聚碳硅烷(PCS)二甲苯溶液复配,制备得到硼改性PCS溶液。以此作为PIP工艺浸渍剂,分别制备了不同基体硼改性SiC/PyC(热解碳)/SiC复合材料,并研究了硼改性PCS衍生陶瓷的理化性质以及基体硼改性前后SiC/PyC/SiC复合材料的物理及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适量的硼烷吡啶及硼烷三乙胺作为硼源加入固态PCS溶液中,可在其衍生陶瓷中有效引入硼异质元素。与未改性PCS相比,硼改性PCS(BP-1和BP-2)的陶瓷产率更高,衍生陶瓷均呈半结晶β-SiC结构,其中硼异质元素引入量分别为1.7%和2.2%(质量分数)。与未改性复合材料相比,基体改性SiC/SiC复合材料密度、显气孔率以及断裂韧性等变化不大,但弯曲模量从116 GPa提升至132 GPa。另外,单独采用硼烷吡啶作为硼源所制备的改性复合材料弯曲强度为658 MPa,与未改性复合材料弯曲强度(643 MPa)相近且离散系数更低。这些结果为基体硼改性SiC/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高性能SiC/SiC复合材料热端部件的研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SIC复合材料 硼烷 固态聚 基体硼改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包覆硅/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高天一 龚正良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3-261,共9页
本文以工业硅粉(600目)为原料,通过高能球磨和热解包碳方法制备了碳包覆纳米硅,在此基础上采用简单的机械球磨方法制备了碳包覆/石墨复合材料,并系统研究了碳包覆量及硅/石墨比例对碳包覆硅/石墨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与商业纳米硅... 本文以工业硅粉(600目)为原料,通过高能球磨和热解包碳方法制备了碳包覆纳米硅,在此基础上采用简单的机械球磨方法制备了碳包覆/石墨复合材料,并系统研究了碳包覆量及硅/石墨比例对碳包覆硅/石墨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与商业纳米硅粉/石墨复合材料相比,工业硅粉/石墨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及倍率性能均得到改善.通过高能球磨和热处理法得到的碳包覆材料为无定形碳和晶态硅材料的复合,所获碳包覆硅材料一次颗粒的粒径在100~200 nm左右.碳包覆量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有着重要影响,Si/C-2-1复合材料表现出高的可逆比容量、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在0.1C倍率下,可逆比容量高达492.6 mA h·g^(-1),循环100周后容量保持率达85.8%,1C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达369.7 mAh·g^(-1),为0.1C的73.9%.提高碳包覆硅/石墨复合材料中硅含量的比例可以提升其比容量,当硅含量达到20%时,Si/C-2-3复合材料在0.1C倍率下可逆比容量达到600.4 mAh·g^(-1),但材料循环性能有所下降,说明石墨在稳定硅/碳复合材料循环性能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复合材料 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石墨)/环氧复合材料及其在航天器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0
作者 姜利祥 何世禹 +2 位作者 杨士勤 陈平 盛磊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39-43,46,共6页
综述了空间环境因素的特征及其效应 ,包括太阳电磁辐射、带电粒子辐射、空间真空效应、冷黑环境、原子氧侵蚀、微流星和空间碎片的撞击。碳 (石墨 )纤维、环氧树脂、碳 (石墨 ) /环氧复合材料的性能以及碳 (石墨 )
关键词 空间环境因素 复合材料 航天器 石墨 环氧树脂 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