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早渐新世末破裂不整合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
作者 宫越 林畅松 +5 位作者 何敏 张忠涛 张博 舒梁峰 冯轩 洪芳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51-863,共13页
珠江口盆地破裂不整合(T7)是南海北部边缘海盆地内一系列重要不整合界面之一,界面上下的物源与沉积环境等都有显著变化,其形成与盆地的动力学演化、海平面变化及油气聚集具有密切的联系。本研究依托地震数据和井资料,对研究区早渐新世末... 珠江口盆地破裂不整合(T7)是南海北部边缘海盆地内一系列重要不整合界面之一,界面上下的物源与沉积环境等都有显著变化,其形成与盆地的动力学演化、海平面变化及油气聚集具有密切的联系。本研究依托地震数据和井资料,对研究区早渐新世末期T7(32~30 Ma)不整合的分布与结构特征,以及不整合分布进行了描述,对破裂不整合形成机制以及其体现的盆地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研究区T7界面是具有破裂不整合面的明显特征,大部分断裂在T7终止活动,或经过T7界面后断距大幅度减小;而不整合面下伏的恩平组整体呈楔状,地层厚度明显受控于断裂活动。T7不整合在珠江口盆地范围内的分布划分为3个区带,分别是北部的角度不整合带、局部不整合带和上超带以及整合带,并与强剥蚀带,弱剥蚀带和无剥蚀带相对应。3个区带内的不整合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角度不整合带主要以断块旋转、肩部削蚀为特征,局部不整合和上超带以珠海组上超和局部剥蚀为特征,且局部剥蚀面积与北部角度不整合带相比明显减少,整合带(南部隆起带以南)主要以整合和上超特征为主。这种展布模式说明不整合的分布样式与不同区带的构造作用和古地貌的差异有关。北部角度不整合带主要受控于断裂旋转和抬升作用,而在局部不整合和上超带内,剥蚀由底辟或局部隆起导致,整合带位于当时凹陷中心的水下环境。这样的模式反映破裂不整合面的形成与裂谷期盆地边缘的肩部隆起削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不整合面 断块 古地貌 恩平组 珠海组 早渐新世末 珠江口盆地 中国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陆缘盆地构造演化与烃源岩特征 被引量:19
2
作者 梁建设 张功成 +1 位作者 王璞珺 谢晓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09-1319,共11页
受近南北向扩张机制控制,南海陆缘盆地或凹陷多呈NE向带状展布,总体上具有"南三北三"平行排列、外窄内宽的特点。新生代发生的4次重要区域构造运动具有穿时性,共发育3期盆地破裂不整合面,分别是早渐新世与晚渐新世之间、古近... 受近南北向扩张机制控制,南海陆缘盆地或凹陷多呈NE向带状展布,总体上具有"南三北三"平行排列、外窄内宽的特点。新生代发生的4次重要区域构造运动具有穿时性,共发育3期盆地破裂不整合面,分别是早渐新世与晚渐新世之间、古近纪与新近纪之间、中中新世与晚中新世之间;由东往西,盆地破裂不整合面的时代逐渐变新。受构造运动与海平面升降影响,南海海域发育湖相、海陆过渡相和陆源海相3类烃源岩。由南北两侧向中央海盆,烃源岩类型由湖相逐渐过渡到海陆过渡相与陆源海相;从东向西,盆地主力烃源岩层位逐渐变新,由始新统一渐新统逐渐过渡到渐新统一中新统。南海海域烃源岩的分布规律与盆地破裂不整面存在密切关系:破裂不整合面形成早(早渐新世与晚渐新世之间)的盆地,主力烃源岩形成早(始新统湖相烃源岩);反之,破裂不整合面形成晚(中中新世与晚中新世之间)的盆地,则烃源岩形成晚(渐新统一中新统海陆过渡相到陆源海相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期次 盆地类型 破裂不整合面 烃源岩 油气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