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100年植被破坏侵蚀环境下土壤质量退化过程的定量评价 被引量:19
1
作者 郑粉莉 张锋 王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6044-6051,共8页
以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近100a不同开垦年限位于墚坡的农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分析并结合所选指标的有效性、全面性和敏感性分析,从6个土壤物理指标、6个土壤化学指标、8个土壤生物指标,共20个土壤性质指标中,筛选出有机碳、真菌数量、... 以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近100a不同开垦年限位于墚坡的农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分析并结合所选指标的有效性、全面性和敏感性分析,从6个土壤物理指标、6个土壤化学指标、8个土壤生物指标,共20个土壤性质指标中,筛选出有机碳、真菌数量、碱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毛管孔隙度、物理性粘粒、粗粉粒和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等8个土壤性质指标,作为土壤质量退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QI),定量评价近100a植被破坏侵蚀环境下的土壤质量退化过程。结果表明,林地SQI在0—20和20—40cm土层分别为0.909和0.427;林地开垦耕种100a期间,SQI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呈快速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在开垦耕种初期4a内,SQI年均下降速率在0—20和20—40cm土层分别达0.073和0.028;同林地相比,SQI分别下降了32.3%和26.2%。此后随着开垦耕种年限的增加下降速率逐渐减小。开垦耕种12a后,0—20和20—40cm土层的SQI分别为0.549和0.235,分别下降39.6%和45.0%;4—12a期间的SQI下降速率分别为开垦初期的10.9%和35.7%。开垦耕种43a后,SQI在0—20和20—40cm土层分别为0.333和0.144,分别较林地下降64.4%和66.3%,12—43a期间的SQI下降速率分别为开垦初期的9.6%和10.7%;开垦耕种100a期间,SQI在0—20和20—40cm土层分别为0.140和0.068,分别下降84.6%和84.1%;43—100a期间的SQI下降速率分别为开垦初期的4.1%和3.6%。同时,SQI年均下降幅度在0—20cm土层高于在20—40cm土层;且随开垦耕种年限的增加,SQI在0—20cm和20—40cm上下两土层之间的差异趋于减少,说明加速侵蚀是研究区土壤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破坏 侵蚀环境 土壤质量 评价指标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退化、森林管理、植被破坏和恢复的定义与碳计量问题 被引量:29
2
作者 张小全 侯振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40-144,共5页
森林退化、森林管理、植被破坏和恢复是涉及《京都议定书》第 3条第 4款 (3.4条款 )中几个主要的附加人为活动 ,这些活动的定义与碳计量方法、碳源或汇的大小密切相关 ,是目前IPCC和国际气候变化战略谈判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森林有关... 森林退化、森林管理、植被破坏和恢复是涉及《京都议定书》第 3条第 4款 (3.4条款 )中几个主要的附加人为活动 ,这些活动的定义与碳计量方法、碳源或汇的大小密切相关 ,是目前IPCC和国际气候变化战略谈判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森林有关定义国际研讨会以及IPCC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 (LULUCF)温室气体计量方法学指南的研讨和交流 ,通过大量资料收集和信息查询 ,调研了森林退化、森林管理、植被破坏和恢复的国际定义 ,分析讨论了不同定义对LULUCF碳计量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退化 森林管理 植被破坏 植被恢复 名词定义 碳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0年植被破坏加速侵蚀下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锋 郑粉莉 安韶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66-672,共7页
选取不同开垦年限的阳坡梁坡农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子午岭地区近100年植被破坏加速侵蚀下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林地被开垦近100年来,阳坡梁坡农地0—20和20—40 cm土层中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含量,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皆... 选取不同开垦年限的阳坡梁坡农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子午岭地区近100年植被破坏加速侵蚀下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林地被开垦近100年来,阳坡梁坡农地0—20和20—40 cm土层中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含量,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皆随开垦年限的延长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与对照林地相比,不同开垦年限的农地土壤剖面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下降了26.6%-84.4%、17.6%-76.9%,15.7%-73.8%和37.6%-68.6%;20—40 cm土层分别下降了30.7%-81.0%、8.3%-71.9%,17.3%-96.9%和51.1%-92.6%。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在开垦初期(4 a)年均下降速率最大;而后,随开垦年限延长年均下降速率减少。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0—20和20—40 cm土层之间差异随着开垦年限的延长呈减少趋势。土壤脲酶活性随开垦年限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开垦9 a农地的土壤脲酶活性最高。受施用磷肥的影响,土壤速效磷含量随开垦年限延长,在0—20 cm土层呈波动变化,在20—40 cm土层呈微弱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破坏 加速土壤侵蚀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破坏与恢复对坡面浅沟侵蚀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郑粉莉 张科利 +1 位作者 唐克丽 白红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3年第1期54-59,共6页
运用野外实测资料,分析研究了子午岭林区植被破坏与恢复对坡面浅沟侵蚀的影响。所得结论为:一旦植被恢复,坡面浅沟沟槽部位发生泥沙淤积,其淤积速度为0.5cm/a;浅沟沟槽部位淤积,坡面横向起伏减少,坡面向平直方向发展。人为破坏植被后的... 运用野外实测资料,分析研究了子午岭林区植被破坏与恢复对坡面浅沟侵蚀的影响。所得结论为:一旦植被恢复,坡面浅沟沟槽部位发生泥沙淤积,其淤积速度为0.5cm/a;浅沟沟槽部位淤积,坡面横向起伏减少,坡面向平直方向发展。人为破坏植被后的开垦地,坡面浅沟侵蚀急剧发展,浅沟侵蚀量为4400~7600t/(km^2·a),占坡面侵蚀量的47%以上;当年新冲刷的浅沟沟槽宽为20~80cm,深度为10~30cm;开垦3年裸露地与林地相比,浅沟沟槽深度增加40~60cm;浅沟沟头前进速度为3~5m/a,浅沟深、宽、长的逐年发展,坡面横向起伏加大,片蚀和细沟侵蚀随之加大,又促使了浅沟侵蚀的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岭林区 植被恢复 浅沟沟槽淤积 植被破坏 浅沟侵蚀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岭林区植被破坏与恢复对土壤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32
5
作者 郑粉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1-44,共4页
子午岭次生林区的植被曾经历了人为破坏过程与自然恢复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次生林恢复前该区土壤类似现在的黄绵土;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发育程度逐渐增强,具有一定的腐殖化过程和淋溶过程,土壤向褐色森林型土壤演变;林地被人为... 子午岭次生林区的植被曾经历了人为破坏过程与自然恢复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次生林恢复前该区土壤类似现在的黄绵土;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发育程度逐渐增强,具有一定的腐殖化过程和淋溶过程,土壤向褐色森林型土壤演变;林地被人为开垦破坏后,加速侵蚀迅速发展导致土壤剖面迅速遭到破坏,土壤向黄绵土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岭林区 植被破坏 土壤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与恢复对土壤侵蚀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郑粉莉 贺秀斌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21-21,共1页
关键词 植被恢复 黄土高原 植被破坏 土壤侵蚀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植被破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郑粉莉 刘元保 +2 位作者 白红英 焦菊英 唐克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3年第1期99-106,共8页
利用子午岭天然次生林区,遭破坏林区和非林区的水文径流、泥沙观测资料及长时间序列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人为破坏森林植被对径流、侵蚀、产沙的影响;植被破坏对洪涝灾害的影响;植被破坏与气候变化及植被破坏与土地退化的关系。作者认为... 利用子午岭天然次生林区,遭破坏林区和非林区的水文径流、泥沙观测资料及长时间序列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人为破坏森林植被对径流、侵蚀、产沙的影响;植被破坏对洪涝灾害的影响;植被破坏与气候变化及植被破坏与土地退化的关系。作者认为人为破坏植被是导致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森林植被破坏 土壤侵蚀 洪涝灾害 气候变化 土壤退化 生态环境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与重建过程中土壤侵蚀强度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晓燕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83-1087,共5页
运用137Cs示踪方法,通过采集不同利用方式的坡面土壤,研究了黄土高原典型丘陵区流域植被破坏与重建过程中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破坏耕垦后使137Cs遭受了大量流失,坡耕地耕垦时间越长,土壤侵蚀愈严重;植被恢复重建... 运用137Cs示踪方法,通过采集不同利用方式的坡面土壤,研究了黄土高原典型丘陵区流域植被破坏与重建过程中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破坏耕垦后使137Cs遭受了大量流失,坡耕地耕垦时间越长,土壤侵蚀愈严重;植被恢复重建有效地减轻了侵蚀强度;通过比较刺槐林、果园及封禁自然恢复的撂荒地三种植被建造方式的土壤侵蚀模数,发现以封禁自然恢复的撂荒地土壤保持效果最好,其次是刺槐林,最差的是果园,其原因与果园的管理方式有关。立地条件不同的同种植被建造方式,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表现为峁坡阳坡此槐林地侵蚀模数远远大于谷坡阴坡刺槐林地。根据退耕时间不同的坡地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及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等方面对燕沟流域土壤侵蚀变化趋势作了进一步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示踪 植被破坏 植被恢复重建 侵蚀强度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岭林区的植被破坏与侵蚀产沙特点
9
作者 王斌科 唐克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3年第1期68-72,共5页
从子午岭林区消长的历史过程出发,在分析讨论人为活动——植被变化——侵蚀产沙的基础上,应用野外调查和航片对比解译数据,分析研究了人为破坏植被的时空特点,主要方式及其与侵蚀产沙的关系,表明近期大规模人为植被破坏活动在时间上的... 从子午岭林区消长的历史过程出发,在分析讨论人为活动——植被变化——侵蚀产沙的基础上,应用野外调查和航片对比解译数据,分析研究了人为破坏植被的时空特点,主要方式及其与侵蚀产沙的关系,表明近期大规模人为植被破坏活动在时间上的阵性与人口增长、经营政策变化同步,植被破坏随地形部位的空间差异与加速侵蚀的发生演变密切相关,从而说明,人为破坏植被是造成森林林地面积减小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岭林区 植被破坏 侵蚀产沙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破坏对黄土性土壤肥力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白红英 唐国利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3-37,共5页
对子午岭林区林地及开垦地进行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探讨人为加速侵蚀对土壤肥力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为加速侵蚀使地带性土壤遭破坏,表土每年流失0.6~1.2cm;与林地相比,林地开垦后7和20年的农地土壤中,>0.... 对子午岭林区林地及开垦地进行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探讨人为加速侵蚀对土壤肥力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为加速侵蚀使地带性土壤遭破坏,表土每年流失0.6~1.2cm;与林地相比,林地开垦后7和20年的农地土壤中,>0.25mm水稳性团聚体减少了40%和89%;引起土壤水、气、热、养分等循环失调,土壤生态系统被破坏、可持续性减弱。针对目前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破坏 土壤侵蚀 加速侵蚀 黄土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利工程堤坝护坡植被修复技术与方法研究——评《水电工程陡边坡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规范》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洁 张静 付江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I0006-I0006,共1页
水利工程是当今社会十分常见的工程项目,可提高社会充分利用水资源的能力与效率,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帮助。但这种工程建设也对土地环境造成了影响,因施工造成的人工创面范围较大,施工区域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在堤... 水利工程是当今社会十分常见的工程项目,可提高社会充分利用水资源的能力与效率,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帮助。但这种工程建设也对土地环境造成了影响,因施工造成的人工创面范围较大,施工区域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在堤坝护坡区域,利用植被对边坡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提高边坡结构的稳定性成为了一种有效措施。本文参考《水电工程陡边坡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规范》一书对水利工程边坡的植被生态修复技术进行研究,为水利工程边坡植被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混凝土 水电工程 水土流失问题 生态修复技术 工程建设 堤坝护坡 植被修复 植被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植被破坏酿成的生态危机——有感于特大洪灾
12
作者 成思红 文质君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82-83,共2页
本文从植被破坏说明了特大洪灾频繁的原因及根除灾害的对策
关键词 植被破坏 生态危机 洪灾 自然灾害 土地沙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如何减少植被破坏
13
作者 伍臣浩 《农村电工》 2015年第3期25-25,共1页
色达县地处四川省西北部,与青海省班玛县接壤,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树木极难生长,是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自然保护区域之一。四川省电力天路及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在此施工期间,为减少植被破坏,我们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植被与... 色达县地处四川省西北部,与青海省班玛县接壤,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树木极难生长,是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自然保护区域之一。四川省电力天路及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在此施工期间,为减少植被破坏,我们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植被与灌木丛林,效果良好,得到牧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协调工作量减少,施工的安全、进度、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建设工程 建设工程施工 植被破坏 保护区域 四川省 西北部 班玛县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对土壤特性及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2
14
作者 查轩 唐克丽 +2 位作者 张科利 白红英 蒋集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52-58,共7页
通过试验和调查,研究了子午岭林区植被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以及土壤侵蚀过程的演变。结果表明,地面林草植被遭到破坏和耕垦后,土壤理化性状严重恶化,抗冲抗蚀性能明显减弱,侵蚀由轻微突变为强烈,一旦停垦,自然植被很快恢复,土壤侵蚀迅... 通过试验和调查,研究了子午岭林区植被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以及土壤侵蚀过程的演变。结果表明,地面林草植被遭到破坏和耕垦后,土壤理化性状严重恶化,抗冲抗蚀性能明显减弱,侵蚀由轻微突变为强烈,一旦停垦,自然植被很快恢复,土壤侵蚀迅速减弱,其土壤剖面发育和侵蚀的强弱取决于天然植被的恢复状况。沟谷和坡面浅沟自然植被恢复最好,土壤剖面发育深厚。黄土高原的降雨、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被因素,特别是人为活动对植被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破坏 土壤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采石场植被快速恢复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鲁统春 高德武 +2 位作者 王创争 宁方文 谷金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10-212,共3页
采石对植被破坏是毁灭性的,废弃采石场没有植被保护,极易产生水土流失。通过人工快速恢复植被是最有效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途径。通过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不同整地方式和不同的植物组合形式试验,对比植物的成活率、盖度、年生长... 采石对植被破坏是毁灭性的,废弃采石场没有植被保护,极易产生水土流失。通过人工快速恢复植被是最有效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途径。通过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不同整地方式和不同的植物组合形式试验,对比植物的成活率、盖度、年生长量和植株冠幅,确定出客土种植草木犀和苜蓿和客土30 cm栽植乔木能有效提高乔木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石场 植被破坏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岭地区林地破坏加速侵蚀对土壤养分流失和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锋 郑粉莉 +1 位作者 安韶山 李渝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26-833,共8页
以浅沟集水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子午岭地区林地被开垦破坏15年后裸露地在不同侵蚀强度和侵蚀方式下的土壤养分流失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林地开垦破坏后,土壤侵蚀加剧发展,侵蚀强度达159.7t/(hm^2·a),是林地... 以浅沟集水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子午岭地区林地被开垦破坏15年后裸露地在不同侵蚀强度和侵蚀方式下的土壤养分流失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林地开垦破坏后,土壤侵蚀加剧发展,侵蚀强度达159.7t/(hm^2·a),是林地土壤侵蚀量的上千倍。开垦破坏15年后,裸露地浅沟集水区不同地形部位表层土壤全氮、有机碳、速效磷和土壤微生物总数显著减少,同林地相比,依次分别减少37.9%~82.6%、42.7%~86.4%、24.2%~80.3%和31.8%~92.0%。在裸露地浅沟集水区梁坡随坡长的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及微生物总数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且沟槽的土壤各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总数明显低于沟间。裸露地浅沟集水区土壤养分流失强度及微生物数量减少幅度在浅沟集水区的空间分布与土壤侵蚀方式和侵蚀强度相对应。林地开垦破坏15年后,土壤养分以有机碳流失最严重,其次分别为速效磷、全氮;微生物中的真菌减少幅度最大,细菌次之,放线菌减少幅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破坏 加速土壤侵蚀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数量 子午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中部植被毁坏后的干暖化生态气候效应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位泰 王润元 +2 位作者 张天峰 蒲金涌 黄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9期16421-16424,共4页
[目的]为揭示黄土高原中心地带甘肃省陇东地区植被完全毁坏(或严重破坏)的代表区域庆城县和华池县的生态气候效应。[方法]利用庆城和华池县气象站观测资料与作为原生态气候本底标准的子午岭林区太白镇气象站同步观测气候资料,通过比较... [目的]为揭示黄土高原中心地带甘肃省陇东地区植被完全毁坏(或严重破坏)的代表区域庆城县和华池县的生态气候效应。[方法]利用庆城和华池县气象站观测资料与作为原生态气候本底标准的子午岭林区太白镇气象站同步观测气候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月平均气象要素差值的年变化曲线和资料序列的方差F统计检验。[结果]庆城县各月与华池站1、3~12月的平均气温明显高于子午岭林区;5~7、9~10月降水量、降水日数和空气湿度明显少(小)于林地;盛夏6~8月平均蒸发量明显大于林地。[结论]植被完全毁坏或严重破坏的黄土高原中部陇东地区具有明显的干暖化和水分利用率降低的生态气候效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破坏 生态气候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植被治理山区干旱的某些问题
18
作者 吴兆录 《生态经济》 1989年第2期44-46,49,共4页
山区的含义,一般指以山地或丘陵地为主的地方。云南山地为94%,是一个山区省。对于云南这个庞大的山区,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生态问题,干旱就是其中之一。一、山区干旱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自然灾害是经济生产的障碍,频繁的自然灾害必然... 山区的含义,一般指以山地或丘陵地为主的地方。云南山地为94%,是一个山区省。对于云南这个庞大的山区,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生态问题,干旱就是其中之一。一、山区干旱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自然灾害是经济生产的障碍,频繁的自然灾害必然带来经济生产的损失。在云南,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泥石流和干旱,泥石流存在于局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自然灾害 植被类型 工程措施 植被破坏 土壤含水量 云南山区 泥石流 生物措施 云南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开采沉陷地裂缝对植被覆盖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李海欣 雷少刚 申艳琴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5-199,共5页
浅埋煤层开采引起地表出现大量地裂缝,部分地裂缝自我修复后闭合程度较好,但大部分地裂缝难以闭合而发展成为永久裂缝。在进行生态重建工作时,地裂缝及其周边植被状况关系到矿区生态重建的效果。以大柳塔矿区2003、2004和2005年开采的... 浅埋煤层开采引起地表出现大量地裂缝,部分地裂缝自我修复后闭合程度较好,但大部分地裂缝难以闭合而发展成为永久裂缝。在进行生态重建工作时,地裂缝及其周边植被状况关系到矿区生态重建的效果。以大柳塔矿区2003、2004和2005年开采的工作面为例,利用现场勘测和内业统计分析方法,首先结合井下开采布置图对地裂缝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然后利用Arc GIS 10.0软件提取地裂缝及其周边植被信息,统计分析地裂缝周边植被指数均值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地裂缝主要分布在开切眼、停采线、工作面相邻处以及巷道交叉处,且地裂缝数随地形起伏增大而增多;通过对192条地裂缝的统计回归分析发现,距地裂缝2 m范围内的植被与地裂缝显著相关(R2≥0.96,P<0.05),而>2 m范围的植被与地裂缝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P>0.05),表明受到其他因子的影响较大;随机选取7条地裂缝,分析距地裂缝不同距离处植被指数均值变化情况,发现地裂缝对距其4 m范围内植被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采 地裂缝 植被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亚沿海与内陆植被对洪水事件响应的稳定性差异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卉 朱彤彤 +4 位作者 刘侦海 李霞 王绍强 王小博 刘媛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6745-6757,共13页
为探讨东南亚沿海与内陆地区植被对洪水事件的响应差异,基于东南亚2000—2018年MODIS卫星遥感数据和洪水数据,通过比较东南亚洪水发生区域,共确定自2000年来影响最大、破坏程度相近的2个沿海洪水事件、2个内陆洪水事件以及1个沿海内陆... 为探讨东南亚沿海与内陆地区植被对洪水事件的响应差异,基于东南亚2000—2018年MODIS卫星遥感数据和洪水数据,通过比较东南亚洪水发生区域,共确定自2000年来影响最大、破坏程度相近的2个沿海洪水事件、2个内陆洪水事件以及1个沿海内陆洪水事件。以Google Earth Engine为数据处理平台,利用Sen+Mann-Kendall趋势法分析了2000—2018年研究区NDVI变化,发现5个研究区19年间NDVI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平均增速为0.013/10a,沿海与内陆植被在时空演变格局上无明显差异;基于灾害植被破坏指数的分析发现,内陆与沿海植被在洪水影响下的植被破坏指数分别为0.29与-0.25,植被破坏面积分别占比为14.29%与18.11%,内陆植被破坏程度小于沿海地区。同时,排除人类干扰强烈的耕地与人造地表,沿海研究区植被生态系统对洪水事件的抵抗力指数为88.15,明显强于内陆地区的28.89。草地表现出最强的抵抗力,其次为林地;而在植被恢复力方面,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人类活动影响降低了内陆地区洪水灾害对植被的破坏。研究东南亚沿海与内陆植被对单次洪水事件的差异响应,排除内陆与沿海地区洪水事件累计影响,能够为东南亚沿海与内陆植被抵抗洪水灾害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植被破坏指数 洪水灾害 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 植被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