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EPR法构建含不同破伤风毒素T细胞表位的CPB表达质粒及其产物的初步鉴定 被引量:1
1
作者 董令赢 彭小兵 +2 位作者 彭国瑞 李旭妮 蒋玉文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3-38,I0004,共7页
为了提高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CPB)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试验将不同破伤风毒素辅助性T细胞表位引入该蛋白前,用OEPR(Overlap Extension PCR and Recombination)法构建了8个重组表达质粒(即p Cold-CPB、p Cold-P2-CPB、p Cold-P21-P30-P2... 为了提高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CPB)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试验将不同破伤风毒素辅助性T细胞表位引入该蛋白前,用OEPR(Overlap Extension PCR and Recombination)法构建了8个重组表达质粒(即p Cold-CPB、p Cold-P2-CPB、p Cold-P21-P30-P2-CPB、p Cold-P32-P23-P21-P30-P2-CPB和p ET22b-CPB、p ET22b-P2-CPB、p ET22b-P21-P30-P2-CPB、p ET22bP32-P23-P21-P30-P2-CPB)。将阳性重组质粒转入到大肠杆菌中,以自诱导培养基表达目的蛋白。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8个重组菌均成功表达出目的蛋白,且大小均与预期一致。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均可被C型产气荚膜梭菌阳性血清识别。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均可致死小鼠。本研究首次用OEPR法成功构建了8个含不同破伤风毒素T细胞表位的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表达质粒,并成功表达了目的蛋白,为探索破伤风毒素辅助性T细胞表位对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免疫效果的影响及进一步开发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 破伤风毒素t细胞表位 OEPR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伪狂犬病病毒CD8^(+)T细胞表位的鉴定
2
作者 黄香梅 王旭英 +9 位作者 耿鑫梅 奚媖牡 廖奕洁 张广欣 莫筱可 陈樱 欧阳康 韦祖樟 黄伟坚 覃一峰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58,共7页
伪狂犬病病毒(PRV)是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病原,但目前对其感染后诱导的细胞免疫尤其是T细胞抗原表位的鉴定方面研究较少。该研究以C57BL/6小鼠作为PRV感染的动物模型,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并合成了16条PRV gB、gC和gD蛋白上的H-2b限制性C... 伪狂犬病病毒(PRV)是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病原,但目前对其感染后诱导的细胞免疫尤其是T细胞抗原表位的鉴定方面研究较少。该研究以C57BL/6小鼠作为PRV感染的动物模型,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并合成了16条PRV gB、gC和gD蛋白上的H-2b限制性CD8^(+)T细胞表位,经ELISpot、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和CFSE细胞增殖试验检测发现,位于gD蛋白上的多肽^(371)CVYIFFRL^(378)可显著激活CD8^(+)T细胞产生IFN-γ,并促进CD8^(+)T细胞明显增殖,说明该表位属于PRV特异性CD8^(+)T细胞表位。将该表位氨基酸序列与NCBI上16株参考毒株及作者实验室2株PRV毒株的gD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发现研究鉴定的T细胞表位高度保守,提示该表位可刺激机体产生对不同亚型PRV感染的交叉保护力。研究结果将为PRV表位疫苗的研制及PRV感染与免疫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狂犬病病毒 CD8^(+)t细胞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型口蹄疫病毒VP1 T细胞、B细胞表位双拷贝基因与大肠杆菌LTB、STⅠ肠毒素基因融合表达产物的免疫应答 被引量:12
3
作者 庄娟 尤永进 +2 位作者 陈波 饶忠 潘洁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7-562,共6页
合成O型口蹄疫病毒VP1蛋白中与细胞免疫(21~40表位肽)及体液免疫(141~160表位肽)相关的基因序列2020VP1,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含有肠毒素大肠杆菌LTB、STⅠ基因及双拷贝2020VP1的融合表达载体r2020-B-2020-STⅠ,转化宿主菌BL2... 合成O型口蹄疫病毒VP1蛋白中与细胞免疫(21~40表位肽)及体液免疫(141~160表位肽)相关的基因序列2020VP1,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含有肠毒素大肠杆菌LTB、STⅠ基因及双拷贝2020VP1的融合表达载体r2020-B-2020-STⅠ,转化宿主菌BL21(DE3)RIL后的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45kDa,表达量较高。ELISA实验结果显示,融合蛋白能与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B抗体特异结合。动物实验表明,融合蛋白能够诱发兔体产生较强的FMDV中和抗体,免疫豚鼠在低浓度FMDV刺激下能够产生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说明融合蛋白能诱导机体产生FMDV特异性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同时,融合蛋白免疫雌鼠能够抵抗大肠杆菌强毒株攻击,免疫兔体能够产生STⅠ中和抗体,且融合蛋白不具STⅠ毒性,证明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LTB、STⅠ免疫原性。实验结果表明,此融合蛋白具有开发成为口蹄疫及肠毒素腹泻联合疫苗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VP1 t细胞 B细胞 毒素大肠杆菌 LtB St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MHC分子限制性禽流感病毒CD8^(+)T细胞表位研究进展
4
作者 黄诗悦 张念之 孙怡朋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2-142,共11页
禽流感是威胁家禽养殖业和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动物呼吸道疾病。疫苗接种是防控禽流感的有效手段,传统灭活疫苗主要通过诱导体液免疫产生针对病毒表面蛋白的中和抗体来抑制病毒复制。然而,由于病毒抗原表位频繁变异,使得疫苗株与流... 禽流感是威胁家禽养殖业和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动物呼吸道疾病。疫苗接种是防控禽流感的有效手段,传统灭活疫苗主要通过诱导体液免疫产生针对病毒表面蛋白的中和抗体来抑制病毒复制。然而,由于病毒抗原表位频繁变异,使得疫苗株与流行株不匹配,且部分禽流感病毒单纯依靠体液免疫无法达到清除性免疫。细胞免疫是抵抗病毒感染的重要免疫反应,MHCⅠ分子递呈病毒T细胞表位是激活CD8^(+)T细胞免疫应答的关键环节,了解鸡MHCⅠ分子递呈的具有免疫活性的CTL表位有助于新型疫苗的设计及其细胞免疫效果评价。目前已鉴定的鸡MHCⅠ递呈禽流感病毒CTL表位数据较少,难以确定关键的免疫显性表位。并且,鸡MHCⅠ分子具有高度多态性,不同类型鸡MHCⅠ分子结构存在细微差异,导致其对病毒抗原有不同的结合偏好,进一步加大了鸡CTL表位的鉴定难度。文章综述了鸡MHC分子特征、MHCⅠ分子对禽流感病毒的重要性、现有T细胞表位研究方法及应用,为鸡MHCⅠ分子限制性T细胞表位的鉴定方法及禽流感表位疫苗的研发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鸡MHC分子 t细胞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蹄疫病毒VP1 T、B细胞表位与大肠杆菌肠毒素融合蛋白的免疫保护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庄娟 尤永进 +2 位作者 陈波 饶忠 潘洁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8-393,共6页
作者对O型口蹄疫病毒(FMDV)VP1双拷贝T细胞表位(aa 21-40)、B细胞表位(aa 141-160)融合蛋白2020-2020VP1及其与肠毒素大肠杆菌肠毒素融合后蛋白2020-B-2020和2020-B-2020-STI进行了免疫分析。动物试验表明,用2020-2020VP1、2020-B-2020... 作者对O型口蹄疫病毒(FMDV)VP1双拷贝T细胞表位(aa 21-40)、B细胞表位(aa 141-160)融合蛋白2020-2020VP1及其与肠毒素大肠杆菌肠毒素融合后蛋白2020-B-2020和2020-B-2020-STI进行了免疫分析。动物试验表明,用2020-2020VP1、2020-B-2020和2020-B-2020-STI 3种融合蛋白分别免疫动物,免疫动物血清中均可产生针对FMDV的抗体。免疫豚鼠在低浓度FMDV刺激下能够产生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说明3种融合蛋白都能诱导机体产生FMDV特异性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2020-B-2020和2020-B-2020-STI融合蛋白免疫雌鼠能够抵抗大肠杆菌强毒株攻击,免疫保护率如下:2020-B-2020 60%/1.5MLD,2020-B-2020-STI 100%/1.5MLD。2020-B-2020-STI免疫血清中具有STI中和抗体,且融合蛋白不具STI毒性。ELISA结果显示,2020-B-2020和2020-B-2020-STI能与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B抗体特异性结合。结果表明,2020-B-2020-STI具有开发成为口蹄疫及肠毒素大肠杆菌疫苗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VP1 细胞 毒素大肠杆菌 LtB StI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V53进化关系分析及B细胞与T细胞抗原表位预测
6
作者 蓝锶菡 冯敏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4-1371,共8页
目的基于全长序列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53不同分离株的进化关系,并对代表性分离株病毒蛋白(E1、E2、E4、E6、E7、L1和L2)的理化性质、二级结构及B细胞与T细胞抗原表位进行预测。方法检索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 目的基于全长序列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53不同分离株的进化关系,并对代表性分离株病毒蛋白(E1、E2、E4、E6、E7、L1和L2)的理化性质、二级结构及B细胞与T细胞抗原表位进行预测。方法检索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获取HPV53全长序列并构建进化树。采用ProtParam软件分析蛋白的理化性质,PSIPRED和SOPMA软件预测其二级结构。采用ABCpred和IEDB软件预测B、T细胞抗原表位,并结合肽段柔韧性、亲水性、表面可及性、抗原性及Vaxijen评分等参数进一步筛选潜在的优势抗原表位;最后对潜在优势抗原表位与13个高危型HPV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检索NCBI数据库共下载54条HPV53全长序列,经去重后保留48条,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HPV53分离株可划分为A、B、C三个主要进化分支。三个分支代表株病毒的蛋白理化性质相似,E1、E6和E7蛋白的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E2、E4、L1和L2以无规则卷曲为主。经预测和筛选后,共得到6个B细胞潜在优势抗原表位和9个T细胞潜在优势抗原表位,同源性分析发现,E4和E6区域的B细胞抗原表位TTPIRPPPPPRPWAPT和CYRCQHPLTPEEKQLH,及L2区域的T细胞抗原表位SGVHSYEEIPMQ与HPV56具有较高同源性(均>90%)。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和预测发现HPV53分离株可分为A、B、C三个主要进化分支,其理化性质相似,二级结构存在部分小差异,且病毒蛋白中含有B、T细胞抗原表位,为HPV53相关多肽形式的疫苗和抗体药物开发提供了更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53型 进化分析 B细胞 t细胞 抗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源病毒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位研究进展
7
作者 鲜钰涵 冯宏盛 +7 位作者 高永宇 李海洋 杨思宇 桑辰君 曹玉蝶 唐越 李子彬 高凤山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86-3099,共14页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类分子,也称为猪白细胞抗原(swine leukocyte antigen,SLA)Ⅰ类分子,在机体抗原递呈、器官移植、细胞免疫应答和调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类分子,也称为猪白细胞抗原(swine leukocyte antigen,SLA)Ⅰ类分子,在机体抗原递呈、器官移植、细胞免疫应答和调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表位是抗原经抗原递呈细胞加工后,与SLA-Ⅰ类分子结合并递呈的线性肽段,具有高度特异性,在机体抗原识别递呈和细胞免疫抵抗病毒感染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CTL表位能够刺激CTLs发挥细胞杀伤作用,主要表现为杀伤病毒。作者将对口蹄疫病毒、非洲猪瘟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几种重要的猪源病毒的CTL表位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SLA-Ⅰ与CTL表位结合基序特征,以期为今后相关猪源病毒CTL表位的研究和多表位疫苗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 猪口蹄疫病毒 非洲猪瘟病毒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5Nx禽流感病毒交叉反应性CD4^(+) T细胞表位预测
8
作者 谢爽 陈瑶 黄俊琼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0-309,共10页
【目的】评估预先存在的H5Nx交叉反应性免疫记忆,为人类H5禽流感病毒的防治和广谱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数据。【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人源H5Nx禽流感病毒与季节性流感病毒的共同保守的交叉反应性CD4^(+) T细胞表位,进一步分析保... 【目的】评估预先存在的H5Nx交叉反应性免疫记忆,为人类H5禽流感病毒的防治和广谱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数据。【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人源H5Nx禽流感病毒与季节性流感病毒的共同保守的交叉反应性CD4^(+) T细胞表位,进一步分析保守表位嵌套CD8^(+) 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情况以及在中国人群中的覆盖率。【结果】92.3%(513/555)的H5Nx CD4^(+) T细胞表位在季节性甲型流感病毒中具有交叉反应性,其中172个表位嵌套CD8^(+) T细胞表位和5个表位嵌套B细胞表位。这些表位与相应HLA-DRB1等位基因在全世界人群中的覆盖率为88.65%。【结论】由于反复接触季节性甲型流感病毒,人群中存在一定水平的的H5Nx交叉反应性免疫记忆,能够为H5Nx感染提供部分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5Nx流感病毒 共同保守 交叉反应性 CD4^(+)t细胞 嵌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蹄疫病毒VP1 T、B细胞表位与大肠杆菌肠毒素融合蛋白的免疫应答
9
作者 庄娟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64-968,共5页
本实验比较了O型口蹄疫病毒(FMDV)VP1双拷贝T细胞表位(aa21~aa40)、B细胞表位(aa141~aa160)与肠毒素大肠杆菌肠毒素融合后蛋白2020-B-2020和2020-B-2020-STI的免疫原性。动物实验表明,2种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其中2020-B-2020-... 本实验比较了O型口蹄疫病毒(FMDV)VP1双拷贝T细胞表位(aa21~aa40)、B细胞表位(aa141~aa160)与肠毒素大肠杆菌肠毒素融合后蛋白2020-B-2020和2020-B-2020-STI的免疫原性。动物实验表明,2种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其中2020-B-2020-STI免疫血清抗体水平优于2020-B-2020;免疫豚鼠在低浓度FMDV刺激下能够产生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说明2种融合蛋白能诱导机体产生FMDV特异性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2020-B-2020和2020-B-2020-STI融合蛋白免疫雌鼠能够抵抗大肠杆菌强毒株攻击,免疫保护率分别为:2020-B-202060%/1.5MLD,2020-B-2020-STI100%/1.5MLD;2020-B-2020-STI免疫血清中具有STI中和抗体,且融合蛋白不具STI毒性。ELISA实验结果显示,2020-B-2020和2020-B-2020-STI能与霍乱毒素CTB抗体特异性结合。实验结果表明,2020-B-2020-STI具有开发成为口蹄疫及肠毒素大肠杆菌疫苗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VPI 细胞 毒素大肠杆菌 LtB StI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流感病毒T细胞表位与体外重建鸡MHCⅠ类分子结合试验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新生 陈红英 +3 位作者 闫若潜 高凤山 方勤美 夏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35-1340,共6页
为探讨体外重建的MHCⅠ复合体BF2-linker-β2 m鉴定病毒抗原肽系统能否在体外结合抗原多肽,以及不同类的MHCⅠ类分子结合相同和不同抗原多肽表位能力的差异,本研究采用人工合成的禽流感病毒的3条多肽,猪口蹄疫病毒的2条多肽,以及来源于... 为探讨体外重建的MHCⅠ复合体BF2-linker-β2 m鉴定病毒抗原肽系统能否在体外结合抗原多肽,以及不同类的MHCⅠ类分子结合相同和不同抗原多肽表位能力的差异,本研究采用人工合成的禽流感病毒的3条多肽,猪口蹄疫病毒的2条多肽,以及来源于草鱼呼肠孤病毒的2条多肽分别与4类体外重建的串联鸡MHCⅠ类分子复合体BF2-linker-β2 m进行了体外结合试验。BF2-linker-β2 m与不同的病毒抗原九肽按照1∶10的摩尔比进行混合,作用后取反应混合物离心除去未与MHCⅠ类分子结合的抗原多肽;然后取BF2-linker-β2 m分别与抗原多肽形成的复合体,利用酸洗法将结合的多肽自MHCⅠ类分子的抗原多肽结合槽中洗脱,洗脱后的蛋白和多肽混合物离心收集洗脱的多肽溶液,随后利用C18柱对洗脱的多肽进行去盐、脱酸处理;将多肽样品冻干,用基质溶解后直接点样进行一级质谱(MS)和二级质谱(MSMS)测定,结果表明,3类体外重建的BF2-linker-β2 m可与禽流感病毒多肽KILTIYSTV和LLLAIVSLV结合,而不与禽流感病毒多肽TIGECPKYV以及猪口蹄疫病毒和草鱼呼肠孤病毒的4条多肽结合。证实由于MHCⅠ类分子的多态性导致复等位基因的MHCⅠ类分子结合病毒抗原表位的能力存在差异;病毒的T细胞抗原表位是MHCⅠ类分子限制性的;KILTIYSTV和LLLAIVSLV是禽流感病毒的候选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C Ⅰ类分子 t细胞 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型口蹄疫病毒VP1 T细胞与B细胞表位基因双拷贝串联表达产物的免疫应答 被引量:8
11
作者 庄娟 曹祥荣 +4 位作者 陈波 饶忠 潘洁 徐泉兴 尤永进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94-497,503,共5页
以一株O型口蹄疫病毒(FMDV)外壳蛋白VP1基因为模板,合成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相关抗原表位肽基因:21-40肽(20AA)和141-160肽(20AA)基因序列,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含有串联结构21-40(20AA)~141-160(20AA)~21-40(20AA)~141-160(20AA)... 以一株O型口蹄疫病毒(FMDV)外壳蛋白VP1基因为模板,合成与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相关抗原表位肽基因:21-40肽(20AA)和141-160肽(20AA)基因序列,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含有串联结构21-40(20AA)~141-160(20AA)~21-40(20AA)~141-160(20AA)的2020-2020VP1融合基因表达载体r2020-2020,转化宿主菌BL21(DE3)RIL后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显示重组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18Ku.动物实验表明,较小剂量的融合蛋白就能诱导豚鼠产生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抗FMDV中和抗体,证明该融合蛋白可同时激活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反应,具有开发成为抗FMDV疫苗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VP1基因 t细胞 B细胞 双拷贝串联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细胞抗原表位预测的研究方法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唱凯 李贤龙 +2 位作者 贾延辉 徐泽刚 李晋涛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62-64,68,共4页
确定T细胞所识别抗原分子上的短肽序列对T细胞表位进行定位,对于研究特异性免疫应答有着重要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实验确定和理论预测T细胞蛋白质抗原表位的常用方法,以及T细胞抗原表位分析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 t细胞 抗原 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RD12区T细胞表位分布情况预测及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叶娟 张舒林 刘文第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预测并分析结核分枝杆菌(MTB)RD12区4个抗原的CD4+T和CD8+T细胞表位分布情况。方法在NCBI数据库上查询并获得各个抗原的氨基酸序列,用Blast分析其与MTB复合群及人类蛋白的同源性。利用SYFPEITHI、NETCTL、BIMAS和NetMHC数据库预测... 目的预测并分析结核分枝杆菌(MTB)RD12区4个抗原的CD4+T和CD8+T细胞表位分布情况。方法在NCBI数据库上查询并获得各个抗原的氨基酸序列,用Blast分析其与MTB复合群及人类蛋白的同源性。利用SYFPEITHI、NETCTL、BIMAS和NetMHC数据库预测并分析MTB的RD12区抗原CD8+T细胞表位的分布情况;利用NetMHC数据库预测并分析MTB的RD12区抗原的CD4+T细胞表位的分布情况。然后,综合CD4与CD8表位预测,筛选出优势表位肽段。结果通过预测与分析,初步筛选出MTB的RD12区4个抗原的CD8+T细胞候选表位16个;CD4+T细胞的强结合候选表位234个,弱结合候选表位505个,综合CD4与CD8表位预测并分析,最终筛选出13个优势表位肽段。结论预测出来的T细胞候选表位将为结核病的特异性诊断及新的抗结核多表位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RD12区 t细胞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表达口蹄疫病毒T细胞表位猪细小病毒病毒样颗粒的制备 被引量:6
14
作者 潘群兴 王永山 +4 位作者 何孔旺 欧阳伟 王晓丽 诸玉梅 夏兴霞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44-848,共5页
为增强表位疫苗的免疫原性,本研究将O型口蹄疫病毒(FMDV)VP1中编码T细胞表位肽(aa 21~aa 40)序列连接于猪细小病毒(PPV)VP2的5'端,并插入到杆状病毒供体质粒pFastBac HTA中,构建成重组转座载体pFastBac-FMDV-VP1-PPV-VP2,转化含有... 为增强表位疫苗的免疫原性,本研究将O型口蹄疫病毒(FMDV)VP1中编码T细胞表位肽(aa 21~aa 40)序列连接于猪细小病毒(PPV)VP2的5'端,并插入到杆状病毒供体质粒pFastBac HTA中,构建成重组转座载体pFastBac-FMDV-VP1-PPV-VP2,转化含有穿梭载体Bacmid的E.coli DH10Bac中,经蓝白菌落筛选获得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质粒rBac-FMDV-VP1-PPV-VP2,转染昆虫草地夜蛾(Sf9)细胞,并在Sf9中进行了表达。电镜观察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能够自我组装成病毒样颗粒rPPV∶VLP(FMDV)。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表达产物具有与PPV VP2天然蛋白相似的免疫原性。小鼠免疫实验证实,在低浓度FMDV抗原下能够产生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而且该病毒样颗粒能诱导机体产生抗FMDV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细小病毒 病毒样颗粒 O型口蹄疫病毒 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细胞及其表位在食物过敏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欣 马鑫 +3 位作者 谭宏凯 杨帆 陈红兵 武涌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25,共8页
食物过敏蛋白经胃肠道消化后经树突状细胞递呈给T细胞后,会启动过敏反应的发生。在此过程中,不同T细胞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其中Th1/Th2下调被认为是引发过敏反应的主要工作机制,Th9、Th17和Tfh等细胞在过敏反应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作... 食物过敏蛋白经胃肠道消化后经树突状细胞递呈给T细胞后,会启动过敏反应的发生。在此过程中,不同T细胞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其中Th1/Th2下调被认为是引发过敏反应的主要工作机制,Th9、Th17和Tfh等细胞在过敏反应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作者介绍了不同T淋巴细胞的作用,探讨了T细胞表位预测及定位以及目前T细胞表位在常见过敏原蛋白中的应用,综述了T细胞在食物过敏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 食物过敏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MHCⅡ通路的屋尘螨1类变应原T细胞表位融合肽疫苗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蓓蓓 姜玉新 +3 位作者 刁吉东 李娜 陆维 李朝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4-178,共5页
目的构建经MHCⅡ通路的屋尘螨1类变应原Der p 1的T细胞表位肽疫苗重组载体。方法分别合成TAT、Ih C和含编码Der p 1的3段T细胞表位的融合核苷酸序列,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相应的基因片段,分别用相应的双酶切后,用T4 DNA连接酶连接形成TAT... 目的构建经MHCⅡ通路的屋尘螨1类变应原Der p 1的T细胞表位肽疫苗重组载体。方法分别合成TAT、Ih C和含编码Der p 1的3段T细胞表位的融合核苷酸序列,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相应的基因片段,分别用相应的双酶切后,用T4 DNA连接酶连接形成TAT-Ih C-Der p 1-3T融合基因,并插入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TATIh C-Der p 1-3T,Bam HⅠ和XhoⅠ进行双酶切和测序鉴定。重组载体转化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菌株,IPTG诱导后,经SDS-PAGE电泳分析和Western blot验证,纯化TAT-Ih C-Der p 1-3T蛋白后进行Ig E结合试验。结果双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p ET-28a-TAT-Ih C-Der p 1-3T重组原核表达载体;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TAT-Ih C-Der p 1-3T可诱导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该融合蛋白纯化成功;Ig E结合试验表明TAT-Ih C-Der p 1-3T结合屋尘螨过敏病人血清Ig E的能力强于Der p 1变应原(P<0.001)。结论成功构建了可表达经MHC通路的编码Der p 1的3段T细胞表位的重组p ET-28a-TAT-Ih C-Der p 1-3T载体,纯化的TAT-Ih C-Der p 1-3T具有较强的Ig E结合能力,从而为后续经MHC通路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屋尘螨 融合肽疫苗 1类变应原 原核 t细胞 IgE结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多CTL表位树突状细胞疫苗的构建及体外刺激T细胞应答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云 李端 +5 位作者 陈琳 赵甫涛 马力 汪鸿 潘蕾 贾战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构建丙型肝炎病毒(HCV)多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树突状细胞(DC)疫苗,观察其体外刺激的T细胞反应,为下一步做体内免疫实验提供一定的资料。方法构建和制备出含绿色荧光蛋白(GFP)标签的HCV两个CTL表位的重组腺病毒,感染DC,直接... 目的构建丙型肝炎病毒(HCV)多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树突状细胞(DC)疫苗,观察其体外刺激的T细胞反应,为下一步做体内免疫实验提供一定的资料。方法构建和制备出含绿色荧光蛋白(GFP)标签的HCV两个CTL表位的重组腺病毒,感染DC,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感染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CV多CTL表位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感染前后DC的CD80、CD83、CD86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的表达,CCK-8法观察感染重组腺病毒的DC促进T细胞的增殖效应。ELISA检测重组腺病毒刺激后的DC培养上清液内白细胞介素(IL)-12及DC和T细胞混合培养上清液内干扰素(IFN)-γ的含量。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特异性CTL的杀伤活性。结果成功构建含GFP标签的HCV多CTL表位的重组腺病毒,并在DC中表达。重组腺病毒能促进DC成熟,DC的CD80、CD83、CD86和HLA-DR的表达分别为(71.19±3.29)%、(81.21±5.07)%、(91.23±4.24)%、(97.95±5.31)%。感染DC后促进同源T细胞增殖,DC:T为1:10时增殖指数为6.806±0.247。分泌的IL-12和IFN-γ也明显增多,分别达到(193.83±6.25)pg/ml和(111.14±2.09)pg/ml。感染DC刺激的CTL能特异性杀伤转染FL-J6/JFH的Huh-7.5细胞,当效靶比为100:1时,AD1-DC-L的杀伤率为35.99%。结论重组多CTL表位腺病毒在体外能有效感染DC,促进了T细胞反应,为下一步抗HCV的DC疫苗研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属 树突细胞 病毒性肝炎疫苗 t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抗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位鉴定和多肽疫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吴亚红 高艳锋 祁元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57-660,共4页
恶性肿瘤是当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尽管手术治疗联合化疗/放疗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是这些治疗手段也会损伤正常细胞,产生很多不良反应,再加上很多恶性肿瘤具有侵袭转移和复发等特征,因此,急需发展新的方法来治疗肿瘤患... 恶性肿瘤是当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尽管手术治疗联合化疗/放疗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是这些治疗手段也会损伤正常细胞,产生很多不良反应,再加上很多恶性肿瘤具有侵袭转移和复发等特征,因此,急需发展新的方法来治疗肿瘤患者[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抗原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多肽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型口蹄疫病毒VP1T细胞、B细胞表位双拷贝基因与大肠杆菌LTB基因融合表达产物的免疫应答 被引量:5
19
作者 庄娟 尤永进 +2 位作者 陈波 饶忠 潘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3期10622-10623,10631,共3页
[目的]为预防口蹄疫与幼畜腹泻、生产安全高效的基因工程联合疫苗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把O型口蹄疫病毒VP1双拷贝21-40(20aa)与141-160(20aa)表位肽基因——2020VP1与产肠毒素大肠杆菌LTB连接到表达载体上,在大肠杆菌... [目的]为预防口蹄疫与幼畜腹泻、生产安全高效的基因工程联合疫苗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把O型口蹄疫病毒VP1双拷贝21-40(20aa)与141-160(20aa)表位肽基因——2020VP1与产肠毒素大肠杆菌LTB连接到表达载体上,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具有抗O型口蹄疫病毒与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双重作用的融合蛋白。[结果]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融合表达载体r2020-B-2020。转化宿主菌BL21(DE3)RIL后的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41 kD,表达量较高。动物实验表明,融合蛋白能够诱发兔体产生较强的抗FMDV中和抗体,免疫豚鼠在低浓度FMDV刺激下产生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说明融合蛋白可以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抗FMDV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融合蛋白能够与霍乱毒素CTB抗体特异结合,免疫雌鼠能够抵抗一定强度的大肠杆菌毒株攻击。[结论]融合蛋白可以同时诱导机体产生较好的抗FMDV及ETEC免疫应答反应,具有开发成为FMDV与ETEC基因工程疫苗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VP1 细胞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 LtB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16E7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位的穿膜肽疫苗设计及体外免疫学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尹锐 郝飞 +1 位作者 郝进 杨希川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07-809,共3页
目的:利用穿膜肽人免疫缺陷病毒(HIV)-Tat49-57的穿膜能力,设计穿膜肽人乳头瘤病毒(HPV)16E7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第49~57位氨基酸)的融合肽疫苗,并在体外研究其诱导特异性CTL的应答能力。方法:应用多肽固相合成技术,分... 目的:利用穿膜肽人免疫缺陷病毒(HIV)-Tat49-57的穿膜能力,设计穿膜肽人乳头瘤病毒(HPV)16E7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第49~57位氨基酸)的融合肽疫苗,并在体外研究其诱导特异性CTL的应答能力。方法:应用多肽固相合成技术,分别合成含HIVTat49-57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2.1限制性CTL优势表位HPV16E749-57的18肽,和该CTL表位的9肽,并用一无关肽作对照,在体外用乳酸脱氢酶(LDH)细胞毒性试验分别检测了上述18肽和9肽在HLA-A2阳性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诱导的表位E749-57的特异性CTL活性。结果:经质谱分析,上述多肽成功合成,纯度均在95%以上。与9肽相比,18肽能在体外诱导出明显增强的特异性CTL活性(P<0.05)。结论:在HPV16E7HLA-A2.1限制性CTL表位(49~57)的N-末端加上HIV-Tat49-57序列,不会影响表位的提呈效率,而且在体外能有效激发针对E749-57特异性的CTL应答,为新型抗肿瘤及细胞内感染的多肽疫苗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膜肽 人免疫缺陷病毒-tat49-57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人乳头瘤病毒16 肽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