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弧形走滑砂箱构造物理模型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
3
1
作者
邓宾
杨刚
+5 位作者
赖冬
何宇
周政
罗强
王兴建
刘树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9-108,共10页
利用砂箱构造物理模型和"实验-实例"互证思想,探讨弧形剪切走滑变形构造特征及其意义。基于弧形吕德尔和弥散性走滑砂箱构造物理模型模拟实验,揭示弧形走滑构造变形导致砂箱浅表断层以R型和Y型走滑破裂为主,形成相互叠置的花...
利用砂箱构造物理模型和"实验-实例"互证思想,探讨弧形剪切走滑变形构造特征及其意义。基于弧形吕德尔和弥散性走滑砂箱构造物理模型模拟实验,揭示弧形走滑构造变形导致砂箱浅表断层以R型和Y型走滑破裂为主,形成相互叠置的花状构造冲起带;但弧形带内侧和外侧具有明显不一致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弧形吕德尔剪切模型中弧形带内侧和外侧走滑断层与基底断层走向夹角范围分别为4°~23°、6°~23°,内外侧走滑断层端点与基底断层间距离分别为1~6mm、4~5mm;弧形弥散性剪切走滑变形过程中弧形带内侧、外侧走向角分别为4°~30°、11°~25°,断层间距分别为1.1~5.7mm、1.6~4.7mm,且弧形带内侧断层倾角主要为~45°,而弧形带外侧断裂倾角主要为65°和75°,总体上揭示出弧形剪切带内侧走滑上冲构造特征显著强于外侧。同时,砂箱浅表物质PIV监测揭示弧形基底断层带外侧冲起构造带的地质体走向上水平走滑速率逐渐减小、垂直运动速率逐渐增大,揭示了走滑断层构造属性逐渐转变的过程,即由走滑断裂逐渐转变为(走滑)上冲断裂,断层沿走向的倾角逐渐减小、断距增大,空间上呈现为螺旋状断面特征。四川盆地周缘弧形(走滑)构造变形带,即大凉山-小江弧形走滑构造带和大巴山城口弧形走滑上冲构造带,它们的形成过程及其构造特征与弧形(走滑)结构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走滑
吕德尔剪切
尔散性剪切
砂箱物理模型
大凉山-小江弧形走滑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表走滑构造系统砂箱物理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
4
2
作者
谢玉洪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7-1145,共19页
地壳浅表走滑构造系统发育于多种类型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不仅具有较强地震危害性、也富集油气矿产等资源。自20世纪初以来,基于地质构造过程自相似性和“无理有效性”的砂箱物理模型为走滑构造系统演化特征与机制等研究提供了独立有效的...
地壳浅表走滑构造系统发育于多种类型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不仅具有较强地震危害性、也富集油气矿产等资源。自20世纪初以来,基于地质构造过程自相似性和“无理有效性”的砂箱物理模型为走滑构造系统演化特征与机制等研究提供了独立有效的手段。自然界走滑构造系统动力学上可分为板缘构造转换断层和板内走滑断层体制,空间几何学上可分为走滑断层弯曲类和走滑断层叠置类。基于吕德尔剪切和弥散性剪切砂箱物理模型实验共同揭示出,走滑剪切系统主走滑变形位移带发育五类断裂/破裂体系,即R型破裂、R′型破裂、P型剪切、张破裂和Y型破裂,尤其是在弥散性剪切变形过程中发育大量的RL和RL′型斜切剪破裂。浅表走滑剪切构造系统分段性及其走滑转换带差异变形特征受控于基底走滑断层应力‒应变条件沿走向差异变化的特性,基底断层几何学(弯曲/叠置性、间隔性等)、砂箱动力学特性(纯走滑剪切、拉分走滑和挤压走滑剪切)、非均质性砂箱物质特征(黏土和膏岩等)、基底非均一性(塑性基底物质几何学等)等对走滑构造变形过程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能为走滑构造系统运动学、变形特征与机制等提供较好的解释模型,能有效再现走滑构造形成演化的四维过程与机制,在地震灾害机理、油气勘探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箱物理模型
走滑变形
吕德尔剪切
弥散性剪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弧形走滑砂箱构造物理模型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
3
1
作者
邓宾
杨刚
赖冬
何宇
周政
罗强
王兴建
刘树根
机构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出处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9-108,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JQ0025
41572111
41674112)
文摘
利用砂箱构造物理模型和"实验-实例"互证思想,探讨弧形剪切走滑变形构造特征及其意义。基于弧形吕德尔和弥散性走滑砂箱构造物理模型模拟实验,揭示弧形走滑构造变形导致砂箱浅表断层以R型和Y型走滑破裂为主,形成相互叠置的花状构造冲起带;但弧形带内侧和外侧具有明显不一致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弧形吕德尔剪切模型中弧形带内侧和外侧走滑断层与基底断层走向夹角范围分别为4°~23°、6°~23°,内外侧走滑断层端点与基底断层间距离分别为1~6mm、4~5mm;弧形弥散性剪切走滑变形过程中弧形带内侧、外侧走向角分别为4°~30°、11°~25°,断层间距分别为1.1~5.7mm、1.6~4.7mm,且弧形带内侧断层倾角主要为~45°,而弧形带外侧断裂倾角主要为65°和75°,总体上揭示出弧形剪切带内侧走滑上冲构造特征显著强于外侧。同时,砂箱浅表物质PIV监测揭示弧形基底断层带外侧冲起构造带的地质体走向上水平走滑速率逐渐减小、垂直运动速率逐渐增大,揭示了走滑断层构造属性逐渐转变的过程,即由走滑断裂逐渐转变为(走滑)上冲断裂,断层沿走向的倾角逐渐减小、断距增大,空间上呈现为螺旋状断面特征。四川盆地周缘弧形(走滑)构造变形带,即大凉山-小江弧形走滑构造带和大巴山城口弧形走滑上冲构造带,它们的形成过程及其构造特征与弧形(走滑)结构带密切相关。
关键词
弧形走滑
吕德尔剪切
尔散性剪切
砂箱物理模型
大凉山-小江弧形走滑带
Keywords
curved strike-slip
Riedel shear
distributed shear
analogue experiment
Daliangshan-Xiaojiang strike slip zone
分类号
P554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表走滑构造系统砂箱物理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
4
2
作者
谢玉洪
机构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出处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7-1145,共19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24)资助。
文摘
地壳浅表走滑构造系统发育于多种类型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不仅具有较强地震危害性、也富集油气矿产等资源。自20世纪初以来,基于地质构造过程自相似性和“无理有效性”的砂箱物理模型为走滑构造系统演化特征与机制等研究提供了独立有效的手段。自然界走滑构造系统动力学上可分为板缘构造转换断层和板内走滑断层体制,空间几何学上可分为走滑断层弯曲类和走滑断层叠置类。基于吕德尔剪切和弥散性剪切砂箱物理模型实验共同揭示出,走滑剪切系统主走滑变形位移带发育五类断裂/破裂体系,即R型破裂、R′型破裂、P型剪切、张破裂和Y型破裂,尤其是在弥散性剪切变形过程中发育大量的RL和RL′型斜切剪破裂。浅表走滑剪切构造系统分段性及其走滑转换带差异变形特征受控于基底走滑断层应力‒应变条件沿走向差异变化的特性,基底断层几何学(弯曲/叠置性、间隔性等)、砂箱动力学特性(纯走滑剪切、拉分走滑和挤压走滑剪切)、非均质性砂箱物质特征(黏土和膏岩等)、基底非均一性(塑性基底物质几何学等)等对走滑构造变形过程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能为走滑构造系统运动学、变形特征与机制等提供较好的解释模型,能有效再现走滑构造形成演化的四维过程与机制,在地震灾害机理、油气勘探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砂箱物理模型
走滑变形
吕德尔剪切
弥散性剪切
Keywords
Analogue modelling
strike-slip deformation
Riedel strike-slip shear
distributed strike-slip shear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弧形走滑砂箱构造物理模型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邓宾
杨刚
赖冬
何宇
周政
罗强
王兴建
刘树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浅表走滑构造系统砂箱物理模拟研究进展
谢玉洪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