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莺歌海盆地一号断层成因机制新认识:来自三维地震资料和砂箱模拟实验的启示
1
作者 肖坤泽 童亨茂 +3 位作者 杨东辉 李雪松 李绪深 崔浩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3-1537,共15页
莺歌海盆地由于其特殊的构造位置(红河断裂带向海域的延伸区)以及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受学术界和石油产业界的高度关注。自提出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挤出模式来解释东南亚的构造变形特征以来,莺歌海盆地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典型的走滑拉分... 莺歌海盆地由于其特殊的构造位置(红河断裂带向海域的延伸区)以及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受学术界和石油产业界的高度关注。自提出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挤出模式来解释东南亚的构造变形特征以来,莺歌海盆地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典型的走滑拉分盆地,然而这些认识与三维地震资料揭示的构造特征明显不匹配。本文以“广义断层理论”为指导,通过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一号断层构造特征的系统解剖,并结合砂箱模拟实验,提出一号断层的成因机制新认识。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的主控边界断层(一号断层)的构造特征以及断距分布均与传统的边界走滑断层存在显著差异,但又符合斜向伸展的断层发育特征,表现为明显的斜滑正断层特征,不同段的走滑和倾滑位移量以及对盆地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该边界断层是在渐新世—中新世南北向伸展作用下,由于先存构造复活而发育的斜滑正断层,并得到了砂箱模拟实验的验证。一号断层成因机制的新认识,从理论上揭示莺歌海盆地的成因机制,并能够对莺歌海盆地的构造解析及其后期的油气勘探开发等方面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一号断层 砂箱模拟实验 先存构造 斜向伸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冲-走滑作用叠加的复合构造变形机制砂箱模拟研究: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为例
2
作者 吕春晓 郭玲莉 +6 位作者 陶圩 张家轩 周琦杰 张京京 陈欣 王光增 李三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22,共15页
逆冲构造体受走滑作用影响形成新的复合构造体系在自然界中较为常见。新生代以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的左旋走滑运动,改造了渤海湾盆地内燕山期挤压运动形成的逆冲构造。北西向的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受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俯... 逆冲构造体受走滑作用影响形成新的复合构造体系在自然界中较为常见。新生代以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的左旋走滑运动,改造了渤海湾盆地内燕山期挤压运动形成的逆冲构造。北西向的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受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俯冲驱动,与共轭的北东向郯庐断裂带共同控制了渤海湾盆地现今的构造样式,同时又是地震多发区和油气聚集区。本文通过砂箱模拟实验,研究不同走滑速率不同基底强度条件下,逆冲推覆构造受走滑作用改造的复合构造演化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在挤压背景下,实验模型中先产生一系列的逆冲断层,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和冲起构造;叠加走滑作用后,走滑断层切割先存逆冲断层,具有明显的负花状构造特征。剖面上看,走滑速率越大,则断层数量越多,断层断距更大,花状构造更为复杂。在局部塑性基底模型中,无叠加的走滑构造区可形成断陷。结合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模拟结果与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构造演化过程具有一定相似性,尤其沙北断裂、沙东断裂内部花状构造发育最为典型。走滑断裂对构造圈闭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本模型可对逆冲叠加走滑复合区域的构造演变及动力机制分析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箱模拟 逆冲构造 走滑构造 叠加改造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雁列构造是走滑断层存在的充分判据?——来自平面砂箱模拟实验的启示 被引量:21
3
作者 朱战军 周建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2-148,共7页
多年来 ,雁列构造被作为走滑作用的结果、并得到物理模拟实验模型的支持 ,通常作为走滑断层的判据加以运用。本文根据针对黄骅盆地所设计的曲折边界基底均匀伸展模型和针对焉耆盆地所设计的基底均匀收缩斜向挤压模型的砂箱实验结果 ,给... 多年来 ,雁列构造被作为走滑作用的结果、并得到物理模拟实验模型的支持 ,通常作为走滑断层的判据加以运用。本文根据针对黄骅盆地所设计的曲折边界基底均匀伸展模型和针对焉耆盆地所设计的基底均匀收缩斜向挤压模型的砂箱实验结果 ,给出了雁列构造另外的成因解释。认为雁列构造的成因并非局限于基底走滑作用 ,基底均匀变形条件下的斜向伸展或斜向挤压作用均可形成雁列构造 ,因此雁列构造不能作为走滑断层存在的充分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雁列构造 走滑断层 砂箱模拟 构造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张巨河复杂断块区平面砂箱模拟实验及其启示 被引量:18
4
作者 童亨茂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5-310,共6页
伸展盆地复杂断块区往往发育多个方向的断层,这种复杂的正断层组合过去有人认为是多期构造叠加作用的结果。本文针对渤海湾盆地张巨河复杂断块区进行了平面砂箱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基底有先存构造(如基底断裂)的情况下,如果区域... 伸展盆地复杂断块区往往发育多个方向的断层,这种复杂的正断层组合过去有人认为是多期构造叠加作用的结果。本文针对渤海湾盆地张巨河复杂断块区进行了平面砂箱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基底有先存构造(如基底断裂)的情况下,如果区域伸展方向和先存断裂或基底构造活动(底辟上拱)不协调,通过递进变形就可以形成复杂的断层组合,即复杂的断层组合可以在一个伸展构造期内、在统一的区域伸展构造力作用下在递进变形过程中逐渐形成,复杂断层组合并不一定需要多期变形叠加。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了复杂断层组合成因的另一种模式——不协调伸展速进变形模式。该模式为揭示伸展构造系统中复杂断层组合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伸展盆地 断层 伸展构造 砂箱模拟实验 基底 构造叠加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子图像测速系统(PIV)的砂箱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与实例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董周宾 颜丹平 +3 位作者 张自力 许延波 邱亮 朱鲁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1-330,共10页
粒子图像测速系统(PIV),是指利用高分辨率相机获得一系列图像,再通过一系列计算分析得到图像上各点的速度矢量,从而获取运动对象速度场的无扰动流场测量技术系统。PIV已经被应用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模拟实验室的砂箱构造物理模拟... 粒子图像测速系统(PIV),是指利用高分辨率相机获得一系列图像,再通过一系列计算分析得到图像上各点的速度矢量,从而获取运动对象速度场的无扰动流场测量技术系统。PIV已经被应用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模拟实验室的砂箱构造物理模拟实验中。详细介绍了利用PIV监测和记录砂箱模拟实验的过程,以及监测的各项参数——砂粒运动速率、切应变率、涡度等的数据处理和计算流程与方法,并应用实例分析说明了上述数据处理结果应用于构造变形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定量模拟研究方法,模拟结果对于解释构造变形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箱模拟 PIV 数据处理方法 构造定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弱膏盐层系滑脱构造变形特征:以库车前陆盆地砂箱物理模拟为例
6
作者 莫涛 郭虹兵 +3 位作者 刘恣君 潘杨勇 范坤宇 邓宾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7-519,共13页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受控于软弱岩层滑脱层构造变形和差异剥蚀作用,从而导致褶皱冲断带系统构造解释多样性和油气勘探的复杂性。本文基于库车前陆盆地系统,针对不同厚度膏岩滑脱层系构造变形作用,通过沿走向变化的构造剥蚀‒沉...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受控于软弱岩层滑脱层构造变形和差异剥蚀作用,从而导致褶皱冲断带系统构造解释多样性和油气勘探的复杂性。本文基于库车前陆盆地系统,针对不同厚度膏岩滑脱层系构造变形作用,通过沿走向变化的构造剥蚀‒沉积作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和野外地质调查等研究,揭示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导致软弱膏岩层系滑脱构造变形差异特征。滑脱层变形导致深‒浅部地层变形特征具有差异性,深部层系受挤压缩短基底卷入变形发育逆冲叠瓦断层及其双重构造变形特征,浅部层系沿硅胶滑脱层顺层逆冲滑脱,形成冲起构造。受控多期冲断变形作用中-厚层硅胶砂箱模型滑脱层变形过程具明显的沿前陆盆地向断层断距减小的特征。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前陆坳陷发育厚层新生代膏盐岩,控制形成一系列复杂的盐相关构造和主断层带,软弱盐层对其上覆层系和下伏基底差异性调节作用,导致区域构造带深浅部脱耦作用显著。同构造沉积地层可能抑制膏岩滑脱多期次冲断变形作用,导致盐上层系滑脱变形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箱物理模拟 膏盐滑脱层 构造‒沉积耦合 褶皱冲断带 塔里木盆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正断层封闭性研究:来自于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的启示
7
作者 冯桂民 陈书平 +1 位作者 王中昱 黄学尧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414,共11页
伸展型盆地中的嵌套断层组合,经常发育在滚动背斜,或发育在多米诺式断层上;这些断层会发生旋转,断层倾角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着断层的封闭性,影响着油气运移和聚集。本文通过设计双三棱柱、可旋转刚性块,利用干砂和黏土模拟伸展条件... 伸展型盆地中的嵌套断层组合,经常发育在滚动背斜,或发育在多米诺式断层上;这些断层会发生旋转,断层倾角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着断层的封闭性,影响着油气运移和聚集。本文通过设计双三棱柱、可旋转刚性块,利用干砂和黏土模拟伸展条件下的旋转断层,通过观察断层活动和沿断层面的泥岩涂抹情况,来对比分析旋转断层封闭性。模拟实验证明,倾角变缓的断层活动强度大,倾角变陡的断层活动强度小;前者断面紧闭、涂抹强,后者断面开启、涂抹弱。对于倾角变缓的断层,断层活动性和封闭性具有分段特点,下段断面缓、断层紧闭、涂抹强,封闭性好;上段断面陡、断层相对开启、涂抹相对弱,封闭性相对差。这些认识被油田勘探实践所证实,对指导多米诺式断层上部和铲式断层上盘旋转断层的油气勘探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箱物理模拟 旋转断层 倾角 断层封闭性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子成像测速(PIV)技术的褶皱冲断带砂箱构造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周游 李勇 +7 位作者 李敬波 邵崇建 颜照坤 闫亮 李辉 王腾文 刘颖倩 陈玮涵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55-764,共10页
在前人对褶皱冲断带的研究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对比滑脱层数量、强度、深度等对褶皱冲断带的制约,设计了6组砂箱模拟实验,并运用粒子成像测速(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的实时监测,计算出各阶段模型剖面上的速度场和涡度... 在前人对褶皱冲断带的研究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对比滑脱层数量、强度、深度等对褶皱冲断带的制约,设计了6组砂箱模拟实验,并运用粒子成像测速(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的实时监测,计算出各阶段模型剖面上的速度场和涡度场,对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过程和变形机制进行详细刻画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滑脱层的强度和深度均制约着褶皱断层的构造演化,滑脱层的强度越小,其上覆地层中的变形传播越远,滑脱层深度越深,对整个构造样式更具有控制作用,变形也就传播得更远。以微玻璃珠组成的滑脱层主要产生前展型逆冲叠瓦式构造,上部推覆体前缘水平位移较快;以硅胶组成的滑脱层上部形成叠瓦式构造,下部形成冲起构造,上、下两部分具有明显的分层变形特征。PIV监测结果显示,当上盘速度骤停,并且前缘涡度值骤降时,断坡形成并发展成断坪-断坡组合构造样式;下一条断层以相同方式在前缘形成,从而使褶皱冲断带向前陆方向扩展。将实验结果与龙门山南段褶皱冲断带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较好的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箱模拟 滑脱层 速度场 涡度场 褶皱冲断带 龙门山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代盆地性质与演化:砂箱物理模拟检验 被引量:9
9
作者 崔幸 王亮亮 +7 位作者 罗洪明 黄晓纯 李亭慧 杨传胜 戴黎明 郭玲莉 马芳芳 刘泽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1-192,共12页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的会聚交接带,是研究全球性构造体制转化事件的关键区域之一。通过物理砂箱实验方法模拟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瓯江凹陷、雁荡低凸起、闽江凹陷、台北低凸起及基隆凹陷几个构造单元中...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的会聚交接带,是研究全球性构造体制转化事件的关键区域之一。通过物理砂箱实验方法模拟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瓯江凹陷、雁荡低凸起、闽江凹陷、台北低凸起及基隆凹陷几个构造单元中生代组合关系与演化过程。研究发现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的成盆过程及属性与中生代时期依泽奈崎板块的俯冲过程和与之相关的滨海大断裂的运动学性质是密切相关的,即瓯江凹陷的构造演化及成盆过程受滨海大断裂的运动学性质控制,表现出张扭型盆地的特征。而距离滨海大断裂较远的闽江凹陷和基隆凹陷则主要受俯冲带后撤导致的拉伸作用的影响,具有伸展型盆地的特征。中生代盆地的演化过程如下:在晚侏罗世,滨海大断裂表现为右行压扭性质,由于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整个盆地在该期应属于压扭性的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滨海大断裂由晚侏罗世的右行走滑转换为左行走滑,诱导出NW—SE向的拉伸力,同时,瓯江凹陷与闽江、基隆凹陷的性质产生分异;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滨海大断裂再次转换为右行张扭,由此瓯江凹陷在原右阶雁列式排列的两个洼陷基础上,形成了3个左阶雁列式排列的次级洼陷,同时,受断层控制的雁荡低凸起逐渐形成,并被一条NW—SE走向的断层分割,使得雁荡低凸起呈雁列式不连续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箱物理模拟 中生代 滨海大断裂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前陆双鱼石地区砂箱物理模拟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连进 黄家强 +6 位作者 罗强 何宇 于豪 杨荣军 梁霄 周政 邓宾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6-166,共11页
基于川西北前陆双鱼石地区地震构造解释和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等,揭示川西北前陆盆地构造变形特征、过程与形成演化机制。标准模型、标准地层模型和断坪-断坡结构模型物理模拟实验揭示出川西北双鱼石地区具有双重构造扩展变形特征,受底部... 基于川西北前陆双鱼石地区地震构造解释和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等,揭示川西北前陆盆地构造变形特征、过程与形成演化机制。标准模型、标准地层模型和断坪-断坡结构模型物理模拟实验揭示出川西北双鱼石地区具有双重构造扩展变形特征,受底部滑脱层系和断坡结构带联合控制,其深部物质变形形成典型冲起构造。断坡结构带对上覆下古生界构造变形及其断裂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部分断裂体系易于形成高效的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源岩-古生界储层“源-储”输导体系。前陆扩展变形带逆断层与相关冲起构造易于形成深部隐伏的双重构造,前陆盆地隐伏构造由新生代晚期构造扩展变形形成,但其构造变形相对较弱,因而具有较佳的晚期油气保存富集条件。“自然界原型到实验模型”的砂箱物理模拟为解译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及其油气富集等提供了独立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箱物理模拟 断坡结构 双鱼石地区 川西北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断裂系统成因的砂箱实验研究及启示 被引量:23
11
作者 孟令箭 童亨茂 +2 位作者 蔡东升 刘明全 李绪深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6-255,共10页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的断裂系统十分复杂,为了揭示其成因机制,在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析的基础上,应用砂箱物理模拟技术,对涠西南凹陷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南北向的"不协调伸展作用实验模型"能够成功地模拟涠...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的断裂系统十分复杂,为了揭示其成因机制,在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析的基础上,应用砂箱物理模拟技术,对涠西南凹陷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南北向的"不协调伸展作用实验模型"能够成功地模拟涠西南凹陷晚始新世以来复杂的断裂系统,断裂系统的主体特征在这一实验模型中均得到了很好的再现。涠西南凹陷复杂的断裂系统是在基底先存构造基础之上,在递进变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裂陷期(晚始新世-渐新世)断裂系统是在一个伸展期内形成(南北向伸展)、并非是多期构造叠加变形的结果。这一认识不但能够有效地指导涠西南凹陷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构造解释,同时也能够为南海周缘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西南凹陷 砂箱模拟 断裂系统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滑脱层构造物理模拟试验及其对川东褶皱带形成演化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裴仰文 盛受政 +7 位作者 苗正硕 牟毅城 苏楠 郭伟 冯犇 王静 梁瀚 谢柳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49,共12页
通过多滑脱层砂箱模拟试验探讨川东地区3套滑脱层对川东褶皱带形成演化过程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滑脱层纵向配置和变形速率对多套滑脱层发育区的构造变形样式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深部滑脱层的拆离效果显著强于浅部滑脱层,导致... 通过多滑脱层砂箱模拟试验探讨川东地区3套滑脱层对川东褶皱带形成演化过程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滑脱层纵向配置和变形速率对多套滑脱层发育区的构造变形样式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深部滑脱层的拆离效果显著强于浅部滑脱层,导致垂向上深部构造层之间的构造变形差异性高于浅部构造层,变形速率减小时,滑脱层的拆离效果明显增加,各构造层的变形样式差异性也随之增强;川东地区3套滑脱层对于川东褶皱带的构造变形具有明显的拆离作用,深部的中下寒武统膏盐岩的拆离作用显著强于中浅部的志留系泥岩和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导致川东地区3套构造层的变形特征具有很大的差异;川东地区在早期弱挤压变形阶段(变形速率较低)3套滑脱层拆离作用明显,以发育滑脱褶皱及小型的调节断层为主要构造变形特征,各构造层变形特征产生明显的垂向差异性,在后期强烈挤压变形阶段变形速率快速提升,限制各滑脱层的拆离作用,各构造层以发育高陡逆冲断层和反冲断层为主,变形特征趋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褶皱带 多滑脱层 砂箱模拟试验 拆离作用 变形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满深区块南北向走滑断裂形成机制
13
作者 李兵 罗枭 +6 位作者 王轩 闫婷 刘宇 李会元 李梦勤 李正阳 王青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6,共11页
塔里木盆地围绕小位移走滑断裂勘探获得突破,揭示了断控油气藏的存在,但断裂活动强度弱,产状高陡,其地震解释和地质解析难度大,需要从成因机制出发加深走滑断裂发育特征的认识以指导地震解释。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满深区块走滑断裂为例... 塔里木盆地围绕小位移走滑断裂勘探获得突破,揭示了断控油气藏的存在,但断裂活动强度弱,产状高陡,其地震解释和地质解析难度大,需要从成因机制出发加深走滑断裂发育特征的认识以指导地震解释。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满深区块走滑断裂为例,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运用构造解析结合相似性砂箱物理模拟,分析走滑断裂形成机制及发育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南北向走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为同期形成但产生阶段滞后,从北东向断裂向外生长逐渐连接,断裂交叉区具有形成优质储层的条件;南北向断裂的形成受深部韧性层分布和北东向断裂间距的共同控制,推断研究区可能存在其他南北向断裂未被识别。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走滑断裂解释及指导碳酸盐岩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砂箱物理模拟 成因机制 构造解析 富满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新生代断裂系统形成机制 被引量:55
14
作者 周天伟 周建勋 +2 位作者 董月霞 王旭东 常洪卫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7,共6页
基于南堡凹陷实际地质条件设计了3组不同伸展方向的平面砂箱模型,根据模型试验结果与地质实际综合分析,探讨了南堡凹陷新生代断裂系统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新生代构造是区域南-北向伸展作用的产物,南堡凹陷的复杂断裂系统是... 基于南堡凹陷实际地质条件设计了3组不同伸展方向的平面砂箱模型,根据模型试验结果与地质实际综合分析,探讨了南堡凹陷新生代断裂系统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新生代构造是区域南-北向伸展作用的产物,南堡凹陷的复杂断裂系统是在南-北向伸展过程的不同阶段逐步形成的;南堡凹陷新生代构造的形成主要受控于特定的边界几何条件,并非多期构造作用叠加或先存走滑断裂重新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新生代 断裂系统 砂箱模拟 伸展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大北—克深区段差异变形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艳友 漆家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77-1186,共10页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发育大量与膏盐相关的收缩构造,其深、浅构造变形不协调具有明显差异性。构造建模表明:克拉苏构造带属于库车坳陷北部强变形带,自西向东具有不同的变形样式。西部大北区段受前缘拜城断裂控制,发育断层规模小的基底...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发育大量与膏盐相关的收缩构造,其深、浅构造变形不协调具有明显差异性。构造建模表明:克拉苏构造带属于库车坳陷北部强变形带,自西向东具有不同的变形样式。西部大北区段受前缘拜城断裂控制,发育断层规模小的基底卷入冲断叠瓦扇;东部克深区段则受后缘克拉苏断裂控制,发育大位移断层控制的盖层滑脱冲断叠瓦扇。克拉苏构造带基底断裂位移分布具有差异平衡的特点,基底断裂活动对膏盐层厚度及分布具有再调整作用。砂箱物理模拟结果显示,构造变形强度、膏盐层厚度及其分布差异是克拉苏构造带东、西段结构和垂向变形差异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构造 差异变形 砂箱模拟实验 大北-克深区段 克拉苏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邮凹陷真武断裂构造演化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林 束宁凯 +1 位作者 陈清华 肖斐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7-41,62,共6页
真武断裂是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重要的基底断裂,研究其演化规律对认识高邮凹陷的构造演化特征至关重要。在断裂构造解释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应力场状态将真武断裂的构造演化分为挤压、反转和伸展共3个主要时期。挤压期,真武断裂为印支期板块... 真武断裂是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重要的基底断裂,研究其演化规律对认识高邮凹陷的构造演化特征至关重要。在断裂构造解释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应力场状态将真武断裂的构造演化分为挤压、反转和伸展共3个主要时期。挤压期,真武断裂为印支期板块碰撞所形成的逆冲断裂;反转期,真武断裂继承性演化为真1断层和吴1断层,二者的构造演化特征存在差异;伸展期,受真1断层和吴1断层影响,形成真2断层和吴2断层等一系列次级断层,共同组成了真武断裂带和吴堡断裂带。高邮凹陷真武断裂伸展期砂箱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区域拉张应力场和作为基底断裂的真武断裂是高邮凹陷南部边界断裂带构造演化的2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基底断裂 砂箱模拟实验 真武断裂 高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向挤压叠加变形的构造解析——以四川威远地区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宏祥 童亨茂 +6 位作者 何昀宾 刘子平 周一博 张平 任晓海 邓才 尹宇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30-1640,共11页
威远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其构造主体威远背斜属于大型穹隆状背斜构造,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变形,前人对威远背斜的形成过程与机制认识存在很大争议,无法满足油气精细勘探和高效开发的需要。本文通过地震资料的构造解析,确定威... 威远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其构造主体威远背斜属于大型穹隆状背斜构造,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变形,前人对威远背斜的形成过程与机制认识存在很大争议,无法满足油气精细勘探和高效开发的需要。本文通过地震资料的构造解析,确定威远背斜主体是在基底先存构造(NE向基底古隆起)的条件下,在燕山期近NS向斜向挤压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喜山期近EW向斜向挤压作用对其构造变形也有一定的贡献。按此认识设计了砂箱模拟实验,实验结果在平面和剖面上很好地再现了威远背斜的构造特征,表明了上述认识的合理性。这些认识不仅能为威远地区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指导,还可以为相似区域的构造形成演化机制分析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远背斜 叠加变形 斜向挤压 构造解析 燕山期 喜山期 砂箱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断层倾角和剥蚀作用对断陷盆地正反转构造演化的影响——以中非Bongor盆地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珍云 尹宏伟 +6 位作者 王福远 刘松 汪伟 孙彬涵 杨秀磊 钟军 黄荟源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201-211,共11页
以中非Bongor盆地为例,结合区域构造解析和砂箱模拟实验,探讨和分析了断陷盆地中先存边界断层倾角变化和区域剥蚀作用对盆地正反转构造演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沿着断陷盆地内不同倾角(45°~75°)的先存边界正断层,地层反转构造... 以中非Bongor盆地为例,结合区域构造解析和砂箱模拟实验,探讨和分析了断陷盆地中先存边界断层倾角变化和区域剥蚀作用对盆地正反转构造演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沿着断陷盆地内不同倾角(45°~75°)的先存边界正断层,地层反转构造变形存在明显的差异。沿着高角度边界正断层(60°或75°),反转滑移相对比较困难,地层容易形成反转拖曳褶皱,而沿着低倾角边界正断层(45°),反转滑移较易发生,而地层褶皱变形则相对较弱。区域性剥蚀作用对断陷盆地反转构造演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盆地内深、浅部地层反转的差异性特征方面。当无区域性剥蚀作用时,浅部地层沿高角度断层面的反转强度和反转量要大于深部地层,而当区域性剥蚀作用发生后,深部地层沿高角度断层面的反转强度明显增大,拖曳构造和向斜构造发育更加明显,浅部地层褶皱则明显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断层倾角 剥蚀作用 砂箱模拟 断陷盆地 Bongor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海哥白尼纪月岭的构造样式与演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俞天石 颜丹平 许延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0-103,共14页
月岭是月球表面月海中分布最广的一种线性构造。虽然月岭的形貌特点已被广泛认识,但它的演化机制与过程却一直存在争论。月球目前所处的地质历史时期哥白尼纪形成的另一种线性构造叶状陡坎已被发现,改变了之前人类普遍认为月球自31亿年... 月岭是月球表面月海中分布最广的一种线性构造。虽然月岭的形貌特点已被广泛认识,但它的演化机制与过程却一直存在争论。月球目前所处的地质历史时期哥白尼纪形成的另一种线性构造叶状陡坎已被发现,改变了之前人类普遍认为月球自31亿年以来再无构造活动的认识,但月岭发育的时代特征还未确定,因此,对月岭成因过程和形成时代的研究是认识月球表面构造形成机制和月球演化过程的关键。基于美国勘测轨道飞行器(LRO)数据,对雨海地区的月岭构造进行解译;利用小型撞击坑直径与形貌相对关系定年法结合月岭与小型撞击坑的交切关系,证明在哥白尼纪月球表面仍然有月岭发育,进一步证实月球表面仍然有构造运动发生。利用哥白尼纪叶状陡坎的成因机制,文中设计了基底收缩作用下的月岭砂箱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并设置不同参数多次反复模拟,将模拟结果的顶面和剖面形态以及构造样式与实际月岭进行了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与实际月岭各项特征基本吻合,得出基底收缩可以作为哥白尼纪月岭的形成机制;此外,通过实验发现在这一机制下月岭是由先形成的叶状陡坎构造发展而来,并在月岭发育后又有新的叶状陡坎形成。通过实验过程的监测以及对实验数据的测算,发现月岭的演化过程经历塑性变形期、叶状陡坎发育期、月岭形成期和月岭成形后的叶状陡坎再发育期4个时期;月岭与叶状陡坎并不是受物质与环境约束完全独立发育的两类线性构造,在哥白尼纪以收缩为动力来源的应力环境下可以互相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岭 叶状陡坎 砂箱构造物理模拟 构造变形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沿走向差异剥蚀作用——砂箱物理模型的启示
20
作者 邓宾 郭虹兵 +7 位作者 罗强 黄家强 杨荣军 张静 鲁鹏达 唐晓东 何宇 刘树根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40-853,共14页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存在浅表构造剥蚀-沉积作用及其相关耦合机制,从而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构造变形特征与演化过程。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通过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和野外...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存在浅表构造剥蚀-沉积作用及其相关耦合机制,从而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构造变形特征与演化过程。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通过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和野外地质调查等研究,揭示其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导致了褶皱冲断带大规模抬升剥蚀、断层多期活化与无序变形;断层与冲起构造沿走向合并生长、形成斜向断层;尤其是冲断带三维空间上差异性抬升剥蚀,常常形成与构造剥蚀作用相关的反转构造。剥蚀作用越强、断层翻转越明显(形成视正断层)。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广泛出露的拉张构造变形样式,可能受控于晚中生代—新生代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过程。上述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可能导致川西南前陆盆地系统中低角度断层多期活化与无序冲断变形。研究表明,晚三叠世以来的构造缩短与浅表作用,对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独特地貌构造特征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箱物理模拟 剥蚀-沉积作用 褶皱冲断带 龙门山 青藏高原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