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砂矿金刚石包裹体原位测试:对金刚石成因来源的启示 被引量:13
1
作者 丘志力 王琦 +5 位作者 秦社彩 袁姝 孙媛 陆太进 李榴芬 张健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90-597,共8页
包裹体是探究矿物结晶生长过程及其地球化学环境的重要探针,是反演寄主矿物形成机制及形成环境的有效工具。本文采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电子探针和LA-ICP-MS技术对来自湖南沅水流域的24颗宝石级金刚石的包裹体进行了原位分析。结果显示... 包裹体是探究矿物结晶生长过程及其地球化学环境的重要探针,是反演寄主矿物形成机制及形成环境的有效工具。本文采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电子探针和LA-ICP-MS技术对来自湖南沅水流域的24颗宝石级金刚石的包裹体进行了原位分析。结果显示,湖南砂矿金刚石中橄榄岩型和榴辉岩型包裹体比例接近,橄榄岩型和榴辉岩型包裹体可在同一颗金刚石中"共存";湖南金刚石形成时地幔的温度和压力分别为1109-1237℃和4.05-5.83 GPa,相应的形成深度大致为133-192 km;包裹体成分及组合特征显示,扬子克拉通金刚石的形成环境与华北克拉通金刚石有显著差异,前者的形成与榴辉岩的关系更为密切,暗示有古老的地壳物质参与了金刚石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砂矿金刚石 包裹体 原位测试 来源 扬子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扬子地台砂矿金刚石的红外、拉曼特征及指示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曾祥清 郑云龙 +2 位作者 杨志军 艾群 胡飘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694-2699,共6页
产于湖南沅水地区的十颗砂矿金刚石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的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砂矿金刚石多为ⅠaAB型,且往往表现为A型氮相对富集;金刚石中的氮含量介于38.30~840.67μg·g-1之间,且不同金刚石晶体中氮含量差别极大;金刚石在地幔中... 产于湖南沅水地区的十颗砂矿金刚石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的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砂矿金刚石多为ⅠaAB型,且往往表现为A型氮相对富集;金刚石中的氮含量介于38.30~840.67μg·g-1之间,且不同金刚石晶体中氮含量差别极大;金刚石在地幔中的存储时间介于0.043~3.315Ga之间,不同的样品在地幔中的存储时间相差较大,且最长存储时间(3.315Ga)要大于湘鄂黔桂毗邻区最老岩体的年龄(3.285Ga);湖南砂矿金刚石在其形成过程中经历过较为显著的环境变化,且菱形十二面体金刚石晶体的形成深度大于八面体金刚石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矿金刚石 显微红外光谱 拉曼光谱 氮含量 存储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砂矿金刚石中石墨包裹体拉曼光谱原位测定:形成条件及成因指示 被引量:6
3
作者 马瑛 王琦 +5 位作者 丘志力 陆太进 李榴芬 陈华 邓小芹 薄昊楠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53-1757,共5页
石墨是天然金刚石中最常见的包裹体之一,按其形成顺序可分为原生、同生、次生,原生/同生与次生石墨包裹体的存在指示了金刚石形成的环境及形成后可能经历的变化。对湖南沅水流域产出的13粒宝石级-半宝石级砂矿金刚石中的原生/同生石墨... 石墨是天然金刚石中最常见的包裹体之一,按其形成顺序可分为原生、同生、次生,原生/同生与次生石墨包裹体的存在指示了金刚石形成的环境及形成后可能经历的变化。对湖南沅水流域产出的13粒宝石级-半宝石级砂矿金刚石中的原生/同生石墨包裹体及次生石墨包裹体进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的原位测试。测试显示,湖南沅水流域金刚石中原生/同生石墨包裹体与次生石墨包裹体的G带与D带拉曼位移均存在漂移,其中原生/同生石墨包裹体G带的漂移范围为1 591~1 600cm^(-1),次生石墨的漂移范围为1 575~1 588cm^(-1),显示其形成压力较低,结晶压力变化范围大。原生/同生石墨漂移程度估算出该区域压力范围为4.01~5.88GPa,估算结果与利用橄榄石包裹体拉曼位移估算的源区压力范围基本一致。该区域内金刚石中原生/同生石墨包裹体的D带拉曼位移在1 350~1 368cm^(-1)之间,D带与G带的强度比(I_D/I_G值)值位于0.36~0.82之间,具有较低有序度结构/结晶程度与橄榄岩型金刚石的高结晶度石墨明显不同指示该区域部分砂矿来源的金刚石的形成深度较浅,成因与榴辉岩关系更为密切,形成过程极可能曾位于石墨-金刚石稳定域附近。研究结果表明,金刚石石墨包裹体拉曼位移的漂移程度可成为探索金刚石原生源区形成环境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砂矿金刚石 石墨 包裹体 拉曼光谱 形成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津巴布韦奇拉色卡矿区金刚石古砂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4
作者 肖丙建 赵秀芳 +6 位作者 王庆军 杨道荣 冯爱平 赵红娟 庞成涛 康丛轩 汤志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6-61,共6页
通过对津巴布韦奇拉色卡矿区金刚石古砂矿的地质特征、矿层特征、赋矿规律等的研究,建立了该区矿床勘查模型。研究表明,该区构造上处于太古宙津巴布韦克拉通东部边缘,西部紧邻林波波造山带、莫桑比克造山带,而林波波带为重要的金刚石产... 通过对津巴布韦奇拉色卡矿区金刚石古砂矿的地质特征、矿层特征、赋矿规律等的研究,建立了该区矿床勘查模型。研究表明,该区构造上处于太古宙津巴布韦克拉通东部边缘,西部紧邻林波波造山带、莫桑比克造山带,而林波波带为重要的金刚石产地,该区处于金刚石古砂矿成矿的有利位置;矿层赋存于中元古代乌肯多群砂砾岩组沉积岩中。该区金刚石古砂矿为沉积型金刚石古砂矿类型,属滨海环境沉积建造。在中元古代,原生矿中的金刚石被风化剥蚀出来,经流水的搬运,在滨海地区沉积,固结形成金刚石古砂矿床。津巴布韦奇拉色卡矿区金刚石古砂矿的发现及研究对指导中国境内寻找金刚石古砂矿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成因 金刚石砂矿 津巴布韦奇拉色卡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沅水流域白垩红层碎屑锆石及其对金刚石找矿的指示 被引量:1
5
作者 杨瀚 丘志力 +2 位作者 邓小芹 马瑛 李子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60-1171,共12页
湖南沅水流域的白垩系陆相红层是发现金刚石及其指示矿物的重要层位。金刚石和锆石共同参与沉积过程,研究白垩系红层中的碎屑锆石对追踪和揭示砂矿金刚石的来源及其沉积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LA-ICP-MS技术对3组来自湖南沅水流域... 湖南沅水流域的白垩系陆相红层是发现金刚石及其指示矿物的重要层位。金刚石和锆石共同参与沉积过程,研究白垩系红层中的碎屑锆石对追踪和揭示砂矿金刚石的来源及其沉积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LA-ICP-MS技术对3组来自湖南沅水流域白垩系红层的共240颗碎屑锆石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3组样品的锆石U-Pb年龄频谱特征接近扬子型(年龄集中于~800 Ma、~2000 Ma和~2500 Ma),表明锆石来源于扬子克拉通内部,结合沅水流域部分金刚石近源搬运的特点,指示砂矿金刚石源区也可能来自克拉通内部,甚至是湖南境内。本次研究还发现其中2颗锆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属于钾镁煌斑岩型,其U-Pb年龄分别为788±11 Ma和869±13 Ma,暗示研究区在新元古代中期曾发育过钾镁煌斑岩。由于目前已发现的中生代钾镁煌斑岩中只含有极少量的微粒金刚石,不可能是砂矿大金刚石的补给源,因此尚未发现的元古代钾镁煌斑岩可能才是金刚石的携带者。另外,3组样品中80%以上的锆石年龄为元古代和太古代,指示研究区大部分的岩浆构造热事件主要发生在前寒武纪。南华系江口组是湖南地区发现砂矿金刚石的最古老地层,与下伏板溪群呈假整合接触。因此,其下伏的、未出露的板溪群中存在的钾镁煌斑岩可能是进一步寻找金刚石原生矿的重要目标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系红层 碎屑锆石 砂矿金刚石 找矿 湖南沅水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河道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被引量:6
6
作者 吴忱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1985年第2期17-23,共7页
国土整治是对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积极保护。古河道是国土资源的组成部分,无论在山区、平原或海底均有遗留。因此,开发利用古河道对国土整治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古河道是河流改道后遗留在地面或埋藏在地下的旧河道,... 国土整治是对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积极保护。古河道是国土资源的组成部分,无论在山区、平原或海底均有遗留。因此,开发利用古河道对国土整治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古河道是河流改道后遗留在地面或埋藏在地下的旧河道,其类型多种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河道 埋藏古河道 漳河 黄河古河道 金刚石砂矿 洼地 地面古河道 滹沱河 回灌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