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营凹陷林东地区中新统馆陶组网状河沉积特征及储层构型
1
作者 尹艳树 李建琴 +2 位作者 吴伟 王立鑫 谭先锋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共16页
基于现代沉积卫星图像类比,结合岩心、测井及开发动态等资料,对东营凹陷林东地区中新统馆陶组四段网状河的微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储层砂体进行了刻画,建立了多元分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林东地区网状河可划分为河道、... 基于现代沉积卫星图像类比,结合岩心、测井及开发动态等资料,对东营凹陷林东地区中新统馆陶组四段网状河的微相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储层砂体进行了刻画,建立了多元分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林东地区网状河可划分为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河道间4种微相,河道砂体在平面上呈网状,单一段内河道弯曲度较小,交汇而成的网状河道为中高弯度,剖面上砂体呈顶平底凸的透镜状,局部叠置形成厚度大于10 m的“砂墙”;天然堤砂体分布于河道两侧,宽度为18~430 m,在剖面上呈楔形,厚度一般小于3 m;决口扇少量发育,平面上呈扇状展布,剖面上为楔形薄层(厚3~5 m);河道间大面积发育,占研究区面积的43%~70%。(2)研究区馆陶组网状河与现代嫩江网状河在沉积环境、沉积微相特征、水动力与地貌演化方面均有相似性;其河道砂体长轴为北西—南东走向,平面连片分布且连续性较好。(3)研究区单一河道规模较小,宽度为65~170 m,厚度一般小于5 m,主要发育河道-河道、河道-天然堤2类构型拼接样式。(4)注水后生产效果及示踪剂动态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注采井发育单一河道砂体且沿NW—SE物源方向展布,水驱优势方向、示踪剂优势运移方向均与古河道延伸走向一致,河道间泥岩或天然堤低渗带形成渗流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状河 储层构型 砂体连片叠置 透镜状 馆陶组 中新统 林东地区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