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0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连通性对简单斜坡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1
作者 赵玉武 潘国辉 +4 位作者 彭承文 贺友志 刘宗堡 张云峰 王鸿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共11页
砂体连通性研究对于明确简单斜坡油气运移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为靶区,采用三维储层随机建模和原油全烃色谱对比技术,对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连通性及其对简单斜坡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期旋回... 砂体连通性研究对于明确简单斜坡油气运移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为靶区,采用三维储层随机建模和原油全烃色谱对比技术,对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连通性及其对简单斜坡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期旋回界面对应的湖泛泥岩为单一砂岩输导层有效顶板,高台子油层垂向上划分为S1―S4共4套单一砂岩输导层;砂地比是决定砂体静态连通性的最重要因素,控制砂体静态连通性呈“S”形快速增大,砂体类型和砂体几何参数影响了相同砂地比对应的砂体静态连通性,其结果为一定区间的范围值;动态连通性砂体的砂地比的渗流阈值(C_(0))高于砂体静态连通性,动态连通性砂体的砂地比的完全连通系数(C)接近砂体静态连通性;油气主要分布在处于砂体动态连通性的砂地比C_(0)和C之间的有利区带。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实例证明建立的砂体连通性评价方法可应用于简单斜坡的区带评价与目标优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单斜坡 砂体连通性 地比 区带评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融合属性的砂体连通性判断方法——以渤中凹陷中浅层砂体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罗成 刘怀山 +3 位作者 张志军 谭辉煌 赵明鑫 杨宸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5-203,共9页
关于渤中凹陷区中浅层明化镇组下段砂体精细化描述的薄互层以及地震、测井资料较少,砂体连通性的判定问题难以解决。基于研究区实际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根据砂体实际特征建立了对应模型,通过正演模拟技术中的波动方程法验证、优选适... 关于渤中凹陷区中浅层明化镇组下段砂体精细化描述的薄互层以及地震、测井资料较少,砂体连通性的判定问题难以解决。基于研究区实际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根据砂体实际特征建立了对应模型,通过正演模拟技术中的波动方程法验证、优选适合的地震属性。由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探究出砂体在最小尺度横向距离1/8λ、纵向叠置1/6λ的情况下,均方根振幅属性、甜点属性和主频属性在中浅层层段比地震资料判断砂体连通性的效果更好。研究区的X5井验证得到,地震融合属性与砂体厚度相关性明显提升,可以定量计算出砂体本身的厚度以及砂体间接触点的距离,对研究区砂体的连通性起到良好的判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演模拟 地震属性 砂体连通性 渤中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砂体连通性的三维流管模型和立体波及评价
3
作者 蒲保彪 曹仁义 +4 位作者 周晋冲 石坚 周妍 程林松 贾志豪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945-3956,共12页
我国致密油藏主要采用注水的方式补充地层能量,然而,砂体的非均质性导致单井见水规律复杂,传统平面流管模型无法准确评价波及系数。为了准确评价波及系数,首先,通过引入连通系数定性表征砂体连通性,综合考虑启动压力梯度与各向异性,建... 我国致密油藏主要采用注水的方式补充地层能量,然而,砂体的非均质性导致单井见水规律复杂,传统平面流管模型无法准确评价波及系数。为了准确评价波及系数,首先,通过引入连通系数定性表征砂体连通性,综合考虑启动压力梯度与各向异性,建立考虑砂体连通性的致密油藏三维流管模型,并采用Python编程求解模型;接着,与商业数值模拟器tNavigator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文建立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将模型应用于长庆油田HB油藏,对不同砂体连通性对立体波及系数的影响进行分析,分别针对砂体中等连通和弱连通的井组提出补孔和补孔后重复压裂的调整对策,并预测调整方案的波及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当砂体全部连通时,井组的立体波及系数约为65.80%,考虑了砂体部分连通后,波及系数明显降低;采取补孔措施后,砂体中等连通井组波及系数预计提高18.03%,砂体弱连通井组采用补孔后重复压裂措施,波及系数提高50.01%。该方法可为致密油藏立体波及评价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砂体连通性 三维流管模型 波及 开发调整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辫状河储层砂体连通性定量评价 被引量:9
4
作者 何辉 刘畅 +3 位作者 李顺明 徐守余 陈修 王百宁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0,共10页
以大庆喇嘛甸油田葡萄花油组葡一段辫状河储层砂体为例,综合野外露头、测井、岩心等资料,在精细表征砂体结构基础上,总结辫状河储层砂体接触关系,建立辫状河储层砂体横向、纵向及内部3种连通模式,并应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定量预测储层砂体... 以大庆喇嘛甸油田葡萄花油组葡一段辫状河储层砂体为例,综合野外露头、测井、岩心等资料,在精细表征砂体结构基础上,总结辫状河储层砂体接触关系,建立辫状河储层砂体横向、纵向及内部3种连通模式,并应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定量预测储层砂体连通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目标的地质建模方法,建立基于3~4级构型界面控制的单砂体模型,在夹层表征的基础上将砂体连通性定量评价结果作为确定性数据,分区分类赋值砂体间传导率,指导油藏精细化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分类优选砂体连通性评价参数,应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在统计学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基础上,能较好地解决小样本、非线性、高维数和局部极小点等实际问题,实现了快速定量评价砂体连通性,通过动静态资料相互验证,预测准确率达到88%;实现了夹层及传导率耦合的砂体连通性定量化模拟,数值模拟效果更能反映实际生产情况,为后期油田开发优化及调整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嘛甸油田 葡萄花油层 辫状河 砂体连通性 支持向量机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玛依油田克75井区上乌尔禾组沉积特征及砂体连通性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念周 李波 +3 位作者 张艺 邬敏 王泉 苏航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7-424,共8页
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克75井区上乌尔禾组非均质性强,连通性差异大,砂体展布特征与早期认识有较大差异,需对沉积相及砂体连通性进行研究,明确储集层展布规律。运用沉积学原理,探讨碎屑流与辫状水道共同控制的冲积扇各亚相4级构型要素... 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克75井区上乌尔禾组非均质性强,连通性差异大,砂体展布特征与早期认识有较大差异,需对沉积相及砂体连通性进行研究,明确储集层展布规律。运用沉积学原理,探讨碎屑流与辫状水道共同控制的冲积扇各亚相4级构型要素特征及构型样式,分析各构型样式的沉积特征及其砂体连通性。研究结果表明:当扇根片流带相邻井的电性及沉积旋回特征较一致时,砂体连通性较好;当漫流砂体或漫流细粒沉积发育时,砂体连通性差,不易形成有效储集层。落实了克拉玛依油田克75井区1个Ⅰ类有利开发气藏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克拉玛依油田 上乌尔禾组 非均质性 储集层 冲积扇 沉积构型 砂体连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体连通性评价在隐蔽圈闭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胡宗全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砂体的空间连通规模是决定可形成岩性圈闭的大小和丰度的重要因素,通过单井砂体统计分析、多井井间测井克里格内插砂体对比方法,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侏罗系进行分层序的砂体空间连通性评价,并运用砂岩百分含量平面分布预测岩性圈闭的有... 砂体的空间连通规模是决定可形成岩性圈闭的大小和丰度的重要因素,通过单井砂体统计分析、多井井间测井克里格内插砂体对比方法,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侏罗系进行分层序的砂体空间连通性评价,并运用砂岩百分含量平面分布预测岩性圈闭的有利区带。研究取得以下认识:①低的砂岩百分含量有利于形成岩性圈闭,但不利条件是砂岩的单层厚度小,形成较大规模的岩性圈闭较难;②以相对等时界面作约束条件,测井井间克里格插值可以大大提高砂体对比的精度;③在整个侏罗系Ⅱ级层序中,分别处于Ⅱ级层序湖侵期和最大湖泛期的Ⅲ级层序B、C有利于形成岩性圈闭,分别处于Ⅱ级层序低位期和高位期的Ⅲ级层序A、D则较难以形成岩性圈闭;④岩性圈闭有利区带常处在砂岩百分含量总体较低且向上倾方向快速降低的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连通性 隐蔽圈闭预测 单井分忻 井间对比 岩性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杨66区延10_(1)油层组砂体连通性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美霞 郭艳琴 +5 位作者 郭彬程 费世祥 何子琼 惠磊 蔡志成 李百强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杨66区延10_(1)油层组属于低孔-低渗储层,渗流条件相对较差,注水见效情况不均。为了合理有效地开发油田,将静态和动态两种连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系统地阐述了延10_(1)油层组的砂体连通性特征。通过单砂体叠置类型... 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杨66区延10_(1)油层组属于低孔-低渗储层,渗流条件相对较差,注水见效情况不均。为了合理有效地开发油田,将静态和动态两种连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系统地阐述了延10_(1)油层组的砂体连通性特征。通过单砂体叠置类型判别砂体静态连通性,并引入连通厚度与连通系数概念进行定量评价。在开发过程中,从产能变化与注水响应两方面着手,对研究区井间砂体的动态连通性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整个杨66区中部延10_(1)油层组的砂体连通性较好,西南部和东北部的砂体连通性较差;从各小层来看,延10_(1)^(1-1)小层和延10_(1)^(1-2)小层砂体具有良好的垂向叠置及横向叠置关系,连通厚度大多在6~10 m,连通系数大多在80%以上;延10_(1)^(2-1)小层和延10_(1)^(2-2)小层砂体的垂向叠置及横向叠置关系较差,连通厚度大多在0~4 m,连通系数大多在2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10_(1)油层 叠置 砂体连通性 动静态连通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决口扇对三角洲平原亚相砂体连通性的影响——以松辽盆地卫星油田葡萄花油层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云峰 刘宗堡 +1 位作者 应玉双 刘云燕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29-1339,共11页
决口扇是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剩余油气富集,但目前关于决口扇沉积在三角洲平原亚相中的砂体连通方式及连通程度研究薄弱。以松辽盆地卫星油田下白垩统姚家组葡萄花油层为研究对象,利用5处密井网开发区块岩心、测井... 决口扇是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剩余油气富集,但目前关于决口扇沉积在三角洲平原亚相中的砂体连通方式及连通程度研究薄弱。以松辽盆地卫星油田下白垩统姚家组葡萄花油层为研究对象,利用5处密井网开发区块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首先开展了决口扇沉积结构定量表征,重点对沉积相标志识别、砂体几何学参数刻画、砂体钻遇比例分析和砂体连通方式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数据基础,采用三维随机地质建模技术进行了三角洲平原亚相砂体连通性定量表征,定量分析了决口扇沉积在三角洲平原亚相中对砂体连通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决口扇砂体长50~3000 m,宽50~2500 m,厚0.2~5.0 m,且决口扇与分流河道钻遇比例呈负相关;(2)决口扇与分流河道之间连通关系可划分为5类:孤立型决口扇、成因连通单河道、非成因连通单河道、连通同期不同河道和连通非同期不同河道;(3)决口扇沉积对砂地比低于30%的中小型三角洲平原亚相砂体连通影响程度最为显著。该研究对油田井网设计和剩余油气高效开发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口扇 砂体连通性 三角洲平原亚相 卫星油田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复合浊积水道砂体连通性精细表征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29
9
作者 卜范青 张宇焜 +2 位作者 杨宝泉 高博禹 高云峰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9-313,337,共6页
深水复合浊积水道沉积体内水道侧向摆动频繁,不同期次水道垂向相互叠合,部分水道下切,砂体展布以及砂体间的连通关系复杂。对如何识别追踪连通区域并建立连通区域的三维模型,前人鲜有研究。针对复合水道复杂连通情况,以西非深水M油田为... 深水复合浊积水道沉积体内水道侧向摆动频繁,不同期次水道垂向相互叠合,部分水道下切,砂体展布以及砂体间的连通关系复杂。对如何识别追踪连通区域并建立连通区域的三维模型,前人鲜有研究。针对复合水道复杂连通情况,以西非深水M油田为例,在深水浊积理论指导下,优选纵横波速度比地震属性以及生产动态资料,通过标定砂体叠合区域、确定连通区域(薄互层小于4 m)、可能连通区域(薄互层大于4 m小于15 m),最终实现对水道砂体间连通区域进行针对性地定性、定量化表征,并建立连通区域精细三维地质模型,该方法在M油田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探索出了一种表征复合水道连通性的技术方法和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复合浊积水道 垂向叠置 砂体连通性 地质模型 技术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A油田砂体连通性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刘传奇 吕丁友 侯冬梅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8年第3期251-255,共5页
在渤海A油田开发中,对河道砂体连通性的可靠描述关乎注采井网的合理部署及采收率的提高。为此,针对A油田储层主要为点砂坝、天然堤和决口扇,砂体数量多,厚度小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技术和措施,包括测井资料信息统计、地层切片技术、... 在渤海A油田开发中,对河道砂体连通性的可靠描述关乎注采井网的合理部署及采收率的提高。为此,针对A油田储层主要为点砂坝、天然堤和决口扇,砂体数量多,厚度小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技术和措施,包括测井资料信息统计、地层切片技术、多地震属性聚类分析技术等,对砂体的连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技术很好地解释了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即原先描述的独立砂体,在注采开发中却发现并不连通,其实是2个甚至是多个砂体叠置。根据重新描述的砂体连通性,调整了注水井,优化了注采井网。注采实例表明,上述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河流相沉积类型油田的砂体连通性描述问题,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A油田 砂体连通性 地层切片技术 多属性聚类分析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流河与辫状河沉积砂体连通模式及开发特征——以渤海地区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被引量:51
11
作者 赵春明 胡景双 +2 位作者 霍春亮 杨庆红 邵先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8-91,共4页
渤海地区新近系河流沉积体系发育,而不同类型的河流砂体内部连通模式和开发特征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依据岩心观察,充分利用密井网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详细解剖了渤海地区秦皇岛32-6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高弯度曲流河、砂质辫状河砂体的内... 渤海地区新近系河流沉积体系发育,而不同类型的河流砂体内部连通模式和开发特征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依据岩心观察,充分利用密井网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详细解剖了渤海地区秦皇岛32-6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高弯度曲流河、砂质辫状河砂体的内部结构,建立了其连通模式。曲流河点砂坝内部一般由30~200个侧积体构成,单个侧积体厚度为1~3m,砂体上部4/5的厚度是不连通的,只有下部1/5的厚度是连通的;辫状河砂体内部呈冲刷充填结构,单个河道单元厚度为2~5m,由于河道快速频繁的摆动使多个成因的砂体在垂向及侧向上相互对接,形成了广泛连通的厚砂体。通过对研究区开发动态特征的分析认为,辫状河砂体的采油速度和采收率等开发指标均优于曲流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辫状河 结构 开发特征 秦皇岛32-6油田 渤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沾化凹陷义东断裂带沙三段下亚段砂砾岩体有利储层发育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新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2,共10页
断陷湖盆砂砾岩体成因类型复杂,储层非均质性较强,预测难度大。综合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测井和录井等资料,对沾化凹陷义东断裂带沙三段下亚段砂砾岩体的岩相类型及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有利储层控制因素,提出了适合研究区砂... 断陷湖盆砂砾岩体成因类型复杂,储层非均质性较强,预测难度大。综合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测井和录井等资料,对沾化凹陷义东断裂带沙三段下亚段砂砾岩体的岩相类型及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有利储层控制因素,提出了适合研究区砂砾岩储层的“三元控储”模式。研究表明:义东断裂带沙三段下亚段砂砾岩体有利储层的形成与发育主要受沉积微相、碳酸盐胶结和有机酸溶蚀作用三者联合控制,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宏观分布,成岩胶结加剧储层非均质性,晚期酸性流体溶蚀改善储层质量。构造活动和湖平面的升降控制沉积环境的转变,自下而上由低角度退积样式的近岸水下扇沉积向高角度进积样式的扇三角洲转变,扇三角洲储层粒度适中,分选好,泥质含量低,中厚层水下分流河道原始物性较好;成岩早期方解石差异性胶结增强了储层内幕的非均质性,造成部分河道砂体底部储层致密化;晚期油气充注对早期弱胶结储层的溶蚀改造作用强,造成单期河道砂体储层中部物性好。综上认为,油气运移路径上多期分流河道叠置发育区为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类型 有利储层 砾岩 沙三段 沾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向基多属性融合在滩坝砂体刻画中的应用
13
作者 李斌 梁宇 +2 位作者 赵虎 杨宏伟 魏国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7,共11页
针对局限湖盆滨浅湖滩坝相砂体薄、相变快、储层非均质性强,现有地震分辨率难以有效刻画的问题,以大芦湖油田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为例,在区域等时界面T7约束下利用年代地层切片提取了地震振幅属性,明确了滩坝相在地震振幅属性上的响应特... 针对局限湖盆滨浅湖滩坝相砂体薄、相变快、储层非均质性强,现有地震分辨率难以有效刻画的问题,以大芦湖油田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为例,在区域等时界面T7约束下利用年代地层切片提取了地震振幅属性,明确了滩坝相在地震振幅属性上的响应特征,采用地震沉积学技术探索滩坝微相的刻画。沙四上亚段滩坝相发育5种地震反射特征,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识别了滩坝微相的分布范围,探索径向基多属性融合方法进行砂体厚度预测。结果表明,在原始地震属性中产生干扰的西北部砂体不发育,以半深湖相泥岩为主,研究结果与真实地质认识吻合程度高,消除了单个地震属性具多解性的问题。研究综合上述成果精细刻画了研究区滩坝微相的分布,显示出研究区内坝砂微相发育且分布范围较广,呈现多列砂坝面向半深湖区平行排列的特征,油气显示较好,是下一步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有利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滩坝 聚类分析 多属性融合 展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细粒珊瑚砂水泥胶结体冲击压缩性能试验研究
14
作者 范小春 田晨露 +1 位作者 秦月 张彪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91-2899,共9页
本文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在不同应变率下对珊瑚砂水泥胶结体(CCS)进行冲击压缩试验,研究含细颗粒CCS的冲击压缩性能及细颗粒团聚现象对CCS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宏观上随着细颗粒含量的增加,CCS动态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且在3%... 本文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在不同应变率下对珊瑚砂水泥胶结体(CCS)进行冲击压缩试验,研究含细颗粒CCS的冲击压缩性能及细颗粒团聚现象对CCS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宏观上随着细颗粒含量的增加,CCS动态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且在3%(质量分数)时达到最大值,随着团聚现象程度加深,CCS动态抗压强度逐渐减小。通过压汞法孔隙结构测试发现,少量细颗粒的掺入降低了CCS的孔隙率及有害级孔隙,使CCS宏观上抗压强度增加。然而过多的细颗粒易出现团聚现象,导致界面过渡区黏结强度降低,易出现裂缝,从而降低了材料韧性和动态强度。通过分析CCS动态增长因子和比吸收能与应变率的关系,发现动态增长因子具有明显的应变率效应,少量的珊瑚砂细颗粒能够增强CCS的吸收能,且比吸收能与应变率存在近似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水泥胶结 细颗粒 颗粒团聚 冲击压缩性能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1段源-汇格局与砂体分布
15
作者 方旭蕾 王琳霖 +4 位作者 齐荣 高辉 杨飞 刘璐 苏娟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4-295,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富县地区作为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阵地,其主力勘探层段——二叠系下石盒子组1段(盒1段)受复杂构造—沉积作用影响显著,导致沉积充填的源—汇分布格局与砂体分布规律仍不明确。因此,深入开展多物源体系下的...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富县地区作为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阵地,其主力勘探层段——二叠系下石盒子组1段(盒1段)受复杂构造—沉积作用影响显著,导致沉积充填的源—汇分布格局与砂体分布规律仍不明确。因此,深入开展多物源体系下的沉积充填交汇关系、砂体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研究对该地区天然气的高效勘探与规模增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结合岩石薄片、重矿物以及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开展了富县地区盒1段沉积物源分析,并总结了砂体成因类型、结构特征及其分布与演化规律。富县地区盒1段沉积期主要发育南部陆源碎屑充填区及南北陆源碎屑混源充填区。在盒1段共识别出9种岩相类型和3类岩相组合,其中主要砂体成因类型为辫状河相辫状河道充填和心滩砂坝两类。沿物源方向,岩相组合由指示南物源区下切、加积、侧积沉积充填作用逐渐演化为南北物源混源区侧积充填作用。盒1段经历了从沉积初始阶段洪水期富陆源粗碎屑供给到沉积晚期枯水期泥质沉积为主的沉积演化过程。其中,盒1-1、盒1-3小层沉积期是辫状复合河道砂体发育的有利阶段,尤其是盒1-1小层沉积期,优势砂体主要发育于富县地区中东部南物源沉积充填区及北部的物源混合充填的主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矿物 岩相类型 成因 源汇格局 盒1段 二叠系 富县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洲—滩坝复合砂体沉积模式和成因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16
作者 纪友亮 董志武 +5 位作者 许瑞 李易伦 高崇龙 周勇 刘君龙 任影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1-822,共12页
三角洲—滩坝复合砂体,是河流入(海)湖形成的三角洲砂体在(海)湖水动力改造、(海)湖平面频繁变化引起的岸线迁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的砂体,其分布规律很难用单成因的沉积模式进行描述,但含油气盆地的勘探实践和现代... 三角洲—滩坝复合砂体,是河流入(海)湖形成的三角洲砂体在(海)湖水动力改造、(海)湖平面频繁变化引起的岸线迁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的砂体,其分布规律很难用单成因的沉积模式进行描述,但含油气盆地的勘探实践和现代沉积考察表明,这种复合砂体在含油气盆地中广泛发育。在分析了大量研究实例、现代沉积考察的成果以及查阅了有关复合砂体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三角洲—滩坝复合砂体的沉积模式和成因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1)影响复合砂体发育的控制因素包括沉积旋回作用、复合水动力的相互作用、地形因素、混积作用和事件性沉积等;(2)三角洲—滩坝复合砂体的分布模式有4种类型,分别为岸线迁移—三角洲侧缘—滩坝复合模式、三角洲前缘型河口坝—碎屑岩滩坝复合模式、三角洲分流河道—沿岸滩坝复合模式、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碳酸岩滩坝叠置复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 成因机制 水动力条件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油田Z211井区长6油组湖底扇多级次砂体构型表征
17
作者 刘瑞璟 岳大力 +7 位作者 白斌 王武荣 侯秀林 赖桢媛 董若婧 李伟 李桢 吴胜和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5,共14页
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油田Z211井区为解剖区,应用研究区丰富的岩心、测井、地震及生产动态资料,在精细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多维互动、直井与水平井结合”的构型解剖方法,表征长6油组湖底扇不同级次的砂体构型。结果表... 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油田Z211井区为解剖区,应用研究区丰富的岩心、测井、地震及生产动态资料,在精细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多维互动、直井与水平井结合”的构型解剖方法,表征长6油组湖底扇不同级次的砂体构型。结果表明:湖底扇构型可细分为单一湖底扇、复合朵叶体组合、复合朵叶体、单一朵叶体及其内部增生体共5个级次;单一湖底扇由多期复合朵叶体组合垂向叠置而成,复合朵叶体组合由多期复合朵叶体侧向组合而成,复合朵叶体由具有统一供给水道的多个单一朵叶体补偿叠置而成;单一朵叶体叠置样式和定量规模与短期基准面旋回有关;基准面低位时期,单一朵叶体连片补偿叠置沉积,规模更大,形态呈饱满的“纺锤状”;基准面高位时期,单一朵叶体孤立式沉积或部分补偿叠置沉积,规模更小,形态呈欠饱满的“窄带状”;基于构型解剖结果,建立指状朵叶与扇状朵叶2种湖底扇三维构型模式。研究成果对丰富湖相重力流沉积构型理论及油田下一步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底扇 单一朵叶 构型 鄂尔多斯盆地 庆城油田 长6油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昌德地区白垩系泉头组四段浅水三角洲砂体结构及控制因素
18
作者 钱子桐 邓庆杰 +4 位作者 杨烁 胡明毅 胡忠贵 蔡全升 林婉媚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6,共14页
松辽盆地北部昌德地区白垩系泉四段砂体分布广泛,砂体类型多样且存在差异,影响后期致密砂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利用岩心、测井、古生物和地球化学资料,探讨昌德地区泉四段砂体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昌德地区泉四段发育浅水三角... 松辽盆地北部昌德地区白垩系泉四段砂体分布广泛,砂体类型多样且存在差异,影响后期致密砂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利用岩心、测井、古生物和地球化学资料,探讨昌德地区泉四段砂体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昌德地区泉四段发育浅水三角洲—浅湖沉积体系。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和决口扇沉积,分流河道见大量小型槽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等强水动力构造;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沉积,见波状层理和砂纹层理等弱水动力构造。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对前缘砂体更富集且砂地比更高。昌德地区泉四段砂体垂向结构表现为块状切叠型、块状叠置型、层状叠置型和单一孤立型四类结构样式,横向结构表现为侧向切割、侧向对接、泥岩间隔三种接触关系,不同砂体结构的物性存在差异。古气候变化影响沉积物供给量,基准面变化影响可容纳空间,河流和湖浪作用随河流向湖盆推进砂体持续改造,古气候、基准面升降、水动力因素共同影响砂体结构。该结果为浅水三角洲油气藏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昌德地区 泉头组四段 浅水三角洲 结构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中上段有利砂体控制因素及预测
19
作者 徐庚 严雪 +3 位作者 吴楠 胡琮 雷宇 张文选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60,I0004,I0005,共18页
三叠系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主要的含油层系。根据测井、地震、岩心、薄片、物性及含油气性等资料,分析研究区延长组中上段前积层段储层特征及有利砂体控制因素,对有利砂体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中上... 三叠系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主要的含油层系。根据测井、地震、岩心、薄片、物性及含油气性等资料,分析研究区延长组中上段前积层段储层特征及有利砂体控制因素,对有利砂体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中上段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和长石砂岩;孔隙度主要分布于8.0%~12.0%,渗透率主要分布于(0.10~0.30)×10^(-3)μm^(2),属于致密储层。有利砂体发育受古地貌、沉积相及岩相因素控制,缓坡带和坳陷带为有利砂体最发育的地貌单元,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深水重力流的砂质碎屑流沉积微相是有利砂体形成的主要沉积相带,块状层理细砂岩相是有利砂体最发育的岩相类型。研究区有利砂体可分为Ⅰ—Ⅲ类,Ⅰ类砂体主要分布于缓坡带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Ⅱ类砂体主要分布于缓坡带及坳陷带的砂质碎屑流沉积微相,Ⅲ类砂体主要分布于斜坡带和坳陷带远端的河道侧缘及浊流沉积微相。该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的下一步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因素 有利 储层特征 三叠系 延长组中上段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AMT法在二连盆地构造单元和砂体识别中的应用
20
作者 陈功 张俊伟 艾虎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46-652,共7页
二连盆地郭尔奔地区铀成矿条件优越,发育河流沉积体系,但构造单元和目标层赛汉组砂体展布特征不明,已成为制约研究区铀矿勘查突破的瓶颈。通过在郭尔奔地区开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CSAMT)工作,采用SCS2D软件进行电磁反演,推断了找... 二连盆地郭尔奔地区铀成矿条件优越,发育河流沉积体系,但构造单元和目标层赛汉组砂体展布特征不明,已成为制约研究区铀矿勘查突破的瓶颈。通过在郭尔奔地区开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CSAMT)工作,采用SCS2D软件进行电磁反演,推断了找矿目标层下白垩统赛汉组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主要分布于伊和乌素凹陷和赛汉塔拉凹陷内,埋深135~560 m,厚80~440 m。对研究区构造单元进行了新的划分,断裂控制了构造单元边界。通过实地地质调查及后续钻孔的验证,证明了本次解释结果的准确性,为二连盆地的砂岩型铀矿勘查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AMT 下白垩统赛汉组 构造单元 二连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