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流相油田沉积微相与砂体规模、储层物性及地质储量的关系——以渤海周边陆区某油田一开发区块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巍 符翔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5年第3期179-182,共4页
以渤海周边陆区某油田一开发区块为例,研究了河流相油田沉积微相与砂体规模、储层物性及石油地质储量之间的关系。边滩微相砂体规模大、储层物性好,其次为天然堤;边滩微相砂体控制的储量约占总储量的73%,天然堤砂体控制的储量约占总储量... 以渤海周边陆区某油田一开发区块为例,研究了河流相油田沉积微相与砂体规模、储层物性及石油地质储量之间的关系。边滩微相砂体规模大、储层物性好,其次为天然堤;边滩微相砂体控制的储量约占总储量的73%,天然堤砂体控制的储量约占总储量的13%。研究结果对渤海类似油田经济有效的开发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油田 沉积微相 砂体规模 储层物性 地质储量 渤海 油气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碎屑障壁海岸砂体微相南北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孟祥振 窦天财 +4 位作者 蒲仁海 高小平 刘刚 宋明 樊宇洁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5-568,共14页
在延长探区近1500口钻井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岩心和薄片观察以及砂厚和砂地比统计,探究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的砂体微相类型、平面形态和分布的沿岸变化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延长气田本溪组总体均为中小潮差环境下的陆源碎屑障壁海... 在延长探区近1500口钻井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岩心和薄片观察以及砂厚和砂地比统计,探究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的砂体微相类型、平面形态和分布的沿岸变化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延长气田本溪组总体均为中小潮差环境下的陆源碎屑障壁海岸沉积,但南部的甘泉—富县地区波浪作用较弱,形成了典型的障壁砂坝和障壁后沉积。北部延安—靖边南地区波浪作用较强,形成了改造障壁、浅滩和下切谷充填潮道3种主要微相砂体。障壁砂体呈平行岸线的带状或串珠状排列,近源和近岸分布;浅滩砂体呈多个分散的卵圆形远源远岸分布;潮道带砂体充填则受控于古地貌凹槽。该研究结果对延长气田和类似环境的储层识别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波浪型障壁 弱波浪型障壁 浅滩 潮道 砂体规模与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致密砂岩气田开发井距优化 被引量:62
3
作者 何东博 王丽娟 +2 位作者 冀光 位云生 贾成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8-464,共7页
为了提高致密气田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针对苏里格致密砂岩气田单井控制储量低的特点,对合理的开发井距进行了评价研究。通过地质模型、泄气半径、干扰试井、数值模拟和经济效益等5个方面的评价研究,形成了致密砂岩气田开发井距优化系... 为了提高致密气田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针对苏里格致密砂岩气田单井控制储量低的特点,对合理的开发井距进行了评价研究。通过地质模型、泄气半径、干扰试井、数值模拟和经济效益等5个方面的评价研究,形成了致密砂岩气田开发井距优化系列评价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苏里格气田进行了井距优化论证,得出了苏里格气田开发最优井距。地质模型评价结果表明,井距小于600 m、排距小于1 000 m较为适宜;泄气半径评价结果表明,井距在400~600 m较为合适;干扰试井评价结果表明,井距大于400 m、排距为600 m较为适宜;数值模拟和经济效益评价结果表明,井距500 m、排距700 m较为适宜。综合分析5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认为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井距500 m、排距700 m为苏里格气田开发的合理井网,该井网可使苏里格气田采收率提高到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岩气田 井距优化 砂体规模 泄气范围 经济评价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致密砂岩气藏剩余气精细表征及挖潜对策——以苏里格气田中区SSF井区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马志欣 吴正 +4 位作者 李进步 徐文 李浮萍 刘莉莉 张普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5-65,共11页
苏里格河流相致密砂岩气藏自投入开发以来,由于不同层位、不同位置地层压力的不均匀下降造成了储量动用不均衡,井间及层间存在大量剩余气资源。为提高气藏储量动用程度和天然气采收率,开展了精细储层构型表征、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和气... 苏里格河流相致密砂岩气藏自投入开发以来,由于不同层位、不同位置地层压力的不均匀下降造成了储量动用不均衡,井间及层间存在大量剩余气资源。为提高气藏储量动用程度和天然气采收率,开展了精细储层构型表征、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和气藏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剖析了河流相致密砂岩储层剩余气形成机制及控制因素,建立了剩余气赋存模式,提出了针对性的挖潜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在单一辫流带/曲流带识别基础上,利用直井、定向井资料,定量刻画单砂体内部构型特征,研究区心滩平均宽度450 m,平均长度1040 m;点坝平均跨度950 m,平均宽度1100 m;落淤层平均宽度340 m,平均长度620 m,厚度0.2~0.8 m,倾角0.07°~0.37°;侧积层厚度0.2~0.8 m,倾角3°~7°。(2)分析了河流相致密砂岩储层中3类阻流单元及其对天然气渗流的阻流作用,并将研究区剩余气富集模式划分为:阻流型、井网未控制型、射孔未采出型、未射孔型4种。(3)针对阻流型剩余气采用重复压裂、钻加密井挖潜,针对井网未控制型采用老井侧钻、钻加密井挖潜,针对射孔未采出型采用气井精细化管理、排水采气挖潜,针对未射孔型采用查层补孔挖潜。(4)基于剩余气精细综合表征结果优化部署直井2口,水平井8口,完钻2口水平井测试地层压力平均为28.2 MPa,验证了井网未控制型剩余气的存在。结论认为,所提出的河流相致密砂岩气藏剩余气精细表征方法和挖潜对策,有助于提升气田天然气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为气藏的经济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型表征 剩余气 地质建模 砂体规模 构型特征 数值模拟 阻流单元 挖潜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静态信息融合的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及地质建模技术 被引量:11
5
作者 马志欣 吴正 +4 位作者 张吉 白玉奇 李浮萍 付斌 白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6-158,共13页
辫状河储层是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开发的主要对象,受储层砂体规模小及井网井距限制的双重影响,储层定量表征难度大,砂体规模论证缺乏有力证据,表征结果可靠性不高。为此,以苏里格气田SSF密井网区石盒子组盒8下亚段(以下简称盒8下亚段... 辫状河储层是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开发的主要对象,受储层砂体规模小及井网井距限制的双重影响,储层定量表征难度大,砂体规模论证缺乏有力证据,表征结果可靠性不高。为此,以苏里格气田SSF密井网区石盒子组盒8下亚段(以下简称盒8下亚段)为例,在充分挖掘干扰试井资料蕴含的地质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测井、录井资料,开展基于多源信息融合储层构型解剖,论证了不同级别砂体规模及连通关系,为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提供有效支撑并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密井网区辫状河道宽度下限约1010.0m,心滩砂体长度下限约650.3m;②辫流水道的砂质充填能够沟通相邻心滩砂体,泥质充填则对相邻心滩砂体间流体渗流起到阻隔作用,充填类型直接影响了相邻心滩砂体连通性;③参照表征结果,结合压降传播速率,建立了4种砂体连通模式;④在激动井为同一口井的干扰井组中,压降传播速度以单砂体内部连通模式最快,井间砂质辫流水道连通次之,河道下切连通模式最慢;⑤高精度地质模型实现了井位优化部署及水平井轨道设计,在井位动态跟踪和随钻地质导向方面应用效果较好。结论认为,基于动静态信息融合的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及地质建模技术,不仅能够为砂体规模论证提供有力的证据,而且对三维地质建模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对气田有效开发及提高采收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储层构型表征 干扰试井 信息融合 砂体规模 连通模式 三维地质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量的探测半径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毛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7-78,共2页
目前已有的探测半径计算公式与假设条件相矛盾,无法准确研究生产过程中油井的影响范围及砂体规模大小。为了得到准确的探测半径计算公式,首先根据无限大地层确定井底流量生产弹性不稳定流偏微分方程,推导出地层中流量分布公式,然后以此... 目前已有的探测半径计算公式与假设条件相矛盾,无法准确研究生产过程中油井的影响范围及砂体规模大小。为了得到准确的探测半径计算公式,首先根据无限大地层确定井底流量生产弹性不稳定流偏微分方程,推导出地层中流量分布公式,然后以此为基础,推导出了从流量角度计算探测半径的方法。应用实例表明新公式计算结果可靠,可以为确定砂体规模大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半径 流量 砂体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岩性油藏间连通性表征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油藏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徐永强 何永宏 +4 位作者 仲向云 马静 陈霖 焦军 朱玉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23-632,共10页
分析各岩性油藏之间的连通性,可为油藏之间区域寻找新的油气富集区提供依据。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油藏为研究对象,根据砂体发育规模及夹层发育状况分析储层砂体连通性,通过原油全烃色谱分析判断油藏间流体连通性。运用动静结合的... 分析各岩性油藏之间的连通性,可为油藏之间区域寻找新的油气富集区提供依据。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油藏为研究对象,根据砂体发育规模及夹层发育状况分析储层砂体连通性,通过原油全烃色谱分析判断油藏间流体连通性。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马岭地区长8段各个小油藏间的连通性,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段储层砂体叠置样式包括:孤立式、接触式、切叠式,其中切叠式储层砂体间连通性较好;建立了基于夹层的发育状况下砂体连通概率公式,并计算了研究区长8段储层砂体连通概率;通过原油全烃色谱分析可将研究区长8油藏分为三个流体连通系统,每个系统内的小油藏之间相互连通,不同系统内的小油藏间连通性差;根据马岭地区最新的勘探评价成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对特低渗岩性油藏间的连通性分析及油气勘探部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藏 油藏连通性 砂体规模 连通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地区延长组层序格架内储层质量差异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6
8
作者 付晶 吴胜和 +1 位作者 李桢 刘科如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293-3301,共9页
基于岩心分析和测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层序格架内沉积微相、砂体叠置规模、砂岩粒径和储层质量特征进行研究,探讨长期基准面旋回内储层质量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延长组长81—长63长期基准面旋回内,A/S值... 基于岩心分析和测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层序格架内沉积微相、砂体叠置规模、砂岩粒径和储层质量特征进行研究,探讨长期基准面旋回内储层质量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延长组长81—长63长期基准面旋回内,A/S值变化控制层序格架内沉积微相分布、同类沉积微相砂体叠置样式及规模和岩石颗粒大小的变化,从而影响储层质量。长81(上升半旋回下部)发育切叠式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厚度较大、粒度较粗,在后期的成岩作用过程中经历较弱的压实作用,保存的粒间孔隙为酸性流体运移提供通道,从而在整体低孔低渗的背景下形成以中—小粒间孔和细—微细喉为主,物性较好的相对优质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叠置规模 粒径 层序地层 储层质量 陇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源—汇系统要素表征及研究展望 被引量:11
9
作者 聂银兰 朱筱敏 +3 位作者 董艳蕾 杨棵 秦祎 叶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81-1896,共16页
源—汇系统是指剥蚀地貌形成的物源通过搬运路径到汇水盆地分散沉积下来的动力学系统,在地球科学领域具重要研究意义。源—汇系统包含物源、搬运路径和沉积体系3个重要组成要素,必须把3个要素作为一个系统过程来研究,才能完整地认识地... 源—汇系统是指剥蚀地貌形成的物源通过搬运路径到汇水盆地分散沉积下来的动力学系统,在地球科学领域具重要研究意义。源—汇系统包含物源、搬运路径和沉积体系3个重要组成要素,必须把3个要素作为一个系统过程来研究,才能完整地认识地球表层的动力学过程及其演化。陆相断陷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沉积盆地类型,笔者等系统分析了陆相断陷盆地结构特征,其内部陡坡带与缓坡带作为断陷盆地独立的次级构造单元,形成过程和地貌结构存在差异,进而导致相应源—汇系统要素也存在差异性。根据源汇系统耦合要素可将断陷盆地不同构造带源—汇系统类型划分为3种类型:(1)近源—短轴—浊积扇型、(2)近源—短轴—冲积扇/扇三角洲型和(3)远源—长轴—湖泊三角洲型,其中陡坡带主要发育近源—短轴—浊积扇型、近源—短轴—冲积扇/扇三角洲型两种源—汇系统耦合类型;缓坡带和盆地长轴方向主要发育远源—长轴—湖泊三角洲型源汇系统耦合类型。未来源—汇系统研究将通过多学科、多方法开展综合研究,聚焦深时物源体系、搬运通道和分散体系研究,强调源—汇系统要素定量表征及其耦合响应关系,预测规模性有利沉积砂体,为沉积矿产勘探开发提供预测性模型和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断陷盆地 源—汇系统 要素表征 源汇系统类型 规模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文昌组源-汇系统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15
10
作者 高阳东 彭光荣 +4 位作者 张向涛 汪旭东 孙辉 刘太勋 孙丰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4-599,共16页
珠江口盆地是南海东部典型的边缘海盆地,白云凹陷为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中、新生代地层发育最全的深大凹陷,其古近系是深水区已证实的主力层系及近期深层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文昌组是白云凹陷已经获得勘探证实的主要烃源岩层系,在凹陷... 珠江口盆地是南海东部典型的边缘海盆地,白云凹陷为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中、新生代地层发育最全的深大凹陷,其古近系是深水区已证实的主力层系及近期深层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文昌组是白云凹陷已经获得勘探证实的主要烃源岩层系,在凹陷周边物源控制区也是有利储层发育的重要场所。通过定量表征其源-汇系统和分析源-汇系统特征及演化规律为白云凹陷主力烃源岩及规模砂体分布预测提供依据。基于锆石定年及重矿物分析确定物源体系及其演化,利用PSDM地震资料及古地貌刻画了搬运通道类型及分布,井-震结合厘定了沉积体系及沉积相类型特征;结合古地貌起伏、剥蚀量及沉积汇聚量计算结果对源-渠-汇系统进行了定量耦合。研究表明,古近纪文昌期发育番禺低隆起、云荔低隆起、云东低凸起以及云开低凸起4个近物源体系,以断沟和沟谷为渠,形成了4套完整的源-渠-汇系统。不同沉积时期的源-汇体系发生明显转变,受各时期物源差异的影响,文昌期白云凹陷发育古沟槽及大型构造转换带控制下的近物源小型湖相、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沉积。白云凹陷源-汇系统控制下的文昌组规模滨浅湖在文昌组五段(文五段)、文四段和文三段分布范围最广;半深湖-深湖相沉积分布局限,在文五段仅零星分布,在文四段、文三段及文二段的湖盆中央局部范围分布,这些认识为主力烃源岩的分布预测提供了基础。在宽缓裂陷结构及大物源控制下,白云凹陷北坡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富砂沉积体系控制了规模砂体的平面展布。白云凹陷东部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规模小,是有利相带砂体的主要分布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表征 分布预测 规模 主力烃源岩 源-汇系统 古近系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近系油气初次运移有效性的主控因素——以珠江口盆地西江A和西江B构造圈闭油气勘探效果对比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道理 杜忠明 +5 位作者 许新明 吴静 张琴 陶禹 董伟 陈胜红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10期40-48,共9页
通过珠江口盆地西江主洼地区古近系油气勘探实例,提出了油气初次运移有效性与初次运移有效区的概念。初次运移是否有效取决于烃源岩排出之油气进入邻近砂体后能否顺利二次分配。初次运移有效性的主控因素取决于2点:一是发育与烃源岩接... 通过珠江口盆地西江主洼地区古近系油气勘探实例,提出了油气初次运移有效性与初次运移有效区的概念。初次运移是否有效取决于烃源岩排出之油气进入邻近砂体后能否顺利二次分配。初次运移有效性的主控因素取决于2点:一是发育与烃源岩接触面积较大的规模性砂体;二是砂体中粗孔喉相对发育。前者可为初次运移有效性、提高运聚充注效率奠定基础;后者则决定了油气优先充注的运聚方向,其是决定初次运移最终有效的直接条件。据此,对比分析了西江A构造圈闭与西江B构造圈闭的钻探结果,并对西江A构造钻探失利进行了深入解剖,进而深化了该区古近系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且为进一步勘探寻找类似油气藏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运移 烃源岩 规模 粗孔喉 古近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