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层因素对砂体叠置样式的控制——以西峰地区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吕明胜 陈开远 +3 位作者 薛良清 李忠兴 衣丽萍 范正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30,共6页
基于地层因素影响地层发育的观点,分析了可容纳空间与物源供给的比值(A/S)对砂体叠置样式的控制作用。在低A/S值条件下,砂体空间叠置样式为“拼合型”,剖面上多期砂体呈“线一线”接触方式复合,连通性好;在中A/S值条件下,砂... 基于地层因素影响地层发育的观点,分析了可容纳空间与物源供给的比值(A/S)对砂体叠置样式的控制作用。在低A/S值条件下,砂体空间叠置样式为“拼合型”,剖面上多期砂体呈“线一线”接触方式复合,连通性好;在中A/S值条件下,砂体空间叠置样式为“迷宫型”,剖面上多期砂体呈“线一点”或“点一点”接触方式复合,连通性变差;在高A/S值条件下,砂体空间叠置样式为“孤立型”,剖面上多期砂体孤立分布,互不连通。根据这一控制原理,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延长组长8段层序地层及砂体叠置样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层因素对砂体叠置样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用A/S值变化的控制原理能有效判定储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面 可容纳空间 物源供给 砂体叠置样式 西峰地区 延长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苏门答腊盆地J区中新统进积三角洲成因砂体叠置样式 被引量:5
2
作者 郝睿林 黄文辉 +2 位作者 胡广成 刘景彦 祝厚勤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2-62,共11页
南苏门答腊盆地J区中新统进积三角洲成因砂体叠置样式及空间演化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非构造油气藏的精细勘探.基于高精度成因地层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岩石相类型、测井响应及地震特征,识别进积三角洲成因单元类型,根据其空间展... 南苏门答腊盆地J区中新统进积三角洲成因砂体叠置样式及空间演化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非构造油气藏的精细勘探.基于高精度成因地层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岩石相类型、测井响应及地震特征,识别进积三角洲成因单元类型,根据其空间展布规律建立反映进积三角洲砂体结构的沉积模式,并提出三角洲砂体成因-结构分类方法和砂体叠置样式约束下的储层预测方法.研究区可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分流河道间和前三角洲泥等5种成因单元.进积三角洲沉积初期发育单成因孤立砂体,可形成上倾尖灭岩性圈闭、多层薄砂反向断块-岩性圈闭;沉积中期以双成因叠加复合砂体为主、单成因孤立砂体为辅,可形成多层反向断块-岩性圈闭;沉积后期以多成因切叠复合砂体为主、双成因叠加复合砂体为辅,可形成多层复杂断块-岩性圈闭、块状地层不整合圈闭;从下到上呈单成因孤立-双成因叠加-多成因切叠砂体叠置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积三角洲 成因单元 沉积模式 成因-结构分类 砂体叠置样式 南苏门答腊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邮凹陷深凹带岩性油藏砂体叠置样式及地震响应 被引量:2
3
作者 刘金华 朱政宣 +4 位作者 葛政俊 彭湃 傅劲翔 岳玉波 夏步余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44,共10页
高邮凹陷深凹带岩性油藏砂体变化快,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预测难度大。为更准确地预测储层,采用动态实时正演的方法开展砂体叠置样式等机制模型的地震响应反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单砂体厚度小于10 m,砂岩声波时差为257μs·m^... 高邮凹陷深凹带岩性油藏砂体变化快,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预测难度大。为更准确地预测储层,采用动态实时正演的方法开展砂体叠置样式等机制模型的地震响应反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单砂体厚度小于10 m,砂岩声波时差为257μs·m^(-1)、波阻抗为9844 m·s^(-1)·g·cm^(-3),泥岩声波时差为290μs·m^(-1)、波阻抗为8828 m·s^(-1)·g·cm^(-3);韵律模型正演分析显示韵律变化对薄层砂体地震响应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韵律对地震响应的影响;砂体调谐厚度模型正演分析显示当研究区主频20 Hz时,地震可识别砂体的厚度为40 m,研究区实际单砂体的厚度小于10 m,在实际资料的基础上直接预测砂体非常困难;地震属性对于横向叠置范围小于50 m砂体,以及大于1/4砂体厚度高程的叠置特征能够进行分辨;正演显示峰谷为多套砂泥复合的地震响应,过井剖面的正演与单井结果一致,建议薄互层砂泥岩油藏研究尺度为以砂体组合模式开展储层预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邮凹陷 戴南组 岩性油藏 砂体叠置样式 地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下侏罗统三工河组旋回样式及砂体叠置规律 被引量:14
4
作者 许淑梅 李萌 +5 位作者 王金铎 任新成 池鑫琪 舒鹏程 王杰清 刘弦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1-234,共14页
准噶尔盆地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粗粒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几乎淤浅整个湖盆,形成盆地中生代主要储集层系。当前对三工河组层序旋回性的认识存在分歧,旋回性沉积的驱动机制也缺乏研究,并因此导致对砂体叠置样式和组合规律的认识具有较大争议。... 准噶尔盆地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粗粒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几乎淤浅整个湖盆,形成盆地中生代主要储集层系。当前对三工河组层序旋回性的认识存在分歧,旋回性沉积的驱动机制也缺乏研究,并因此导致对砂体叠置样式和组合规律的认识具有较大争议。利用研究区钻遇三工河组38口井的取心及测井资料,基于沉积学和沉积盆地分析等基本原理,系统分析了三工河组沉积旋回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砂体叠置特点和组合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腹部三工河组退积式辫状河三角洲砂体由河道强冲刷叠置砂体、河道弱冲刷叠置砂体、河上坝组合砂体、远砂坝-席状砂组合砂体、滩坝组合砂体等5类不同叠置样式的砂体组成,可划分为4个体系域级正旋回,不发育反旋回沉积。第一旋回为高湖平面期断续分布的滩坝组合砂体,第二旋回为自最低湖平面开始的湖侵过程中连片沉积的河道强冲刷叠置砂体、河道弱冲刷叠置砂体和河上坝组合砂体,第三旋回主要为自低湖平面开始的湖侵过程中接近连片沉积的河道弱冲刷叠置砂体和远砂坝-席状砂组合砂体,第四旋回为最高湖平面期零星分布的滩坝砂体组合。推测准噶尔盆地基底幕式快速抬升和总体缓慢沉降的构造运动特点,导致了三工河组4个正旋回之间的(强)冲刷特征及退积式叠加样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叠置样式 沉积正旋回 侏罗系 三工河组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成因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邹敏 夏东领 +1 位作者 夏冬冬 庞雯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1-52,共12页
从致密砂岩储层形成过程入手,以分析不同测试化验资料反映的储层差异性为主要方法,开展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红河油田川口条带延长组长;段致密储层非均质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沉积、成岩和裂缝是致密砂岩非均质性形成的重要因素。沉积作用导... 从致密砂岩储层形成过程入手,以分析不同测试化验资料反映的储层差异性为主要方法,开展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红河油田川口条带延长组长;段致密储层非均质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沉积、成岩和裂缝是致密砂岩非均质性形成的重要因素。沉积作用导致的砂体叠置样式和碎屑颗粒差异形成了宏观非均质性,并且砂体叠置样式对后续成岩作用和裂缝发育有较大的影响。破坏性成岩作用形成了储层非均质分布的基本格局,其中,压实与钙质胶结作用在垂向上形成砂体物性中部好顶底差的特征,泥质胶结在平面上形成上下游储层质量的整体差异,晚期溶蚀作用主要发育在砂体中部,局部改善了储层物性,强化了储层非均质。裂缝主要发育在不同叠置样式的相对薄砂体中,增强了局部导流能力,使储层非均质性更加复杂。经红河油田川口条带钻井验证,不同阶段地质作用对储层非均质具有不同影响,形成了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 非均质成因 砂体叠置样式 成岩作用 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沉积微相和测井参数的储层油水分布规律研究
6
作者 权日 许淑梅 +8 位作者 崔慧琪 王金铎 任新成 修金磊 曾治平 武向峰 周越 郭芮洁 张宝珠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25,共19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不同区域三工河组储层因埋深的巨大差异使其岩电特征显著差异化,复杂的岩电关系导致无法建立全区统一的含油性测井解释标准。针对上述问题,对研究区内22口取芯井砂组等时性对比和沉积微相及沉积砂体叠置样式分析,利用录... 准噶尔盆地腹部不同区域三工河组储层因埋深的巨大差异使其岩电特征显著差异化,复杂的岩电关系导致无法建立全区统一的含油性测井解释标准。针对上述问题,对研究区内22口取芯井砂组等时性对比和沉积微相及沉积砂体叠置样式分析,利用录井资料确定各等时性砂组的含油性特征;通过沙窝地和征沙村地区油水层的差异化电性特征分析,筛选储层流体敏感测井参数,识别出油水界面,分区域建立油水解释标准,研究其油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沙窝地地区属于“常规低阻油藏”,征沙村地区属“低对比度油藏”,储层油水分布总体具有“上油下水”、“高油低水”、“上干下油”等特征;垂向上具体表现为3种特征样式:①油水同层—(差油层)—水层—干层;②油水同层—干层差油层互层;③干层—高阻水层互层。油水层和油水界面的分布均表现出明显的相控及层控特征,并受微地貌影响。沙窝地地区油水界面多分布在四砂组,征沙村地区油水界面多分布在五砂组。油层、油水同层发育在四、五砂组的河上坝叠置砂体和河道弱冲刷叠置砂体中,含油水层和差油层发育在三、六砂组的河上坝叠置砂体和河道弱冲刷砂体中,水层和干层主要分布在一、二砂组的河道强冲刷砂体中。分析研究区的油水关系特征有利于为该区域进一步的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理论依据,也给区分差异埋藏区、深埋藏区的油藏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砂体叠置样式 油水分布 三工河组 准噶尔盆地腹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以渤海海域P油田为例 被引量:38
7
作者 徐中波 申春生 +5 位作者 陈玉琨 康凯 罗宪波 何新容 李林 张博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5-385,共11页
砂质辫状河内部不同级次的构型模式,特别是心滩坝及其内部夹层的构型特征尤为重要,直接控制了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富集与分布。采取现代地质调查与地下地质解剖相结合的思路,以渤海海域P油田为例,分别从辫流带、心滩坝及心滩坝内部夹... 砂质辫状河内部不同级次的构型模式,特别是心滩坝及其内部夹层的构型特征尤为重要,直接控制了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富集与分布。采取现代地质调查与地下地质解剖相结合的思路,以渤海海域P油田为例,分别从辫流带、心滩坝及心滩坝内部夹层三个级次,探讨了砂质辫状河构型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砂质辫状河道具有三种充填样式,且以砂质充填为主,心滩坝与辫状河道呈"宽坝窄河道"的分布样式;坝内落淤层具有穹窿式和水平式两种分布样式。此外,从5级至3级构型单元逐步细分,通过三种识别标志划分单一辫流带,平均宽厚比约178;心滩坝辫状河道宽度与心滩坝宽度比约为1∶3.8,心滩坝宽度与长度比约为1∶2.2;心滩坝内部单期落淤层近水平分布,多期之间互相平行,一般2~4个。不同级次储层构型要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存在差异性。对于辫流带级次,层间隔层直接控制剩余油分布;心滩坝级次泥质半充填河道底部砂体连通,侧翼上部水淹程度较低,剩余油富集;受落淤层和物性界面的影响,心滩坝内部剩余油主要呈"分段式"富集在落淤层下方垂积体的顶部和水驱较弱的边部。该成果在油田老区综合调整方案和新区开发方案设计上得到了应用,也在调整井部署,尤其是水平井挖潜剩余油等方面,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储层构型 现代沉积 露头 砂体叠置样式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储层不连续界限地震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显文 范廷恩 +3 位作者 张晶玉 田楠 王海峰 肖大坤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6-113,共8页
储层不连续界限是指由于沉积作用、成岩改造及构造运动等因素,在储层中形成的岩性尖灭、砂体叠置、物性变化及小断层等对流体流动产生影响的各类界限统称,它是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河道砂体的叠置程度,建立了考虑“厚... 储层不连续界限是指由于沉积作用、成岩改造及构造运动等因素,在储层中形成的岩性尖灭、砂体叠置、物性变化及小断层等对流体流动产生影响的各类界限统称,它是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河道砂体的叠置程度,建立了考虑“厚度、高程、叠置范围”的河流相储层结构“三参数”概念模型及6类储层结构类型敏感属性图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尖灭型、接触型、切叠型和叠加型”4类储层不连续界限地震响应特征。其中,尖灭型界限,地震响应表现为砂、泥岩的岩性变化特征,界限为岩性尖灭线,储层基本不连通;接触型界限,地震响应表现为砂岩厚度的变化特征,界限为“强—弱—强”的振幅类属性变化特征,储层具有一定的连通性但相对较差;切叠型和叠加型储层界限,地震响应表现为两期砂体叠置厚度与高程差的变化,由振幅类与波形类属性表征,在无明显夹层的情况下,储层连通性较好。储层不连续界限地震响应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时间采样率越小、主频越高、道间距越小,地震响应特征越明显。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储层结构平面分区的不连续界限预测方法,通过砂、泥岩相的识别,可以实现尖灭型界限的提取;通过砂岩岩相内地震属性的梯度变化求取不连续界限,基于界限及两侧的属性“强—弱—强”的相对关系,可以实现接触型和切叠型界限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储层 砂体叠置样式 储层不连续界限 敏感地震属性 不连续界限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