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结构参数对矿石回收指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志贵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31-34,共4页
本文从崩落矿岩移动规律的角度 ,就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结构参数对矿石回收指标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 ,对于矿体条件较好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山 ,由于特殊的结构和连续的放矿空间 ,结构参数在一定范围内调整不会显著影响... 本文从崩落矿岩移动规律的角度 ,就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结构参数对矿石回收指标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 ,对于矿体条件较好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山 ,由于特殊的结构和连续的放矿空间 ,结构参数在一定范围内调整不会显著影响矿石的回收效果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结构参数可以根据采矿技术及经济的需要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结构参数 矿石回收指标 崩落矿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场余留矿量放顶回收及覆盖层回填技术 被引量:3
2
作者 黄正全 李建奇 吕保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8-20,共3页
露天矿山转入地下开采过程中,如何解决边坡内采场放顶形成覆盖层及其内余留矿的高效安全回收,成为过渡期矿山面临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通过其边坡内余留采场或后期施工采场的整体大规模爆破放顶落矿,在下部分段回采中能高效安全回收边... 露天矿山转入地下开采过程中,如何解决边坡内采场放顶形成覆盖层及其内余留矿的高效安全回收,成为过渡期矿山面临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通过其边坡内余留采场或后期施工采场的整体大规模爆破放顶落矿,在下部分段回采中能高效安全回收边坡内余留矿量,并形成足够厚度覆盖层。介绍了保国铁矿高效安全回收边坡内余留矿量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压矿 爆破 覆盖层 余留矿量 矿石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矿石干式磁选工艺在露天矿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撒保林 彭润泽 王顺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30-32,共3页
采用永磁干式磁选技术处理废石混入率严重超标的磁铁矿石对于提高铁矿石资源的回收利用率、降低矿石开采成本、增加矿山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结合实际论述了该工艺技术的流程、方法和性能特点,总结了应用效果,指出了应... 采用永磁干式磁选技术处理废石混入率严重超标的磁铁矿石对于提高铁矿石资源的回收利用率、降低矿石开采成本、增加矿山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结合实际论述了该工艺技术的流程、方法和性能特点,总结了应用效果,指出了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石回收 干式磁选 露天矿 铁矿 选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体下盘岩石最佳开掘高度的确定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元辉 孙豁然 +1 位作者 刘炜 刘兴国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187-1190,共4页
对应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矿床时的矿石损失过程进行了分析·在开采倾斜及缓倾斜矿体时,为改善因矿体倾角小而大量残留矿石的状况,可以通过采用开掘下盘部分岩石的方法,提高矿产资源的回收率·分析了矿体下盘倾角与下盘矿石... 对应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矿床时的矿石损失过程进行了分析·在开采倾斜及缓倾斜矿体时,为改善因矿体倾角小而大量残留矿石的状况,可以通过采用开掘下盘部分岩石的方法,提高矿产资源的回收率·分析了矿体下盘倾角与下盘矿石残留量的关系,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出了下盘岩石不同开掘高度与放出矿岩量的变化规律,随着开掘高度的增加,下盘矿石单位高度放出量相应减少,可按盈利总额最大原则确定出最佳开掘高度·在矿山生产实际中,下盘岩石最佳开掘高度随着矿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的波动而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计算机模拟放矿过程,尤其是放矿控制方面,优于实验室物理模型放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底柱崩落法 开掘高度 下盘倾角 岩石混入率 矿石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铁矿采空区治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曹建立 任凤玉 +1 位作者 张东杰 甘小泉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6-90,96,共6页
某铁矿采用留矿法开采,生产中在井下形成了不同规模的采空区,并在采空区顶板遗留了部分高品位矿石,为了消除采空区对井下生产及地表环境设施造成的威胁,并适时回收顶板高品位矿石,本文采用相似模拟实验分析了充填散体结拱及流动特性,确... 某铁矿采用留矿法开采,生产中在井下形成了不同规模的采空区,并在采空区顶板遗留了部分高品位矿石,为了消除采空区对井下生产及地表环境设施造成的威胁,并适时回收顶板高品位矿石,本文采用相似模拟实验分析了充填散体结拱及流动特性,确定了地表充填井合理尺寸及布置参数。结合采空区存在状态,提出了地表钻孔监测与废石充填相结合的采空区治理方法;根据采空区顶板矿体分布情况,研究提出了地表台阶剥离+中深孔爆破的顶板矿体回收方法。该方法已被矿山成功应用,可为类似条件矿山的采空区治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孔留矿法 采空区治理技术 顶板矿石回收方法 RG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最佳结构参数的确定方法 被引量:23
6
作者 张国联 邱景平 宋守志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49-51,共3页
由于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结构参数一直采用经验方法确定 ,很难保证结构参数最佳 ,本文分析了放出体和矿石堆体的形态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佳结构参数的标准即 :纯矿石放出量最大和纯矿石回收率最高 ,据此提出了最佳结构参数的... 由于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结构参数一直采用经验方法确定 ,很难保证结构参数最佳 ,本文分析了放出体和矿石堆体的形态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佳结构参数的标准即 :纯矿石放出量最大和纯矿石回收率最高 ,据此提出了最佳结构参数的确定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底柱分段崩落 结构参数 矿石放出体 矿石堆体 矿石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官庄铁矿生产矿块结构参数的试验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国联 邱景平 宋守志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092-1095,共4页
随着小官庄铁矿开采深度的增加,为降低采矿成本其分段高度由原来的10m加大到12.5m·为确定与分段高度相对应的进路间距和放矿步距,对小官庄铁矿分段高度加大到12.5m后的结构参数进行了实验室模型实验·根据实验结果,采用回归分... 随着小官庄铁矿开采深度的增加,为降低采矿成本其分段高度由原来的10m加大到12.5m·为确定与分段高度相对应的进路间距和放矿步距,对小官庄铁矿分段高度加大到12.5m后的结构参数进行了实验室模型实验·根据实验结果,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应用Matlab编程,求出了矿石回收指标岩石混入率、回收率、纯矿石回收率与放矿步距、进路间距之间的关系,并对小官庄铁矿结构参数提出了建议,即综合考虑各项矿石回收指标后认为最优的进路间距、放矿步距参数为12.5m×5~6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结构参数 岩石混入率 回收 矿石回收 放矿步距 进路 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中厚矿体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原丕业 赵金先 +1 位作者 王军英 孙豁然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0-33,73,共5页
本文通过实验室物理模拟试验和现场工业试验 ,详细研究了急倾斜中厚矿体在下盘围岩不稳定的条件下 ,沿走向布置回采进路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优化了采场的结构参数 ,通过出矿前扩大回采进路的断面 ,保证了出矿进路靠近下盘布置 ,增加了... 本文通过实验室物理模拟试验和现场工业试验 ,详细研究了急倾斜中厚矿体在下盘围岩不稳定的条件下 ,沿走向布置回采进路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优化了采场的结构参数 ,通过出矿前扩大回采进路的断面 ,保证了出矿进路靠近下盘布置 ,增加了崩落矿石的流动范围 ,减少了下盘残留 ,提高了矿石回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中厚矿体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物理模拟矿石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结构参数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孙东东 张治强 +2 位作者 常帅 路增祥 赵野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5-108,共4页
毛公铁矿采用大结构参数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生产过程中矿石贫损率较高,回收率低于50%。针对此问题,本文借助崩落体形态与放出体形态的匹配关系分析了崩矿步距对矿石回采指标的影响,并通过实验室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崩矿步距为一排炮... 毛公铁矿采用大结构参数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生产过程中矿石贫损率较高,回收率低于50%。针对此问题,本文借助崩落体形态与放出体形态的匹配关系分析了崩矿步距对矿石回采指标的影响,并通过实验室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崩矿步距为一排炮孔和崩矿步距为两排炮孔条件下的纯矿石放出量、矿石回收率及混岩率等回采指标,得出崩矿步距为两排炮孔条件下的纯矿石放出量、矿石回收率及混岩率均好于崩矿步距为一排炮孔条件下的纯矿石放出量、矿石回收率及混岩率。本研究对于矿山实际生产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崩矿步距 大结构参数 矿石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矿柱置换缓倾斜薄富矿体矿柱 被引量:8
10
作者 郭旺 童阳春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7-30,共4页
随着磷肥需求量的快速增长,提高品位高、质量优的磷矿回收率尤为重要。宜昌某磷矿矿体品位高,属缓倾斜薄矿体,目前房柱法采矿造成的矿柱损失率达25%~30%,为解决损失率过大的问题,提出了采用人工矿柱替代原生矿柱的方案,并经人... 随着磷肥需求量的快速增长,提高品位高、质量优的磷矿回收率尤为重要。宜昌某磷矿矿体品位高,属缓倾斜薄矿体,目前房柱法采矿造成的矿柱损失率达25%~30%,为解决损失率过大的问题,提出了采用人工矿柱替代原生矿柱的方案,并经人工矿柱与矿石矿柱的承载能力及安全稳定性对比分析。通过理论计算得出:在设计的人工矿柱尺寸条件下,矿柱均匀分布时,人工矿柱抗压强度为10.08MPa;矿柱交错布置时,人工矿柱的强度参数为14MPa。通过现场实施,结果表明采用混凝土人工矿柱置换矿石矿柱,保证了原生矿柱置换后的采场作业安全,同时大幅提高了矿石的回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矿柱 结构尺寸 矿柱强度 矿石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矿山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最末分段放矿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袁侨坤 陈星明 +1 位作者 樊露 陈烈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6-49,共4页
某矿山I矿体将原有的充填采矿法更改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并在上部分段采用低贫化放矿,对于最末分段的放矿方式初步考虑了常规回采进路低贫化放矿+辅助回采进路截止品位放矿、常规回采进路与辅助回采进路均采用截止品位放矿2种放矿方案。... 某矿山I矿体将原有的充填采矿法更改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并在上部分段采用低贫化放矿,对于最末分段的放矿方式初步考虑了常规回采进路低贫化放矿+辅助回采进路截止品位放矿、常规回采进路与辅助回采进路均采用截止品位放矿2种放矿方案。为比较2种放矿方案整体的矿石回收效果,对2种放矿方案进行了放矿物理模拟试验研究,并分析对比了2种放矿方案的矿石回收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矿石回收与放矿条件下,2种放矿方案都具有较好的矿石回收效果,表明2种方案都是可行、有效的。但常规回采进路与辅助回采进路均采用截止品位放矿方案矿石回收指标更优,因此建议在矿山推广这种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物理模拟实验 低贫化放矿 截止品位放矿 矿石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公铁矿大结构参数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多分段放矿实验 被引量:9
12
作者 常贯峰 路增祥 +1 位作者 常帅 温彥良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8-51,共4页
针对毛公铁矿生产中矿石回收率低、崩落矿石放出量少的问题,依据其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了1.6 m、1.8 m 2种崩矿步距条件下矿石回收、矿石残留体形态及其形成过程的物理相似模拟放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首采分段放矿时,矿石回收率基本稳定... 针对毛公铁矿生产中矿石回收率低、崩落矿石放出量少的问题,依据其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了1.6 m、1.8 m 2种崩矿步距条件下矿石回收、矿石残留体形态及其形成过程的物理相似模拟放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首采分段放矿时,矿石回收率基本稳定在40%~50%;第2分段以后的放矿中,矿石回收率稳定在70%~90%,混岩率稳定在35%左右;上一分段脊部残留矿石将在下一分段逐渐回收;放矿过程中正面废石会较早混入放矿过程,造成矿石贫化;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得出:1.8 m崩矿步距矿石回收率优于1.6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结构参数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相似模拟实验 矿石回收 端部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孔留矿与中深孔爆破联合回采复杂矿体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清军 于清源 +3 位作者 路仁江 孙建 黄山 刘吉兴 《黄金科学技术》 2011年第1期49-50,共2页
山东玲珑金矿九曲分矿在回采中遇到中厚矿体时,采用传统浅孔留矿采矿法存在一些问题,即采场顶板暴露面积过大,安全得不到保证,矿石回收率低。通过采用浅孔留矿采矿法结合中深孔爆破,能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提高矿石回收率,缩短矿块回采周... 山东玲珑金矿九曲分矿在回采中遇到中厚矿体时,采用传统浅孔留矿采矿法存在一些问题,即采场顶板暴露面积过大,安全得不到保证,矿石回收率低。通过采用浅孔留矿采矿法结合中深孔爆破,能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提高矿石回收率,缩短矿块回采周期,是传统浅孔留矿采矿法回采中厚矿体的一种新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厚矿体 浅孔留矿采矿法 中深孔爆破 矿石回收 玲珑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焦家金矿采矿方法获国家专利
14
《黄金科学技术》 2011年第4期67-67,共1页
山东黄金集团焦家金矿“废石就地回填并能提高矿石回收率的采矿方法”发明专利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下达发明专利授权通知书,这也是该矿继“充填胶结材料”发明专利之后的第二个发明专利。
关键词 采矿方法 焦家金矿 国家专利 山东 国家知识产权局 发明专利 矿石回收 专利授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thogonal desig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room and pillar configurations in fractured stopes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爱祥 黄明清 +3 位作者 韩斌 王贻明 于少峰 缪秀秀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8期3338-3344,共7页
Room and pillar sizes are key factors for safe mining and ore recovery in open-stope mining.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room and pillar configurations on stope stability in highly fractured and weakened areas, an... Room and pillar sizes are key factors for safe mining and ore recovery in open-stope mining.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room and pillar configurations on stope stability in highly fractured and weakened areas, an orthogonal design with two factors, three levels and nine runs was proposed, followed by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using ANSYS and FLAC3~. Results show that surface settlement after excavation is concentrically ringed, and in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pillar width and distances to stope gobs. In the meantime, the ore-control fault at the ore-rock boundary and the fractured argillaceous dolomite with intercalated slate at the hanging wall deteriorate the roof settlement. Additionally, stope stability is challenged due to pillar rheological yield and stress concentration, and both are induced by redistribution of stress and plastic zones after mining. Following an objective function and a constraint function, room and pillar configuration with widths of 14 m and 16 m, respectively, is presented as the optimization for improving the ore recovery rate while maintaining a safe working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thogonal design numerical simulation surface movement roof settlement stope stability room and pillarconfigu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covery of Zn, Pb, Fe and Si from a low-grade mining ore by sulfidation roasting-beneficiation-leaching processes 被引量:8
16
作者 LAN Zhuo-yue LAI Zhen-ning +3 位作者 ZHENG Yong-xing LV Jin-fang PANG Jie NING Ji-la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期37-51,共15页
To recover Zn, Pb, Fe and Si from a low-grade mining ore in the Lanping basin, Yunnan Province, China, a novel technology using the roasting with pyrite and carbon followed by beneficiation and hydrochloric acid leach... To recover Zn, Pb, Fe and Si from a low-grade mining ore in the Lanping basin, Yunnan Province, China, a novel technology using the roasting with pyrite and carbon followed by beneficiation and hydrochloric acid leaching was proposed. Firstly,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pyrite dosage, roasting temperature, carbon powder dosage, holding time and particle size affecting on the flotation performance of Zn(Pb) and magnetic separation performance of Fe were simultaneously examined and the optimum process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A flotation concentrate, containing 17.46% Zn and 3.93% Pb, was obtained, and the Zn and Pb recoveries were 86.04% and 69.08%, respectively. The obtained flotation tailing was concentrated by a low-intensity magnetic separator. The grade of iron increased from 5.45% to 43.45% and the recovery of iron reached 64.87%. Hydrochloric acid leaching was then carried out for the magnetic separation tailing and a raw quartz concentrate containing 81.05% SiO2 was obtained. To further interpret the sulfidation mechanism of smithsonite, surface morphology and component of the sample before and after reactio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 and EPMA-EDS. The aim was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the low-grade mining 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grade mining ore comprehensive recovery sulfidation roasting flotation magnetic separation leach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