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过矿物学分析快速识别金矿石在焙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龚乾 《黄金科学技术》 1993年第2X期57-59,共3页
关键词 金矿石 焙烧 矿物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艺矿物学参数自动分析系统在铜矿浮选尾矿银赋存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温利刚 贾木欣 +2 位作者 赵建军 王清 付强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7-431,共15页
元素赋存状态及工艺矿物学特征是决定其选矿工艺及回收指标的关键因素,对指导矿产资源高效综合回收利用有重要意义。由于银矿物种类繁多且含量低、粒度细小不易识别,传统人为鉴别目标矿物并统计工艺矿物学参数的方法在银的赋存特征研究... 元素赋存状态及工艺矿物学特征是决定其选矿工艺及回收指标的关键因素,对指导矿产资源高效综合回收利用有重要意义。由于银矿物种类繁多且含量低、粒度细小不易识别,传统人为鉴别目标矿物并统计工艺矿物学参数的方法在银的赋存特征研究方面存在局限性,制约了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本文利用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的工艺矿物学参数自动分析系统(BPMA)对某铜矿浮选尾矿样品(Ag 41.96μg/g,Cu 0.44%)进行矿物学分析,展示其在尾矿样品中铜和银的赋存状态及工艺矿物学特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结果表明:样品中铜矿物主要为辉铜矿和斑铜矿;铜硫化物及其集合体的嵌布粒度细微且解离程度低,是影响铜回收的主要矿物学因素。样品中银主要以独立矿物的形式存在,(含)银矿物有自然银、辉银矿/螺状硫银矿、硒银矿、硒铜银矿、硫铜银矿和含银辉铜矿,银在各(含)银矿物中的分布率分别为95.62%、2.07%、1.33%、0.15%、0.80%和0.03%;银矿物嵌布粒度不均匀,粗粒(>74μm)、中粒(74~37μm)、细粒(37~10μm)、微粒(<10μm)银矿物的占有率分别为32.25%、30.35%、21.44%和15.95%;银矿物的解离程度较高,单体含量高达88.28%,可采用浮选法与铜硫化物一起回收。该研究为提高资源的选矿回收率提供了矿物学依据,同时采用的BPMA&SEM-EDS分析方法为矿物种类复杂、含量低、粒度细小的稀贵金属元素赋存状态及工艺矿物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状态 工艺矿物学 矿物粒度 矿物解离度 工艺矿物学参数自动分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鄂博霓石型含铌矿分质磁选试验及工艺矿物学研究
3
作者 朱文强 吴旭 +4 位作者 史晓明 张艳清 王介良 王丽明 曹钊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2-139,共8页
为充分开发利用白云鄂博铌矿资源,采用中磁选—中强磁选—强磁选工艺流程,对霓石型含铌矿物进行了分质磁选及工艺矿物学研究,探究不同磁分选产物的矿物组成、解离度、连生及赋存状态等工艺矿物特性差异,揭示铌矿物在磁选流程中的走向。... 为充分开发利用白云鄂博铌矿资源,采用中磁选—中强磁选—强磁选工艺流程,对霓石型含铌矿物进行了分质磁选及工艺矿物学研究,探究不同磁分选产物的矿物组成、解离度、连生及赋存状态等工艺矿物特性差异,揭示铌矿物在磁选流程中的走向。结果表明:在238.85 k A/m磁场强度条件下,中磁选流程脱铁率达62.57%,可降低磁/赤铁矿对后续铌浮选的不利影响;在0.5 T磁感应强度条件下,中强磁选精矿中萤石、磷灰石、方解石及重晶石等含钙钡脉石矿物大幅降低,简化了含铌矿的矿物组成,利于铌矿物进一步分离富集;在1.4 T磁感应强度条件下,强磁选精矿铌品位由原矿的0.17%提高至0.219%,强磁选尾矿中主要含铌矿物为烧绿石,铌矿物组成简单。研究结果可为改进铌矿物磁选分离工艺、提高后续铌矿物浮选效果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鄂博矿 含铌矿物 分质分选 工艺矿物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铀废液中沥青铀矿的形成条件与产物 被引量:3
4
作者 崔春龙 李强 +4 位作者 张东 王晓丽 吴涛 张玲 易发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2-128,共7页
除用于找矿目的进行的(天然与合成)沥青铀矿形成条件研究外,用于含铀废液处理的沥青铀矿形成的研究还未见报道。作者从含铀废液处理的需要出发,借鉴了沥青铀矿形成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低温物理化学条件下类硝酸铀酰溶液的废液体系中沥... 除用于找矿目的进行的(天然与合成)沥青铀矿形成条件研究外,用于含铀废液处理的沥青铀矿形成的研究还未见报道。作者从含铀废液处理的需要出发,借鉴了沥青铀矿形成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低温物理化学条件下类硝酸铀酰溶液的废液体系中沥青铀矿的形成及其产物的特点,为含铀废液的处理提供新的思路。实验表明:在硝酸铀酰溶液(代替含铀废液)体系中,酸性、还原条件下有利于沥青铀矿的形成;在较低温度下,只有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形成沥青铀矿;在较高温度下,在酸性、弱碱性条件下也可以形成沥青铀矿。温度越高,Eh值越低,沥青铀矿形成的速率越快。形成的沥青铀矿的主要化学成分是UO2、UO3,晶胞参数在0.540 6~0.543 9nm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其沥青铀矿中的铀含量越高、结晶度越好、晶胞参数越大。形成的沥青铀矿集合体多以球粒状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铀废液 沥青铀矿 物化条件 矿物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铅稳定同位素的多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源解析新思路——以西南地区某矿区农田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刘炜 程敏 +2 位作者 邓渠成 侯仁杰 侯德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32-1040,共9页
本文以我国西南某矿区典型多金属复合污染农田土壤为例,基于铅(Pb)稳定同位素分析,结合矿物学分析,对土壤Pb来源进行定量解析,并针对其他重金属来源进行外推。同位素源解析结果表明,人为源对于土壤重金属的贡献率高达61%~89%,矿渣浸沥... 本文以我国西南某矿区典型多金属复合污染农田土壤为例,基于铅(Pb)稳定同位素分析,结合矿物学分析,对土壤Pb来源进行定量解析,并针对其他重金属来源进行外推。同位素源解析结果表明,人为源对于土壤重金属的贡献率高达61%~89%,矿渣浸沥与矿区道路扬尘为主要的污染途径。矿物学分析能够辅助印证Pb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污染源信号重叠造成的源解析困难。通过相关分析,可以将Pb同位素源解析的结果合理外推,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他重金属元素的来源。本文提出的源解析新思路能够高效、准确地解析多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尤其适用于我国土壤多金属复合污染集中连片存在、成因复杂的现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源解析 同位素 矿物学分析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果(金)曼甘塔尾矿中金赋存状态及综合回收技术 被引量:3
6
作者 肖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557-3562,共6页
曼甘塔尾矿位于刚果(金)Mai-Ndombe地区,该尾矿平均含Au 9.9×10-6,具有较高的综合回收价值。为确定合理经济的综合回收方案,开展曼甘塔尾矿中金赋存状态研究,研究使用偏光显微镜、物相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多种测试手段查明... 曼甘塔尾矿位于刚果(金)Mai-Ndombe地区,该尾矿平均含Au 9.9×10-6,具有较高的综合回收价值。为确定合理经济的综合回收方案,开展曼甘塔尾矿中金赋存状态研究,研究使用偏光显微镜、物相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多种测试手段查明了曼甘塔尾矿中含金矿物的种类、赋存状态及与其他矿物的连生关系,并通过粒度筛析结合镜下统计结果确定了曼甘塔尾矿中自然金的嵌布粒度和解离度。结果表明:曼甘塔尾矿中的金主要以自然金形态赋存,多呈不规则状、粒状包裹于褐铁矿等矿物中,且嵌布粒度细小,解离度较低。结合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确定了在入选磨矿细度-74μm占91%条件下,原矿筛分分级-螺旋溜槽重选的工艺流程,全流程在尾矿矿石含Au 9.9×10^-6条件下,重选获得总金精矿含Au 108.48×10^-6,Au回收率达到了67.34%,实现了曼甘塔尾矿有价金属的综合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 矿物学工艺分析 磨矿 解离度 重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emical, physical, thermal, textural and mineralogical studies of natural iron ores from Odisha and Chhattisgarh regions, India
7
作者 Anand Babu KOTTA Swapan Kumar KARAK Mithilesh KUMAR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2857-2870,共14页
The chemical,physical,thermal and texture properties of iron ore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of Odisha and Chhattisgarh regions,India,have been investigated to understand the compositional variations of Fe,Al2O3,SiO2,S an... The chemical,physical,thermal and texture properties of iron ore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of Odisha and Chhattisgarh regions,India,have been investigated to understand the compositional variations of Fe,Al2O3,SiO2,S and P.They were analyzed for its susceptibility to meet the industrial requirements,for various iron manufacture techniques.Chemic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iron ores is rich in hematite(>90wt%),poor in gangue(<4.09wt%SiO2and<3.8wt%Al2O3)and deleterious elements(P<0.065wt%and S<0.016wt%)in all these iron ores found to be low.XRD peaks reviled that the gangue is in the form of kaolinite and quartz,and same was observed i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spectroscopy in the range of914to1034cm–1.The iron ores were found to have excellent physical properties exemplify with tumbler index(82wt%–91wt%),abrasion index(1.27wt%–4.87wt%)and shatter index(0.87wt%–1.64wt%).FTIR and thermal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to assimilate the analysis interpolations.It was found that these iron ores exhibit three endothermic reactions,which are dehydration below447K with mass loss of0.13wt%to1.7wt%,dehydroxylation at525–609K with mass loss of1.09wt%–4.49wt%and decomposition of aluminosilicates at597–850K with mass loss of0.13wt%–1.15wt%.From this study,we can conclude that due to its excellent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these iron ores are suitable for BF and DRI oper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n ore chemical analysis mineralogy analysis thermal analysis textural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岩成因研究方法:回顾与展望
8
作者 甯濛 梁子珩 +3 位作者 冯滟杰 夏攀 沈冰 文华国 《沉积学报》 2025年第5期1814-1856,共43页
【意义】困扰几代地质学家的“白云岩问题”历久弥新,其成因机制不仅涉及沉积、成岩理论突破,更对碳酸盐岩油气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进展】传统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在白云岩成因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1)X射线衍射、阴极发... 【意义】困扰几代地质学家的“白云岩问题”历久弥新,其成因机制不仅涉及沉积、成岩理论突破,更对碳酸盐岩油气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进展】传统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在白云岩成因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1)X射线衍射、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的矿物表征技术,可有效获取白云石晶体结构、有序度及微区形貌特征;(2)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通过分子振动模式识别,实现白云石与方解石、高镁方解石的高精度鉴别,并检测矿物离子的微观结合形式;(3)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分析能够有效揭示成岩物质的来源特征,为判别成岩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提供关键地球化学证据;(4)碳氧同位素耦合分析可示踪流体混合过程并重建成岩古温度,锶同位素体系约束流体来源及演化路径;(5)热力学模型计算与沉积—成岩实验及数值模拟方法,为破解动力学障碍、反演白云石形成过程提供了多尺度研究方法。然而,传统技术手段难以精准解译白云岩形成过程的关键参数。近年来,新兴技术为白云岩成因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推动研究向微观、定量、动态过程解析转变:微区及原位分析技术(如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电子探针分析(EPMA))通过亚微米级空间分辨率(<10μm)突破了全岩分析的局限,实现了多期白云石化过程的精细刻画;镁同位素数值模拟定量约束白云岩形成过程的关键参数及镁离子来源;碳酸盐团簇同位素(δ_(47))与U-Pb定年技术的发展,为白云石形成过程的温度和时间提供定量约束。【结论与展望】未来白云岩成因研究中需持续关注:晶体微观结构定量分析技术、同位素示踪联用技术、原位、微区元素分析技术、大数据融合分析技术,构建涵盖矿物结构解析—元素地球化学示踪—同位素年代学标定的成因研究方法体系,通过多尺度技术协同、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模型驱动,共同推动白云岩成因研究范式的革新与理论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问题 矿物学分析方法 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原位测试技术 镁同位素 团簇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