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子探针测试方法及其在矿物微区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徐伟彪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9-252,共14页
离子探针能在单矿物颗粒内进行微区原位直接分析工作,主离子束斑大小可聚焦在5μm以内,可以检测到10-9级的微量元素,同位素分析的精度高达1‰,在地球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详细叙述了离子探针的工作原理以及微量元素成分和同位素组... 离子探针能在单矿物颗粒内进行微区原位直接分析工作,主离子束斑大小可聚焦在5μm以内,可以检测到10-9级的微量元素,同位素分析的精度高达1‰,在地球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详细叙述了离子探针的工作原理以及微量元素成分和同位素组成的测试方法,列举了其在天体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应用,总结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并首次公开发表离子探针微量元素测试技术研发工作中取得的一些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探针 矿物原位直接分析 天体化学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世代单矿物微量元素组成对山东微山稀土矿床成因的约束 被引量:5
2
作者 樊凯 张海东 +4 位作者 王辰 李振 刘建朝 邓聚庭 张婧雯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7-274,共18页
微山稀土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郯庐断裂西侧,为中国第三大碳酸岩型稀土矿床。微山稀土矿床碳酸岩脉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共识别出4类不同岩性的碳酸岩脉,并划分了4个岩性带。基于详细的岩相学研究,在含矿碳酸岩脉中识别出4个世代方解石、4个... 微山稀土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郯庐断裂西侧,为中国第三大碳酸岩型稀土矿床。微山稀土矿床碳酸岩脉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共识别出4类不同岩性的碳酸岩脉,并划分了4个岩性带。基于详细的岩相学研究,在含矿碳酸岩脉中识别出4个世代方解石、4个世代氟碳铈矿和3个世代萤石。单矿物原位微区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世代方解石(Cal-1)和磷灰石为岩浆成因,而第三世代方解石(Cal-3)为热液成因。矿物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萤石可分为岩浆成因(Tb/La值为0.005~0.043)及热液成因(Tb/La值为0.17~0.28)两类。磷灰石富F(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3.86%~5.82%)、贫Cl(<0.03%)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为碳酸盐-硅酸盐系列岩浆结晶作用的产物。磷灰石具有较高的Sr/Y、Th/U值,和极高的Sr含量((8615~19985)×10^(-6))、Ba含量((47~107)×10^(-6)),表明微山稀土矿床岩浆源区可能为富集岩石圈地幔,并受到了富稀土元素流体的改造。萤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该稀土矿床中的成矿热液源自碳酸岩熔体,且随着成矿流体的演化,成矿环境由还原环境逐步过渡为氧化环境。成矿流体富含F^(-)、SO_(4)^(2-),表明F^(-)、SO_(4)^(2-)是稀土元素高效迁移的主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矿床 碳酸岩 矿物原位微区分析 方解石 萤石 磷灰石 郯庐断裂 山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东段库曲锂辉石伟晶岩锡石研究及指示意义 被引量:13
3
作者 周起凤 秦克章 +6 位作者 刘宇超 何畅通 赵俊兴 李俊瑜 朱丽群 赵永能 张昕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3-449,共17页
锡石是花岗伟晶岩中重要的含锡矿物。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中多个花岗岩-伟晶岩系统均产出锡石。富锂伟晶岩中锡石的显微结构与化学组成及其对岩浆分异演化的指示意义尚不清楚,亟待开展相关研究。本文调查了喜马拉雅东段库曲岩体西侧产... 锡石是花岗伟晶岩中重要的含锡矿物。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中多个花岗岩-伟晶岩系统均产出锡石。富锂伟晶岩中锡石的显微结构与化学组成及其对岩浆分异演化的指示意义尚不清楚,亟待开展相关研究。本文调查了喜马拉雅东段库曲岩体西侧产出的多条含锂辉石伟晶岩脉,其规模不等,岩相分带简单,主要岩相带为锂辉石-石英-钠长石带或锂辉石-块体长石-石英-(白云母)带,也见钠质细晶岩。选取3处含锂辉石伟晶岩脉中的锡石开展阴极发光(CL)和原位微区分析测试(EPMA和LA-ICP-MS)研究。锡石的元素替代机制以2(Nb,Ta)^(5+)+Fe^(2+)→3Sn^(4+)和同价置换(Ti^(4+),Zr^(4+),Hf^(4+),U^(4+))→Sn^(4+)为主,部分锂辉石伟晶岩中的锡石出现Fe对Sn和Nb的置换。锡石呈现4种阴极发光特征(黑色、灰色、振荡环带以及白色):黑色区域具有明显高的Nb、Ta、Fe、Zr、U和Ga含量,相对高的Hf含量,以及较大的Ti含量变化范围;灰色区域和振荡环带区域的化学组成相近,振荡环带具有略高的Nb、Ta和Fe含量,相对低的U含量;白色区域具有相对低的Nb、Ta、Fe、Zr、U和Ga含量,以及略低的Hf含量。锡石阴极发光特征与化学组成密切相关,Zr、U、Ga、Hf含量与锡石阴极发光特征具有一定联系。锡石的阴极发光结构(CL结构)主要为均一结构和不均一结构(核-边正环带、补丁以及核-边反环带),包括黑色晶体、灰色晶体、振荡环带晶体,黑色核+振荡环带/灰色边及补丁、灰色核+振荡环带/灰色边及补丁、振荡环带/黑色区域+白色丝带状边/棉絮状补丁、以及振荡环带/灰色/黑色核+黑色边。锡石CL结构的演化序列自内向外表现为黑色核部/晶体→灰色或振荡环带区域/晶体→(白色/黑色区域),向亏损Nb、Ta、Fe、U、Ga,弱亏损Zr、Hf、Y、Ti元素,以及高Ta/(Nb+Ta)值和低Zr/Hf值的方向演化,晚期可出现Fe的富集。锡石的CL结构和化学组成对比发现:同一伟晶岩脉中的含锂辉石伟晶岩的分异演化程度低于锂辉石伟晶岩,共存矿物的结晶分异可能产生富Nb和富Ta两组锡石,不同含锂辉石伟晶岩脉在岩浆化学特征和演化过程具有明显差异。锡石CL结构与化学组成能够揭示锂辉石伟晶岩的化学特征与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石 矿物原位微区分析 库曲含锂辉石伟晶岩脉 喜马拉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