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矿床结构模型与某些类型金矿床定位预测 被引量:23
1
作者 蔡新平 张宝林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29-337,共9页
矿床结构模型是基于多种地质背景下,对以热液成因为主的金矿床的大量找矿实践工作经验的理论思考,是对矿床的4维构架和矿体在矿床3维结构框架内占位规律研究方法的归纳。其主要目的是更有效地开展隐伏矿床的定位预测,从实践和理论... 矿床结构模型是基于多种地质背景下,对以热液成因为主的金矿床的大量找矿实践工作经验的理论思考,是对矿床的4维构架和矿体在矿床3维结构框架内占位规律研究方法的归纳。其主要目的是更有效地开展隐伏矿床的定位预测,从实践和理论上建立起一种有序化、可操作的预测方法。指出隐伏金矿床的“定位预测”实质上是确定深部最有利的成矿、赋矿构造部位。合理采用多种预测方法是必需的,但最主要的方法是控矿构造分析。矿床结构模型研究的思想方法也适用于其它类型的矿床和区域成矿预测。以团结沟金矿为例,阐述了建立金矿床结构模型的基本思路和建立模型的操作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结构模型 隐伏金矿床 定位预测 矿床 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尔泰阿舍勒Cu-Zn矿床结构模型与成矿演化
2
作者 牛磊 王学海 +5 位作者 洪涛 李杭 肖辉 陈泽粟 康凯 徐兴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334-3352,共19页
阿舍勒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是中国最大、最具代表性的VMS型Cu-Zn矿床,但其结构模型仍缺乏系统的总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次研究进行了野外调查、探槽剖面观察、岩芯采样,基于观察到的大量钻孔剖面,本文对阿舍勒矿床进行了解... 阿舍勒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是中国最大、最具代表性的VMS型Cu-Zn矿床,但其结构模型仍缺乏系统的总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次研究进行了野外调查、探槽剖面观察、岩芯采样,基于观察到的大量钻孔剖面,本文对阿舍勒矿床进行了解剖,结果显示:(1)阿舍勒矿床矿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致密)块状矿石、条带状矿石、层状矿石、角砾状矿石、浸染状矿石和网脉状矿石,其中块状与层状矿石属于沉积相矿体,而网脉状、角砾状矿石与部分浸染状矿石属于通道相矿体。(2)I号矿床包含3个喷流系统,每个喷流系统都由沉积相与通道相组成。其中位于13线以北的矿体I-2主要为沉积相的块状矿体,矿体上部的网脉状矿化蚀变带铜锌含量低、并被后期侵位的英安斑岩穿切;主矿体I-1由2个较大的通道共同补给。(3)矿床喷流成矿具多阶段与叠置成矿特征,晚期成矿作用交代早期矿体,矿床顶部的铜锌矿层为后期富集交代而成。通道蚀变分带明显,中心为硅化带与绿泥石化带,两侧为绢云母化带;通道相脉体也表现出垂向的变化特征,从深部向层状矿体依次为稀疏浸染的微脉带、稀疏浸染的细脉带、中等浸染的粗脉带、稠密浸染的黄铁矿脉及块状黄铁矿。矿床侧向远端发育重晶石与含铁碧玉岩。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阿舍勒Cu-Zn矿床结构模型,探讨了阿舍勒矿床的成矿演化模型,指出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史,包括(多期多阶段的)喷流沉积期、变质热液叠加期、剪切变形期和表生氧化期,并在矿床形成后遭受了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等后期的各种地质作用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舍勒 块状硫化物矿床 矿床结构模型 成矿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老厂矿床线-环结构模式拟建及成矿预测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瑞雪 高建国 杨世瑜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7年第3期51-55,I0007,共6页
根据矿床遥感地质理论,解译分析老厂矿床线、环构造及蚀变信息,并结合地质、物化探信息,拟建老厂矿床线-环结构模式。在区域性北西向线性构造带遥感地质背景下,南北轴向南老环和东西轴向透镜体系列叠加形成老厂环-环横叠式结构,二者分... 根据矿床遥感地质理论,解译分析老厂矿床线、环构造及蚀变信息,并结合地质、物化探信息,拟建老厂矿床线-环结构模式。在区域性北西向线性构造带遥感地质背景下,南北轴向南老环和东西轴向透镜体系列叠加形成老厂环-环横叠式结构,二者分别反映华力西期火山洼地和燕山-喜山期隐伏中酸性岩体,其叠加地段是有利成矿部位。影像上受北北西向线性构造控制的色调异常斑块显示了近矿围岩蚀变的范围,并据此模式进行成矿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构造 环形构造 矿床线-环结构模式 老厂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毕家山多金属矿床四维结构模型的初步研究
4
作者 武占祖 谢洪春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9-42,共4页
毕家山多金属矿床关键性地质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铅锌矿具有显著的层控特征,它们常产于某些特定的地层层位,与一定的岩性组合和沉积类型有关。但具工业意义的矿体产出受东西向和北东东向构造控制,北东东向构造为富矿的主导控矿构造... 毕家山多金属矿床关键性地质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铅锌矿具有显著的层控特征,它们常产于某些特定的地层层位,与一定的岩性组合和沉积类型有关。但具工业意义的矿体产出受东西向和北东东向构造控制,北东东向构造为富矿的主导控矿构造。较大而富的矿体往往赋存于受北东东向断裂活动而形成牵褶曲核部以及层间滑移带中,而最有利的成矿部位则是两种构造成分相复合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家山 矿床四维结构模型 铅锌矿石 铅锌铜矿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床火山喷流沉积成因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峰 张富良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8,共4页
大平掌矿床由上部层状块状硫化物矿体和下部细脉浸染状矿体组成 ,双层结构清楚。块状矿体中发育典型的草莓状和鲕状硫化物。成矿地质背景和矿石中的金属元素及REE配分形式、S同位素组成、流体包裹体特征等均与黑矿型矿床及现代海底热液... 大平掌矿床由上部层状块状硫化物矿体和下部细脉浸染状矿体组成 ,双层结构清楚。块状矿体中发育典型的草莓状和鲕状硫化物。成矿地质背景和矿石中的金属元素及REE配分形式、S同位素组成、流体包裹体特征等均与黑矿型矿床及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区硫化物矿床相似。矿床属典型的火山喷流沉积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流沉积型矿床 矿床结构 成因 铜多金属矿床 成矿地质 金属元素 流体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麻栗坡祖母绿矿床地质特征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6
作者 张世涛 冯明刚 +2 位作者 胡荣荣 杜晨 张亚辉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919-920,共2页
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矿床发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目前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唯一一个具有开发前景的祖母绿矿床,因其矿床类型独特,宝石质地优良,1996年被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宋瑞祥命名为"中国祖母绿"。由于此种类型的矿床十分稀少,... 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矿床发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目前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唯一一个具有开发前景的祖母绿矿床,因其矿床类型独特,宝石质地优良,1996年被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宋瑞祥命名为"中国祖母绿"。由于此种类型的矿床十分稀少,加之矿石的珍贵,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地质遗迹。但是,由于该矿床发现较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祖母绿 祖母绿矿床 麻栗坡 地质遗迹 矿床类型 矿床结构 地质矿产部 矿区 可持续利用 有效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水竹岭铜-铁-金-硫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7
作者 李红阳 冯景志 +4 位作者 王金芳 侯增谦 杨竹森 王聪颖 陈文韬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0-75,共6页
水竹岭铜-铁-金-硫矿床发育上部层状矿体和下部脉状矿体。上部层状矿石重晶石δ34S值为+19.9‰。上部层状矿石黄铁矿δ34S值为+0.9~+5.8‰,下部脉状矿石黄铁矿δ34S值为+3.2~+6.4‰。下部脉状矿体中方解石的δ18O值为+13.3‰,δ13C值... 水竹岭铜-铁-金-硫矿床发育上部层状矿体和下部脉状矿体。上部层状矿石重晶石δ34S值为+19.9‰。上部层状矿石黄铁矿δ34S值为+0.9~+5.8‰,下部脉状矿石黄铁矿δ34S值为+3.2~+6.4‰。下部脉状矿体中方解石的δ18O值为+13.3‰,δ13C值为1.2‰,上部层状矿石白云石的δ18O值为+14.1‰,δ13C值为2.2‰。下部脉状矿石和矿化岩石中黄铁矿的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平均值分别为18.2241、15.5245和38.2289;上部层状矿石中黄铁矿的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平均值分别为18.0692、15.5020和38.1232。从下部脉状矿石到上部层状矿石,黄铁矿的δ34S值、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平均值逐渐降低,δ18O值和δ13C值等逐渐增高。地质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水竹岭铜-铁-金-硫矿床为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因,揭示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的二元结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铁-金-硫矿床二元结构 同位素地球化学安徽水竹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