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疏松砂岩油藏不稳定注水机理研究及矿场实践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学忠 曾流芳 +2 位作者 谷建伟 姚军 沈国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9-63,共5页
孤东油田1996年开展了单井单层单向、单井多层单向、多井多层单向三类井组进行了不稳定注水试验,见到初步效果。1999年运用物理模型、数值模拟、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方法开展了不稳定注水机理研究,研究了油层非均质性、岩石润湿性、毛管... 孤东油田1996年开展了单井单层单向、单井多层单向、多井多层单向三类井组进行了不稳定注水试验,见到初步效果。1999年运用物理模型、数值模拟、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方法开展了不稳定注水机理研究,研究了油层非均质性、岩石润湿性、毛管力、原油物性、开发井网、不稳定注水时机、压力保持状况、注水强度、注水周期等因素的影响,表明孤东油田油藏适合开展不稳定注水,并确定了有关技术界限。在具体不稳定注水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由于考虑的因素很多,采用正交法和模糊决策法优化参数设计。2001年以来在孤东七区西63+4等5个区块进行了整体不稳定注水,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注水 机理研究 矿场实践 疏松砂岩油藏 孤东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动凝胶调驱提高石油采收率机理及矿场实践 被引量:12
2
作者 吴行才 王洪光 +1 位作者 李凤霞 曾庆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9-83,75,共6页
针对蒙古林严重非均质层状普通稠油油藏,在各种物理模型上研究了可动凝胶的调驱作用。实验用原油38℃密度0.8878 g/cm^3,黏度255.4 mPa.s。可动凝胶由800 mg/L聚合物(北京恒聚EORPAM-4)和17.8 mg/L羧酸铬乳液在清水中配成。并联双管... 针对蒙古林严重非均质层状普通稠油油藏,在各种物理模型上研究了可动凝胶的调驱作用。实验用原油38℃密度0.8878 g/cm^3,黏度255.4 mPa.s。可动凝胶由800 mg/L聚合物(北京恒聚EORPAM-4)和17.8 mg/L羧酸铬乳液在清水中配成。并联双管模型水驱至含水98%后注入0.2 PV可动凝胶,再水驱时高渗管(2.58μm2)产液量大幅下降,采出程度有所增大,低渗管(0.151μm^2)产液量和采出程度大幅上升。在仿真微观模型上观测到了可动凝胶堵塞大孔道,扩大波及范围,残余油向出口富集等现象。在直径5 cm、长87.21 cm、水测渗透率0.639μm^2的长填砂管中,注入0.3 PV可动凝胶及后续注水初期注入压力迅速升高,此后缓慢下降并稳定在较高水平,原油采收率提高6.6%。从2002年开始到2008年6月,在蒙古林油田先后开展了可动凝胶调驱先导试验、扩大试验、Ⅰ区推广、工业推广,预计提高采收率4.18%-5.14%。讨论了可动凝胶的生产特征:注入压力上升,转注水后趋于稳定;堵塞大孔道;注采剖面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动凝胶 聚合物/铬凝胶 调驱 物理模拟 作用机理 矿场实践 蒙古林油田 普通稠油油藏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油田水平井开发模式矿场实践 被引量:10
3
作者 石立华 程时清 +5 位作者 常毓文 张川希 王仙仙 石彬 冯晓伟 薛颖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9-72,共4页
延长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和渭北隆起带,油层埋藏浅、地层能量不足,储层微观孔喉配置多样,非均质性极强,油水关系复杂,特低-超低渗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85%,开发难度大,平均单井日产油仅为0.4t,常规直井无法有效动用,复杂的油藏... 延长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和渭北隆起带,油层埋藏浅、地层能量不足,储层微观孔喉配置多样,非均质性极强,油水关系复杂,特低-超低渗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85%,开发难度大,平均单井日产油仅为0.4t,常规直井无法有效动用,复杂的油藏地质与地面条件决定了要提高油田产量与单井产能,必须采用水平井开发.针对不同类型油藏水平井开发特点,采用浅层水平井弓型轨迹控制技术,边底水差异控水绕锥技术及致密油交错缝网压裂技术,矿场实践表明,水平井开发效果显著,水平井产量是同期常规油井产量的5倍左右,且同期递减率低于常规井,大幅度提高了储量动用程度,实现了难采储量的有效开发,对国内外同类油藏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开发模式 矿场实践 延长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难采储层工业化试采矿场实践——以陆丰凹陷LFC13-1油田α层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邹信波 杨云 +4 位作者 许庆华 魏丛达 李彦平 田立强 段铮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6-169,174,共5页
制约LFC13-1油田α层开发的主要因素是储层渗透率低、天然产能低、过去的采油工艺及开发过程中水动力场不平衡等。2006年开始对α层进行工业化试采,并通过多种尝试最终取得了成功。文中总结了α层工业化试采矿场实践中的认识与经验:①... 制约LFC13-1油田α层开发的主要因素是储层渗透率低、天然产能低、过去的采油工艺及开发过程中水动力场不平衡等。2006年开始对α层进行工业化试采,并通过多种尝试最终取得了成功。文中总结了α层工业化试采矿场实践中的认识与经验:①通过转变开采方式和井型,提高了α层产能;②逐步上提完井层位,充分利用底水能量,变底水驱为类边水驱,增大了α层的波及效率;③利用"海恩斯跳跃"增进原油从α层远井地带向近井地带的渗流;④"过流产层"保障了规模动用α层的经济效益;⑤试采井泵型由少级数、低扬程、大排量向多级数、高扬程、小排量转变,提高了泵效,有效克服了启动压力的影响。α层初步整体动用方案预测结果显示经济效益显著。α层工业化试采实践对本海域同类难采储层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难采储层 工业化试采 矿场实践 “海恩斯跳跃” “过流产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油田低温低渗油藏空气泡沫驱矿场实践 被引量:17
5
作者 姚振杰 江绍静 +2 位作者 高瑞民 王伟 杨红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1期108-112,共5页
延长油田T区块油藏具有低温低渗的特点,注水井和油井大多经过重复压裂,水驱开发过程中存在沿裂缝或优势通道水窜的问题,进而导致注水开发效果差。针对T区块水驱开发存在的问题,结合空气泡沫驱油的优势,2007年开始实施空气泡沫驱矿场试验... 延长油田T区块油藏具有低温低渗的特点,注水井和油井大多经过重复压裂,水驱开发过程中存在沿裂缝或优势通道水窜的问题,进而导致注水开发效果差。针对T区块水驱开发存在的问题,结合空气泡沫驱油的优势,2007年开始实施空气泡沫驱矿场试验,探索低温低渗油藏空气泡沫驱可行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鉴于前期试验效果,研究区于2011年后陆续扩大空气泡沫驱矿场应用规模。目前,经过多年的空气泡沫驱矿场实践,延长油田低温低渗油藏空气泡沫驱见到了较好的效果,并形成了完整的配套工艺技术及安全保障措施。矿场应用表明:约有70%的单井见效,区块单井月均产油增加了2.2 t、综合含水降低了25个百分点,提高阶段采出程度达1.21%,延长油田低温低渗油藏空气泡沫驱见到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 低温 空气泡沫驱 防窜 矿场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相沉积油藏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技术进展及规模化应用发展方向
6
作者 吕伟峰 张海龙 +9 位作者 周体尧 高明 张德平 杨永智 张可 俞宏伟 姬泽敏 吕文峰 李忠诚 桑国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9-972,共14页
基于中国陆相沉积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与CO_(2)长期封存的技术需求,系统梳理近年来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进展及实践认识,针对CO_(2)驱油与埋存向已开发老油田规模化推广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需求与挑战,分析未来发展方向。先导试... 基于中国陆相沉积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与CO_(2)长期封存的技术需求,系统梳理近年来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进展及实践认识,针对CO_(2)驱油与埋存向已开发老油田规模化推广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需求与挑战,分析未来发展方向。先导试验阶段(2006—2019年)经过持续发展完善和应用实践,形成了第1代陆相沉积油藏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体系;工业化发展阶段(2020年开始)在限域相态、油藏埋存机理、油藏工程、波及调控、工程工艺、封存监测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认识,第2代CO_(2)驱油与埋存理论技术趋于完善,支撑CO_(2)捕集、利用与埋存(CCUS)示范工程见效。为了破解CO_(2)驱油与埋存中混相程度低、气窜防控难、工艺要求高、应用场景少、协同难度大等关键技术问题,支撑CCUS实现规模化应用,需要持续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打造促混转混、综合调控扩大波及、全流程工程工艺技术及装备、长期安全封存和监测、驱油封存协同优化调控等第3代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沉积油藏 COO_(2)驱油与埋存 提高采收率 技术进展 矿场实践 技术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提高难采稠油采收率机理与技术实践 被引量:5
7
作者 束青林 胡婧 +4 位作者 林军章 郑昕 孙刚正 丁明山 陈子慧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6-82,共7页
胜利油区大部分稠油油藏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急需转变开发方式。微生物采油技术利用微生物菌体及其生长代谢活动在油藏原位作用原油及储层,针对性解决多轮次热采、低效水驱、深层稠油及敏感稠油等难采稠油油藏开发难题。近5 a在胜... 胜利油区大部分稠油油藏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急需转变开发方式。微生物采油技术利用微生物菌体及其生长代谢活动在油藏原位作用原油及储层,针对性解决多轮次热采、低效水驱、深层稠油及敏感稠油等难采稠油油藏开发难题。近5 a在胜利油区针对难采稠油油藏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开展攻关研究,揭示了微生物乳化嗜烃降黏、生物多糖增黏调驱、生物产气助驱、界面改性减阻及改性矿物防膨等5大微生物采油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稠油油藏微生物群落基因定量解析、原位嗜烃类驱油功能菌高效激活、生物特征预测生产动态变化及生物场动态调控4项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在胜利油区15个低效稠油油藏区块开展现场应用,均取得明显降水增油效果,已提高采收率3%以上。该技术在难采稠油油藏的成功推广证实微生物采油技术在稠油转换开发方式上的巨大应用潜力,是老油田转换开发方式、提质增效的革命性技术,推广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采稠油 “益生菌”微生物 提高采收率 机理与技术 矿场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稠油油藏水驱后火驱油藏工程设计及先导试验
8
作者 李玉英 陈洪 +3 位作者 曾庆桥 周贤 张明龙 杜建德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25,共7页
针对火驱技术应用于水驱开发后期普通稠油油藏适应性不明确的问题,结合油藏地质开发参数,利用室内一维物理模拟装置,研究了普通稠油水驱开发后期火驱技术可行性。研究表明:低黏普通稠油原油性质好,含水饱和度为70%的条件下在280℃即可点... 针对火驱技术应用于水驱开发后期普通稠油油藏适应性不明确的问题,结合油藏地质开发参数,利用室内一维物理模拟装置,研究了普通稠油水驱开发后期火驱技术可行性。研究表明:低黏普通稠油原油性质好,含水饱和度为70%的条件下在280℃即可点燃,油墙推进持续性好,具备火驱技术实施可行性。运用数值模拟手段,确定先导试验采用150 m井距的反七点面积井网,最佳注气强度为2000 m^(3)/(d·m),研究成果应用于蒙古林砾岩油藏火驱矿场试验中,点火后见效明显,日产油由实施前的16.7 t上升至62.2 t,增幅达272.5%,综合含水率由90.3%下降至59.7%。因此,火驱技术可作为普通稠油油藏水驱开发后期大幅提高采收率接替技术。该研究成果可为双高普通稠油油藏转变开发方式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稠油 水驱 火驱可行性 方案设计 矿场实践 蒙古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的内涵、技术方法及前景展望
9
作者 蔡珺君 张连进 +3 位作者 张飞 徐睿 周芳芳 田野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共16页
中国碳酸盐岩气藏面临提高采收率的战略性形势,目前国内外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尚未建立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技术体系。总结了中国近70年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的理论研究和矿场实践,从“道、略、术、行”4个层面总结了5类研究范式。围... 中国碳酸盐岩气藏面临提高采收率的战略性形势,目前国内外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尚未建立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技术体系。总结了中国近70年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的理论研究和矿场实践,从“道、略、术、行”4个层面总结了5类研究范式。围绕气藏提高采收率的内涵,基于工程哲学视角建立了气藏采收率的计算方法,详细论述了评价气藏采收率的技术方法及关键问题。对比气藏提高采收率的内涵、技术方法和5类典型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实践现状,在提高气藏采收率评价的系统性、不同策略提高气藏采收率的定量化评价、不同策略提高气藏采收率的可对比性3个方面提出了研究建议,以期促进中国碳酸盐岩气藏提高采收率的理念和理论技术进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气藏 提高采收率 定量化评价 可对比性 矿场实践 研究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双高”阶段低效井综合治理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欣然 王艳霞 +2 位作者 王晓超 邓景夫 李红英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4,共10页
X油田是渤海典型的化学驱结束后续水驱油田,目前处于高含水及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为解决开发生产过程中低产低效井逐渐增多且治理难度逐渐增加的问题,对油田储层沉积微相、地层物性参数、剩余油挖潜历程、开发方式转变、注采井网... X油田是渤海典型的化学驱结束后续水驱油田,目前处于高含水及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为解决开发生产过程中低产低效井逐渐增多且治理难度逐渐增加的问题,对油田储层沉积微相、地层物性参数、剩余油挖潜历程、开发方式转变、注采井网调整、增产措施影响等因素开展研究,分析低效井成因主要包括储层条件导致含水突升、井网不完善导致能量下降、过筛管压裂后采油井出砂等。针对不同成因低效井开展了分类治理研究,提出了区域流场调整、分层系开发、防砂筛管补贴等治理措施。20202021年矿场实践表明,对X油田12口低效井实施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单井平均高峰日增油达18 m^(3),预测治理有效期内将累增油21×10^(4)m^(3),该油田的低效井治理技术使油藏生产能力得到有效释放,为同类海上油田低效井治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高”阶段 低效井 成因分析 分类治理 矿场实践 海上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风化壳储层典型单元注水方式优化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扬 彭小龙 +2 位作者 谭聪 荣元帅 李小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1-85,共5页
风化壳古岩溶作用形成的缝洞型油藏是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的主要储层类型,其由于缝洞发育,非均质性极强。目前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部分缝洞单元注水效果变差。为强化注水效果,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塔河某油藏典型生产单元的最佳注水方式... 风化壳古岩溶作用形成的缝洞型油藏是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的主要储层类型,其由于缝洞发育,非均质性极强。目前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部分缝洞单元注水效果变差。为强化注水效果,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塔河某油藏典型生产单元的最佳注水方式组合。根据注水见效期、稳定期以及调整期的含水率特点,通过对注水方式的组合优化模拟,论证了最佳注水组合的模式及注采参数。模拟结果显示,最佳注水组合为先温和持续注水,后周期注水,最终转为脉冲注水的模式。基于该油藏参数,三种注水方式的参数的优化结果为持续注水强度200 m3/d,常规周期注水采用长注短停注60 d停15 d的方式,脉冲注水为(100~200)m3/d间隔30 d的方式间歇注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 典型单元 注水方式 数值模拟 矿场实践 注水方式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实验技术
12
作者 肖传敏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辽河油田研究院采收率实验室成立于1990年,主要承担辽河油田聚合物驱、二元驱、深部调驱、纳米驱等开发方式的驱油机理、配方研制、驱油方案设计、跟踪调控研究,以及提高采收率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和矿场实践,是集团公司纳米化学重点实... 辽河油田研究院采收率实验室成立于1990年,主要承担辽河油田聚合物驱、二元驱、深部调驱、纳米驱等开发方式的驱油机理、配方研制、驱油方案设计、跟踪调控研究,以及提高采收率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和矿场实践,是集团公司纳米化学重点实验室辽河分实验室、辽宁省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驱油机理 化学驱 开发方式 深部调驱 二元驱 技术创新中心 矿场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