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树在不同类型矿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探讨
1
作者 罗维胜 端伟彬 +1 位作者 吕飞 隋艳利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3期52-55,共4页
[目的]为构树作为矿区恢复优良树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矿区植被恢复中的主要造林树种构树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其在不同类型矿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情况。[结果]构树在石矿区成活率达98%以上,且在整个生长季生长状况良好。植株体内... [目的]为构树作为矿区恢复优良树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矿区植被恢复中的主要造林树种构树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其在不同类型矿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情况。[结果]构树在石矿区成活率达98%以上,且在整个生长季生长状况良好。植株体内的丙二醛含量、细胞质膜透性及根系活力在铜矿区和石矿区之间有很大差异,铜矿区构树受伤害的程度要远远大于石矿区。铜可以在构树体内大量富集,且富集量根>茎>叶。和铜矿区相比,构树更适宜在石矿区生长。[结论]研究结果为矿区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植被恢复 构树 生态修复 评价指标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矿区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军红 徐义萍 《南方农业》 2019年第7期22-25,共4页
为研究渝西废弃矿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四种林地类型,设置标准样地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绿阔叶林地土壤毛管孔隙度显著低于楠竹林和灌木林,常绿... 为研究渝西废弃矿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四种林地类型,设置标准样地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绿阔叶林地土壤毛管孔隙度显著低于楠竹林和灌木林,常绿阔叶林总孔隙度显著低于楠竹林和灌木林;四种林分类型土壤分形维数为2.53~2.61,表现为楠竹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土壤分形维数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与非毛管孔隙度呈负相关关系,与0.001~0.005 mm、<0.001 mm土壤颗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0.25~1.00 mm粒径土壤颗粒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废弃矿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性质存在不可忽略的影响,在植被恢复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植被的成活情况,还要考虑植被对土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植被恢复 土壤性质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太堡矿区复垦地植被恢复过程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99
3
作者 郭逍宇 张金屯 +2 位作者 宫辉力 张桂莲 董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63-770,共8页
植被生态系统的重建是矿区复垦地恢复的主要环节之一。通过群落调查和实验分析,采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结合DCCA排序、多元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研究了平朔安太堡矿区复垦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多样性的变化。群落多样... 植被生态系统的重建是矿区复垦地恢复的主要环节之一。通过群落调查和实验分析,采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结合DCCA排序、多元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研究了平朔安太堡矿区复垦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多样性的变化。群落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直接种植植被演替后期的植物种大大加速了原始植被演替进程;(2 )多样的人工配置群落比单一的人工配置群落更能促进群落向正向演替的方向发展;(3)能够适应矿区特殊生境的植被配置方式在恢复进程中与自然植被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只持续发生植被恢复的前3a,3a之后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植被的演替表现出趋同性;(4)森林群落是较灌丛群落更适合安太堡矿区特殊生境的植被配置方式,其中刺槐和油松的混交效果较好。物种多样性的分析表明:(1)多样性偏高的群落与有机质和时间联系较为紧密,而多样性偏低的群落则与锰的联系较为紧密;(2 )制约矿区物种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和演替时间;(3)锌对各多样性指数都有一定的影响(4)有机质、时间与丰富度指数相关显著;(5 )海拔与综合多样性指数相关显著;(6 )铜对均匀度指数的影响较大。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1)多元线性回归的灵敏度比相关分析高;(2 ) DCCA可以作为对定量分析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太堡矿区复垦地植被恢复 多样性 DCCA 多元线性回归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高寒草甸采矿活动及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卫雄 孙其河 +4 位作者 余志峰 穆秋月 王玉功 吴正国 刘金荣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2期266-272,共7页
研究植被恢复对矿区土壤和生态环境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青藏高原基于采矿背景的生态恢复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甘南高寒草甸采金矿区为研究对象,探究采矿及植被恢复(草本植物恢复和木本植物恢复)5年后土壤有机质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 研究植被恢复对矿区土壤和生态环境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青藏高原基于采矿背景的生态恢复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甘南高寒草甸采金矿区为研究对象,探究采矿及植被恢复(草本植物恢复和木本植物恢复)5年后土壤有机质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矿活动会使土壤有机质和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草本植物恢复5年后有机质和脲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但木本植物恢复对土壤有机质和酶活性影响均不显著(P<0.05),恢复样地和未恢复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酶活性均呈正相关关系,恢复样地土壤有机质和酶活性在垂直分布上(0-10 cm和10-30 cm)没有显著差异(P>0.05)。该地区植被恢复前期以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为建群种的草地群落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输入要高于以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为建群种的林地群落,更能快速提高土壤质量,以木本植物恢复时应搭配凋落物输入量大且易分解的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植被恢复 土壤有机质 土壤酶 土壤剖面 高寒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格尔旗矿区不同植物叶片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陈红武 杨晨旭 汤利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14,共6页
以不同恢复年限下煤矿复垦区3种共有植物油松、沙棘、苜蓿的叶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研究,探讨退化生态系统植物内稳性、植物养分状况及不同植物与氮磷限制率的关系,以期为该复垦区植物的选择及... 以不同恢复年限下煤矿复垦区3种共有植物油松、沙棘、苜蓿的叶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研究,探讨退化生态系统植物内稳性、植物养分状况及不同植物与氮磷限制率的关系,以期为该复垦区植物的选择及复垦效果评价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与参考。结果表明:矿区植物叶片碳、氮、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88.33,24.87,1.39g/kg,三种植物叶片碳含量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均有所增加,其中油松叶片碳含量显著高于沙棘和苜蓿叶片碳含量(p<0.05),沙棘和苜蓿叶片氮含量显著高于油松叶片氮含量(p<0.05);矿区植物叶片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26.76,374.72,18.32,在生活型方面三种植物叶片N∶P大小表现为灌木>草本>乔木,油松生长受到氮元素的限制,沙棘和苜蓿生长受到磷元素的限制;植物叶片氮含量与磷含量、C∶N,C∶P和N∶P呈极显著相关(p<0.01)。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准格尔旗矿区碳、氮、磷元素在不同植物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与机制,对指导矿区植被恢复中树种选择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矿区植被恢复 叶片 复垦年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利煤矿复垦区植物叶片和枯落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赵俊峰 肖礼 +3 位作者 安韶山 方瑛 马任甜 黄懿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036-3045,共10页
为了明确煤矿复垦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以及不同物种的合理配置,以内蒙古永利露天煤矿复垦区不同植物群落叶片和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碳(C)、氮(N)、磷(P)、钾(K)含量(质量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研究,探讨煤矿复垦区植物养分状... 为了明确煤矿复垦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以及不同物种的合理配置,以内蒙古永利露天煤矿复垦区不同植物群落叶片和枯落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碳(C)、氮(N)、磷(P)、钾(K)含量(质量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研究,探讨煤矿复垦区植物养分状况及限制因子,同时研究叶片和枯落物之间的养分循环状况。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类型叶片C含量变化较大,表现为乔木(侧柏537.96 g/kg)最大,草本(沙打旺423.73 g/kg)最小;N、P、K含量变化较小。枯落物中沙棘C含量(417.84 g/kg)显著高于沙打旺、柠条;N、P含量差异显著,氮含量表现为沙打旺(20.30 g/kg)最大,柠条最小,磷含量表现为沙打旺(1.57 g/kg)最大,沙棘最小;沙打旺K含量(6.31 g/kg)显著高于沙棘、柠条。叶片C、N、P、K含量高于枯落物。N、P、K的回收率分别为5.17%—50.16%、4.19%—6.41%、11.27%—23.24%,其中P回流率表现为沙打旺(6.41%)最大,柠条最小;K回流率表现为沙棘(23.24%)最大,柠条最小。(2)灌木、草本植物N/P>16,乔木类N/P<14,灌木类、草本类生长受制于P,乔木类生长受制于N。结合土壤C、N、P含量,建议在植被恢复初期种植豆科等先锋植物,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再逐步种植灌木、乔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植被恢复 养分循环 叶片 枯落物 生态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S”技术的灰岩矿开采对森林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智长贵 韩爱惠 +3 位作者 党永峰 陈新云 孟庆玲 安静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4-397,401,共5页
利用"3 S"技术,结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验证数据,从叶面粉尘厚度、植被指数、森林胸径生长量和森林健康4个方面分析了水泥灰岩矿开采对森林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灰岩矿开采对叶面粉尘厚度、植被指数、森林胸径生长量的影... 利用"3 S"技术,结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验证数据,从叶面粉尘厚度、植被指数、森林胸径生长量和森林健康4个方面分析了水泥灰岩矿开采对森林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灰岩矿开采对叶面粉尘厚度、植被指数、森林胸径生长量的影响是以矿界为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分布,由近及远影响逐渐降低;调查区内结果还表明,粉尘污染在一定层度上抑制森林的生长,但矿区周围森林健康的面积仍占80%以上,森林在矿区吸附粉尘的效能明显.因此,加强矿区森林植被恢复是净化矿区空气,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周边居民宜居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并可作为矿区植被恢复的初步依据.森林植被受矿区开采的具体影响范围和程度还不能严格地确定,需要进行长期宏观和微观的定位观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S 灰岩矿 森林 矿区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地区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晓辉 王晓明 朱德柱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7-58,共2页
通过对黑河地区水土流失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论述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提出了界河防护林、水库水源涵养林、坡地水土保持林及废旧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等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 ,为振兴地方经济 ,改善生态环境及制定区域性发展规划... 通过对黑河地区水土流失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论述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提出了界河防护林、水库水源涵养林、坡地水土保持林及废旧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等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 ,为振兴地方经济 ,改善生态环境及制定区域性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地区 林业生态工程 界河防护林 水库水源涵养林 坡地水土保持林 废旧矿区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