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鲁棒M估计协方差矩阵相位优化的DSInSAR矿区形变监测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曾祥凯 孙凤娜 +2 位作者 陈东兴 段文再 滕文龙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151,共10页
针对时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在矿区所处区域内耕地、裸地等自然地表地物上无法识别有效监测点信息,致使矿区地表形变信息不足及形变解译困难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鲁棒M估计协方差矩... 针对时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在矿区所处区域内耕地、裸地等自然地表地物上无法识别有效监测点信息,致使矿区地表形变信息不足及形变解译困难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鲁棒M估计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分解相位优化的DSInSAR技术,并基于34景Sentinel-1A影像获取了霄云煤矿2022年的地表时序形变。推导基于鲁棒M估计协方差矩阵估计公式,提高对样本异常值及异质像素的鲁棒性,开展基于鲁棒M估计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分解的相位优化处理,分析了上述优化模型与通用相位优化模型的相似性,最终通过对优化估计相位开展相位信息解译处理来获取最终的形变信息。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鲁棒M估计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分解相位优化的DSInSAR技术较常规SBAS技术及基于最大似然估计协方差矩阵的DSInSAR技术在监测点密度上分别提高了约11.4倍、0.2倍,且与水准数据对比具有最小的均方根误差,约22 mm;此外,霄云煤矿共包含三个主要形变场,其地表沉降的时序变化呈现出较显著的非线性趋势,煤矿内地表的视线向最大沉降量约418 mm。研究成果为矿区地表形变规律反演及矿区灾害防控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InSAR技术 鲁棒协方差矩阵 特征值分解 相位优化 矿区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结合土地覆盖类型的自适应DS-InSAR方法监测矿区地表形变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志亮 曾琪明 杨立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5-276,共12页
针对传统时序InSAR技术在测量点选取过程中多采用全局单一阈值,在受时空失相干影响严重和短时间内形变梯度较大的矿区容易出现测量点稀疏且空间采样不足,因而无法获取矿区地面沉降完整信息的问题,以覆盖大同矿区的22景ALOS-1数据为例,... 针对传统时序InSAR技术在测量点选取过程中多采用全局单一阈值,在受时空失相干影响严重和短时间内形变梯度较大的矿区容易出现测量点稀疏且空间采样不足,因而无法获取矿区地面沉降完整信息的问题,以覆盖大同矿区的22景ALOS-1数据为例,利用结合土地覆盖类型的自适应DS-InSAR方法(ADSI-CLC)获取该区域长时间序列地表形变信息。ADSI-CLC方法形变测量结果的时空分布模式与StaMPS-SBAS方法具有相似性,且与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影像上的采矿设施保持良好的空间相关性。ADSI-CLC方法可以显著地提高测量点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密度,在研究区识别出的DS点数量约是StaMPS-SBAS方法的4倍。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在无形变和小形变区域吻合程度较高;在大形变区域,StaMPS-SBAS方法无法有效地获取形变结果,而ADSI-CLC方法由于测量点数量的增加,反演得到的形变测量结果基本上符合由采矿活动造成的漏斗状的空间分布特征,间接地验证了该方法在矿区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证明ADSI-CLC方法能够提供更详细的时空形变细节信息,更好地服务于矿区地表稳定性的监测和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I-CLC方法 分布式散射体 矿区形变监测 大同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稀疏相位解缠的矿区大梯度形变监测方法
3
作者 孙凤娜 曾祥凯 +3 位作者 卢晓光 李志 苏斐然 李世金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5-112,共8页
基于稳定点目标的时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是现阶段矿区广域高精度地表形变监测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矿区大梯度形变区域,InSAR稀疏相位解缠仍面临解缠精度低、可靠性差的难题,严重制... 基于稳定点目标的时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是现阶段矿区广域高精度地表形变监测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矿区大梯度形变区域,InSAR稀疏相位解缠仍面临解缠精度低、可靠性差的难题,严重制约了矿区地表形变监测精度,针对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稀疏相位解缠的矿区大梯度形变监测方法,并开展了口孜东矿区地表大梯度形变监测分析。该方法综合干涉相位复数稀疏特性,构建了基于vonKarman自协方差函数的Kriging稀疏干涉相位格网化插值策略,结合无迹卡尔曼滤波相位解缠技术,提出了基于Kriging插值的无迹卡尔曼滤波稀疏相位解缠方法,实现了口孜东矿区地表大梯度形变信息的精准解译。实验结果表明:提出方法可有效恢复矿区大梯度变化处的形变相位信息,较传统稀疏相位解缠方法具有更高的解缠精度及可靠性,且与相近时段水准数据对比仅存在约14 mm的均方根误差,具有相对最高的形变监测精度;此外,口孜东矿区内形变场范围近似沿140502工作面分布,36 d间隔内卫星雷达视线向最大沉降量高达135mm。研究成果为矿区大梯度地表形变的高精度监测提供了有效技术方案,可为矿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重要数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稀疏相位解缠 KRIGING插值 无迹卡尔曼滤波 矿区大梯度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分布式散射体时序InSAR技术在矿区形变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贾会会 张海清 +1 位作者 李克达 张小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2-213,共12页
为了对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张百湾镇周台子村铁矿区进行形变调查和监测,消除安全隐患,在时序CSInSAR(相干散射体InSAR)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48景Sentinel-1数据的DS-CSInSAR(融合分布式散射体和相干散射体InSAR)技术。该方法首先采用AD (A... 为了对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张百湾镇周台子村铁矿区进行形变调查和监测,消除安全隐患,在时序CSInSAR(相干散射体InSAR)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48景Sentinel-1数据的DS-CSInSAR(融合分布式散射体和相干散射体InSAR)技术。该方法首先采用AD (Anderson-Darling)检验对同质像素点进行识别,然后基于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分解算法对最优相位进行估计,最终通过时序形变解算得到铁矿区的地表形变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年平均形变速率范围为-34.50~24.50 mm/a;大部分矿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沉降,其中周台子村和路边附近矿区沉降量较大,窑岭沟矿区出现明显抬升现象,最大沉降量和最大抬升量分别达到了34.00和24.03 mm,其形变结果与当地4个GPS监测点结果一致。与CSInSAR技术相比,DS-CSInSAR技术极大提高了目标点的密度和干涉图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形变监测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分布式散射体 同质像素点 最优相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