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ite 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矿区修复研究态势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健明 蒋福祯 +2 位作者 卢素锦 祁凯斌 李正鹏 《青海农林科技》 2022年第4期32-39,共8页
为探究矿区修复领域的学术热点及研究趋势,通过检索CNKI和WOS数据库2000-2021年关于矿区修复文献,以检索的2335篇文献为数据源,利用Cite Space软件,从国家合作、关键词突现、关键词共现和研究历程时空聚类等方面分析矿区修复的研究热点... 为探究矿区修复领域的学术热点及研究趋势,通过检索CNKI和WOS数据库2000-2021年关于矿区修复文献,以检索的2335篇文献为数据源,利用Cite Space软件,从国家合作、关键词突现、关键词共现和研究历程时空聚类等方面分析矿区修复的研究热点态势、研究前沿及趋势。结果显示:研究热点包括生态修复、重金属、植物修复、土壤修复、修复技术等。该研究结果可为促进矿区修复的开展和改善矿区修复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修复 研究热点 研究趋势 文献综述 Cite 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MICP技术对矿区锰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
2
作者 许欣 李勃昔 +5 位作者 刘雪峰 皇晓刚 段耀庭 牛磊 王哲 郑春丽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39-1450,共12页
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矿区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特别是锰污染对土壤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技术(MICP)修复内蒙古某铁锰尾矿区周边农田污染土壤,探索了巴氏芽孢杆... 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矿区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特别是锰污染对土壤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技术(MICP)修复内蒙古某铁锰尾矿区周边农田污染土壤,探索了巴氏芽孢杆菌与助剂(生物炭)和成核剂(柠檬酸钠)的联合使用对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通过设置空白对照组(CK)、菌剂单独处理组(B)、菌剂+助剂组(B+A)、菌剂+成核剂组(B+N)多种处理组,评估不同修复方法对土壤pH值、容重、含水率、养分、有机质含量、酶活性以及锰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MICP技术显著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降低了土壤中锰的可交换态和浸出毒性,且强化处理组(B+A和B+N)比单一菌剂处理更有效。修复后,土壤中锰的碳酸盐结合态显著增加,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明显降低,作物生长得到显著促进。研究表明,MICP技术,尤其是通过添加外源助剂和成核剂的强化处理,能够有效修复矿区污染土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 矿区土壤修复 锰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以来中国矿区生态修复与再利用路径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孝伟 李晓东 +3 位作者 高云龙 殷国梅 刘欣超 常虹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58-64,共7页
矿区生态修复是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对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4—2024年中国知网文献数据,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系统梳理了矿区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并进行再利用路... 矿区生态修复是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对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4—2024年中国知网文献数据,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系统梳理了矿区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并进行再利用路径分析。结果显示,2014—2024年矿区生态修复领域文献发表量呈显著上升趋势,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植被恢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及智能监测技术等方面,在提升植被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创造经济价值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上修复成效显著,但修复的长期性和动态监测机制有待强化,跨学科融合研究仍存在不足,再利用模式仍以传统路径为主。建议今后应深化技术系统性整合与创新、加强跨学科合作、探索多元再利用路径、完善监测评估机制,并推动政策与技术支持,以促进矿区生态修复工作向更高效、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修复 研究进展 修复技术 修复成效 再利用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遥感生态指数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 被引量:3
4
作者 刘亚静 刘红健 +1 位作者 闫超群 马欣野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6-245,共10页
矿山露天开采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对矿区环境的动态监测是建设绿色矿山的重要部分。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特点,利用遥感技术提取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特征的主要生态环境因子,以迁安某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2年5期Landsat影像,集成绿... 矿山露天开采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对矿区环境的动态监测是建设绿色矿山的重要部分。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特点,利用遥感技术提取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特征的主要生态环境因子,以迁安某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2年5期Landsat影像,集成绿度、湿度、干度、热度4个指标分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改进遥感生态指数(Correction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CRSEI)反映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结果表明:CRSEI与指标分量的平均相关度高于分量之间的平均相关度,对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具有良好的表征效果。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经历了向差等级的转变,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工矿用地及城镇建设用地,呈交错分布特征,目前整体恢复到中等状态。5期CRSEI均值分别为0.53、0.39、0.46、0.47和0.66,2008年以后,呈增长变化趋势,修复效果显著,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在逐渐改善,环境水平空间差异性由2000年高低差异分布变为2022年中等均衡分布。动态监测结果显示,研究区22 a间生态变好区域占比(41.43%)大于生态变差区域(33.29%),矿区生态修复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应加大修复力度,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修复 主成分分析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市矿区生态修复治理方法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宗伦 《辽宁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62-64,共3页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矿区开采的规模不断扩大,严重破坏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和修复的重要一环,组织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能够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承载力,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容量。为使区域地表植被逐渐...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矿区开采的规模不断扩大,严重破坏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作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和修复的重要一环,组织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能够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承载力,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容量。为使区域地表植被逐渐恢复,修复受损山体,初步构建结构完整、功能完备、景观效益明显的废弃矿山生态防护林体系,减少次生地质灾害,促进资源永续利用,该文从种植设计、边坡治理等方向对矿区生态修复治理方法进行初步研究,为矿区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修复 土壤改良 封禁保护 种植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FM的太原西山矿山修复区生态地表区划与景观特征研究
6
作者 雷泽鑫 孔令飞 +2 位作者 章诗芳 高静 赵旭强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7-786,共10页
【目的】以景观视角为切入点,针对太原西山修复区,探讨其生态地表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景观特征,构建精细化生态地表区划方法,为区域生态保护与景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分类与多尺度分割技术... 【目的】以景观视角为切入点,针对太原西山修复区,探讨其生态地表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景观特征,构建精细化生态地表区划方法,为区域生态保护与景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分类与多尺度分割技术生成地理对象,并利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OFM)对其景观属性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半变异函数和块基比值确定特征尺度,筛选关键景观格局指数作为聚类输入变量,并对聚类结果进行调整以完成生态地表区划。【结果】研究区域被划分为6类生态地表类型:平原植被丰茂地表、构筑物及附属地表、居住地表、生态修复地表、道路及附属地表和山地植被地表。其中,平原植被丰茂地表为区域生态基质,山地植被地表呈现高异质性,而生态修复地表则体现了动态过渡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了修复区生态地表的空间异质性。SOFM结合景观格局分析,能够有效识别修复区生态地表类型及其特征,为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类似区域的景观生态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表 矿区生态修复 SOFM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4种矿区生态修复草本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余莉琳 裴宗平 +3 位作者 常晓华 刘轶 汪云甲 李永峰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62-364,共3页
用盆栽法研究干旱和复水后八宝景天、沙打旺、紫花苜蓿和早熟禾4种植物实生幼苗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测定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4种植物的RWC显著下降... 用盆栽法研究干旱和复水后八宝景天、沙打旺、紫花苜蓿和早熟禾4种植物实生幼苗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测定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4种植物的RWC显著下降,相对电导率、MDA、Pro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升高;复水后,4种植物受到的伤害显著缓解,RWC有明显上升,相对电导率、MDA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有所下降,但各指标含量都没有完全恢复到胁迫前的水平;八宝景天的各生理指标在干旱胁迫下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复水后各指标恢复程度较高,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修复 干旱胁迫 复水 植物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盐对长期重金属污染的矿区土壤的修复研究(Ⅱ)--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8
作者 曲贵伟 Amarilis de Varennes 依艳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3-657,共5页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聚丙烯酸盐对S Domingos金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在《聚丙烯酸盐对长期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Ⅰ)》[30](以下简称研究Ⅰ)中聚丙烯酸盐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的pH,同时土壤中水溶性重...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聚丙烯酸盐对S Domingos金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在《聚丙烯酸盐对长期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Ⅰ)》[30](以下简称研究Ⅰ)中聚丙烯酸盐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的pH,同时土壤中水溶性重金属的含量也比对照显著降低,从而使果园草Orchardgrass(Dactylis glomerata L.cv.Amba)的生物量得到显著增加。为更全面地说明聚丙烯酸盐在该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上的作用,进一步探讨了聚丙烯酸盐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细菌数量随聚丙烯酸盐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聚丙烯酸盐处理的真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但随着聚丙烯酸盐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这可能是由于0.4%和0.6%的聚丙烯酸盐处理土壤pH显著提高所导致的。因此使用微生物数量评价土壤质量时,细菌比真菌表现更突出。使用聚丙烯酸盐修复的土壤脱氢酶、磷酸酶、蔗糖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均比对照显著增加(P≤0.05),而脲酶活性的下降则可能是由于聚丙烯酸盐带来大量的铵态氮产生的抑制作用所致。综合研究Ⅰ中的结果,聚丙烯酸盐不仅可以改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理化性状而且对于土壤微生物属性也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从果园草生物量来看,0.4%聚丙烯酸盐的用量对该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盐 矿区土壤修复 重金属 土壤微生物数量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盐对长期重金属污染的矿区土壤的修复研究:Ⅰ对土壤保水能力、果园草生长和土壤pH以及土壤水溶性重金属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曲贵伟 Amarilis de Varennes 依艳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92-1598,共7页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聚丙烯酸盐对长期重金属污染的矿区土壤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使用聚丙烯酸盐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其中0.6%聚丙烯酸盐处理土壤在达到最大持水量时比对照增加了近4倍。然而在作物生长过程中,...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聚丙烯酸盐对长期重金属污染的矿区土壤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使用聚丙烯酸盐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其中0.6%聚丙烯酸盐处理土壤在达到最大持水量时比对照增加了近4倍。然而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使用聚丙烯酸盐修复的土壤持水量逐渐下降,这可能是由于聚丙烯酸盐与土壤中重金属结合后其吸水能力下降所造成的。与对照相比,聚丙烯酸盐的应用使果园草生长得到明显改善,从整个4茬的果园草生长来看,0.4%的聚丙烯酸盐的处理表现最为突出。使用聚丙烯酸盐处理的土壤pH随着使用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水平聚丙烯酸盐处理之间差异显著。与对照相比,0.4%和0.6%的聚丙烯酸盐处理的土壤pH增加更显著。不同水平聚丙烯酸盐处理(0.2%、0.4%、0.6%)的土壤中水溶性重金属的含量均比对照显著降低(P≤0.05)。然而,聚丙烯酸盐数量的增加对土壤中水溶性Zn和Pb的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对于土壤水溶性Cu而言,0.4%和0.6%的聚丙烯酸盐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0.2%的聚丙烯酸盐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聚丙烯酸盐可以用于修复长期重金属污染的矿区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盐 矿区土壤修复 植物生长 土壤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技术美学视角的矿区生态修复探索——以白云鄂博矿山公园为例 被引量:16
10
作者 高坤 蔺莎 +1 位作者 孙雯 陈颖慧 《风景园林》 2017年第8期66-69,共4页
建设矿山公园是废弃矿山生态恢复与利用的一项有效举措。白云鄂博矿山公园原为采矿遗留废弃棕地,大规模的挖填破坏了当地的覆土生态环境,场地状况极为恶劣。本文以白云鄂博矿山公园为例,从生态技术美学的角度探索其场地修复方法,探讨分... 建设矿山公园是废弃矿山生态恢复与利用的一项有效举措。白云鄂博矿山公园原为采矿遗留废弃棕地,大规模的挖填破坏了当地的覆土生态环境,场地状况极为恶劣。本文以白云鄂博矿山公园为例,从生态技术美学的角度探索其场地修复方法,探讨分阶段实施植物修复技术的可行性,寻求以尊重生态秩序为基础的景观表达形式,最终实现矿区生态重塑与景观再生。通过以上方法,白云鄂博矿山公园实现了由矿区向"节水少维护"生态型景观绿地的转变,成为了能够承载矿区工业文化展示、民族精神象征、居民休闲游憩等功能的生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修复 生态技术美学 生态修复 景观再生 节水少维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固碳机制与增汇潜力及调控 被引量:27
11
作者 陈浮 朱燕峰 +3 位作者 马静 董文雪 尤云楠 杨永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02-513,共12页
黄土高原矿区生态环境脆弱,科学认识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固碳增汇机制、潜力对碳中和愿景目标至关重要。为此,需探究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中碳汇形成的关键过程,修复的适应性和恢复力及增汇潜力,揭示矿区复垦土壤碳库稳定性机制,最终... 黄土高原矿区生态环境脆弱,科学认识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固碳增汇机制、潜力对碳中和愿景目标至关重要。为此,需探究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中碳汇形成的关键过程,修复的适应性和恢复力及增汇潜力,揭示矿区复垦土壤碳库稳定性机制,最终阐明矿区生态修复中固碳增汇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碳汇形成的关键过程包含植物光合碳分配、土壤碳固持、微生物固碳和土壤呼吸等;(2)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适应性总体呈东南高、西北低,适应性较差区主要分布于陕北与内蒙古和宁夏中部与内蒙古交界处。典型矿区生态恢复力指数为混交林(43.2%~100.0%)>阔叶林(49.2%~83.2%)>针叶林(47.9%~76.5%)>草地(39.1%~70.7%)>灌木草地(43.0%~69.0%)。修复年垦与土壤碳汇潜力呈正相关关系,修复10~15年时最高,混交林生态恢复耗时最长,但固碳潜力最大;(3)复垦土壤碳库稳定性机制与凋落物分解、黏土矿物交互作用、团聚体物理保护和微生物调控有关;(4)地貌重构-土壤重建-先锋植物/微生物-外源材料相耦合修复技术是黄土高原矿区生态修复固碳增汇的最优路径,有利于碳汇的长期稳定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矿区生态修复 生态碳汇 固碳潜力 调控机制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E及其代谢物对紫花苜蓿促生作用及其矿区生态修复潜力 被引量:3
12
作者 毕银丽 宋雅宁 +1 位作者 白雪蕊 王淑惠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0-99,共10页
煤炭开采造成矿区土地生产力降低,生态脆弱问题加剧,微生物联合植物复垦技术是矿区生态修复常用手段,合适的菌剂接种方式对加快矿区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是一类普遍存在于植物根系的内... 煤炭开采造成矿区土地生产力降低,生态脆弱问题加剧,微生物联合植物复垦技术是矿区生态修复常用手段,合适的菌剂接种方式对加快矿区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是一类普遍存在于植物根系的内生真菌,其代谢物具有植物生长刺激素的功能。以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在浸根方式和模拟土培方式2种接种方式下,设置DSE菌丝(HD)、代谢物(MD)、菌丝及其代谢物(HD+MD)及空白对照(CK)4个处理,探究DSE及其代谢物对紫花苜蓿的促生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浸根方式下菌丝及其代谢物联合处理的紫花苜蓿长势最佳,总生物量、总叶绿素、根体积、全氮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83.78%、35.54%、132.12%、82.16%,DSE在紫花苜蓿根系定殖率可达68.89%,且以菌丝结构定殖为主。模拟土培方式下DSE代谢物对紫花苜蓿的促生作用显著,定殖以微菌核结构为主。相关性分析表明,与接种方式相比较,DSE接种处理与菌丝定殖率、微菌核定殖率、总定殖率、根长、根表面积、根投影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地上部鲜重、根鲜重、总鲜重、根体积、全氮、全钾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DSE及代谢物通过定殖率和光合作用调控紫花苜蓿的生长,为矿区生态修复绿色菌肥的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修复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 紫花苜蓿 生长特性 植物生物刺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东矿区接种AMF对植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及养分回收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董董 肖礼 +2 位作者 毕银丽 聂文杰 张可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363,共10页
矿区采煤沉陷地植被恢复和微生物复垦是打造绿色矿山的关键点。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和恢复植被类型对植物−枯落叶−土壤连续体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养分回收的影响尚不明朗,但对阐明西北干旱采煤沉陷区生... 矿区采煤沉陷地植被恢复和微生物复垦是打造绿色矿山的关键点。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和恢复植被类型对植物−枯落叶−土壤连续体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养分回收的影响尚不明朗,但对阐明西北干旱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后养分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复垦10 a后接种AMF与对照的紫穗槐、沙棘、文冠果、欧李、野樱桃5种恢复植被及对应植被的0~10 cm土壤进行研究,旨在探明接菌和恢复植被类型对植物−枯落叶−土壤连续体碳(C)、氮(N)、磷(P)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比,养分回收率、养分限制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恢复植被各器官平均养分含量与全国水平相比呈现出高C、P低N的特点,土壤N的缺乏限制了枯落物分解和植物生长。冗余分析表明影响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的主要土壤因子是土壤有机碳、P、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并且土壤养分与叶养分回收在菌根介导下呈正相关。AMF接种提高了植物、土壤养分含量、N、P回收率和土壤碳氮比,降低了植被的氮磷比,进而缓解植物N限制,增加植物生长速率支持恢复植被重建,促进连续体养分循环。在不同人工重建植被中接菌的固氮植被紫穗槐和沙棘养分含量、稳定性及生长速率高。植物−枯落叶−土壤连续体生态化学计量及养分回收特征预测土壤氮限制沉陷区可持续生态恢复,接种AMF则促进沉陷区持续生态恢复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地 丛枝菌根真菌 矿区生态修复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功能菌群在金属矿区黄药、镉复合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林海 秦康佳 +3 位作者 董颖博 李冰 侯学文 唐亚鲁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25-232,共8页
金属矿区典型浮选药剂黄药和重金属Cd具有易蓄积、高迁移等特性,导致矿区周边土壤产生严重复合污染,但目前仍缺乏对于其进行高效、绿色修复的技术。对双功能菌群SDMC修复丁基黄药和Cd复合污染土壤的效果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进行... 金属矿区典型浮选药剂黄药和重金属Cd具有易蓄积、高迁移等特性,导致矿区周边土壤产生严重复合污染,但目前仍缺乏对于其进行高效、绿色修复的技术。对双功能菌群SDMC修复丁基黄药和Cd复合污染土壤的效果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群SDMC对污染土壤中丁基黄药降解率、Cd矿化率分别达到63.34%、71.83%,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同时发现菌群修复对土壤微生物丰度、酶以及代谢活性均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与未修复土壤相比,土壤微生物丰度、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活性以及AWCD分别提高了9、1.22、5.92、1.15和1.18倍;具有降解矿化复合污染物作用的芽孢杆菌属、生丝微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43.75个百分点、21.32个百分点和4.25个百分点,表明该菌群已成为修复优势菌。研究结果为金属矿区黄药和Cd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土壤修复 丁基黄药 降解矿化 土壤微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根系在矿区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郗红超 李富平 +1 位作者 鲁明星 张博文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5期19-22,共4页
矿山开采在最大规模改变地形地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地表的植被生境,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带来巨大的困扰。绿色植物作为生物圈的初级生产者,是矿区生态修复的主导力量。通过分析矿区生态修复中重金属污染、干旱、高温、岩土体结构等逆境... 矿山开采在最大规模改变地形地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地表的植被生境,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带来巨大的困扰。绿色植物作为生物圈的初级生产者,是矿区生态修复的主导力量。通过分析矿区生态修复中重金属污染、干旱、高温、岩土体结构等逆境条件下植物根系的研究现状,以及根系分泌物改善根际环境,强化植物抗逆性能的特点,指出矿区生态修复应把握矿区水分、养分等限制条件,从植物根系构型、生理及结构特征等角度出发,考虑植物根系的反馈调节作用与环境因子胁迫,为未来生态修复的研究提供明确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修复 植物根系 逆境胁迫 根系分泌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复垦对土壤细菌群落组装及固碳功能的影响——以东滩矿区为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浮 宋晓君 +3 位作者 董文雪 朱燕峰 尤云楠 马静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5-354,共10页
复垦能有效提升矿区生态服务功能,但复垦土壤功能重建的微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晰。厘清复垦如何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组装机制及固碳功能,对重塑矿区生态自维持能力至关重要。为此,结合零模型分析,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及q PCR芯片技术,... 复垦能有效提升矿区生态服务功能,但复垦土壤功能重建的微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晰。厘清复垦如何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组装机制及固碳功能,对重塑矿区生态自维持能力至关重要。为此,结合零模型分析,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及q PCR芯片技术,探索东滩矿区9 a、12 a、15 a和18 a等4个复垦年限土壤细菌群落组装过程及固碳功能变化。结果表明:(1)复垦和复垦时间对土壤理化和酶活性影响显著,复垦土壤pH、铵态氮(AN)、过氧化氢酶(CAT)及磷酸酶(PO)随复垦时间增长呈显著增加(P<0.05),有机碳(SOC)、有效磷(AP)、硝态氮(NN)及脲酶(UE)、β-葡萄糖苷酶(BG)、蛋白酶(PRO)则相反(P<0.05);(2)随机性过程主导了复垦土壤细菌群落的组装过程,且扩散限制的贡献最大;(3)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β-葡萄糖苷酶及过氧化氢酶与碳循环功能基因丰度有显著性相关,复垦改善土壤理化从而增强固碳功能;(4)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复垦年限增加直接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进而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装过程,这可能是导致碳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矿区复垦土壤生产力改善和固碳功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修复 东部矿区 土地复垦 土壤微生物 固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废弃物发酵基质对露天矿区排土场土壤改良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辉 李高亮 +2 位作者 鲁叶江 张智韦 朱伟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0-138,共9页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矿区资源被开采利用,尤其是开采过程中通过精矿筛选后剩余的大量岩石碎块和弃土弃渣形成的排土场,导致原有土地资源被占压和破坏。新形成的排土场土壤结构不完善、养分供应差,成为大量植物难以生长的废弃...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矿区资源被开采利用,尤其是开采过程中通过精矿筛选后剩余的大量岩石碎块和弃土弃渣形成的排土场,导致原有土地资源被占压和破坏。新形成的排土场土壤结构不完善、养分供应差,成为大量植物难以生长的废弃地区。研究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利用矿区及周边的植物废弃物作为土壤基质,采用不同配比的植物废弃物对排土场土壤进行改良与提升。研究以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卡纳瓦罗”)作为植物材料,比较原土、未发酵、未发酵∶原土=7∶3、发酵∶原土=7∶3和纯发酵共五种基质类型对草地观感质量、生长情况,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运用TOPSIS法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选出最适合高羊茅生长的基质类型。结果表明:发酵∶原土=7∶3处理的基质对高羊茅观感质量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发酵处理后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与原土处理无明显差异,但显著高于未发酵的两组处理;发酵处理后的两组基质表现出适宜草地生长的土壤干密度,提高了土壤通气性,且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中氮磷钾的养分供应。运用TOPSISI法综合评价可以看出,发酵∶原土=7∶3处理的综合质量评价最优,为0.82,远高于原土处理的0.49;而未发酵处理的综合质量评价最差,仅为0.38。因此,将植物废弃物发酵后与原土以7∶3的比例混合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植物废弃物处理方式与混合比例,能够对矿区排土场土壤进行显著的改良与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修复 排土场 植物废弃物 发酵处理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学理念在益阳宏安南坝煤矿区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志强 向华浩 +5 位作者 姚军 李林熙 丑琉懿 李宏归 肖恬 陈秋惠 《绿色科技》 2020年第20期29-33,共5页
指出了生态学理念的内涵就是在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同时,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解读了在煤矿区生态恢复过程中生态学理念在地形处理、植物种类选择、植物群落构建、景观设计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体现。以益... 指出了生态学理念的内涵就是在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同时,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解读了在煤矿区生态恢复过程中生态学理念在地形处理、植物种类选择、植物群落构建、景观设计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体现。以益阳郝山区泥江口镇安南坝矿为对象,解析了生态恢复过程中生态学理念在地形处理、植物种类选择、植物群落构建、景观设计和成本控制中的应用,其结果对于煤矿生态恢复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理念 矿区生态修复 益阳郝安南坝煤矿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
19
作者 林文英 《花卉》 2021年第10期264-265,268,共3页
结合紫金山矿区,本文通过开展矿区开采对土地、水、空气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分析矿区生态系统修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系统阐述多元化的修复技术和修复效果。最后,提出制定恢复标准、建立恢复基金、合理规划矿区、采用园林式和生物... 结合紫金山矿区,本文通过开展矿区开采对土地、水、空气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分析矿区生态系统修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系统阐述多元化的修复技术和修复效果。最后,提出制定恢复标准、建立恢复基金、合理规划矿区、采用园林式和生物复垦技术等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同类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提供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修复 矿区生态环境 矿产废弃物 复垦技术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矿区蒙脱石基人工藻结皮的构建及其固铅机制 被引量:3
20
作者 毕玉晶 周克强 +3 位作者 夏令 宋少先 朱江 胡勇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1-100,共10页
基于半干旱铅矿区水分匮乏、地表退化、铅污染等极端环境问题,构建蒙脱石基人工藻结皮旨在稳定表土层,防止地表侵蚀,同时固定基质铅,避免尾矿铅浸出威胁生态安全。本研究采用藻(Microcoleussteenstruppi)与蒙脱石(MT)在铅基沙土上构建... 基于半干旱铅矿区水分匮乏、地表退化、铅污染等极端环境问题,构建蒙脱石基人工藻结皮旨在稳定表土层,防止地表侵蚀,同时固定基质铅,避免尾矿铅浸出威胁生态安全。本研究采用藻(Microcoleussteenstruppi)与蒙脱石(MT)在铅基沙土上构建人工藻结皮,通过观察人工藻结皮的形貌变化,同时监测藻结皮的生物学指标变化,获得蒙脱石促进蓝藻增殖的最佳投入量。通过粒度、Zeta电位、SEM-EDS、铅化学形态、FTIR、XRD分析,探究人工藻结皮对基质铅的固定能力及解毒机制。结果表明,M_(500)中蓝藻的长势最好,其藻丝密度较M_0大大提高。第62d,最佳处理组M_(500)的叶绿素a含量为M_0的1.9倍。基质铅可分布于藻丝、胞外聚合物和蒙脱石上。第62d,最佳处理组M_(500)的总固铅量为231.97μg/cm^(2),为M_0的1.2倍。在固铅阶段,蒙脱石促使弱酸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的铅化合物转化为更稳定的有机结合态、残渣态的铅化合物。根据表征,人工藻结皮促使基质铅转化为溶解度极低的碱式碳酸铅和碱式磷酸铅。因此,蒙脱石基人工藻结皮扩充了其对基质铅的固定效果,并通过降低铅的生物可利用性达到机体解毒的功效。本研究首次提出一种粘土型人工藻结皮治理铅污染土壤的新方法,并揭示了人工藻结皮的固铅机理,为半干旱铅污染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绿色科学的治理手段,对绿水青山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石 人工藻结皮 铅污染 矿区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