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碳物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时空演变——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例
1
作者 杨扬 宋沁联 徐新扬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11-2022,共12页
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低碳物流、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协同增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2012—2021年西部陆海新通道陆路沿线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该通道低碳物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 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低碳物流、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协同增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2012—2021年西部陆海新通道陆路沿线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该通道低碳物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从时空两个视角分析其动态演进特征,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在2012—2021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低碳物流-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在时间序列上,该通道整体的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等级从濒临失调达到初级耦合;在空间层面上,该通道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心强-外部弱”的特征。(2)不同地区的低碳物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但具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空间。从相关性看,呈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具体表现为空间集聚特征;从差异性看,区域间的差异对总体基尼系数的影响最大,但各区域间的差异逐年下降,区域间均衡性提高、协调性增强。(3)对外发展水平、环境治理水平以及基础设施水平是影响该通道沿线省份低碳物流、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耦合协调水平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低碳物流 区域经济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时空演化 西部陆海新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经济视角下区域物流-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2
作者 周泰 贺芷晴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7-90,159,共5页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对区域物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可以为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首先利用协同学理论,构建了科学系统的区域“物流—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子系统...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对区域物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可以为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首先利用协同学理论,构建了科学系统的区域“物流—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和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然后以四川省作为区域研究实例,利用其2005—2021年的历史数据计算出了四川省“物流—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各子系统的有序度及复合系统的协调度,结果显示,四川省物流、经济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有序度以及“物流—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度均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表明四川省物流、经济和生态环境处于协调发展水平在不断增长的协调发展状态中;最后依据四川省物流、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区域物流 经济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矿产——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韩信 聂闻 +11 位作者 王运敏 张绍轩 曾霞 芮玥纪 王玉莲 代碧波 王星 谢伟 倪天华 范廷玉 王兴明 徐良骥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9-257,共9页
为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建设思想理念,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基于2001—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相关数据,构建了矿产资源—区域经济—生态环境评价体系。通过设定三大子系统的优先发展级,运用熵权法、耦合协... 为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建设思想理念,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基于2001—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相关数据,构建了矿产资源—区域经济—生态环境评价体系。通过设定三大子系统的优先发展级,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不同优先级下的矿产资源—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从中选取最优发展模式。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三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特征显著,整体上由轻度失调区间上升至中级协调区间,且耦合协调度值上游<中游<下游。分省来看,耦合协调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云南、江西、贵州、安徽、湖南、上海、重庆、江苏、四川、浙江、湖北。除了湖北、浙江、四川三省位于良好协调区间外,其余8省市均位于中级协调区间。同时,“经济优先”仅适用于短期发展,“环境优先”更适合长期发展。故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可持续发展,整体上应坚持以环境保护为重心的发展战略,个体上要进一步针对不同省市采取差异化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 矿产资源—区域经济—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经济区矿产资源开发对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被引量:11
4
作者 香宝 马广文 +3 位作者 李咏红 唐古拉 袁兴中 谢强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361-367,共7页
文章以成渝经济区为研究区,根据成渝经济区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特点,综合运用RS和GIS技术,结合研究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态脆弱区分区等数据,采用空间图层叠加法,... 文章以成渝经济区为研究区,根据成渝经济区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特点,综合运用RS和GIS技术,结合研究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态脆弱区分区等数据,采用空间图层叠加法,分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未来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区域主要生态屏障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生态环境 生态屏障 环境影响评价 成渝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治理区域协同立法的检视及完善途径 被引量:3
5
作者 顾向一 徐茹娴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9,25,共7页
为充分发挥法律对区域环境发展和利益协调的保障作用,基于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对部分省市已出台的相关规范性文本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各地采取的立法模式主要以松散型立法模式为主,尚存在松散型立法模式与水生态环境治理需... 为充分发挥法律对区域环境发展和利益协调的保障作用,基于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对部分省市已出台的相关规范性文本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各地采取的立法模式主要以松散型立法模式为主,尚存在松散型立法模式与水生态环境治理需求不匹配、区域间主体协调机制未建立、协同立法后评估和清理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提出了将现有的松散型立法模式转变为紧密型立法模式,构建区域协同立法利益协调机制和完备协同立法后评估和清理机制等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治理区域协同立法的完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 生态环境 区域协同治理 协同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包银经济区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耦合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马越峰 岳忠春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96-200,共5页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生态环境愈发脆弱,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的矛盾愈加尖锐,呼包银经济区的生态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通过构建的矿产资源开发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的耦合模型,定量分析二者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生态环境愈发脆弱,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的矛盾愈加尖锐,呼包银经济区的生态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通过构建的矿产资源开发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的耦合模型,定量分析二者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呼和浩特、包头的两大系统间具有较强的相互影响作用,两者之间的发展水平接近协调发展;银川的两大系统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较低,处于失调发展。(2)区内两个系统间的发展不同步且水平较低,三个城市的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偏低且发展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包银经济 矿产资源开发 生态环境保护 耦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人口结构—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7
作者 岁磊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0-231,共2页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经济走廊,覆盖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多个生态区域,横跨九个省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内人口结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愈加复杂。人口分布不均、城镇化失衡...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经济走廊,覆盖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多个生态区域,横跨九个省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内人口结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愈加复杂。人口分布不均、城镇化失衡、资源型经济结构与生态承载力不足等问题突出,导致人口、经济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优化人口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已成为黄河流域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经济 经济走廊 生态环境 生态安全屏障 耦合协调度 区域可持续发展 生态承载力 生态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社会-农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评估
8
作者 田琨 庄定裕 +1 位作者 白雪冬 卜祥松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84-88,98,共6页
以海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区域社会、农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的耦合关系,构建3系统耦合协调作用的评估体系。结果表明,2013—2022年海南省3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稳定发展趋势,仅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出现过下降的趋势。2... 以海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区域社会、农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的耦合关系,构建3系统耦合协调作用的评估体系。结果表明,2013—2022年海南省3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稳定发展趋势,仅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出现过下降的趋势。2013—2022年,海南省18个市县的耦合度呈上升趋势;2022年海口市和三亚市的耦合度均超过了0.40。除保亭县、昌江县、琼海市、临高县和乐东县的耦合协调度在某些年份出现下降趋势外,海南省其他市县的耦合协调度均表现为逐年上升的趋势。2022年海口市、文昌市和三亚市进入中级协调阶段,白沙县、儋州市、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定安县、琼海市、万宁市、保亭县属于勉强协调阶段。临高县、屯昌县、澄迈县、琼中县、陵水县、五指山市属于初级协调阶段。海南省18个市县的发展虽然不均衡,但总体上朝着健康发展的方向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社会 农业经济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模型 综合发展水平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交通运输-区域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来逢波 孙婷 +3 位作者 李庆军 刘明 杨禛 程钰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6-532,540,共8页
为了研究山东省交通运输、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发展状态时空分异特征,基于2011—2020年山东省交通运输、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山东省交通运输-... 为了研究山东省交通运输、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发展状态时空分异特征,基于2011—2020年山东省交通运输、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山东省交通运输-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山东省交通运输、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处于稳步上升趋势,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水平始终领先于交通运输综合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全省各地市的交通运输、区域经济以及生态环境发展不均衡,在空间上形成双核心和“中心-外围”空间分布特征,青岛、济南在交通运输-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上一直保持高位,其他城市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全省耦合协调度高低分布格局较为稳定,虽然各地市发展存在分级,但地区发展差异有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协调度 时空演变 交通运输 区域经济 生态环境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探讨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文 王永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9-121,共3页
关键词 矿产资源开发 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决定论 协调发展论 宏观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吴琪 陈从喜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7-51,共5页
矿产资源丰裕度、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和矿产资源依赖度是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2013年度全国非油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统计数据研究这3个参数发现,全国煤炭基础储量东、中、西部占比为7.2%、49.4%和43... 矿产资源丰裕度、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和矿产资源依赖度是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2013年度全国非油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统计数据研究这3个参数发现,全国煤炭基础储量东、中、西部占比为7.2%、49.4%和43.4%,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为20.51%、42.12%和37.38%,矿产资源依赖度为分别为0.99%、5.88%和5.94%。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相对最为丰富,且矿产资源开发强度也远领先于东、中部地区,但其经济增长速度却相对缓慢。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产业布局不合理、人力资源与技术创新不足、资源开发利用监管制度不健全、地理条件险恶和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建议西部地区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拓展矿业资源产业链、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保障企业稳定发展基础来实现资源开发、经济增长及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开发利用 区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同评价——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珲春区域为例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阳 李欣 刘清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6-80,共5页
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核心区域(珲春区域)为例,以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依据驱动力-状态-响应(DFS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同度评价模型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耦合协同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 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核心区域(珲春区域)为例,以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依据驱动力-状态-响应(DFS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同度评价模型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耦合协同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珲春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呈现显著的耦合发展关系,但协调度较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间发展具有显著的时间差异,2007-2010年处于失调阶段,2011-2016年处于低度协同阶段。建议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建立政府间多部门协作机制,有益提升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耦合系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区域经济 耦合协同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以京津冀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崔健 刘东 王帆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8-31,共4页
本文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分析方法探究了京津冀金融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京津冀三地的财政缺口、固定资产投资与金融机构资产对GDP均有正向的拉动作用,但影响弹性不同。财政缺口每增长1%,对GDP增长的影响在河北... 本文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分析方法探究了京津冀金融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京津冀三地的财政缺口、固定资产投资与金融机构资产对GDP均有正向的拉动作用,但影响弹性不同。财政缺口每增长1%,对GDP增长的影响在河北和天津两地为0.4%,北京为0.07%;而北京的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大约为0.7,该指标远高于河北和天津两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生态环境 区域经济 状态空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测算及区域差异分析 被引量:33
14
作者 刘德光 屈小爽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9-96,105,共9页
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考察了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2005年-2014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及时空特征,并判断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滞后类型。结果表明:自2005年以来... 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考察了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2005年-2014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及时空特征,并判断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滞后类型。结果表明:自2005年以来,我国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在波动中缓慢增长,但近年来有下降的迹象;从空间上看,东部地区协调发展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且协调发展度高的省市往往属于生态环境滞后型,协调发展度低的省市往往属于旅游经济滞后型。最后,按照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维度,将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四种类型:高旅游高环境、高旅游低环境、低旅游高环境、低旅游低环境,并提出实施统筹兼顾、优化升级、适度跳跃、开拓变革等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旅游经济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度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响应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5
作者 姚丽 谷国锋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4-471,共8页
通过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1991~2010年吉林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压力响应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991年以来吉林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而生态环境压力水平呈现出“先升后降再升”(N型)的变化态势;吉林... 通过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1991~2010年吉林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压力响应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991年以来吉林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而生态环境压力水平呈现出“先升后降再升”(N型)的变化态势;吉林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对生态环境压力具有“正响应”的特征,并且响应度具有逐渐增大的态势;由区域产业活动布局、市场同一度加速导致的生态环境压力增大是引致吉林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对生态环境影响逐渐增加的重要内部因素。最后就如何加速实现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过程并减小区域生态环境压力,希望对促使二者协调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 生态环境压力 响应指数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宏观监测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万伦来 丁洁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20-1725,共6页
文章通过对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变化态势之间关系的系统数理统计分析,确定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变化相互影响的作用因子,以建立对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统筹协调发展进行宏观监测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并以安徽淮河流域为例,进... 文章通过对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变化态势之间关系的系统数理统计分析,确定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变化相互影响的作用因子,以建立对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统筹协调发展进行宏观监测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并以安徽淮河流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该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是协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物流、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李虹 李蕾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3-145,共3页
文章通过选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17省市2008-2016年数据,在对区域物流、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复合系统协调度进行测度,并运用固定效应的回归模型对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 文章通过选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17省市2008-2016年数据,在对区域物流、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复合系统协调度进行测度,并运用固定效应的回归模型对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三大经济圈协调发展水平集中在[0.4,0.8]之间且总体呈下降趋势;物流业生产总值对协调发展水平有负向影响,企业R&D经费投入对协调发展水平有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物流 经济增长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铁产业—生态环境—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攀枝花市为例 被引量:13
18
作者 邱爽 林敏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4-60,67,共8页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加强环境高水平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战略任务。攀枝花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崛起的一座工业城市,是我国西部最大的钢铁钒钛基地。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加强环境高水平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战略任务。攀枝花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崛起的一座工业城市,是我国西部最大的钢铁钒钛基地。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开展攀枝花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三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研究,对于推动攀枝花社会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以攀枝花钢铁产业为例,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剪刀差方法,对攀枝花1999—2017年钢铁产业、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与各系统演化方向及演化速率的差异进行全方位分析。研究表明:攀枝花钢铁产业、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不断加强;三大系统两两间的演化差异增大;区域经济系统演化速率较快,钢铁产业系统演化速率缓慢,生态环境系统发展缓慢且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发展 生态环境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 剪刀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碳视角下区域经济-旅游产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36
19
作者 李阳 魏峰群 《陕西农业科学》 2012年第5期199-202,共4页
以低碳发展的视角,建立区域经济-旅游产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计算,以北京市为例,对其2001-2010年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 以低碳发展的视角,建立区域经济-旅游产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计算,以北京市为例,对其2001-2010年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属于濒临失调类型。主要受区域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发展的"短板"影响,北京市应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链,促使区域经济-旅游产业-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水平稳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 区域经济 旅游产业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钢铁工业—生态环境—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洪水峰 张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03-714,共12页
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工业,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开展长江经济带钢铁工业与生态环境、区域经济的耦合性研究,对于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和进行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 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工业,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开展长江经济带钢铁工业与生态环境、区域经济的耦合性研究,对于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和进行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钢铁工业—生态环境—区域经济(SER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模型,选取2000年~2016年面板数据,进行耦合协调研究.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SER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处于整体协调状态,耦合协调程度各省市分布不均.东部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江苏耦合协调发展度最高,贵州耦合协调度最低,浙江、湖北、湖南、安徽保持平稳,上海、重庆波动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工业 生态环境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