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钟山记》的情趣、机趣与理趣
1
作者 黄涛 李金云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0-53,共4页
《石钟山记》是苏轼记游类散文的经典之作,以缘疑而游、因事说理的审美旨趣,巧妙融合了情趣、机趣和理趣,意蕴丰厚。情趣体现在悠游山水时求诸己心、以物为乐的自得,以及以身垂范、寄寓父子深情的内在情感;机趣展现在行文结构的独具匠... 《石钟山记》是苏轼记游类散文的经典之作,以缘疑而游、因事说理的审美旨趣,巧妙融合了情趣、机趣和理趣,意蕴丰厚。情趣体现在悠游山水时求诸己心、以物为乐的自得,以及以身垂范、寄寓父子深情的内在情感;机趣展现在行文结构的独具匠心和语言表达的精妙独到,达成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理趣则表现在文学承载现实关怀、救时济世的功能追求,以及尊主泽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儒者情怀与人格坚守。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石钟山记》丰富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趣 机趣 理趣 石钟山记 苏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钟山记》“献疑” 被引量:1
2
作者 周陶富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7-47,共1页
朱熹曾深有感触地说:“渎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有长进。”对苏轼的《石钟山记》,如果以“疑”的态度认真研读,把它作为陌生的朋友去接触,会有另一番收获,会真切地感受苏轼文心之细密、传道之剀切。
关键词 石钟山记 “疑” 苏轼 研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石钟山记》写作艺术探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卓立子 李彬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49,共4页
《石钟山记》是苏轼"破体为文"的成功典范,文本在阐发"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哲理的过程中体现了高超的写作艺术.自出新意的结构安排突破了宋代"记"体文"三段论式"结构模式,优美凝... 《石钟山记》是苏轼"破体为文"的成功典范,文本在阐发"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哲理的过程中体现了高超的写作艺术.自出新意的结构安排突破了宋代"记"体文"三段论式"结构模式,优美凝练的语言传达出形象之妙、情态之趣,"体用为本"的修辞思想闪耀着经世济民的人格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艺术 结构 优美凝练 体用为本 石钟山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钟山记》的旅游价值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赵媛媛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X期56-57,共2页
《石钟山记》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即苏轼,该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是古代散文中的精品。《石钟山记》主要通过对苏轼夜访石钟山时,对其名字由来的探究,进而说明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即苏轼,该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是古代散文中的精品。《石钟山记》主要通过对苏轼夜访石钟山时,对其名字由来的探究,进而说明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石钟山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很深重的地位,其不仅蕴含了旅游方面的价值,其更是古代文言文的代表著作之一,富有很深的文学价值。本文通过对《石钟山记》的透彻解析,从中分析蕴含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钟山记 旅游价值 文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真辨伪,求实慎取——《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石钟山记》整合阅读教学设计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晓毓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43-46,49,共5页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和《石钟山记》分别属于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却都传达了古人求真辨伪、求实慎取的精神。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关于选择性必修的教学要求,本文整合这两篇不同文体文本的阅读方法和情感...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和《石钟山记》分别属于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却都传达了古人求真辨伪、求实慎取的精神。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关于选择性必修的教学要求,本文整合这两篇不同文体文本的阅读方法和情感体验,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先贤“求真求实”的精神,并由篇及类,探究自然科学论著与文学作品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阅读 求真求实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石钟山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文的关联开发何以成为可能?——以《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石钟山记》整合阅读设计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何郁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47-49,共3页
本文以张晓毓老师的《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石钟山记》整合阅读设计为例,探讨比较阅读的学理性,回答为什么比较阅读可以进行;通过分析课例发现,主要是可以探讨两篇课文的异同点,且相异点的讨论应该以相同点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分... 本文以张晓毓老师的《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石钟山记》整合阅读设计为例,探讨比较阅读的学理性,回答为什么比较阅读可以进行;通过分析课例发现,主要是可以探讨两篇课文的异同点,且相异点的讨论应该以相同点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分析如何作整合阅读,为此探讨了一主一次的教学策略、积极开发学习支架的学习路径等,为老师们提供教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石钟山记 整合阅读 比较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钟山记》浅谈
7
作者 牛宝彤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石钟山记》(以下简称《石》文)是苏轼的一篇名文,历来选者、注者、论者甚众,各有千秋。拙文仅从以下六个方面,“详人之略,略人之详”,浅述己见而已。
关键词 石钟山记 苏拭 月夜 叙文 渔工 “乌台诗案” 歌钟 “之” 钟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8
作者 贾会彬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4-36,共3页
一、设计思想 《石钟山记》中,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得出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并发出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感慨。在第一课时已讲过字词的情况下,如何讲好第二课时并不太难的内容,是一个颇费脑筋的事。传统讲法... 一、设计思想 《石钟山记》中,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得出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并发出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感慨。在第一课时已讲过字词的情况下,如何讲好第二课时并不太难的内容,是一个颇费脑筋的事。传统讲法是一段接一段面面俱到地讲。但与其如此,还不如突破几点,并让学生学以致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钟山记 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学以致用 字词 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钟山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9
作者 胡文利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5-68,共4页
【教学目标】1.品读文中三次“笑”的意趣,学习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法。(重点)2.探究苏轼“见闻之知”的思想价值及其局限,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难点)3.多维度解读文本,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解释石钟山得名由来,提升... 【教学目标】1.品读文中三次“笑”的意趣,学习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法。(重点)2.探究苏轼“见闻之知”的思想价值及其局限,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难点)3.多维度解读文本,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解释石钟山得名由来,提升分析、推理能力。【课前准备】1.阅读历代学者实地考察石钟山的文章:唐·李渤《辨石钟山记》,明·罗洪先《游石钟山记》,清·俞樾《春在堂笔记》,清·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潘柏金《<石钟山记>的前世后生》完成下列表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钟山记 质疑精神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春在堂 罗洪先 教学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钟山记
10
作者 田旭飚 《农村电气化》 2015年第10期F0004-F0004,共1页
关键词 石钟山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钟山记》疑析
11
作者 萧德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2期89-89,共1页
偶读《四川师院学报》1978年第1期《苏轼和【石钟山记】》一文,感到文中对某些词语的理解还值得进一步商榷。现简述于下: “是说也,人常疑之。”的“常”字被讲成“经常”。按:“常”字在古汉语里,除了“经常”的意思外,还通“尝”,有... 偶读《四川师院学报》1978年第1期《苏轼和【石钟山记】》一文,感到文中对某些词语的理解还值得进一步商榷。现简述于下: “是说也,人常疑之。”的“常”字被讲成“经常”。按:“常”字在古汉语里,除了“经常”的意思外,还通“尝”,有“曾经”的意思。这里的“常”也以作“曾经”讲为宜。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山名由来的解说由于太简略,因此曾经有人对他的说法表示过怀疑,这是可能的。但讲成人们常常对他的说法怀疑,就不大合乎实际了。 “舟人大恐”的“舟人”被讲为船上所有的人。我认为应照课本注释,作驾船人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钟山记 “常” 驾船 郦道元 苏轼 课本注释 四川师院 山名 说法 古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石钟山记》的结构特色
12
作者 镇江师范专科学校七八级中文班古典文学兴趣小组 《高校教育管理》 1980年第2期20-21,共2页
《石钟山记》是苏武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旨在通过叙一件事(对石钟山命名原由的探究)来阐明一个理(事须亲历而不应臆断).它先叙述探察石钟山命名原由的前因后果,由生疑——查疑——解疑;然后缘事抒感,归结全文.文章的主题从叙事记游中自... 《石钟山记》是苏武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旨在通过叙一件事(对石钟山命名原由的探究)来阐明一个理(事须亲历而不应臆断).它先叙述探察石钟山命名原由的前因后果,由生疑——查疑——解疑;然后缘事抒感,归结全文.文章的主题从叙事记游中自然得出.文章一开头就在读者脑中造成一个悬念:“石钟山”究竟依据什么而得名?他交代了过去的两种说法.一是郦道元的说法,他认为此山因“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钟山记 结构特色 相搏 说法 探察 钟鼓 声发 惊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和《石钟山记》 被引量:2
13
作者 曾枣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1期75-81,共7页
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陈毅同志在《冬夜杂咏·吾读》中说,“吾喜长短句,最喜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对苏轼的宽广胸怀及其文学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四人帮”反党集团打着“评法批儒”的幌子,给苏轼贴上了“儒... 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陈毅同志在《冬夜杂咏·吾读》中说,“吾喜长短句,最喜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对苏轼的宽广胸怀及其文学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四人帮”反党集团打着“评法批儒”的幌子,给苏轼贴上了“儒家”的标签,戴上了“典型投机派”的帽子,全盘否定。为了对苏轼这样一个在文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作出正确评价,有必要研究一下苏轼的生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石钟山记 山名 郦道元 相搏 渔工 水声 水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石”辨
14
作者 刘世海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1期23-23,共1页
“双石”辨河南省杞县平城高中刘世海《石钟山记》说李渤“得双石于潭上”,“双石”到底是个什么情形呢?有人认为,“双石”就是两块石头,一南一北,“且这南、北之间的距离绝非只有咫尺”(见《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5期,唐... “双石”辨河南省杞县平城高中刘世海《石钟山记》说李渤“得双石于潭上”,“双石”到底是个什么情形呢?有人认为,“双石”就是两块石头,一南一北,“且这南、北之间的距离绝非只有咫尺”(见《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5期,唐天永《(石钟山记)教学质疑》)。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钟山记 学语文 李渤 《鸿门宴》 杀鸡为黍 与妻书 白壁 引者 亚父 北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之铿然有声者”不是定语后置
15
作者 黄德焘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11期64-64,共1页
关键词 定语后置 《教师教学用书》 石钟山记 主谓短语 语文 人教版 高中 句式 文言 之铿然有声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中作乐《菜羹赋》 文化载体小蔓菁——从广义媒介的视角看“蔓菁”的千古传播
16
作者 张立环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45-251,共7页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人所共知的千古名句,他的《赤壁赋》、《石钟山记》、《念奴娇》、《江城子》家喻户晓。近些年来,生活的富足,更是让“东坡肘子”、“东坡肉”名满天下。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苏轼的《菜羹赋》中描述...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人所共知的千古名句,他的《赤壁赋》、《石钟山记》、《念奴娇》、《江城子》家喻户晓。近些年来,生活的富足,更是让“东坡肘子”、“东坡肉”名满天下。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苏轼的《菜羹赋》中描述的“东坡羹”。在苏轼的眼中,猪肉与蔓菁各有各的味,需要合理搭配。“我家拙厨膳,彘肉笔芜菁。送与江南客,烧煮配香粳”(《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在苏轼的配伍与巧手妙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羹赋》 文化载体 传播 媒介 广义 石钟山记 东坡肉 合理搭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阅读在单元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炳新 《当代教育科学》 1990年第1期59-62,共4页
一、单元教学与比较阅读的概念所谓单元教学,就是以体裁或题材相近的一组文章组成的单元为教学单位,教师选定其中一篇或两篇典型的课文为重点,提出要求并且给予细致的讲解,以启发学生了解拿到一篇文章时怎样阅读。然后,就让学生模仿重... 一、单元教学与比较阅读的概念所谓单元教学,就是以体裁或题材相近的一组文章组成的单元为教学单位,教师选定其中一篇或两篇典型的课文为重点,提出要求并且给予细致的讲解,以启发学生了解拿到一篇文章时怎样阅读。然后,就让学生模仿重点课文学习的方式、方法,借助教师的简单指导及课本上的注释、思考、练习题目,独立地学通本单元中的其他课文。正确地运用单元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元教学 作者思想 中学语文教材 语文教学过程 于勒 念刘和珍君 中心论点 学语文 石钟山记 文质兼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后抵牾孰是孰非──对教材“动词用作意动”的辨正
18
作者 经吉夫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7期31-33,共3页
前后抵牾孰是孰非──对教材“动词用作意动”的辨正浙江上虞中学经吉夫1990年版高中语文第三册295页《词的活用》中谈到动词的活用情况:(一)活用为名词;(二)使动用法;(三)意动用法。笔者对前两者无异议,对后者却不敢... 前后抵牾孰是孰非──对教材“动词用作意动”的辨正浙江上虞中学经吉夫1990年版高中语文第三册295页《词的活用》中谈到动词的活用情况:(一)活用为名词;(二)使动用法;(三)意动用法。笔者对前两者无异议,对后者却不敢苟同。原文是这样的(第298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动用法 高中语文 使动用法 《爱莲说》 学语文 古诗文 石钟山记 语文出版社 浙江上虞 动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读悟写”教学法的实验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长庚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1998年第4期33-34,共2页
“联读悟写”教学法的实验●广东番禺市番禺中学李长庚一、联读悟写的概念联读悟写不同于往常所说的读写结合。往常的读写结合是单读单写,读与写之间的联系是单项进行的,学一篇课文就仿照课文的文法,运用课文知识来写作文;联读悟写... “联读悟写”教学法的实验●广东番禺市番禺中学李长庚一、联读悟写的概念联读悟写不同于往常所说的读写结合。往常的读写结合是单读单写,读与写之间的联系是单项进行的,学一篇课文就仿照课文的文法,运用课文知识来写作文;联读悟写法则是以课文的每一单元为基本单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读悟写 单元教学法 石钟山记 语文教学法 读写结合 作文教学 “联” 阿基米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谏太宗十思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工异曲 叙事议理──谈两篇文言文的叙议艺术
20
作者 王继臻 《职教论坛》 2001年第7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文言文 叙议艺术 《游褒禅山 石钟山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