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龟子绿僵菌和蜡蚧轮枝菌共培养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侵染活性和防治效果
1
作者 黄鹏 张杰 +2 位作者 姚锦爱 余德亿 侯翔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7-1274,共8页
为探讨金龟子绿僵菌FM-03和蜡蚧轮枝菌LL-01共培养对检疫性害虫石蒜绵粉蚧的生防潜力和应用前景,本研究评估2种菌株间的亲和性,测定它们共培养的产孢量和生物量及其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侵染活性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FM-03和LL-01之... 为探讨金龟子绿僵菌FM-03和蜡蚧轮枝菌LL-01共培养对检疫性害虫石蒜绵粉蚧的生防潜力和应用前景,本研究评估2种菌株间的亲和性,测定它们共培养的产孢量和生物量及其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侵染活性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FM-03和LL-01之间的亲和性强,共培养时能够正常生长且无明显的拮抗作用。2种菌株以2:3接种配比共培养的物质积累和杀虫活性均达到了最佳水平且显著高于单菌株培养,共培养10 d后总产孢量和生物量分别达5.53×10^(10)孢子/mL和0.72 g,其中菌株FM-03和LL-01的产孢量比例分别为49.34%和50.66%;室内侵染石蒜绵粉蚧10 d后的LC_(50)为2.84×10^(4)孢子/mL,1.00×10^(8)孢子/mL处理的累计致死率、复合侵染比例和LT50分别为97.73%、67.01%和3.63 d;此外,该配比1.00×10^(8)孢子/mL处理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防治效果和复合侵染比例也随试验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喷施12 d后分别达86.14%和60.17%。可见,菌株FM-03和LL-01以适宜的接菌配比共培养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可用于复合生防菌剂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生真菌 共培养 石蒜绵粉蚧 室内侵染活性 室内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龟子绿僵菌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毒力与防治效果 被引量:9
2
作者 黄鹏 陈汉鑫 +2 位作者 姚锦爱 黄建成 余德亿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84-890,共7页
石蒜绵粉蚧是近年我国新记录的一种有害生物,目前在福建省漳州地区的多肉植物种植基地发生为害严重。为探讨金龟子绿僵菌F061和FM-03对该虫的生防潜力和应用前景,本研究测定这2株菌株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毒力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石蒜... 石蒜绵粉蚧是近年我国新记录的一种有害生物,目前在福建省漳州地区的多肉植物种植基地发生为害严重。为探讨金龟子绿僵菌F061和FM-03对该虫的生防潜力和应用前景,本研究测定这2株菌株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毒力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石蒜绵粉蚧受菌株F061和FM-03侵染10 d后1×10^8孢子/mL处理浓度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3.15%和91.95%;构建的2个TDM模型均通过Pearson卡方和Hosmer-Lemeshow检验,2株菌株对石蒜绵粉蚧的时间-剂量互作效应明显,剂量效应随侵染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时间效应随菌液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强,菌株F061侵染10 d后的LC50和1.00×10^8孢子/mL处理的LT50分别为5.55×10^5孢子/mL和5.04 d,而菌株FM-03在同等条件下的LC50和LT50分别为1.11×10^5孢子/mL和4.67 d,毒力强于菌株F061;此外,2株菌株1.00×10^8孢子/mL处理浓度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防治效果也随试验时间的延长而提高,菌剂F061和FM-03喷施10d后的室内防治效果分别为74.06%和81.32%。综上,2株菌株均可用于防控多肉植物上的石蒜绵粉蚧,菌株FM-03可优先开发应用,菌株F061可作为备选菌株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龟子绿僵菌 石蒜绵粉蚧 室内毒力 室内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蒜绵粉蚧特征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丽君 高飞 徐玉萍 《西北园艺(综合)》 2023年第2期60-62,共3页
石蒜绵粉蚧是国内检疫性害虫,主要发生在多肉植物上,2009年在我国大陆首次被发现。随着多肉植物的广泛种植,传播蔓延较快,2021年5月在北方的多肉植物上也发现了它们的踪影。阐述了该害虫在北方的发生和危害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 石蒜绵粉蚧是国内检疫性害虫,主要发生在多肉植物上,2009年在我国大陆首次被发现。随着多肉植物的广泛种植,传播蔓延较快,2021年5月在北方的多肉植物上也发现了它们的踪影。阐述了该害虫在北方的发生和危害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种化学防治的药剂筛选试验,总结了一套综合防治技术。对于大发生的地区,可选用阿维菌素、噻嗪酮、苏云金杆菌和螺虫乙酯来防治,这几种药剂可交替使用,可望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蒜绵粉蚧 北方首次发现 化学防治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蒜绵粉蚧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1
4
作者 智伏英 黄芳 +2 位作者 黄俊 郦卫弟 吕要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71-876,共6页
【目的】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是近年来我国大陆新记录的一种有害昆虫,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而本研究旨在明确该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27±1℃,RH 70%±5%,12L∶12D)... 【目的】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是近年来我国大陆新记录的一种有害昆虫,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而本研究旨在明确该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27±1℃,RH 70%±5%,12L∶12D)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作为寄主,研究了石蒜绵粉蚧的生殖方式、发育历期、繁殖能力及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结果】石蒜绵粉蚧只能营产雌孤雌生殖,生活史包括卵、1-3龄若虫和雌成虫;卵单个散产且在母体外孵化,孵化时间约24min,雌成虫还能产下一部分不能孵化的卵;若虫期14~22 d,总历期33~64 d;雌成虫繁殖能力强,单头产卵量135~337粒,平均产卵244粒。各龄期主要形态特征为:卵呈长椭圆形,黄色且透明,具一对红棕色的复眼;1龄若虫呈黄色,行动活泼;2龄若虫体缘出现齿状突起;3龄若虫呈深黄色,体缘突起明显,尾瓣突出;雌成虫体表的白色蜡粉较厚实,体缘蜡突明显,体色变深,足呈深红色。【结论】从生殖方式、发育历期及繁殖能力等方面明确了石蒜绵粉蚧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结果预示该虫是一种重要潜在的危险性害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蒜绵粉蚧 生活史 发育历期 繁殖能力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石蒜绵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思怡 王吉锐 +3 位作者 赖秋利 张胜娟 邵炜冬 徐志宏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70-1176,共7页
【目的】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检疫性害虫,温度是决定石蒜绵粉蚧能否建立稳定种群的最基本因素。本研究旨在探索温度对莴苣Lactuca sativa上石蒜绵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20, 23, 26... 【目的】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检疫性害虫,温度是决定石蒜绵粉蚧能否建立稳定种群的最基本因素。本研究旨在探索温度对莴苣Lactuca sativa上石蒜绵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20, 23, 26, 29和32℃,光周期14L∶10D,相对湿度80%±5%的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莴苣上石蒜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和繁殖力,组建了石蒜绵粉蚧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石蒜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20℃下若虫发育历期最长,为35.75 d; 32℃时若虫发育历期最短,为17.90 d。此外,温度显著影响石蒜绵粉蚧的存活,在26℃时若虫期的存活率最高,为67.33%;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23℃,有效积温为770.90日·度。石蒜绵粉蚧的产卵前期和成虫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成虫产卵量在20℃时最高,达88.02粒/雌;32℃时最低,仅为37.61粒/雌。在20~32℃种群趋势指数都大于1,说明石蒜绵粉蚧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但在32℃时,产卵前期存活率明显降低,说明高温不利于石蒜绵粉蚧的繁殖。【结论】温度对石蒜绵粉蚧的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及种群增长有显著的影响,26℃是最适宜石蒜绵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蒜绵粉蚧 温度 生命表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种群趋势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蒜绵粉蚧在七种多肉植物上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8
6
作者 潘颖佳 崔旭红 +1 位作者 邵崟 商晗武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23-1233,共11页
【目的】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是近年来新入侵我国并严重为害多肉类植物且具检疫重要性的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石蒜绵粉蚧在不同多肉植物上生存和繁殖的差异,了解其在我国的潜在危害性。【方法】选取景天科、番杏科、马齿苋科... 【目的】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是近年来新入侵我国并严重为害多肉类植物且具检疫重要性的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石蒜绵粉蚧在不同多肉植物上生存和繁殖的差异,了解其在我国的潜在危害性。【方法】选取景天科、番杏科、马齿苋科和百合科4科7属7种不同多肉植物(长生草Sempervivum tecrum、黑法师Aeonium arboreum、熊童子Cotyledon tomentosa、姬胧月Graptopetalum paraguayuense、曲玉Lithops pseudotruncatella、松锦之吹雪Anacampseros telephiastrum、姬玉露Haworthia cooperi var.truncata)于人工气候箱中(25±1℃,RH 70%±5%,光周期14L∶10D)饲养石蒜绵粉蚧,观察记录其生长发育、存活、繁殖等生物学特性,并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同时,在浙江杭州、嘉兴、湖州和金华的多肉植物种植大棚调查了石蒜绵粉蚧的发生情况。【结果】石蒜绵粉蚧在松锦之吹雪和姬玉露这2种多肉植物上不能完成发育周期,在其他5种多肉植物上能完成世代发育,其中1龄和2龄若虫死亡率较高,3龄若虫后大都能发育至成虫并繁殖产卵。该虫在姬胧月和黑法师上死亡率最低,产卵量和F1代卵孵化率最高,在熊童子和曲玉上的死亡率最高,产卵量和F1代卵孵化率最低。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中,取食姬胧月和黑法师的石蒜绵粉蚧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最高,种群加倍时间最短,而在曲玉和熊童子上取食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最低,种群加倍时间最长。大棚调查发现,石蒜绵粉蚧在景天、番杏、仙人掌、百合和马齿苋5科24属87种多肉植物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结论】测试的7种多肉植物中,姬胧月和黑法师最适于石蒜绵粉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长生草次之;石蒜绵粉蚧1龄和2龄若虫期抵抗力弱是其防治的关键时期。石蒜绵粉蚧可取食的多肉植物种类繁多,流通性大,容易造成该虫害的传播蔓延,因此在多肉植物引种时需高度重视其潜在风险和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蒜绵粉蚧 生长发育 繁殖 多肉植物 寄主植物 大棚 实验种群生命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刺探电位图谱的石蒜绵粉蚧在2种植物上的取食行为研究
7
作者 黄芳 吴志毅 +2 位作者 吕要斌 张红英 张文俊 《热带生物学报》 2021年第4期428-434,共7页
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lectronic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研究了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在胧月(Graptopetalum paraguayense)和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上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石蒜绵粉蚧在这2种植物上取食时,可产生A波... 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lectronic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研究了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在胧月(Graptopetalum paraguayense)和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上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石蒜绵粉蚧在这2种植物上取食时,可产生A波、B波、C波、pd波、E波、E1e波以及G波等基本波型,其中,E1e波为主要的持续性取食波形;取食番茄时,E波偶发且该波内未出现典型的被动取食波(E2波)。石蒜绵粉蚧在2种植物上的取食行为差异显著,相较于后者,石蒜绵粉蚧在胧月上取食时,位点转换频率更低、穿透叶表速度更快、获取叶肉营养更多、持续性取食时间更长,且期间未出现E波而长时间发生E1e波,E1e波内出现典型的E1波和E2波(但电动势水平为零)的亚波型。本研究结果说明了石蒜绵粉蚧在2种植物上取食时产生的EPG波形与韧皮部取食型昆虫类似,但其主要取食波形为E1e波,表明石蒜绵粉蚧在多肉植物胧月上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为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蒜绵粉蚧 刺探电位图谱 波型定义 取食行为 致害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药剂防治多肉植物石蒜绵粉蚧的田间药效试验
8
作者 董玉光 《上海农业科技》 2023年第6期120-123,共4页
石蒜绵粉蚧是多肉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要检疫性害虫。为有效防治多肉植物上的石蒜绵粉蚧,特研究了不同施药方式下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多肉植物石蒜绵粉蚧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何种施药方式,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 石蒜绵粉蚧是多肉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要检疫性害虫。为有效防治多肉植物上的石蒜绵粉蚧,特研究了不同施药方式下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多肉植物石蒜绵粉蚧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何种施药方式,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3 000倍液、5 000倍液和28%阿维·螺虫乙酯悬浮剂3 000倍液均能有效防治石蒜绵粉蚧。因此,建议在多肉植物规模化生产中,采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 000~5 000倍液叶面喷雾方式来有效防治石蒜绵粉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蒜绵粉蚧 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灌根 叶面喷雾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OCLIM模型的石蒜绵粉蚧在中国的适生区分析
9
作者 黄芳 张文俊 +1 位作者 张建成 吴志毅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31-1336,共6页
基于BIOCLIM模型对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在中国的适生区进行预测并通过ROC曲线法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可靠,石蒜绵粉蚧在中国的适生性区域广泛,高度适生区为江淮、黄淮及长江中下游,包括海南、贵州、四... 基于BIOCLIM模型对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在中国的适生区进行预测并通过ROC曲线法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可靠,石蒜绵粉蚧在中国的适生性区域广泛,高度适生区为江淮、黄淮及长江中下游,包括海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南部、安徽、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中低度适生区为西南大部、西北部分及东北南部,包括云南、新疆、西藏、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辽宁等部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蒜绵粉蚧 地理分布 BIOCLI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BB-T02生物学特性及对两种检疫性粉蚧的侵染活性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鹏 姚锦爱 +1 位作者 余德亿 侯翔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2-348,共7页
南洋臀纹粉蚧和石蒜绵粉蚧是近年我国新记录的两种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分别在福建省的番荔枝果园和多肉植物种植基地发生为害严重。为明确球孢白僵菌BB-T02对这2种检疫性粉蚧的生防潜力,本研究在该菌株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测定该菌株对... 南洋臀纹粉蚧和石蒜绵粉蚧是近年我国新记录的两种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分别在福建省的番荔枝果园和多肉植物种植基地发生为害严重。为明确球孢白僵菌BB-T02对这2种检疫性粉蚧的生防潜力,本研究在该菌株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测定该菌株对两种检疫性粉蚧的致病力和胞外酶活性。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BB-T02培养最适的温度为28℃、光周期8L:16D、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蛋白胨,在此条件下培养10 d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分别可达5.60 cm和4.22×10^(8)孢子/cm^(2)。菌株BB-T02侵染南洋臀纹粉蚧和石蒜绵粉蚧10 d后的LC50分别为5.00×10^(5)孢子/mL和2.17×10^(5)孢子/mL,1.00×10^(8)孢子/mL处理的累计致死率分别为85.39%和88.76%、LT50分别为5.78 d和5.19 d。菌株BB-T02蛋白酶活性的变化幅度较大,在第5 d达峰值22.68 U/mL;几丁质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变化幅度相对平稳,均在第6 d分别达到峰值13.19 U/mL和9.77 U/mL。综上,球孢白僵菌BB-T02生长速度快、产孢量高,对南洋臀纹粉蚧和石蒜绵粉蚧的侵染活性强,可用于这两种检疫性粉蚧的生物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生物学特性 南洋臀纹 石蒜绵粉蚧 侵染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氏跳小蜂对新寄主资源的寄生适合度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俊 智伏英 吕要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27-1434,共8页
【目的】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是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的伴迁性天敌,迄今已知该寄生蜂只能寄生扶桑绵粉蚧,但是我们发现该寄生蜂还能成功寄生另一种外来有害生物——石蒜绵粉蚧P.solani。本研究旨在明确班氏跳小... 【目的】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是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的伴迁性天敌,迄今已知该寄生蜂只能寄生扶桑绵粉蚧,但是我们发现该寄生蜂还能成功寄生另一种外来有害生物——石蒜绵粉蚧P.solani。本研究旨在明确班氏跳小蜂对该新寄主资源的寄生适合度,为今后充分开发、利用该寄生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块茎作为粉蚧的寄主植物,测定了班氏跳小蜂对不同龄期石蒜绵粉蚧的寄生适合度,并在非选择条件下测定了上述两种寄主上僵蚧形成时间以及该寄生蜂羽化时间、寿命、后足胫节长度、寄生率、羽化率及子代性比。【结果】班氏跳小蜂可寄生石蒜绵粉蚧的雌成虫及2龄和3龄若虫,但只有寄生雌成虫才能正常羽化出蜂。分别以石蒜绵粉蚧与扶桑绵粉蚧为寄主时,最适合的蜂蚧比分别为2∶15和2∶20。不同寄主对僵蚧形成时间及班氏跳小蜂的羽化时间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班氏跳小蜂的寿命以及雌蜂后足胫节长度,尤其是扶桑绵粉蚧上羽化的寄生蜂的寿命比以石蒜绵粉蚧上的长约20 d。而且,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的寄生率(54.0%)显著高于对石蒜绵粉蚧的(25.3%),但班氏跳小蜂在这两种寄主上的羽化率均在90%以上,差异不显著;寄生扶桑绵粉蚧的雌蜂比例高于寄生石蒜绵粉蚧的雌蜂比例。【结论】班氏跳小蜂能寄生石蒜绵粉蚧,且只在雌成虫上完成世代发育;与在更适寄主扶桑绵粉蚧上比较,石蒜绵粉蚧上羽化的班氏跳小蜂在寿命及雌蜂个体大小上有劣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氏跳小蜂 扶桑 石蒜绵粉蚧 寄主适合性 外来有害生物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