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北缘古近纪石英砂表面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5
1
作者 宋春晖 孟庆泉 +4 位作者 夏维民 徐丽 苗运法 杨用彪 胡思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4-103,共10页
中国西北干旱化和风成记录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对亚洲内陆干旱化和亚洲冬季风开始时间的认识目前仍存在分歧。利用扫描电镜,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广大典型地区古近系中类似风成堆积的红色砂层石英砂微形态详细研究,发现这些红色砂层... 中国西北干旱化和风成记录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对亚洲内陆干旱化和亚洲冬季风开始时间的认识目前仍存在分歧。利用扫描电镜,通过对青藏高原北缘广大典型地区古近系中类似风成堆积的红色砂层石英砂微形态详细研究,发现这些红色砂层中绝大部分石英砂颗粒表面具有流水搬运和改造的磨光面与V型坑微形态特征组合,与现代塔克拉玛干沙漠、阿尔金山北缘洪积扇上的现代风沙沉积物石英砂颗粒表面的麻面与蝶形坑组合不同。粒度分析也显示这些沉积物的粒度曲线特征与风成黄土和现代沙丘粒度曲线有明显差别。结合沉积特征认为青藏高原北缘古近纪期间不存在大范围的风沙沉积物,推断亚洲冬季风此时可能尚未激发,而该期的干旱环境可能是由行星风系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干旱炎热气候以及全球变冷事件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砂表面特征 古近纪 古环境 青藏高原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焙烧对石英砂表面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赵中魁 孙清洲 +2 位作者 张普庆 荆海鸥 孙益民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5-388,共4页
采用电子探针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石英砂经900℃高温焙烧前后表面元素和杂质相颗粒的变化。结果表明:石英砂表面的O/Si比偏离SiO2的化学比例,高温焙烧后其表面的O/Si比接近为2。石英砂表面存在大量纳米尺寸的杂质相,高温焙烧使杂质... 采用电子探针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石英砂经900℃高温焙烧前后表面元素和杂质相颗粒的变化。结果表明:石英砂表面的O/Si比偏离SiO2的化学比例,高温焙烧后其表面的O/Si比接近为2。石英砂表面存在大量纳米尺寸的杂质相,高温焙烧使杂质相脱落,增大了石英的裸露表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砂表面 焙烧 杂质相颗粒 O/Si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无冰区典型沉积环境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及其在沉积环境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尹雪斌 孙立广 刘晓东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利用电镜扫描方法 (SEM)对比分析了南极乔治王岛无冰区海滩沉积、冰碛物以及阿德雷岛湖泊沉积等典型沉积环境中的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 ,得出了乔治王岛各典型沉积环境中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的颗粒频率曲线。结果表明 :不同沉积环境下... 本文利用电镜扫描方法 (SEM)对比分析了南极乔治王岛无冰区海滩沉积、冰碛物以及阿德雷岛湖泊沉积等典型沉积环境中的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 ,得出了乔治王岛各典型沉积环境中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的颗粒频率曲线。结果表明 :不同沉积环境下的石英砂颗粒表面结构特征具有相似性 ,这主要和南极地区广泛发育的冰川作用有关 ,同时 ,它们也有各自典型的特征组合 ,这些典型特征组合的不同反映了石英砂后期的搬运历史和沉积环境的差异。本文还依据石英砂表面特征的颗粒出现频率 ,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内三级海岸阶地上的沉积物和一个未知成因的样品进行了沉积环境的判别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沉积环境 电镜扫描方法 冰碛物 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 冰川作用 聚类分析方法 无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英砂表面吸附的铁杂质对除铁效率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勇 章毛连 +1 位作者 张雪梅 何恩节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315-2318,2324,共5页
通过对凤阳县干法和湿法石英砂中铁杂质矿物类型及含量的测试,结果表明干法石英砂中铁杂质含量和磁化率明显高于湿法石英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类石英砂中杂质颗粒进行形貌观察和颗粒尺寸分析,利用x射线能谱分析仪对两类石英砂... 通过对凤阳县干法和湿法石英砂中铁杂质矿物类型及含量的测试,结果表明干法石英砂中铁杂质含量和磁化率明显高于湿法石英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类石英砂中杂质颗粒进行形貌观察和颗粒尺寸分析,利用x射线能谱分析仪对两类石英砂中杂质颗粒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两类石英砂经过强磁选后表面都吸附有含铁杂质颗粒,粒度在0.5—5μm之间。试验表明用磁选法很难去除粒度小、含量低、磁性弱的铁杂质。干法石英砂中铁含量高于湿法石英砂的原因是其表面吸附含铁杂质颗粒较多,石英砂的除铁效率直接取决于石英砂表面含铁杂质颗粒的有效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砂表面 吸附的铁杂质 除铁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海岸潮间带的石英砂表面结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徐海鹏 任明达 孔繁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3期8-12,共5页
20世纪 80年代后期 ,通过扫描电镜对秦皇岛现代海岸潮间带的石英砂表面进行研究 ,发现了该岸带正遭受海水侵蚀并有海水不断进侵的趋势。而该证据与海岸带的地貌第四纪研究的诸手段所获得的结论是一致的。
关键词 扫描电镜 潮间带 石英砂表面结构 秦皇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灌石英砂颗粒表面滞纳能力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清霞 翟国亮 +2 位作者 李景海 李国强 邓忠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8-31,共4页
微灌砂颗粒的滞纳能力,直接影响到砂滤层过滤性能,从而对滤层过滤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分析石英砂颗粒表面对过滤水中杂质颗粒的滞纳能力十分重要。选取3种微灌石英砂滤料的砂颗粒(粒径范围为1.00~1.18、1.18~1.40和1.40~1.70 mm)作为样本... 微灌砂颗粒的滞纳能力,直接影响到砂滤层过滤性能,从而对滤层过滤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分析石英砂颗粒表面对过滤水中杂质颗粒的滞纳能力十分重要。选取3种微灌石英砂滤料的砂颗粒(粒径范围为1.00~1.18、1.18~1.40和1.40~1.70 mm)作为样本,采用三维表面形貌仪对砂颗粒表面轮廓最大高度和与轮廓最大高度对应的波纹宽度进行测量。对砂颗粒滞纳水中杂质颗粒的机理进行分析,建立了砂颗粒表面轮廓的几何模型和砂颗粒表面杂质颗粒受力的数学模型,并计算了砂颗粒对水中杂质颗粒的滞纳能力。适当增加砂滤料的粒径,可以提高砂滤层过滤性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灌石英砂 石英砂粗糙度 微灌 石英砂表面滞纳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光光度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在石英砂上的静态吸附 被引量:4
7
作者 尚晓培 蒲万芬 肖太平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103,108,共4页
利用甲基橙(MO)-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分光光度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石英砂表面吸附后的浓度,得出静态吸附量。结果表明,用此法检测SDS的浓度是可行的,确定464 nm为测定波长,线性回归方程y=0.148 47x-0.008 56,R2=0.998 32。通... 利用甲基橙(MO)-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分光光度法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石英砂表面吸附后的浓度,得出静态吸附量。结果表明,用此法检测SDS的浓度是可行的,确定464 nm为测定波长,线性回归方程y=0.148 47x-0.008 56,R2=0.998 32。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的吸附量,得出SDS在石英砂表面的吸附平衡时间为48 h。分别用模拟地层水和蒸馏水配制SDS溶液,确定了平衡吸附量分别为5.0 mg/g和1.8 mg/g,结果表明高矿化度导致了SDS在石英砂表面的大量吸附,并分析了模拟地层水条件下SDS在石英砂上的静态吸附不符合Langmuir模式的原因是SDS的脱附和沉淀再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硫酸钠 紫外分光光度法 石英砂表面 静态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漠·古海洋--追溯塔克拉玛干沙漠砂源 被引量:8
8
作者 王颖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20,共10页
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是自然环境特点的主导因素。气候环境的变化具有异地同时的相似性,亦具有同时异地的差别性,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中,气候在地区和时段的差异性,可能反映气候与气候带的变迁。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强劲风力作用的干燥气... 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是自然环境特点的主导因素。气候环境的变化具有异地同时的相似性,亦具有同时异地的差别性,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中,气候在地区和时段的差异性,可能反映气候与气候带的变迁。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强劲风力作用的干燥气候环境,如此广阔范围、连绵起伏活动沙丘的厚层沙,来源于何种营力与气候环境是讨论的中心议题。塔里木盆地的构造轮廓,古通道抬升遗迹,古海相沉积岩层、石膏与盐湖沉积层、微古化石与油气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巨厚沙层,以及石英砂表面结构组合特征,等等,均反映出沙漠起源于新生代中新世时的新特提斯海。青康藏高原及塔里木盆地周边山地的持续隆升,在中新世晚期彻底隔断了海水通道,海盆干涸逐渐变为内陆湖沼盆地,以致干旱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砂主要源于中新世晚期(约1 000~500万年前)干涸的古海洋。更新世时,沙漠周边有风化剥蚀砂源及局部有冰川砂的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 新特提斯海 古海洋 石英砂表面结构 塔克拉玛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武山地区上白垩统沙漠相沉积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惠浪波 郭进京 +3 位作者 韩文峰 王丽丽 毕娜 向光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9-663,共15页
西秦岭广泛但不连续分布着一套晚白垩世红层地层。这套红层地层所代表的原型沉积盆地是西秦岭中生代陆内造山期发育的相互孤立的山间盆地拟或是整体统一红层盆地新生代以来地壳隆升侵蚀破坏的残留一直存在争议。这个争议问题即关乎到对... 西秦岭广泛但不连续分布着一套晚白垩世红层地层。这套红层地层所代表的原型沉积盆地是西秦岭中生代陆内造山期发育的相互孤立的山间盆地拟或是整体统一红层盆地新生代以来地壳隆升侵蚀破坏的残留一直存在争议。这个争议问题即关乎到对西秦岭中生代末期的构造地貌状态的认识,也关乎到现今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地壳隆升初始地质背景。通过对西秦岭北缘武山地区上白垩统红层沉积地层中发育的一套砖红色砂岩的沉积序列、沉积构造、粒度分布等宏观地质特征的较详细研究,结合对这套砂岩的矿物成分和显微结构以及石英颗粒SEM表面结构特征的研究,表明这套砖红色砂岩具有如下特征:1)发育典型的大型风成交错层理;2)粒度均匀,分选好,以中—细砂、极细砂组分为主,缺乏粉砂—黏土颗粒组分;3)石英颗粒磨圆度好,表面发育碟形和新月形坑、溶蚀坑、硅质薄膜等风成砂颗粒具有的独特表面特征。据此提出这套砖红色砂岩是典型的沙漠相沉积的新认识,并根据沙漠相沉积类型的识别标志将其分为沙丘沉积和丘间沉积两种沉积类型。秦岭北缘武山地区晚白垩世沙漠相沉积的存在,结合西秦岭腹地同时代的哈达铺、岷县西江等地分布在山顶面的晚白垩世红层地层中存在类似的沙漠相沉积分析,提出了西秦岭晚白垩世不仅处于干旱炎热气候环境,而且曾呈现出地形相对平缓的泛盆地构造地貌状态。这套红层沉积反映了西秦岭晚白垩世为统一红层沉积盆地而非孤立的山间盆地,现今多不连续分布在山顶面之上是新生代以来地壳不均匀隆升和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 上白垩统 沙漠相 风成交错层理 石英砂表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