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羊河上游退化草地植物功能群生态位分异特征——以阿尔泰狗哇花型草地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林丽 赵成章 +4 位作者 龙瑞军 王帅 王溪 李以康 张法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55,共6页
采用时空转换方式,以石羊河上游高山草地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型退化草地及其原生群落为研究对象,以其主要功能群结构特征调查为基础,研究各功能群生态位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生态位季节动态变化趋势同功能群类别有... 采用时空转换方式,以石羊河上游高山草地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型退化草地及其原生群落为研究对象,以其主要功能群结构特征调查为基础,研究各功能群生态位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生态位季节动态变化趋势同功能群类别有关,与功能群所处的演替阶段无关;功能群生态位数量特征变化的绝对数量及相对数量受到其所处的演替阶段影响,表现为随季节的推移禾本科功能群生态位宽度上升,其上升相对值为退化样地(120.8%)高于原生群落(65.5%);而杂类草下降,其下降相对值差异较小,依次为51.38%和66.34%。随季节的推移禾本科-杂类草生态位重叠度升高,且升高的幅度为退化样地(113.3%)略低于原生群落(119.4%),就升高的绝对值而言,原生群落各观测时期均低于退化草地;杂类草-禾本科生态位重叠度则逐渐降低,其相对数量在退化样地与原生群落中依次下降53.0%和54.9%。其中退化草地禾本科、杂类草生态位重叠度在7月中旬存在一个拐点,其前期禾本科-杂类草组对低于杂类草-禾本科组对,而后期刚好相反。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功能群生长特性和放牧干扰共同作用有关。返青较早的禾本科功能群早期生长受到放牧干扰的影响,为返青较迟的杂类草生长提供较大的资源空间,从而使得杂类草功能群在"植被空隙中进行季节更新",进而改变了原群落的功能群结构。阿尔泰狗哇花型退化草地是植物群落退化演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如果加以适当的管理,草原退化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如果不加以保护,草地继续退化后的不可预知风险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地 生态位 植物功能群 石羊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上游干旱草原阴山扁蓿豆群落土壤种子库 被引量:10
2
作者 董小刚 赵成章 +2 位作者 张起鹏 周伟 姚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1-45,63,共6页
土壤种子库是地上植被补充更新的源泉,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已成为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相当活跃的领域。在石羊河上游干旱草原选择阴山扁蓿豆草地群落,研究了草地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密度、多样性特征以及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 土壤种子库是地上植被补充更新的源泉,土壤种子库的研究已成为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相当活跃的领域。在石羊河上游干旱草原选择阴山扁蓿豆草地群落,研究了草地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密度、多样性特征以及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阴山扁蓿豆草地群落土壤种子库共有20个物种,分属12科。随阴山扁蓿豆分盖度减小,土壤种子库密度和种类在水平方向上增加,种子库密度垂直分布呈现O-5cm〉10—15cm〉5-10cm土层,物种数量随深度而减少;在阴山扁蓿豆分盖度〉60%的草地群落未发现其种子库的存在。土壤种子库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w均匀度指数随阴山扁蓿豆盖度减小呈上升趋势,生态优势度由0.46下降至0.24;各草地群落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系数在0.29~0.58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扁蓿豆群落 退化草地 土壤种子库 石羊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上游林区景观空间邻接特征及生态安全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汤萃文 张忠明 +4 位作者 苏研科 郭明 杨莎莎 王天强 杨啸林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1-317,共7页
在干旱区山地,荒地斑块特征可反映植被的破碎化及退化状况,农田斑块特征可反映自然植被景观受农田开垦的威胁程度,而其它景观类型与这两种类型斑块的邻接特征可间接反映这些类型潜在的植被退化风险大小或受农田开垦的威胁程度。以Landsa... 在干旱区山地,荒地斑块特征可反映植被的破碎化及退化状况,农田斑块特征可反映自然植被景观受农田开垦的威胁程度,而其它景观类型与这两种类型斑块的邻接特征可间接反映这些类型潜在的植被退化风险大小或受农田开垦的威胁程度。以Landsat/TM及林相图作为数据源,在桌面GIS下解译出石羊河上游的哈溪林区各景观类型,计算了各景观类型与荒地和农田的空间邻接长度和数目比例,并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计算了荒地和农田对各景观的影响面积。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各类型植被退化风险大小和受农田开垦的威胁程度,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各景观类型的生态安全性。结果表明:灌丛和草地与荒地的邻接边长和数目较大,由放牧活动引起的植被破碎化和退化的风险较大,而乔木林种与农田的邻接长度、数目较大,受农田开垦的威胁较为严重;景观整体植被退化的风险(0.28)高于受农田威胁程度(0.11);各类型植被退化风险值的差别不明显,但灌丛草地相对较高,而各乔木林种受农田开垦的威胁程度明显高于灌丛和草地;基于景观类型空间邻接的生态安全评价分析可以初步反映干旱区山地景观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威胁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景观 空间邻接 生态安全 石羊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上游祁连山区景观格局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新民 王军德 程玉菲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6-77,80,共3页
以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多样性指数为评价指标,分析了石羊河上游祁连山区景观格局和景观的多样性。结果表明:1986—2000年,祁连山景观格局的变化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草地、工矿居民用地、裸土地和戈壁的破碎度增大,耕地和林地的破碎度减小;1... 以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多样性指数为评价指标,分析了石羊河上游祁连山区景观格局和景观的多样性。结果表明:1986—2000年,祁连山景观格局的变化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草地、工矿居民用地、裸土地和戈壁的破碎度增大,耕地和林地的破碎度减小;1986年和2000年,各景观类型平均斑块面积和斑块优势度在时间尺度上具有相似性,草地和居民工矿用地表现出增大趋势,其他景观斑块基本呈不变或减小趋势;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3项指标的对比都显示出该地区1986年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小于2000年,说明景观多样性略有上升,单一性略微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多样性分析 祈连山区 石羊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上游退耕区紫花苜蓿草地群落动态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董小刚 赵成章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8-232,共5页
以石羊河上游旱泉沟流域紫花苜蓿人工草地为例,采用常规群落学调查,并结合2003-2009年连续7a的定位观测资料,研究了紫花苜蓿草地退化过程和群落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建植以来,群落盖度逐年下降,群落密度逐年增大,地上... 以石羊河上游旱泉沟流域紫花苜蓿人工草地为例,采用常规群落学调查,并结合2003-2009年连续7a的定位观测资料,研究了紫花苜蓿草地退化过程和群落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建植以来,群落盖度逐年下降,群落密度逐年增大,地上部分生物量呈抛物线变化趋势;随着紫花苜蓿草地的退化,杂类草侵入群落,物种数由7种增加到17种,且以菊科植物占据优势;建植第5年,草地裸斑增加、质量下降,紫花苜蓿的优势地位明显下降,而赖草成为群落的优势种群。紫花苜蓿退化草地群落动态可分为3个阶段:即紫花苜蓿草地阶段、紫花苜蓿草地向天然草地演替的过渡阶段和禾本科次生草地阶段,人工草地向地带性天然草地的演化迹象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退耕地 群落动态 功能群 石羊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上游公益林换季造林试验
6
作者 马有忠 达光文 +1 位作者 郭前业 张晓平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2-173,180,共3页
2005—2007年,在石羊河上游天祝县采用改土开穴、直接开穴、鱼鳞坑和水平沟4种整土方式,选择乡土树种青海云杉、柠条、沙棘作为栽培苗木,选用异地优质熟土、有机肥及保水剂等为主要基质原料进行造林试验,定期对各林种的成活率进行调查... 2005—2007年,在石羊河上游天祝县采用改土开穴、直接开穴、鱼鳞坑和水平沟4种整土方式,选择乡土树种青海云杉、柠条、沙棘作为栽培苗木,选用异地优质熟土、有机肥及保水剂等为主要基质原料进行造林试验,定期对各林种的成活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穴内开穴、生土垄堰、熟土栽植、肥水并施的改土造林技术,能使造林保存率达到75.4%,再萌率达到6.1%。加施保水剂不仅对土壤水分有显著改善作用,而且苗木的成活率能提高6.7%~34.78%。换季造林总体表现为秋季整地的成活率最高,并且以秋整春造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季造林 成活率 公益林 石羊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上游生境质量评估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雷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3-45,共3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会引起生境斑块的破碎、退化甚至消失,从而直接影响一个区域生境质量的好坏。以石羊河上游祁连山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86-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对生境...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会引起生境斑块的破碎、退化甚至消失,从而直接影响一个区域生境质量的好坏。以石羊河上游祁连山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86-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对生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石羊河上游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林地以及未利用地为主;生境退化类型以无明显退化和轻微退化为主;面积的大部分为中等以上生境类型,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南部地区。1986-2000年石羊河上游生境退化面积与生境质量变差的面积都在增加,但其增加速度渐缓,2000年之后好的生境类型面积有所增加。由此可见,石羊河上游的生境质量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境质量 石羊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上游水源涵养型流域植被恢复重建试验示范 被引量:3
8
作者 马金宝 罗永寿 +1 位作者 王英成 吕海元 《林业科技》 2009年第5期21-24,共4页
选择石羊河上游水源涵养型Ⅱ级小流域为试验示范单元,遵循近自然林业理论和生态经济规律,集成运用封育保护、抚育促优、灌丛改造、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造林营林、流域治理等生物、工程与农业技术措施,恢复重建乔、灌、草复合植被群落,... 选择石羊河上游水源涵养型Ⅱ级小流域为试验示范单元,遵循近自然林业理论和生态经济规律,集成运用封育保护、抚育促优、灌丛改造、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造林营林、流域治理等生物、工程与农业技术措施,恢复重建乔、灌、草复合植被群落,提高林草覆盖度,改善河道水域生境,形成结构相对稳定的水源涵养综合防护体系,提升高原山地生态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上游 生态流域 水源涵养林 林草植被 恢复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上游封育区公益林的水土保持作用
9
作者 马有忠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3-94,共2页
对石羊河上游8个具有代表性的封育区与周围未封育对照区的森林凋落物、苔藓枯枝落叶层及其容水量、土壤含水率、植物种类、植物种丰富度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封育区森林凋落物平均为0.37 t/hm2,对照区为0.18t/hm^2;封育区苔... 对石羊河上游8个具有代表性的封育区与周围未封育对照区的森林凋落物、苔藓枯枝落叶层及其容水量、土壤含水率、植物种类、植物种丰富度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封育区森林凋落物平均为0.37 t/hm2,对照区为0.18t/hm^2;封育区苔藓枯枝落叶层平均为24.51 t/hm^2,对照区为14.51 t/hm2;0-50 cm深封育区平均土壤含水率为52.1%,对照区为41.2%;封育区苔藓枯枝落叶层容水量平均为718%,对照区为524%;封育区木本植物较对照区增加了8种;植物种丰富度指数封育区比对照区高6.65;封育区枯落物层厚度、贮量分别是对照区的14.9倍和6.1倍。说明通过封育,公益林涵养水源及水土保持的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 公益林 涵养水源 水土保持 石羊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上游一年生豆禾混播草地生产力研究
10
作者 顾自福 郭金梅 +3 位作者 安晓东 苏永峰 周瑞娟 顾自林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年第21期62-63,共2页
石羊河上游一年生豆禾混播草地生产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混播群落中燕麦与毛苕子对光能,养分、水分等资源利用的相互协同作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了整个群落草层高度的增长和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的增加。同时提高和维护了石羊河上游水... 石羊河上游一年生豆禾混播草地生产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混播群落中燕麦与毛苕子对光能,养分、水分等资源利用的相互协同作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了整个群落草层高度的增长和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的增加。同时提高和维护了石羊河上游水源涵养草地的功能和作用,并缓解和解决了石羊河上游植被"三化"等生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上游 一年生人工草地 增产效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退化草地甘肃臭草种群分布格局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被引量:30
11
作者 赵成章 高福元 +2 位作者 石福习 任珩 盛亚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6688-6695,共8页
植物种群对土壤水分响应的异质性是其格局形成和演变的环境基础。在石羊河上游的高寒草地,运用点格局分析法和群落调查法,研究了甘肃臭草单一优势种群斑块发育过程中的种群小尺度点格局和土壤水分特征。在4个发育阶段甘肃臭草种群的空... 植物种群对土壤水分响应的异质性是其格局形成和演变的环境基础。在石羊河上游的高寒草地,运用点格局分析法和群落调查法,研究了甘肃臭草单一优势种群斑块发育过程中的种群小尺度点格局和土壤水分特征。在4个发育阶段甘肃臭草种群的空间格局由聚集分布过渡为随即分布,土壤水分均呈现出从斑块中心向边缘增大的趋势;在斑块形成、扩散、稳定阶段,甘肃臭草斑块以类似"同心圆"的方式向周围土壤水分高的空间扩散,斑块半径由0.5m扩大至1.5m,种群的高度、密度、盖度由斑块中心向边缘递减;在衰退阶段斑块中心出现裸斑,种群的高度、密度、盖度以类似"同心圆"方式从中心向边缘逐层递增。在甘肃臭草斑块消长过程中,种群的分布格局和主要生物学特征与土壤水分之间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臭草 斑块 点格局 土壤水分 石羊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泰狗哇花型退化草地植物功能群特征初探 被引量:13
12
作者 林丽 龙瑞军 +4 位作者 赵成章 李以康 张法伟 王溪 王洪君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5-40,共6页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以石羊河上游重度放牧条件下形成的阿尔泰狗哇花型退化草地及其原生群落(阿尔泰针茅Stipa krylovii+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一冷篙Artemisia frigida+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altaicus)为研...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以石羊河上游重度放牧条件下形成的阿尔泰狗哇花型退化草地及其原生群落(阿尔泰针茅Stipa krylovii+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一冷篙Artemisia frigida+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altaicus)为研究对象.对2种草地植物功能群的季节动态特征进行初探。结果表明:草地退化使禾本科牧草的平均盖度、密度和高度依次降低20.4%~33.6%、24.0%~34.6%、36.2%~59.9%.而杂类草的平均盖度、密度和高度依次升高18.1%~63.0%、26.7%~82.8%、6.9%~80.8%;由此推断随时间推移.禾本科功能群较杂类草空间拓殖速率降低.在群落中的地位下降.此特征与功能群所处的退化阶段无关;禾本科功能群在原生植被中始终保持优势地位.而在退化草地中其地位在7月上旬后被杂类草取代.导致群落成员型发生改变。造成该区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很可能同放牧干扰与植物功能群季节生长特性相叠加有关,家畜选择性采食和践踏的双重作用,降低了禾本科功能群对资源空间占有的能力.为杂类草生长提供更多的资源空间.造成了杂类草生长势更强.导致其在群落中地位上升。最终形成以杂类草为景观的退化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地 植物功能群 石羊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臭草型退化草地优势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 被引量:14
13
作者 高福元 赵成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6661-6669,共9页
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是研究种群扩散和群落演替的重要方法。在石羊河上游高寒退化草地,运用点格局分析法,对不同演替阶段甘肃臭草和阿尔泰针茅的格局及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臭草在没有形成斑块(CK)和斑块形成阶段(A),所有... 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是研究种群扩散和群落演替的重要方法。在石羊河上游高寒退化草地,运用点格局分析法,对不同演替阶段甘肃臭草和阿尔泰针茅的格局及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臭草在没有形成斑块(CK)和斑块形成阶段(A),所有尺度上为聚集分布,在斑块扩散(B)、稳定(C)和衰退阶段(D)分别在0—90 cm、0—70 cm和0—40 cm上为聚集分布,90—100 cm、70—150 cm和40—150 cm为随机分布;阿尔泰针茅在CK阶段所有尺度上为随机分布,在A、B、C阶段分别在0—47 cm、0—75 cm、0—130 cm上为聚集分布,在47—50 cm、75—100 cm和130—150 cm上为随机分布,D阶段在所有尺度上为聚集分布;从CK—D阶段,甘肃臭草和阿尔泰针茅之间的关联性由显著负关联向关联性不显著转变,负关联显著程度先增强,后减弱;甘肃臭草种群从CK到D样地,种群领地密度先增大后减小,阿尔泰针茅种群领地密度逐渐减小。优势种替代过程中,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的相互转化影响格局的分布类型,竞争的不对称性影响关联性程度的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臭草 阿尔泰针茅 点格局 空间关联性 石羊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退化草地不同海拔梯度狼毒种群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
14
作者 高福元 赵成章 卓马兰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05-612,共8页
在石羊河上游高寒退化草地,应用点格局分析方法,按狼毒个体分枝数设置Ⅰ级株丛(1—10枝)、Ⅱ级株丛(11—20枝)、Ⅲ级株丛(21—30枝)、Ⅳ级株丛(30以上)4个株级,研究了不同海拔高度各株级狼毒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并统计了狼毒种群的... 在石羊河上游高寒退化草地,应用点格局分析方法,按狼毒个体分枝数设置Ⅰ级株丛(1—10枝)、Ⅱ级株丛(11—20枝)、Ⅲ级株丛(21—30枝)、Ⅳ级株丛(30以上)4个株级,研究了不同海拔高度各株级狼毒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并统计了狼毒种群的大小组成。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Ⅰ、Ⅱ级狼毒株丛个体数减少,Ⅲ、Ⅳ级狼毒株丛个体数增多;Ⅲ、Ⅳ级狼毒株丛在各海拔梯度上主要以随机分布为主,Ⅰ、Ⅱ级狼毒株丛在低海拔地区小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随海拔升高聚集强度增强,聚集尺度减小,在较大尺度上表现为随机分布;Ⅰ级狼毒株丛与Ⅲ、Ⅳ级狼毒株丛、Ⅱ级狼毒株丛与Ⅳ级狼毒株丛小尺度上表现为正关联关系,随海拔升高正关联关系发生的尺度减小。狼毒种群对环境变化具有明显的响应机制,可通过相互之间的庇护作用、减少繁殖、减弱种内竞争以及提高聚集强度实现生存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毒种群 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性 斑块 石羊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