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笋δ^(18)O揭示的亚洲夏季风变化及机制综述 被引量:1
1
作者 杨会会 周祐民 +1 位作者 仲义 刘青松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5,共13页
亚洲夏季风(ASM,Asian Summer Monsoon)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地球系统科学的热点问题。亚洲石笋δ^(18)O揭示的亚洲古季风变化,加深了我们对其时空演化机制的理解。然而,目前东亚夏季风区和印度夏季风区石笋δ^(18)O... 亚洲夏季风(ASM,Asian Summer Monsoon)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地球系统科学的热点问题。亚洲石笋δ^(18)O揭示的亚洲古季风变化,加深了我们对其时空演化机制的理解。然而,目前东亚夏季风区和印度夏季风区石笋δ^(18)O记录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相互关系和主控因素仍存在一些争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综述了东亚夏季风(EASM,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区和印度夏季风(ISM,Indian Summer Monsoon)区的高分辨率石笋δ^(18)O记录,发现两者在轨道尺度上都受控于岁差驱动的北半球夏季日照量的变化,其机制涉及海陆热力差异强度、辐合强度和上升气流强度以及夏季时长的变化。这些机制共同导致了在北半球夏季日照高值期EASM和ISM区夏季降雨量增加以及降雨和石笋的δ^(18)O值负偏。在千年尺度上,EASM区和ISM区的石笋δ^(18)O记录则响应于北大西洋区的气候变化,具体响应机制主要有热带辐合带南移导致的印度洋水汽分馏减弱(主要影响ISM区和EASM区),以及西风带调节的水汽来源和降雨季节性变化(主要影响EASM区)。在百年及以下尺度,EASM区和ISM区石笋δ^(18)O记录都受到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有关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影响。未来在关键区域构建更多高分辨率的石笋δ^(18)O记录及相关的降雨指标,将有助于理解大气环流变化与东亚夏季风区降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氧同位素 东亚夏季风 印度夏季风 北半球日照 HEINRICH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元8世纪以来贵州荔波石笋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记录 被引量:16
2
作者 覃嘉铭 袁道先 +6 位作者 林玉石 张会领 张美良 程海 王华 杨琰 冉景丞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6-272,共7页
通过中国贵州荔波龙泉洞L 1及L 2两根石笋19件ICPM S230T h测年和459件氧稳定同位素分析,L 1时限范围为918-1910aA.D.,L 2为724-1888aA.D.;稳定同位素样品的平均分辨率分别为6.6a和3.6a。两根石笋1δ8O记录取得了平行一致的结果,石笋记... 通过中国贵州荔波龙泉洞L 1及L 2两根石笋19件ICPM S230T h测年和459件氧稳定同位素分析,L 1时限范围为918-1910aA.D.,L 2为724-1888aA.D.;稳定同位素样品的平均分辨率分别为6.6a和3.6a。两根石笋1δ8O记录取得了平行一致的结果,石笋记录可分为3个气候期,即:中世纪冷期(公元8世纪-995aA.D.),石笋1δ8O总的偏重,变化幅度较小,最轻为-8.84‰,最重为-6.72‰,平均值为-7.76‰;中世纪暖期(995-1340aA.D.),石笋记录为两峰夹一谷,200年级的一个半旋回,δ18O最轻为-9.47‰,最重为-6.58‰,平均值为-7.94‰;小冰期(1340-1880aA.D.),石笋记录为四谷三峰相间交替,即季风表现出由弱到强的200年级3个半旋回,1δ8O最轻为-9.50‰,最重为-6.07‰,平均值与中世纪暖期基本一致,为-7.92‰,但变化幅度要大一些,特别是弱季风期要偏重一些。L 1及L 2两石笋δ18O记录可以很好地和中国中东部物候记录对比。在总体变化格局上也可以和格陵兰冰芯记录进行对比。石笋记录也可以与宇宙核素产率及太阳耀斑记录进行对比,小冰期中石笋δ18O记录的4个低谷期(弱季风期),正好与宇宙核素产率及太阳耀斑曲线的低谷区相对应,并分别可以和太阳黑子1810年达尔顿极小值、1645-1715年蒙德极小值、1420-1530年的斯波瑞尔极小值、1280-1440年的沃尔夫极小值一一对应。太阳黑子的变化,直接改变地球接受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说明低纬度地区短尺度季风气候直接响应于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氧同位素 ICPMS-^230Th定年 古气候记录 贵州荔波龙泉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石笋记录的334~320ka夏季风变化与影响机制
3
作者 米小建 刘淑华 +2 位作者 陈琼 赵建新 周厚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2-106,共5页
间冰期气候是古气候研究中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通过对川东北宋家洞石笋SJ5-6高精度^(230)Th定年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分析,重建了该地区334~320ka(MIS9)时期高分辨率夏季风气候变化历史。结果发现,SJ5-6记录的夏季风变化趋势总体上与亚... 间冰期气候是古气候研究中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通过对川东北宋家洞石笋SJ5-6高精度^(230)Th定年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分析,重建了该地区334~320ka(MIS9)时期高分辨率夏季风气候变化历史。结果发现,SJ5-6记录的夏季风变化趋势总体上与亚洲季风区其他石笋记录相似,也与南极冰芯记录的温度变化基本一致,反映了在MIS9间冰期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温度变化可能对川东北地区的夏季风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氧同位素 夏季风 MIS9 华中 南极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全新世河南南阳石笋记录的百年季风干旱事件 被引量:7
4
作者 任晓辉 董进国 陈昌海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9-273,共5页
基于河南南阳洞1支石笋的5个^230Th年龄和186个氧碳同位素数据,建立了中全新世持续1570a(6115~4544a B.P.)较高分辨率东亚季风降水序列。在整个研究时段,石笋氧碳同位素曲线记录了3次弱季风事件,分别发生在5830~5720a B.P.、... 基于河南南阳洞1支石笋的5个^230Th年龄和186个氧碳同位素数据,建立了中全新世持续1570a(6115~4544a B.P.)较高分辨率东亚季风降水序列。在整个研究时段,石笋氧碳同位素曲线记录了3次弱季风事件,分别发生在5830~5720a B.P.、5350~5080a B.P.、4770~4640a B.P.,其中5350~5080a B.P.时段持续干旱,历时270a。在测年误差范围内,平均分辨率达4~5a的氧同位素曲线与相应时段树轮^14C残差曲线基本对应。功率谱分析表明:南阳洞石笋具有显著的130a周期旋回,与树轮△^14C(132a)以及低纬地区其它石笋记录的周期变化基本一致,说明中全新世东亚季风降水在百年尺度上可能主要受太阳辐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全新世 弱季风事件 石笋同位素 河南南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羊子洞石笋记录的92.3~60.1 ka亚洲夏季风变化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日萍 杨勋林 +3 位作者 鄢应燃 张瑞 组里塞斯 王勇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4-196,共13页
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MIS) 5/4转换时期全球气候存在不稳定性,期间发生了一系列百年—千年尺度的气候突变事件.为进一步认识MIS5b-MIS4时期亚洲夏季风演变进程,讨论该时期百年—千年尺度季风突变事件的变化特征,对... 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 MIS) 5/4转换时期全球气候存在不稳定性,期间发生了一系列百年—千年尺度的气候突变事件.为进一步认识MIS5b-MIS4时期亚洲夏季风演变进程,讨论该时期百年—千年尺度季风突变事件的变化特征,对采自中国西南地区重庆羊子洞的石笋Y01,Y02进行了年龄样品和稳定同位素样品的分析测试,建立了覆盖92.3~60.1 ka(千年前,相对于1950 CE)时段精确定年的高分辨率石笋氧碳同位素记录,重建了MIS5b-MIS4时期的亚洲夏季风演变历史.通过不同记录的对比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羊子洞石笋δ;O序列记录了5次千年尺度强季风事件中国间冰阶(Chinese Interstadials, CIS)22-18,其发生时间可分别与北格陵兰冰芯项目(North Greenland Ice Core Project, NGRIP)记录中的5次千年尺度暖事件对应.其中Y02δ;O和δ;C序列均完整地记录了强季风事件CIS18,记录表明在CIS18事件期间(64.7~63.2 ka)亚洲夏季风呈现“快速增强,逐渐减弱”的转换特征,并伴随着洞穴外部水热条件的相应变化.在CIS21和CIS20事件结束之前,高分辨率的Y01δ;O序列记录了分别发生于77.4 ka和73.4 ka左右的2次亚千年尺度的季风反弹事件,其与南半球2次温度低谷的对应强调了南半球的逐渐变冷对季风反弹事件发生的促进作用.此外,发现了MIS4早期亚洲夏季风与南极温度的反向关系,表明南半球气候变化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同位素 亚洲夏季风 千年尺度事件 南半球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风区边缘近500年的降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刘敬华 张平中 +2 位作者 孟彩红 张德忠 杨勋林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1-407,共7页
基于武都万象洞高分辨率石笋δ18O和高精度230Th定年数据,结合利用周边地区史料恢复的旱涝指数序列,重建季风区边缘近500 a以来降水变化。结果显示:在年际至百年时间尺度上,万象洞石笋δ18O变化指示亚洲季风带来的降水量信息。季风区边... 基于武都万象洞高分辨率石笋δ18O和高精度230Th定年数据,结合利用周边地区史料恢复的旱涝指数序列,重建季风区边缘近500 a以来降水变化。结果显示:在年际至百年时间尺度上,万象洞石笋δ18O变化指示亚洲季风带来的降水量信息。季风区边缘降水变化可分减弱期(1470~1700 A.D.)、平稳期(1701~1875 A.D.)和增强期(1876~2003 A.D.)三个气候段,其间季风降水的强弱变化响应史料记载的极端旱涝事件。在小冰期向20世纪暖期转换过程中,本区呈现阶梯式过渡降水模式,这是一种较大空间尺度上气候特征,在年代际至百年时间尺度上与北半球温度、中国温度变化具有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区边缘 石笋氧同位素 旱涝指数 阶梯式过渡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