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石碌铁矿床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智琳 许德如 +3 位作者 张玉泉 陈福雄 王力 吴俊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2-299,共8页
海南石碌铁矿床是我国最大的富铁矿矿床,其矿床成因一直存在着争论,其中争议之一是矿床成因除与火山-沉积变质有关外,是否还与后期构造-岩浆事件的改造富集作用有关。前人曾对石碌铁矿床铁矿石、主要赋矿围岩石碌群以及矿区周围出露的... 海南石碌铁矿床是我国最大的富铁矿矿床,其矿床成因一直存在着争论,其中争议之一是矿床成因除与火山-沉积变质有关外,是否还与后期构造-岩浆事件的改造富集作用有关。前人曾对石碌铁矿床铁矿石、主要赋矿围岩石碌群以及矿区周围出露的花岗岩类进行过多方法同位素地质定年,但迄今尚未对矿区内分布的花岗斑岩类进行相应的工作。本文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对矿区内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获得了(93±2)Ma的年龄,表明该花岗斑岩侵入时代为燕山晚期晚白垩世。结合燕山晚期华南处于拉张构造环境的认识以及石碌矿区矿床地质特征,暗示晚白垩世拉张事件使石碌矿区内的断裂重新活动从而引起花岗斑岩侵位,而花岗斑岩后期演化的热液对石碌铁矿床的富化具有改造叠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 U-PB年龄 花岗闪长斑岩 地质意义 海南石碌铁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石碌铁矿床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铁多金属成矿富集的关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许德如 吴俊 +4 位作者 肖勇 陈福雄 王力 刘朝露 王智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53-564,共12页
海南石碌铁矿曾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富铁矿",其形成、定位与褶皱变形及伴随的剪切、塑性流动等构造密切相关。石碌矿区构造变形大致分为早期(D1)复式向斜的形成时期、晚期(D2)褶皱叠加和剪切变形时期。后者又进一步分为韧-脆性... 海南石碌铁矿曾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富铁矿",其形成、定位与褶皱变形及伴随的剪切、塑性流动等构造密切相关。石碌矿区构造变形大致分为早期(D1)复式向斜的形成时期、晚期(D2)褶皱叠加和剪切变形时期。后者又进一步分为韧-脆性变形(D2a),脆-韧性变形、层间滑脱断层形成(D2b)和脆性变形、矿体破坏(D2c)3个阶段。石碌铁矿床受NW—SE向复式向斜及其与NE—NNE向褶皱叠加所形成的横跨或斜跨褶皱的严格控制;褶皱过程所伴随的剪切变形和高温塑性流动是富铁矿形成的重要机制。复式向斜轴部,尤其是2期向斜褶皱轴的叠加部位往往可发现厚大的富铁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褶皱控矿 剪切和高温塑性流动 石碌铁矿床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石碌铁矿床燕山期成矿事件的厘定:热液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3
作者 李艳军 魏俊浩 +1 位作者 石文杰 赵少卿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569-570,共2页
海南岛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三叉结合部位,受太平洋构造和特提斯构造域两大地球动力学系统明显控制,表现出复杂的构造格局和地质背景(许德如等,2006)。石碌铁矿床就位于华南褶皱系的岛北五指山褶皱... 海南岛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三叉结合部位,受太平洋构造和特提斯构造域两大地球动力学系统明显控制,表现出复杂的构造格局和地质背景(许德如等,2006)。石碌铁矿床就位于华南褶皱系的岛北五指山褶皱带的西段,为亚洲最大的富铁矿床。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前人已对该矿床成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成因观点有沉积成矿、高温热液接触交代、沉积变质-热液交代、卤水成矿及火山沉积-变质和IOCG型等不同成因观点(黎鉴廷,1976;喻茨玫等,19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锆石 成矿期 U-Pb 石碌铁矿床 铁矿 年代学 燕山期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石碌铁矿成矿流体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7
4
作者 余金杰 何胜飞 +1 位作者 车林睿 王铁柱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9-406,共18页
石碌大型—超大型铁矿赋存于石碌群第六层中段条带状透辉石透闪石岩、铁质千枚岩和铁质砂岩中。铁矿体形态总体呈层状-似层状,沿地层走向连续分布,受石碌群第六层和北西向北一复向斜联合控制。矿床可划分为5期:海底喷溢沉积期、区域变... 石碌大型—超大型铁矿赋存于石碌群第六层中段条带状透辉石透闪石岩、铁质千枚岩和铁质砂岩中。铁矿体形态总体呈层状-似层状,沿地层走向连续分布,受石碌群第六层和北西向北一复向斜联合控制。矿床可划分为5期:海底喷溢沉积期、区域变质期、矽卡岩期、石英-硫化物期和表生期,石碌铁矿主要形成于喷溢沉积期和区域变质期。其中区域变形变质作用与古特斯洋沿着昌江-琼海断裂带向南俯冲及随后的与印支地块的碰撞作用有关,区域变形变质作用形成于印支期(约243Ma)。喷溢-沉积期包裹体为气液二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多集中在150~210℃,盐度变化于0.71%~3.06%NaCl。矽卡岩早期阶段石榴子石、绿帘石和石英中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宽,介于150~497℃,峰值出现于230~310℃、370~410℃和450~470℃3个区间,包裹体盐度变化于1.23%~22.31%NaCl,出现4%~7%NaCl、11%~13%NaCl和21%~22%NaCl 3个峰值区间。矽卡岩期晚期阶段石英和方解石中气液二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于155~286℃,峰值出现于170~210℃和230~250℃2个区间,包裹体盐度变化于1.40%~7.17%NaCl。含CO2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于218~533℃,明显比气液二相包裹体高,包裹体盐度变化于4.98%~8.35%NaCl。石英-硫化物期石英和方解石中均一温度变化于151~462℃,峰值出现于170~250℃、290~310℃和370~390℃3个区间,包裹体盐度变化于1.05%~16.53%NaCl,有1%~4%NaCl和14%~17%NaCl二个区间。矽卡岩期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石英同时出现气液二相包裹体、富CO2包裹体、含CO2三相包裹体,由流体不混溶作用所引起,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流体。虽然矽卡岩期成矿流体能导致磁铁矿交代赤铁矿,但对铁矿的富集不起决定作用,相反导致矿石的贫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氢、氧同位素 成矿作用 沉积-变质作用 石碌铁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