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快烧条件下石灰釉化学组成与光泽度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戴晓云 徐宏 +3 位作者 张晋春 杨元东 何睿哲 任强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3-65,共3页
以石英、长石、高岭土及石灰石为主要原料,基于石灰釉典型釉式(0.243K2O+0.057Na2O+0.7CaO)aAl2O3 sSiO2,拟定了系列配方,采用快速烧成工艺分别在1260℃、1270℃和1280℃条件下烧制。利用光泽度仪和XRD研究了釉料的化学组成、烧制温度... 以石英、长石、高岭土及石灰石为主要原料,基于石灰釉典型釉式(0.243K2O+0.057Na2O+0.7CaO)aAl2O3 sSiO2,拟定了系列配方,采用快速烧成工艺分别在1260℃、1270℃和1280℃条件下烧制。利用光泽度仪和XRD研究了釉料的化学组成、烧制温度、物相组成与釉面的光泽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对应3个烧制温度,釉的化学组成与光泽度的关系图基本为三组相似图形,光泽度>95的亮光釉区域,近似为在0.4<a<0.9、3.0<s<7.8范围内,是由两条斜线通过一条弧线连接围成的马蹄形区域,随着烧制温度的升高,该区域向相应扩大;在光亮区域釉层的物相以玻璃相为主,含有微量的石英或钙长石,釉的化学组成点远离光亮区域,釉层中玻璃相减少、石英和钙长石增加,光泽度逐渐降低,可得到亚光釉或无光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釉 化学组成 光泽度 物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泡釉的研制 被引量:2
2
作者 石小涛 范学运 +1 位作者 余小荔 翁加立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7-49,67,共4页
研制了一种从石灰釉中分离出来的缺陷釉—气泡釉。气泡釉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不适用于强度要求高的建陶,一般用于普通的日用瓷或艺术瓷。主要利用长石、高岭土、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英等常用原料,通过调整各种原料的用量,改变釉层厚度、烧... 研制了一种从石灰釉中分离出来的缺陷釉—气泡釉。气泡釉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不适用于强度要求高的建陶,一般用于普通的日用瓷或艺术瓷。主要利用长石、高岭土、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英等常用原料,通过调整各种原料的用量,改变釉层厚度、烧成制度等方法来寻求最佳的气泡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泡 石灰釉 缺陷 气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灰釉制备技术的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郑乃章 熊春华 柳兆鹏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40-449,共10页
传统石灰釉采用釉灰和瓷石(俗称:釉果)配制而成。调查了釉灰的制备过程,实验研究了釉灰的组成、釉灰的悬浮、釉灰与釉果不同配比时试样釉面呈色等,探讨了釉灰制备的机理和传统灰釉配制的规律。
关键词 传统石灰釉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泉粉青釉盘
4
作者 贾晋华 《文博》 1993年第3期80-80,共1页
龙泉青瓷是青瓷工艺的历史高峰。它的发展是受到早期青瓷系统的越窑、婺窑的影响。到了南宋晚期,它在长期积累的制瓷技术上吸收了南宋官窑的先进经验,生产了大量如青玉般艺术效果的粉青釉瓷器,把我国青瓷生产技术推向了顶峰,闻名中外。... 龙泉青瓷是青瓷工艺的历史高峰。它的发展是受到早期青瓷系统的越窑、婺窑的影响。到了南宋晚期,它在长期积累的制瓷技术上吸收了南宋官窑的先进经验,生产了大量如青玉般艺术效果的粉青釉瓷器,把我国青瓷生产技术推向了顶峰,闻名中外。这件粉青釉瓷盘应属宋末元初的杰出作品(封二:上)。瓷盘的胎质细洁致密,胎色白中泛青,并采用耐高温粘度比较大的石灰碱釉烧制,使青釉厚而不流,外观丰满。通过对烧成温度的控制和还原气氛,使其外观柔和淡雅。这种粉青釉的创烧成功,极大的提高了青瓷工艺的水平。就粉青釉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青 龙泉 石灰 制瓷技术 越窑 色白 胎质 烧成温度 紫金土 圈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对殷商“白陶”的科学探讨
5
作者 王铭洛 《学术论坛》 1988年第3期86-89,共4页
陶器(pottery ware)是人类基于物质和文化需要,综合利用自然资源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创造出来的最早的人造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一万多年前,陶器的诞生,使人类由旧石器时代实现了向新石器时代的飞跃,并内在的导致了青铜器的出现。陶器诞生... 陶器(pottery ware)是人类基于物质和文化需要,综合利用自然资源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创造出来的最早的人造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一万多年前,陶器的诞生,使人类由旧石器时代实现了向新石器时代的飞跃,并内在的导致了青铜器的出现。陶器诞生之后,经历了漫长的积累和发展过程,在距今三千三百多年前的商代,我们的祖先在探索粘土可塑性、耐火性、烧结性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实现了又一次新的飞跃——创造了原始瓷器。“陶”与“瓷”在人类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并行发展,不断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发展史 新石器时代 陶器 原始瓷器 旧石器时代 白陶 青铜器 石灰釉 殷商文化 我国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珠明料的发色实验
6
作者 王景圣 《中国陶瓷》 CAS 1976年第4期55-56,共2页
用来制造青花的珠明料,除有天然的,还有人工合成的。天然珠明料呈现稳沉的兰色,而用于合成珠明料的氧化钴虽呈现非常绚丽的兰紫色,与天然珠明料总是不相同。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天然珠明料色散较大,含钴不多,含锰稍多,含铁次之。珠明料呈... 用来制造青花的珠明料,除有天然的,还有人工合成的。天然珠明料呈现稳沉的兰色,而用于合成珠明料的氧化钴虽呈现非常绚丽的兰紫色,与天然珠明料总是不相同。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天然珠明料色散较大,含钴不多,含锰稍多,含铁次之。珠明料呈现青色,是由于钴的作用,而钴比锰、铁、镍、铜等金属氧化物发色更为雅素。青花色调被认为依其组成、所使用的釉料而异,故对这一变化进行探讨。为了查明由于组成所引起的发色变化,以由钴、氧化铝、二氧化硅三成分组成的珠明料为基础,把它作为不直接发色的成分,添加了锌、钡、镁、石灰、锡等,调查了它们对色调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明料 天然 二氧化硅 氧化铝 铝化合物 石灰釉 青料 青花 发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