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海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李翠莲 戴全厚 姚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8-162,167,共6页
基于土壤粒径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对草海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颗粒、微团聚体、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石漠化地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粉粒(0.001~0.05mm)呈极显著负相关(r=-0.963**,P〈0.01),与土壤... 基于土壤粒径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对草海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颗粒、微团聚体、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石漠化地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粉粒(0.001~0.05mm)呈极显著负相关(r=-0.963**,P〈0.01),与土壤黏粒(〈0.001mm)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5^**,P〈0.01);土壤微团聚体主要以〉0.01mm的大粒级微团聚体为主,其分形维数与大粒级(〉0.01mm)微团聚体表现出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64^**,P〈0.01);土壤风干团聚体〉5mm粒级的含量达到70%以上。湿筛后,〉5mm土壤团聚体含量减少,其余粒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0.25mm的增幅最大。石漠化程度的加剧,使土壤黏粒含量逐渐增多,土壤颗粒、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逐渐增大。通过对草海地区石漠化土壤结构特征的研究,可为草海地区石漠化治理、草海湿地的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海 石漠化程度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山地石漠化过程中地表地下侵蚀产沙特征 被引量:39
2
作者 彭旭东 戴全厚 +1 位作者 杨智 赵龙山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37-1248,共12页
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表、地下侵蚀产沙是引发石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物理过程。以喀斯特山地石漠化过程中不同石漠化状况的裸坡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其地表微地貌及地下孔(裂)隙构造特征,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其地表及地下侵蚀产沙特... 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表、地下侵蚀产沙是引发石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物理过程。以喀斯特山地石漠化过程中不同石漠化状况的裸坡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其地表微地貌及地下孔(裂)隙构造特征,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其地表及地下侵蚀产沙特征。结果表明: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的裸坡在相同条件下的地表产沙量总体上高于地下产沙量,且10 min降雨时段内地下产沙量在0~100 g之间。不同石漠化强度的裸坡地表、地下侵蚀产沙量均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加;小雨强(30~80 mm h^(-1))下,随着石漠化强度加剧其地表越不易发生侵蚀,而石漠化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基岩裸露率40%)土壤流失以地下流失为主;大雨强(150 mm h^(-1))下,地表产沙量及其分配比例随基岩裸露率变化不明显,而地下产沙量则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且在基岩裸露率为30%时达到最大。不同石漠化强度的裸坡地表产沙量及其分配比例随地下孔(裂)隙度变化不明显,地下产沙量及其分配比例总体上随地下孔(裂)隙度增加而增加;在不同地下孔(裂)隙度下(1%~5%),地表、地下产沙量及其分配比例随基岩裸露率变化(10%~50%)差异较大。研究结果对认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发生发展机制、揭示土壤侵蚀特征、防治地表地下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地 侵蚀产沙 石漠化程度 基岩裸露率 地下孔(裂)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石漠化区植被恢复重建技术探讨 被引量:8
3
作者 郭红艳 万龙 +4 位作者 唐夫凯 周薇 崔明 刘玉国 王玉杰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第3期34-37,73,共4页
我国西南岩溶区土地石漠化问题严重,国家对此高度重视,2008年在该地区启动了以植被恢复重建为主的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7年来治理工程取得初步成效。综合分析了已有的植被恢复技术和恢复模式,并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缺乏治理水土地下... 我国西南岩溶区土地石漠化问题严重,国家对此高度重视,2008年在该地区启动了以植被恢复重建为主的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7年来治理工程取得初步成效。综合分析了已有的植被恢复技术和恢复模式,并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缺乏治理水土地下流失的配套工程措施,非石漠化土地和潜在石漠化土地没有纳入植被恢复重建工程范围,后期管护能力不足,群众积极性不高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按照不同石漠化程度设计植被恢复重建措施和模式,注重石漠化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研究,提高当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重建 石漠化程度 治理措施 治理模式 西南岩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叶片性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仕豪 熊康宁 +3 位作者 张俞 马学威 季传泽 闵小莹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69-1080,共12页
为探讨不同等级石漠化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叶片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该研究以无、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地区植物群落为对象,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Pielou均匀度和Simpson多样性等指数... 为探讨不同等级石漠化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叶片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该研究以无、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地区植物群落为对象,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Pielou均匀度和Simpson多样性等指数以及优势种LA、LT、LDMC和δ13C等叶片性状分析了石漠化梯度上的物种多样性和叶片性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6个样方共有维管植物188种,隶属69科141属。随着石漠化程度加剧,各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不同等级石漠化物种多样性差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优势种LA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剧呈现降低趋势,而LT、LDMC和δ13C呈现升高趋势,不同等级石漠化优势种叶片性状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合CCA分析表明,土层厚度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石漠化地区植物空间分布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RDA分析显示,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其中速效钾、土壤含水量、碱解氮、土层厚度和有机质是影响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叶片性状的主导因素。这对西南喀斯特植被生态保护和石漠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程度 群落动态 植物排序 冗余分析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高原石漠化灌丛草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曾庆飞 陈莹 +3 位作者 杨春燕 刘正书 罗绍薇 吴佳海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102,共7页
采集相同海拔高度四种不同石漠化程度的灌丛草地土样,以岩石缝玉米种植地为对照,分离提取土壤微生物DNA,分析各样品中的真菌多样性指数,并进行真菌群落结构相似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潜在石漠化样品E和轻度石漠化样品D真菌群落的... 采集相同海拔高度四种不同石漠化程度的灌丛草地土样,以岩石缝玉米种植地为对照,分离提取土壤微生物DNA,分析各样品中的真菌多样性指数,并进行真菌群落结构相似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潜在石漠化样品E和轻度石漠化样品D真菌群落的香浓指数(H)与丰富度指数(S)均明显大于中度石漠化样品C、重度石漠化样品B和对照样品A(P<0.05),而且样品B与样品C的PCR-DGGE图谱相似性较高,样品D与样品E的图谱相似性最大,在系统树状图(UPGMA)中分为2大族群,表明土壤石漠化程度的强弱与真菌群落的复杂度和丰富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在系统发育分析中,12个条带的测定序列聚成了12个分支,揭示灌丛草地土壤的石漠化进程同时伴随着土壤真菌群落结构逐渐演替的过程,不同石漠化程度灌丛草地的土壤真菌存在着群落结构的差异性和遗传背景的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程度 灌丛草地 土壤真菌 群落结构影响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流域土地石漠化和河流泥沙含量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8
6
作者 吴协保 黄俊威 +5 位作者 宁小斌 宋进春 吴照柏 但新球 王昊琼 卢立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30,共9页
[目的]研究珠江流域岩溶石漠化土地与河流泥沙含量动态变化及相互关系,以期科学评价珠江流域石漠化生态修复成效。[方法]基于2018年发布的第3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数据《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图表功能和相关性分析,研究石... [目的]研究珠江流域岩溶石漠化土地与河流泥沙含量动态变化及相互关系,以期科学评价珠江流域石漠化生态修复成效。[方法]基于2018年发布的第3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数据《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图表功能和相关性分析,研究石漠化土地与河流泥沙含量动态变化关系。[结果](1)珠江流域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34.1%。21世纪以来,区域石漠化土地面积呈现持续减少,程度减轻,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2)2001-2018年主要水文站年输沙量年际变动规律不明显,河流年输沙量、年平均含沙量、多年平均输沙模数总体呈现降低趋势。[结论]珠江流域石漠化土地面积与河流泥沙含量间存在指数正相关性;河流输沙量、石漠化土地面积与植被综合盖度呈指数负相关关系,与耕地面积呈指数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流域 石漠土地 石漠化程度 泥沙含量 动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岩溶地区2016—2021年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亚威 刘庭威 +5 位作者 黄俊威 吴协保 彭玺 宁小斌 张晓晨 刘伟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3期67-72,共6页
为提升石漠化调查成果数据共享应用水平,通过挖掘整理与分析最近两期石漠化调查数据,从石漠化土地状况、程度、分省、流域及土地利用现状等方面分析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情况,并从林草植被保护、石漠化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农村... 为提升石漠化调查成果数据共享应用水平,通过挖掘整理与分析最近两期石漠化调查数据,从石漠化土地状况、程度、分省、流域及土地利用现状等方面分析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情况,并从林草植被保护、石漠化生态修复、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农村能源、社会经济、农业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及自然气候条件等方面归纳总结石漠化变化原因。得出如下结论:2016—2021年,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净减少333.1万hm^(2),年均缩减率为7.7%,且各省石漠化土地面积均减少;2016—2021年,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减少面积分别为118.8万hm^(2)、149.2万hm^(2)、54.2万hm^(2)和10.9万hm^(2),石漠化程度减轻。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程度减轻”首先归结于持续实施石漠化土地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政策、生态工程,治理成效日趋显现;其次是人为活动压力减轻与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相结合,促进了岩溶地区林草植被的自然修复。通过掌握我国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我国石漠化防治政策调整与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工程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区 石漠土地 石漠化程度 动态变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