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重庆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区植被绿度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5
- 1
-
-
作者
李慧
魏兴萍
蔡云丽
陈诗蝶
李良鑫
-
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长江上游湿地科学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三峡库区地表生态过程重庆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8-297,共10页
-
基金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stc2021jcyj-msxmX0616)。
-
文摘
[目的]为研究重庆岩溶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植被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有利于指导岩溶地区植被生态恢复的影响。[方法]基于植被叶面积指数(LAI)及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Hurst指数分析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植被绿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绿度的影响。[结果](1)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的植被绿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分别在2007年和2012年达到最大绿度,绿度值为1.36和1.69,年平均增速为0.014和0.012。(2)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植被绿度动态变化趋向良好,改善趋势面积占比分别为86.84%,87.04%,反持续改善趋势面积占比分别为52.82%,80.29%,是未来植被绿度主要变化趋势。(3)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和耕地,且林地转化的耕地是植被绿度退化的主要发生区,耕地、灌木和草地转化的林地是植被绿度改善的主要发生区。(4)高LAI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较低LAI土地利用类型导致LAI减小,降低植被绿度,较低LAI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高LAI土地利用类型,导致LAI增加。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林地LAI转出总量减少最多,分别为11902.01和4442.18,转入总量增加最多分别为14983.78和17109.46;建设用地、水域和裸地面积较小,对LAI总量的影响不明显。[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生态脆弱区植被绿度的变化特征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为重庆市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生态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关键词
石漠化和非石漠化
植被绿度
叶面积指数
时空变化趋势
土地利用类型
-
Keywords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non-rocky desertification
vegetation greenness
leaf area index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trend
land use types
-
分类号
S171.1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