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钠盐强化表面活性剂清洗石油污染土壤的性能及其作用机制
1
作者 姜翠玉 曾端 +2 位作者 生晓茹 曲海栋 张龙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9-186,共8页
针对模拟石油污染土壤,以除油率为指标,研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烷基糖苷(APG)3种表面活性剂的清洗性能。在最适宜清洗条件下,APG、OP-10、SDBS的除油率分别为77.5%、71.3%、58.6%。考察硅酸钠、碳酸钠... 针对模拟石油污染土壤,以除油率为指标,研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烷基糖苷(APG)3种表面活性剂的清洗性能。在最适宜清洗条件下,APG、OP-10、SDBS的除油率分别为77.5%、71.3%、58.6%。考察硅酸钠、碳酸钠、磷酸钠和腐殖酸钠4种钠盐助剂对表面活性剂的清洗性能影响,进一步探究其对表面活性剂溶液微观性质的影响,从而揭示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钠盐对表面活性剂清洗均有增效作用,但具有一定的匹配性;硅酸钠与SDBS和OP-10的匹配性较好,磷酸钠与APG匹配性较好,在最佳洗涤条件下,APG-磷酸钠、OP-10-硅酸钠、SDBS-硅酸钠的除油率分别达到88.9%、85.3%、72.0%;加入助剂后,通过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增大胶束动态平均直径、提升对污染土壤润湿性能,协同强化表面活性剂发挥卷缩、增溶作用,从而提高对石油污染土壤的清洗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石油污染土壤 土壤清洗修复 钠盐助剂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的固碳代谢研究
2
作者 宋佳宇 王怡 +4 位作者 陆文懿 徐佳欣 詹亚力 王庆宏 陈春茂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01-1710,共10页
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是碳周转的重要驱动者,有力推动石化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并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本文通过宏基因组研究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的系统发育情况和碳固定代谢途径,结果表明:①通过分箱组装获得了121个高质量宏基因组组... 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是碳周转的重要驱动者,有力推动石化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并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本文通过宏基因组研究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的系统发育情况和碳固定代谢途径,结果表明:①通过分箱组装获得了121个高质量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MAGs),其中优势细菌为变形菌门(46个MAGs)和放线菌门(32个MAGs)。功能基因注释发现,石油污染土壤中存在柠檬酸还原循环、卡尔文循环、乙酰辅酶A还原途径和不完全柠檬酸还原循环四条固碳途径,其中柠檬酸还原途径为主要的固碳途径,功能基因占比高达54%。②变形菌门是最主要的固碳微生物类群,具有K01601、K01602、K15022、K01595、K00031等基因参与多条固碳途径。绿湾菌门、脱硫菌门亚门和厚壁菌门也是关键微生物类群,能够通过卡尔文循环、柠檬酸还原循环和乙酰辅酶A途径实现固碳。③共线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通过互利共生促进碳固存,其中变形菌门为关键物种,直接与CO_(2)作用的基因K01602、K00174、K00194等为关键固碳基因。研究显示,变形菌通过柠檬酸还原循环和卡尔文循环途径直接固定CO_(2),是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关键微生物,可为石油污染土壤固碳微生物挖掘、降污固碳技术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学 分箱 固碳微生物 石油污染土壤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usarium sp.shz-2.27与山羊草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效果
3
作者 杨正茗泽 曲丽娜 +3 位作者 王美琪 战涵 安家兰 彭汉卿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6期72-77,共6页
为探索真菌—植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有效技术方案,选取山羊草(Aegilops Linn.)作为供试植株,与一株高效分解原油的丝状真菌(Fusarium sp.shz-2.27)联合接种不同质量油污浓度(0、0.9%和1.5%)的土壤样品,通过测定植物生长量变化,检... 为探索真菌—植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有效技术方案,选取山羊草(Aegilops Linn.)作为供试植株,与一株高效分解原油的丝状真菌(Fusarium sp.shz-2.27)联合接种不同质量油污浓度(0、0.9%和1.5%)的土壤样品,通过测定植物生长量变化,检测土壤样品中石油烃的降解情况、土壤酶活力以及土壤理化性质,探究油污浓度、丝状真菌以及植物根系对油污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根系生长量方面,随着土壤油污浓度的升高,植物的平均根长逐渐变短,说明油污浓度越高,对植物根系的生长抑制作用越强;石油降解率方面,植物与真菌联合接种的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率在65.37%~78.67%,说明植物与真菌的联合接种有效促进了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去除;土壤酶活力方面,微生物—植物试验组土壤中多酚氧化酶、脂肪酶、脲酶和脱氢酶4种酶表现出良好的活力水平;土壤理化性质方面,经微生物—植物试验组修复的土壤理化性质亦表现良好,其中总氮含量0.047~0.103 g/kg,总糖含量0.299~1.412 mg/g,pH趋于中性,电导率高于植物组。以上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修复技术,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的石油烃降解效果明显提升,该技术在去除石油污染物的同时,能够改良土壤性状、促进植被恢复以及改善生态环境。鉴于高浓度油污可能对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存在抑制作用,因此,本研究提出的修复方法更适宜在中度污染的油污土壤环境中实施,为油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修复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互生作用 石油污染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氮对生物炭修复滨海石油污染土壤的影响
4
作者 田德 王婧 +5 位作者 刘旭辉 郭小彪 李曜宇 范成博 李淑辉 孔露露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3-182,共10页
文章选用不同形态外源氮(硝酸钠、硫酸铵和尿素)协同麦秆生物炭进行石油污染土壤修复试验,考察外源氮类型及土壤碳氮比(C/N,100/15、100/10和100/5)对石油烃修复效果的影响并探究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生物炭联合外源氮处理组(BC+N)中,... 文章选用不同形态外源氮(硝酸钠、硫酸铵和尿素)协同麦秆生物炭进行石油污染土壤修复试验,考察外源氮类型及土壤碳氮比(C/N,100/15、100/10和100/5)对石油烃修复效果的影响并探究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生物炭联合外源氮处理组(BC+N)中,石油烃在外源氮为硝酸钠、土壤C/N为100/5条件下修复效果最佳。其中长链烷烃(LCAs)去除率(77.24%)高于对照组(CK)和生物炭处理组(BC),而多环芳烃(PAHs)去除率(59.76%)高于CK,却低于BC。生物炭联合外源氮配施产生协同效应,强化了LCAs生物降解效率,但外源氮可与PAHs产生竞争性吸附,导致PAHs去除率偏低。外源氮类型和土壤C/N对石油烃降解均具有显著影响。硝酸钠通过促进硝酸盐还原耦合石油烃氧化,提高石油烃降解效率。生物炭联合无机氮处理在土壤C/N为100/5条件下石油烃去除率最佳,而生物炭联合有机氮(尿素)在土壤C/N为100/15达到较好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外源氮 石油污染土壤 生物修复 土壤碳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饭石和硝酸钾添加对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作用
5
作者 杨钊 刘泽梁 +2 位作者 冯爽 张旭红 吴蔓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14-2021,共8页
为研究麦饭石和硝酸钾对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作用,本试验通过向石油污染土壤中投加麦饭石和硝酸钾,比较了两种修复剂对不同污染时长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作用和毒性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对于新污染土壤,施加硝酸钾和麦饭石修复110 d后,... 为研究麦饭石和硝酸钾对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作用,本试验通过向石油污染土壤中投加麦饭石和硝酸钾,比较了两种修复剂对不同污染时长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作用和毒性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对于新污染土壤,施加硝酸钾和麦饭石修复110 d后,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的去除率分别为12.03%和17.09%。其中,施加硝酸钾修复45 d时主要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的硝化潜力,修复后期(第46~110天)主要通过强化好氧反硝化作用实现对TPH的去除。对于陈旧性污染土壤,投加硝酸钾和麦饭石修复110 d后,TPH去除率分别为24.41%和22.07%,石油烃的去除主要发生在修复后期(第46~110天)。陈旧性污染土壤中添加硝酸钾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固氮和硝化潜力。麦饭石的添加对不同污染时长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主要通过吸附作用实现。蚯蚓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麦饭石处理组蚯蚓7 d平均死亡率为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0%和硝酸钾处理组的100%死亡率,表明施入硝酸钾修复显著增强了土壤的生态毒性,施入麦饭石可降低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毒性。研究表明,相比硝酸钾,麦饭石兼具石油烃去除和降低土壤生态毒性的作用,可作为一种优质修复剂处理石油污染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生物刺激 生态毒性 麦饭石 硝酸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槐与其他树种绿化废弃物混合施用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
6
作者 刘冲 王羿人 +1 位作者 周雯星 张晓曦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9-869,共11页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国槐废弃物分别与侧柏、云杉、油松、元宝槭和刺柏等5种常见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等质量混合对其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效果的影响,以期为合理利用绿化废弃物资源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国槐分别与侧...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国槐废弃物分别与侧柏、云杉、油松、元宝槭和刺柏等5种常见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等质量混合对其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效果的影响,以期为合理利用绿化废弃物资源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国槐分别与侧柏、云杉、元宝槭或刺柏废弃物混合的添加形式普遍能够显著(P<0.05)强化对石油(至少是其饱和烃组分)的降解效率,提高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但上述混合处理普遍不影响甚至会削弱绿化废弃物对土壤速效氮、磷养分含量的提高效果。国槐与油松废弃物的混合添加形式对所有方面的修复效果普遍产生拮抗削弱。混合绿化废弃物中较高的氮、磷、氨基酸和有机酸含量有利于其降解石油或其部分组分,前三者同时有利于提高土壤速效氮素(主要是铵态氮)含量,及脲酶和脱氢酶活性;较高的酚类物质含量有助于提高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而较高的内部化学分异和萜类物质含量则分别不利于其降解饱和烃组分以及提高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而言,以适当的组合形式添加绿化废弃物可以强化其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废弃物 混合分解 非加和效应 土壤石油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包埋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盐渍化石油污染土壤 被引量:4
7
作者 赵晓东 杜一 +4 位作者 于钧泷 马若君 张秀霞 吕正勇 孙明波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7-1145,共9页
为克服土壤中盐对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不利影响,实验利用生物炭(BC)吸附石油烃降解菌后,再用海藻酸钠(SA)和聚乙烯醇(PVA)包埋,制备固定化微生物,用于修复盐渍化石油污染土壤。将制备的PVA-SA-BC固定化微生物(PSBB)用于石油无机盐液体培... 为克服土壤中盐对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不利影响,实验利用生物炭(BC)吸附石油烃降解菌后,再用海藻酸钠(SA)和聚乙烯醇(PVA)包埋,制备固定化微生物,用于修复盐渍化石油污染土壤。将制备的PVA-SA-BC固定化微生物(PSBB)用于石油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及NaCl质量分数10 g/kg的石油污染土壤中,并考察其对石油烃降解率。研究结果表明:添加PVA能显著提高固定化载体的机械性能;吸附-包埋固定化能提高微生物耐盐能力,在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当NaCl质量浓度由20 g/L提升至40 g/L时,添加PSBB的石油烃降解率下降9.0%,降幅小于添加游离菌(下降13.5%)和添加BC固定化微生物(下降15.6%)的培养基。且添加PSBB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浓度最高。经过120 d的土壤修复实验,PSBB组对石油烃的降解率达到61.5%,而游离菌(FB)组和BC固定化微生物(BCB)组的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35.3%、45.9%,这表明添加PSBB对盐渍化石油污染土壤具有显著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化石油污染土壤 聚乙烯醇 微生物 海藻酸钠 生物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有机肥对黄绵土中石油烃污染物的去除特性及作用机制
8
作者 李丹洁 吴蔓莉 +4 位作者 张俞 冯爽 欧娅雯 严子浩 王世杰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6-1057,共12页
向石油污染土壤中施入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水、保温、透气能力,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达到石油烃去除的目的.目前对于有机肥施入后不同组分烃的去除特性以及有机肥生物降解石油烃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设置了向石油污染土壤... 向石油污染土壤中施入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水、保温、透气能力,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达到石油烃去除的目的.目前对于有机肥施入后不同组分烃的去除特性以及有机肥生物降解石油烃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设置了向石油污染土壤中施入有机肥(TF)和接种从有机肥中提取的微生物(TW)两个处理.利用重量法和GC-FID分别对土壤中的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TPH)和不同组分烃进行测定,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变化.结果表明,修复60 d,TF处理对土壤中的TPH、脂肪烃组分、芳香烃组分的去除率分别为32.13%、34.44%、15.82%,土壤中芘、苯并[a]芘、苯并[g,h,i]苝的消减量分别为0.30、0.90、2.47 mg·kg^(−1)土;TW处理对TPH、脂肪烃和芳香烃的去除率分别为4.16%、9.16%和7.77%,土壤中芘、苯并[a]芘、苯并[g,h,i]苝的消减量分别为0.27、0.50、1.84 mg·kg^(−1)土.流式细胞术和高通量测序测定结果表明,TF土壤中高活性菌数量由3.16×10^(7)增加至1.92×10^(9) CFU·kg^(−1)土,Chao 1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分别由788、6.06、0.932增加至1174、7.72、0.981.TW土壤中的高活性菌数量降低至9.87×10^(6) CFU·kg^(−1)土,Chao 1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分别降低至855.8、6.35、0.945.研究表明向石油污染土壤中施入完整有机肥对总石油烃和脂肪烃组分的去除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对土壤中芳香烃组分的去除效果较差.接种从有机肥中提取的微生物对总石油烃和组分烃的降解有微弱抑制作用.结果说明有机肥中的微生物与污染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存在弱拮抗作用,有机肥中富含的丰富养分显著提高了土壤土著微生物多样性和高活性菌数量,进而对总石油烃和脂肪烃组分起到有效降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脂肪烃组分 多环芳烃 有机肥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及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张钊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4-418,共5页
综述了环境微生物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方法,介绍了人为干预提高石油降解微生物治理油污土壤的原位和异位修复技术和微生物去除石油组分的作用机理。针对微生物修复的研究热点多为石油降解微生物的选取及多种微生物的复合菌... 综述了环境微生物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方法,介绍了人为干预提高石油降解微生物治理油污土壤的原位和异位修复技术和微生物去除石油组分的作用机理。针对微生物修复的研究热点多为石油降解微生物的选取及多种微生物的复合菌对石油组分的去除效果,但对微生物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机理研究相对较少。提出了未来微生物技术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和发展方向,包括特定材料对微生物的固定化、利用宏组学与示踪技术进一步明确微生物的降解机理和质粒拼接手段构建高效基因工程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微生物修复 吸收 转运机理 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菌剂对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玲玲 王曰杰 +2 位作者 房师平 郭强之 赵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58,共7页
该文旨在分离高效石油烃(TPHs)降解菌并制备不同生物质基生物炭固定化复配菌剂,评估不同菌剂对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作用。从石油烃污染土壤中分离纯化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 E)和中间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intermedium H)。2株菌具... 该文旨在分离高效石油烃(TPHs)降解菌并制备不同生物质基生物炭固定化复配菌剂,评估不同菌剂对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作用。从石油烃污染土壤中分离纯化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 E)和中间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intermedium H)。2株菌具有TPHs降解协同作用,最佳复配比例为2∶1,5 d TPHs降解率达到85.97%,显著优于单一菌株。采用玉米秸秆、蟹壳、木屑生物炭载体材料对菌株进行固定,开展50 d室内原位土壤修复模拟实验评估3种固定化菌剂对土壤TPHs的降解性能和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对TPHs的降解率大小依次为:蟹壳生物炭固定化菌剂(78.3%)>玉米秸秆生物炭固定化菌剂(75.7%)>木屑生物炭固定化菌剂(73.9%)>游离混合菌(65.3%)>对照组(9.83%)。其中蟹壳生物炭固定化菌剂降解效率最高,半衰期最短,为22.21 d,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脱氢酶活性均显著增加,土壤肥力明显升高,具有土壤原位生物修复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降解菌 固定化菌剂 石油污染土壤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烃污染土壤阴燃反应特性及修复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姬大伟 张生东 +3 位作者 张烨 王进卿 徐旭 詹明秀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89-1797,共9页
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面积的石油污染场地,亟需修复。本研究以石油烃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阴燃小试装置研究土壤热值、含水率和空气流量等因素对污染土壤阴燃反应特性及修复效果的影响,并探究了石油烃污染物在阴燃过... 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面积的石油污染场地,亟需修复。本研究以石油烃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阴燃小试装置研究土壤热值、含水率和空气流量等因素对污染土壤阴燃反应特性及修复效果的影响,并探究了石油烃污染物在阴燃过程中降解路径。结果表明:石油烃污染土壤的阴燃反应温度区间为200~600℃,修复率普遍高于98.5%。当含水率增加5%时,阴燃峰面传播速率约减小46.3%,土壤含水率越高则阴燃峰面传播速率越小;当热值增加1.81 MJ/kg时,阴燃平均峰值温度会升高300℃。阴燃峰值温度随污染土壤热值的升高而增加;当空气流量为15~25 L/min时,阴燃峰面传播速率随空气流量的提高而增加。污染土壤阴燃过程中烯烃类物质的双键基团易被氧化断裂生成醛类物质,同时长链烷烃类物质的碳键易断裂生成中链烷烃类物质。研究显示,阴燃对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显著,并且可以通过对影响因素的调控实现对阴燃过程的控制,相关结果将为有机污染土壤阴燃修复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阴燃反应特性 修复效果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区土壤石油污染特性及理化性质关系 被引量:65
12
作者 贾建丽 刘莹 +1 位作者 李广贺 张旭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26-732,共7页
基于不同区域环境下油田区石油污染土壤的调查取样,对土壤的石油污染特性及其与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探讨,为油田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提供非生物学依据。结果表明,油田区土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石油污染,含油率最高达23%,超过环境背景值的500... 基于不同区域环境下油田区石油污染土壤的调查取样,对土壤的石油污染特性及其与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探讨,为油田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提供非生物学依据。结果表明,油田区土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石油污染,含油率最高达23%,超过环境背景值的500~1000倍。土壤石油组分中烷烃、芳烃等轻质组分占总量的50%以上,可为生物修复或与其他修复措施的联合开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土壤含油率与含水率存在制约关系,当含油率超过8%时,土壤含水率普遍低于5%。石油污染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含油率呈正相关关系,当土壤含油率超过7%时,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高于10%。调查油田区的土壤质地以粉壤土和砂土为主,占油田土样总数的65%,可为生物修复提供较好的土壤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污染特性 油田区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在石油污染土壤上的吸附解吸 被引量:20
13
作者 鲍艳宇 周启星 +3 位作者 鲍艳姣 刘雨霞 李伟明 谢秀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57-1262,共6页
以OECD Guideline 106为基础,采用批量平衡方法研究了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在不同石油污染程度土壤上的吸附和解吸作用,并探讨了土壤中此类抗生素与石油污染物形成的复合污染环境行为.结果表明,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在高石油污染和低石油污染... 以OECD Guideline 106为基础,采用批量平衡方法研究了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在不同石油污染程度土壤上的吸附和解吸作用,并探讨了土壤中此类抗生素与石油污染物形成的复合污染环境行为.结果表明,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在高石油污染和低石油污染土壤上的吸附和解吸均不同程度地偏离线性模型,其中Freundlich模型对吸附和解吸数据具有良好的非线性拟合性(P<0.01).金霉素的吸附等温线呈"S型",土霉素的吸附等温线呈"L型",而四环素的吸附等温线呈线性.四环素类抗生素在不同石油污染土壤均具有很强的吸附性,金霉素吸附容量(lgKf)(4.168和4.514)高于四环素,而四环素lgKf(2.975和2.771)高于土霉素lgKf(2.340和2.337).此类抗生素在不同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吸附均以物理性吸附为主.3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在不同石油污染土壤中的滞后系数顺序均为: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于同一种四环素类抗生素,石油污染土壤的不同程度并未对抗生素的吸附容量、吸附强度、吸附等温线形状、吸附机理以及解吸滞后性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四环素类抗生素进入石油污染土壤将加重土壤污染的程度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 土霉素 金霉素 吸附 解吸 石油污染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土壤石油生物降解与调控效应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钟毅 李广贺 +2 位作者 张旭 金文标 杜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8-133,共6页
为考察修复过程中土壤石油降解效应,选用中国北方某油田区现场的原油污染土壤,进行了投加除油菌、调节氮磷营养含量和水分含量等强化措施的修复试验。经过180d修复,结果表明,土壤石油污染物去除率达70.6%,去除速率达0.15g·... 为考察修复过程中土壤石油降解效应,选用中国北方某油田区现场的原油污染土壤,进行了投加除油菌、调节氮磷营养含量和水分含量等强化措施的修复试验。经过180d修复,结果表明,土壤石油污染物去除率达70.6%,去除速率达0.15g· kg^-1·d^-1,与自然条件相比,石油污染物半袁期由929d减少为103d。饱和烃去除率占总石油去除的75%以上,主要为十八烷、二十七烷、二十九烷、三十一烷与三十四烷。初期投菌对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具有快速启动作用,但后期多次投菌对生物修复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对氮磷营养水平的适当调节有利于生物修复进行,本试验中对除油菌生长和石油去除最有利的有效态碳氮比为C:N=100:1~50:1。在石油去除过程中,土壤石油去除速率的变化与除油菌数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微生态环境调控对于污染土壤中的石油降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生物降解 除油菌 营养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45
15
作者 张海荣 李培军 +5 位作者 孙铁珩 姜昌亮 许华夏 张春桂 马学军 姚德明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8-80,共3页
在实验室小试和现场中试的基础上 ,采用预制床处理工艺对辽河油田4种不同类型石油污染土壤进行实用规模的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工程运行结果表明 ,当稀油、稠油、特稠油和高凝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总量 (TPH)为25.8—77.2g·kg-1时 ,经... 在实验室小试和现场中试的基础上 ,采用预制床处理工艺对辽河油田4种不同类型石油污染土壤进行实用规模的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工程运行结果表明 ,当稀油、稠油、特稠油和高凝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总量 (TPH)为25.8—77.2g·kg-1时 ,经过84d的运行 ,TPH去除率为38 %—60 %。TPH的降解速率除与微生物的生长环境有关外还与石油的理化性质密切相关。4种油污染土壤的降解速率依次为 :稀油>高凝油>稠油>特稠油 ,TPH的组分对其降解速率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石油污染土壤 预制床 生物修复 生物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效应及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李春荣 王文科 +1 位作者 曹玉清 王丽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4-6,共3页
以玉米和向日葵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石油污染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两种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考察了节细菌(DX-9)对玉米,向日葵植物修复的强化和协同效应;探讨了石油烃在植物不同部位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在土壤石... 以玉米和向日葵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石油污染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两种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考察了节细菌(DX-9)对玉米,向日葵植物修复的强化和协同效应;探讨了石油烃在植物不同部位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在土壤石油烃含量初始值为10000mg/kg时,玉米、向日葵生物量分别减少14.5%和21.0%。150d土壤中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42.5%和46.4%,较对照区提高了100.5%和118.9%;节细菌的施加使两种植物的降解率分别提高到72.8%和76.4%。石油烃在玉米的根、茎、叶、芯和籽仁中的含量较对照区分别增加了19.4%、0.8%、0.7%、1.3%和14.8%,在向日葵的根、茎、叶、葵盘和籽仁中的含量分别增加了184.5%、1.2%、1.1%、2.3%和31.2%。结论表明:石油污染土壤对玉米,向日葵生长性状和籽仁质量有显著影响;玉米或向日葵与节细菌(DX-9)联合进行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效果显著;石油烃在植物各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留,根部残留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玉米 向日葵 生态效应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中苯酚降解菌ad049的鉴定及降解特性 被引量:12
17
作者 胡婷 谷洁 +4 位作者 甄丽莎 杨玖 史龙翔 王小娟 高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40-1148,共9页
以苯酚为唯一碳源,采用富集培养方法,从陕北靖边油田污染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苯酚高效降解菌(ad049),对菌株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检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红球菌(Rhodococcus)。采用摇瓶振荡培养方法,研究了接种量、pH值、... 以苯酚为唯一碳源,采用富集培养方法,从陕北靖边油田污染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苯酚高效降解菌(ad049),对菌株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检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红球菌(Rhodococcus)。采用摇瓶振荡培养方法,研究了接种量、pH值、温度和底物浓度对ad049生长量和苯酚降解率的影响,同时对该菌株脱氢酶和邻苯二酚双加氧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ad049具有较强的苯酚降解能力;在苯酚浓度1000 mg/L,温度35℃,pH值8,接种量5%的培养条件下,反应24 h后,苯酚降解率达99%以上,且整个降解过程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速率常数k_0=41.51,相关系数R^2=0.96。通过邻苯二酚双加氧酶活性的测定,推测出该菌株降解苯酚的途径可能是以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为主要途径进行邻位开环,辅以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进行间位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苯酚 生物降解 红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石油污染对植物苗期生长和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35
18
作者 李小利 刘国彬 +1 位作者 薛萐 许明祥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5-98,127,共5页
选取陕北延安地区原油和黄绵土,设计了完全混合和表面施油两种处理方式,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石油污染处理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和紫花苜蓿在完全混合的油污土壤上萌发良好,但生长受阻,而表面喷洒处理的石... 选取陕北延安地区原油和黄绵土,设计了完全混合和表面施油两种处理方式,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石油污染处理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和紫花苜蓿在完全混合的油污土壤上萌发良好,但生长受阻,而表面喷洒处理的石油污染严重影响紫花苜蓿的萌发和生长;土壤呼吸作用对石油污染十分敏感,完全混合处理土壤呼吸与石油污染比例成正相关关系,污染越重,土壤呼吸强度越大,所有污染处理1周后土壤呼吸强度出现抑制而迅速回落,并在波动中逐渐趋于稳定,但仍然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黄土中存在对石油耐受的土著微生物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石油污染 种子萌发 植物生长 土壤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微生物应用于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 被引量:27
19
作者 张秀霞 耿春香 +2 位作者 房苗苗 吴伟林 单宝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9-414,共6页
从石油污染土样中筛选和纯化了2株降解石油污染物的高效微生物菌株H和F,以它们为生物活性物质,采用生物大分子仿生合成出的纳米多孔SiO2为载体,通过表面吸附固定化方法将其固定,制备出固定化微生物。将固定化微生物应用于含有石油污染... 从石油污染土样中筛选和纯化了2株降解石油污染物的高效微生物菌株H和F,以它们为生物活性物质,采用生物大分子仿生合成出的纳米多孔SiO2为载体,通过表面吸附固定化方法将其固定,制备出固定化微生物。将固定化微生物应用于含有石油污染物土壤的生物修复。结果表明,该固定化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物50 h一次降解率高达96.2%;通过8次的反复实验,50 h的原油降解效果保持在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微生物 生物修复 石油污染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中苯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姚治华 王红旗 +1 位作者 刘敬奇 张小啸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98-1503,共6页
为了更有效地处理石油污染土壤中的苯系物,实验以苯为惟一碳源和能源进行室内富集培养,对从大庆油田某油井附近的土壤进行分离筛选,得到一株苯降解菌(记为DQ0306),并进一步研究了该菌株的降解特性。通过对其群体和个体形态特征、生理生... 为了更有效地处理石油污染土壤中的苯系物,实验以苯为惟一碳源和能源进行室内富集培养,对从大庆油田某油井附近的土壤进行分离筛选,得到一株苯降解菌(记为DQ0306),并进一步研究了该菌株的降解特性。通过对其群体和个体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的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降解率为35.7%。该菌株的生长曲线和降解生化曲线形状相似,都在大约20h进入指数增长期,约44h后进入衰亡期。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温度、pH值、接种量、摇床转速、培养时间5个因素对苯转化效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0℃,pH6.5~6.7,接种量10%,摇床转速为180~220r.min-1,培养时间为32h。本次筛选的苯降解菌为强化难降解石油组分中苯系物的去除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解菌 筛选 培养条件 石油污染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