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墨烯复合微粒喷射成型行为模拟与实验
1
作者 吴海华 范雪婷 +3 位作者 高纪强 王道 罗烨 王曹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99-906,共8页
利用ANSYS/LS-DYNA模拟分析了不同冲击速度下石墨烯复合微粒嵌入半固态酚醛树脂基体行为,分析研究了嵌入瞬间石墨烯复合微粒与基体塑性变形现象以及结合深度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复合微粒与基体的塑性变形随冲击速度增大而增大,当冲击速... 利用ANSYS/LS-DYNA模拟分析了不同冲击速度下石墨烯复合微粒嵌入半固态酚醛树脂基体行为,分析研究了嵌入瞬间石墨烯复合微粒与基体塑性变形现象以及结合深度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复合微粒与基体的塑性变形随冲击速度增大而增大,当冲击速度超过600m/s时,复合微粒完全嵌合在基体中,此时,基体有效塑性应变发生突变,体系发生绝热剪切失稳现象。同时,更多的动能向内能转化,使基体由弹性状态转变为粘弹性状态,从而有助于复合微粒与基体结合。当冲击速度小于600m/s时,复合微粒未完全嵌合在基体中。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复合微粒喷射成型 数值模拟 实验研究 结合深度 结合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解温度对直写3D打印石墨烯/SiC_(p)/SiC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唐润 刘洪军 李亚敏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9-967,共9页
通过在碳化硅前驱体聚碳硅烷(PCS)溶液中加入石墨烯/SiC_(p)复合粉末,获得石墨烯/SiC_(p)/PCS浆料,采用直写3D打印(DIW)和高温烧结相结合制备了石墨烯/SiC_(p)/SiC复合材料。PCS在不同热解温度下具有不同的产物与性能,本文研究了热解温... 通过在碳化硅前驱体聚碳硅烷(PCS)溶液中加入石墨烯/SiC_(p)复合粉末,获得石墨烯/SiC_(p)/PCS浆料,采用直写3D打印(DIW)和高温烧结相结合制备了石墨烯/SiC_(p)/SiC复合材料。PCS在不同热解温度下具有不同的产物与性能,本文研究了热解温度对石墨烯/SiC_(p)/SiC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800℃时PCS转化为非晶SiCxOy,随着温度升高至1500℃,非晶SiCxOy逐渐生成导电性更好的β-SiC与游离碳,石墨烯/SiC_(p)/SiC复合材料的电导率从0.93 S·m^(-1)升高至670 S·m^(-1)。1200℃时,复合材料抗压强度和容积密度分别达到最大的12.3 MPa和1.49 g·cm^(-3)。该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PCS浆料的直写3D打印工艺制备高导电轻质多孔石墨烯/SiC_(p)/SiC复合陶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直写成型 热解温度 石墨/SiC_(p)/SiC复合材料 抗压强度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氧微粒氧化石墨烯-丙三醇复合修饰电流变液及其性能研究
3
作者 谭锁奎 宋晓平 +2 位作者 纪松 赵红 郭红燕 《四川兵工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134-138,共5页
通过研究氧化石墨烯-丙三醇复合修饰钛氧微粒的结构、电流变液的性能,比较了石墨烯修饰前后以及不同添加量对丙三醇复合钛氧微粒电流变液微粒的结构、性能变化规律,发现石墨烯-丙三醇复合修饰微粒可大幅提高电流变液的剪切强度,并提高... 通过研究氧化石墨烯-丙三醇复合修饰钛氧微粒的结构、电流变液的性能,比较了石墨烯修饰前后以及不同添加量对丙三醇复合钛氧微粒电流变液微粒的结构、性能变化规律,发现石墨烯-丙三醇复合修饰微粒可大幅提高电流变液的剪切强度,并提高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丙三醇复合修饰微粒 电流变液 复合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胶注模成型技术制备氧化石墨烯/HA复合材料的研究
4
作者 李强 魏磊山 孙旭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39-42,71,共5页
以氧化石墨烯和纳米羟基磷灰石(HA)粉体为原料,采用凝胶注模成型技术制备了氧化石墨烯/HA复合材料。研究了有机单体、浆料固相含量和石墨烯含量对氧化石墨烯/HA浆料粘度的影响,观察了陶瓷浆料的凝胶固化过程并测量了固化后生坯的密度和... 以氧化石墨烯和纳米羟基磷灰石(HA)粉体为原料,采用凝胶注模成型技术制备了氧化石墨烯/HA复合材料。研究了有机单体、浆料固相含量和石墨烯含量对氧化石墨烯/HA浆料粘度的影响,观察了陶瓷浆料的凝胶固化过程并测量了固化后生坯的密度和抗压强度,分析了氧化石墨烯含量对烧结后复合材料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的影响,观察了试样断口的显微组织。研究结果表明,有机单体含量为15%(质量分数,下同),固相含量为45%,氧化石墨烯含量为1.5%时,氧化石墨烯/HA浆料的粘度最佳,为362.9mPa·s,浆料的分散性良好,固化后生坯具有较高的密度和抗压强度。随氧化石墨烯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度均先增加后降低。当氧化石墨烯含量为1.5%时,1 150℃烧结样品的抗弯强度为81.5MPa,断裂韧性为1.52MPa·m1/2,分别比HA基体提高了151.8%和74.7%,因此添加氧化石墨烯后的H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 复合材料 氧化石墨 凝胶注模成型 力学性能 骨修复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聚合物基复合材料3D打印成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许婧 邢悦 +2 位作者 郝思嘉 任志东 杨程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1,共11页
石墨烯因其优异的特性,被广泛用于制备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而3D打印作为一种新兴的成型加工方式,正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石墨烯/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制造当中。本文介绍石墨烯/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溶液混合、熔融混合以及原位聚合三种主要... 石墨烯因其优异的特性,被广泛用于制备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而3D打印作为一种新兴的成型加工方式,正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石墨烯/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制造当中。本文介绍石墨烯/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溶液混合、熔融混合以及原位聚合三种主要制备方式,重点论述喷墨打印成型、熔融沉积成型、立体光固化成型、选择性激光烧结等目前国内外用于石墨烯/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成型的3D打印方式及其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以及3D打印成型的石墨烯/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件在电子、能源、生物医学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最后指出可打印性好、石墨烯分散均匀、功能特性优异的石墨烯/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研制将会是未来该方向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聚合物 复合材料 3D打印 成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微结构Cu/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6
作者 王正奇 张汪阳 +3 位作者 黄晨 龙君君 贾正锋 谢倩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86-88,共3页
以Cu SO4与氧化石墨烯为原料利用原位还原技术制得纳微米结构铜/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粒。利用透射电镜(TE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Cu/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粒进行表征。将复合微粒修饰并添加到液体石蜡中,利用四球摩擦磨... 以Cu SO4与氧化石墨烯为原料利用原位还原技术制得纳微米结构铜/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粒。利用透射电镜(TE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Cu/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粒进行表征。将复合微粒修饰并添加到液体石蜡中,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其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利用原位还原技术制备的纳微米结构的Cu/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粒中铜的粒径在100 nm之内;在392 N、1 450 r/min、30 min实验条件下,质量分数2.0%的复合微粒可使液体石蜡的摩擦因数下降33%,质量分数0.5%的复合微粒可使钢球磨斑直径下降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 复合微粒 原位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体配比对VIHPS制备GO-CF/EP复合材料微观组织与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马玉钦 吕晋书 +4 位作者 阮鸥 徐津 任斌 王刚锋 庞利沙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5-355,共11页
碳纤维混杂增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重量轻、可设计性强等诸多优点,广泛用于汽车、海洋、航空航天等行业.根据固化剂与环氧树脂的配比化学原理,计算出石墨烯-碳纤维混杂增强树脂基(GO-CF/EP)复合材料的最佳配比为1∶5,并采用真空浸渗热压... 碳纤维混杂增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重量轻、可设计性强等诸多优点,广泛用于汽车、海洋、航空航天等行业.根据固化剂与环氧树脂的配比化学原理,计算出石墨烯-碳纤维混杂增强树脂基(GO-CF/EP)复合材料的最佳配比为1∶5,并采用真空浸渗热压成型工艺(VIHPS)制备1∶2~1∶7共六个配比的试样,结合形状记忆性能测试及微观形貌的观察,得到固化剂与环氧树脂实际最佳配比.实验结果表明,GO-CF/EP复合材料性能主要取决于体系中交联度的大小,交联度越大,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性能越好,微观组织形貌也较理想.当基体配比为1∶5时,GO-CF/EP复合材料体系中交联度最大,微观形貌呈现均匀致密的状态,形状固定率最大,为95.90%;形状回复率最大,为95.40%;形状回复时间最短,为80.30 s;形状回复力最大,为9.48 N.当基体配比为1∶2或1∶7时,固化剂过量或不足,交联度较小,微观组织形貌中有大量的基体聚集区,其形状记忆性能下降,形状固定率及回复率也相应减小,分别为82.99%,81.66%,81.91%,78.75%;形状回复力分别只有5.20 N和5.50 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碳纤维混杂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交联度 真空浸渗热压成型工艺 基体配比 形状记忆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增强粒子对PLA/TPU复合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钱鹏 刘力 +3 位作者 胡正浪 杨增辉 张忍静 吴海华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4期84-89,共6页
聚乳酸(PLA)因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而备受关注,但其制品脆性大、韧性不佳,应用范围受限.本文分别以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纳米SiO_(2)和rGO-SiO_(2)作为增强粒子制备了rGO/TPU/PLA、SiO_(2)/TPU/PLA、rGO-SiO_(2)/TPU/PLA等3种复合线材... 聚乳酸(PLA)因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而备受关注,但其制品脆性大、韧性不佳,应用范围受限.本文分别以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纳米SiO_(2)和rGO-SiO_(2)作为增强粒子制备了rGO/TPU/PLA、SiO_(2)/TPU/PLA、rGO-SiO_(2)/TPU/PLA等3种复合线材,研究FDM成型件力学性能变化规律,探究不同粒子的增强增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rGO的加入质量分数控制在3%以下时,拉伸强度会有所增加,当超过3%时,因石墨烯局部团聚导致其韧性明显下降;纳米SiO_(2)的加入改善了PLA与TPU界面结合性,使得韧性大幅度增加,而拉伸强度略有增加;与单一增强粒子相比,SiO_(2)和rGO结合在一起改善了其在基体中的分散效果,rGO-SiO_(2)杂化粒子的增强增韧效果更佳,FDM成型件的抗拉强度、韧性均得到了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融沉积成型 石墨复合线材 rGO-SiO_(2)杂化粒子 增韧 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