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8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墨烯/聚二甲基硅氧烷涂层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联用测定环境水和果汁中菊酯农药残留 被引量:20
1
作者 崔艳华 姚伟宣 +2 位作者 张素玲 王海栋 钟芳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5-380,共6页
建立了石墨烯/聚二甲基硅氧烷涂层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在线联用测定环境水和果汁样品中6种菊酯类农药的检测方法。该涂层的萃取性能优于商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Polydimethylsilane)及聚丙烯(PA,Polypropylene)涂层。对影响... 建立了石墨烯/聚二甲基硅氧烷涂层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在线联用测定环境水和果汁样品中6种菊酯类农药的检测方法。该涂层的萃取性能优于商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Polydimethylsilane)及聚丙烯(PA,Polypropylene)涂层。对影响萃取性能的因素(如萃取温度、离子强度、萃取时间及解吸时间)依次进行了优化。在最优条件下,丙烯菊酯与联苯菊酯的线性范围为0.02-5μg/L,甲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的线性范围为0.1-20μg/L,溴氰菊酯的线性范围为0.2-20μg/L,其相关系数均高于0.99,检出限为6.8-58.2 ng/L,定量下限为18.2-154.9 ng/L。同一涂层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不高于9.2%,3根涂层之间的RSD为6.7%-10.8%。将该方法用于河水、鱼塘水、苹果汁和橙汁中6种菊酯残留的分析,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1.6%-92.9%,82.3%-96.1%,78.2%-92.8%和79.9%-91.7%。方法简便、灵敏,能够满足环境水样及浓缩果汁样品中痕量农药残留的分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聚二甲基硅氧烷 顶空固相微萃取 菊酯 水样 果汁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石墨烯/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可调光栅设计及仿真计算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周强 王飞雷 +3 位作者 胥光申 刘学婧 曹亚斌 闵渭兴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9-136,共8页
针对氰化氢气体在近红外波段具有吸收峰这一现象,设计了一种基于石墨烯(GNP)/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复合材料和PDMS材料的近红外光驱动可调透射光栅。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在近红外光驱动条件下光栅周期和衍射波长的变化规律,建立了... 针对氰化氢气体在近红外波段具有吸收峰这一现象,设计了一种基于石墨烯(GNP)/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复合材料和PDMS材料的近红外光驱动可调透射光栅。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在近红外光驱动条件下光栅周期和衍射波长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光驱动部分与光栅部分为一体的光栅模型,模拟了在不同方向进行光驱动时光栅周期受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栅线方向与驱动方向一致时,光栅周期随光驱动时间的增加而减小,且在光栅中部的变化幅度高于两侧,最大可调范围达到21.3 nm;栅线与驱动方向垂直时,光栅周期随光驱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且在光栅中部的变化幅度低于两侧,最大可调范围达到100.98 nm;两种方式均能满足对氰化氢气体的检测,但栅线垂直于驱动方向的可调光栅的光栅周期变化幅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光栅 石墨烯/聚二甲基硅氧烷 光驱动 光栅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化石墨烯/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材料及其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2
3
作者 潘开林 黄伟 +1 位作者 程浩 郭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7-101,共5页
根据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采用ReaxFF势函数,模拟交联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从功能化石墨烯(fG)脱离的过程。计算了拉伸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能、极限应力、应变等,研究了3种功能基团修饰的石墨烯(羟基(-OH)、氨基(-NH2)、碳基(-CH3))对复合... 根据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采用ReaxFF势函数,模拟交联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从功能化石墨烯(fG)脱离的过程。计算了拉伸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能、极限应力、应变等,研究了3种功能基团修饰的石墨烯(羟基(-OH)、氨基(-NH2)、碳基(-CH3))对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功能基团的不同对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很大。此外,研究了4种功能化率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特定的功能化率可以明显提高复合材料界面的结合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硅氧烷 石墨 分子动力学 REAXFF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聚二甲基硅氧烷三维非织造结构压阻柔性压力传感器 被引量:11
4
作者 卢韵静 于星元 +1 位作者 田明伟 曲丽君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37-1340,1353,共5页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是可穿戴器件中的关键元件。由于优异的弹性性能,以三维聚酯非织造布作为基材,还原氧化石墨烯作为活性材料,聚二甲基硅氧烷作为柔性材料,组装具有三维结构的压阻式压力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感应特性,包括短响应时...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是可穿戴器件中的关键元件。由于优异的弹性性能,以三维聚酯非织造布作为基材,还原氧化石墨烯作为活性材料,聚二甲基硅氧烷作为柔性材料,组装具有三维结构的压阻式压力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感应特性,包括短响应时间(120ms)和微弱的迟滞性(6.8%)。此外,该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人体的关节以及喉咙的运动情况。因此,该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成本低、灵敏度高、耐久性优良,可以作为穿戴智能设备的理想的压阻式压力传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阻式压力传感器 三维非织造结构 浸涂 还原氧化石墨 二甲基硅氧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石墨烯/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材料的正己烷气体传感器 被引量:2
5
作者 史思罡 李全宁 陈雪娇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7-501,共5页
设计了一种基于石墨烯/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复合材料的正己烷电阻式气体传感器。石墨烯/PDMS复合材料是由液相剥离的石墨烯与PDMS在异丙醇中混合而成,该复合材料的导电性与石墨烯含量正相关,电导率逾渗阈值低至0.41wt%。当石墨烯质量... 设计了一种基于石墨烯/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复合材料的正己烷电阻式气体传感器。石墨烯/PDMS复合材料是由液相剥离的石墨烯与PDMS在异丙醇中混合而成,该复合材料的导电性与石墨烯含量正相关,电导率逾渗阈值低至0.41wt%。当石墨烯质量分数为0.45 wt%时,对正己烷的检测极限达到了200×10-9,并且拥有非常好的可重复性。该传感器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且灵敏度高,在工业领域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传感器 石墨复合材料 液相分离 二甲基硅氧烷 正己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吡咯-石墨烯改性织物制备及传感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朱芳 熊莹 程浩南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0,共5页
为探究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和聚吡咯(PPy)配合使用在电阻式应变传感材料制备中的应用,以锦纶针织物为基材,然后依次对其进行rGO和PPy改性处理。然后利用SEM照片、FT-IR光谱和XRD图谱对制备的PPy-rGO改性锦纶针织物进行表征。得益于PPy-... 为探究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和聚吡咯(PPy)配合使用在电阻式应变传感材料制备中的应用,以锦纶针织物为基材,然后依次对其进行rGO和PPy改性处理。然后利用SEM照片、FT-IR光谱和XRD图谱对制备的PPy-rGO改性锦纶针织物进行表征。得益于PPy-rGO改性锦纶针织物的高导电性[(345±6)Ω/4 cm]和较好的延伸性,其所构建的应变传感器表现出较快反应(反应时间31 ms)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循环时间2 400 s)。此外,该应变传感器还能有效监测人体关节运动,为针织物应变传感材料的制备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纶针织物 还原氧化石墨 吡咯 应变传感材料 运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二甲基硅氧烷改性多孔石墨烯复合相变材料 被引量:4
7
作者 梁卫东 张国栋 +3 位作者 刘野 陈品松 朱照琪 刘小育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66-470,共5页
采用碳酸钙作为硬模板制备出孔直径为0.5~5nm的多孔石墨烯,并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气相沉积改性提高多孔石墨烯的亲油性,接触角为152.3°。经熔融浸渍法制备PDMS改性多孔石墨烯/棕榈酸复合相变材料,棕榈酸的吸附量达80.... 采用碳酸钙作为硬模板制备出孔直径为0.5~5nm的多孔石墨烯,并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气相沉积改性提高多孔石墨烯的亲油性,接触角为152.3°。经熔融浸渍法制备PDMS改性多孔石墨烯/棕榈酸复合相变材料,棕榈酸的吸附量达80.2%,将石墨烯的多孔结构完全填充均匀。x射线衍射测试相变材料的结晶性质没有变化:差示热扫描热量分析表明,经PDMS改性后的多孔石墨烯复合相变材料在熔融和结晶过程中,相变焓分别为170.1kJ·kg-1和167.8kJ·kg-1,可望应用于余热回收和太阳能贮存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石墨 相变材料 相变潜热 二甲基硅氧烷 棕榈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化石墨烯改性聚酰亚胺热力学性能模拟
8
作者 王成江 张可 +2 位作者 赵光辉 杨一夫 王郑浩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1,共8页
为改善聚酰亚胺的高温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使其在高度集成化的现代电子器件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利用接枝不同官能团的石墨烯(GN)对聚酰亚胺(PI)进行改性,提高其热力学性能。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建立纯聚酰亚胺、未接枝的石墨烯掺杂... 为改善聚酰亚胺的高温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使其在高度集成化的现代电子器件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利用接枝不同官能团的石墨烯(GN)对聚酰亚胺(PI)进行改性,提高其热力学性能。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建立纯聚酰亚胺、未接枝的石墨烯掺杂聚酰亚胺和分别接枝羧基(GNCOOH)、羟基(GNOH)、氨基(GNNH_(2))3种官能团的石墨烯掺杂聚酰亚胺5种模型。结果显示,经过GN改性后的PI复合模型热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提升,其中,PI-GNCOOH体系的改善效果最显著,与纯PI体系相比,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热导率分别提高了34 K和14.81%,自由体积下降至17.79%,均方位移明显小于未经过掺杂的纯PI体系。与纯PI体系相比,掺杂后的复合体系的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和结合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其中,掺杂GNCOOH的复合体系增强效果最为显著,其次为GNOH、GNNH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亚胺 石墨 官能团 分子动力学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碳纳米管协同增强聚酯材料
9
作者 甘贞洁 张智恒 +2 位作者 崔晨 陈增 王玉周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7,共5页
为研究不同比例氧化石墨烯(GO)/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影响,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GO/MWCNTs/PET复合材料,利用微型注射机制备复合材料的哑铃型样条,再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TG)、扫描电子显微镜(S... 为研究不同比例氧化石墨烯(GO)/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影响,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GO/MWCNTs/PET复合材料,利用微型注射机制备复合材料的哑铃型样条,再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TG)、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万能试验机对GO/PET、MWCNTs/PET、GO/MWCNTs/PET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与纯PET相比,GO和MWCNTs与PET共混后,复合材料的各项性能显著提高,当MWCNTs的比例为0.1%时,结晶度达到最大值,其值为33.1%,与纯PET相比,提高了11.3%;当GO的添加量为0.1%时,PET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达到最高,其值为60.3 MPa,与纯PET相比,提高了10.03%;当GO/MWCNTs/PET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达到最大时,氧化石墨烯与MWCNTs的质量比为2:3,其值为65.9 MPa,与纯PET相比,提高了20.2%。与仅加入GO或者MWCNTs相比,同时加入GO和MWCNTs复合填料对PET性能的提升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 多壁碳纳米管 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熔融注塑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功能化的氧化石墨烯改性地聚物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抗盐蚀性能研究
10
作者 吕大为 崔岳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93-7102,共10页
将乙二胺与氧化石墨烯(GO)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制备了表面功能化的GO-NH_(2),表面功能化改善了GO的亲水性,减弱了GO片层间的相互作用。随后将GO-NH_(2)掺入地聚物混凝土中,研究了表面功能化和GO-NH_(2)掺杂量对地聚物混凝土力学性能、微观... 将乙二胺与氧化石墨烯(GO)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制备了表面功能化的GO-NH_(2),表面功能化改善了GO的亲水性,减弱了GO片层间的相互作用。随后将GO-NH_(2)掺入地聚物混凝土中,研究了表面功能化和GO-NH_(2)掺杂量对地聚物混凝土力学性能、微观形貌、孔径分布和抗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功能化后的GO-NH_(2)水接触角从90.1°降低至64.9°,降低了GO片层之间发生团聚的概率。GO表面功能化和增大GO-NH_(2)的掺杂量均能够提升地聚物混凝土的水化程度,增大小尺寸孔隙的占比。随着GO-NH_(2)掺杂量的增多,地聚物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均表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0.09%GO-NH_(2)在28 d时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均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47.7和7.2 MPa;其最大载荷和最大应力分别达到了214.3 N和3.9 mm。在Na_(2)SO_(4)溶液中进行干湿循环,地聚物混凝土中的腐蚀产物主要是钙矾石AFt和石膏,干湿循环50次时,0.09%GO-NH_(2)的质量损失率最低仅2.61%,相对动弹性模量最大为77.22%,具有最优的力学性能和抗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功能化 氧化石墨 物混凝土 力学性能 抗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修饰GO/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11
作者 吴胜利 田野 +3 位作者 白一男 武一夫 田鑫 董元清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2,共11页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因摩擦系数较高限制了其在摩擦环境中的应用,为此,通过石墨烯增强PMMA材料本体强度的方法来降低PMMA表面的摩擦系数,并拓展其应用领域。首先,为提高石墨烯与PMMA的相容性,采用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并用...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因摩擦系数较高限制了其在摩擦环境中的应用,为此,通过石墨烯增强PMMA材料本体强度的方法来降低PMMA表面的摩擦系数,并拓展其应用领域。首先,为提高石墨烯与PMMA的相容性,采用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并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GO进行修饰,最后采用原位本体聚合的方法制备KH570-GO改性的PMMA复合材料(KH570-GO/PMMA)。采用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针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等对KH570-GO/PMMA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表征,对比PMMA与KH570-GO/PMM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摩擦性能,并对石墨烯降低PMMA摩擦系数的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当PMMA中添加MMA单体质量0.06%的KH570-GO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可达到76.2 MPa,较纯PMMA提高了13.4%,摩擦系数从0.7显著降低至0.25;随着KH570-GO添加量的继续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出现明显下降,当KH570-GO添加量达到单体质量的0.20%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仅为59.2 MPa。以上结果表明,适量KH570-GO的加入不仅能够提高PMMA的力学性能,还通过石墨烯在摩擦界面处的石墨化作用形成润滑膜,显著改善PMMA的摩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 甲基酸甲酯 力学性能 摩擦性能 摩擦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多孔聚酰亚胺自润滑保持架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12
作者 李媛媛 尚晓辉 +2 位作者 李柯颖 刘璐瑶 孙小波 《轴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4-169,共6页
为提高航天长寿命轴承用多孔聚酰亚胺(PPI)保持架材料的自润滑性能,采用机械混合和原位聚合的方式分别制备了石墨烯(GP)改性多孔聚酰亚胺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压汞仪、万能拉伸试验机及摩擦试验机等设备对其微孔性能、力学性能以及摩擦... 为提高航天长寿命轴承用多孔聚酰亚胺(PPI)保持架材料的自润滑性能,采用机械混合和原位聚合的方式分别制备了石墨烯(GP)改性多孔聚酰亚胺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压汞仪、万能拉伸试验机及摩擦试验机等设备对其微孔性能、力学性能以及摩擦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位聚合能形成“蜂窝状”多孔结构,有利于制备低孔隙率和小孔径的多孔聚酰亚胺材料;石墨烯含量0.5%时,机械混合和原位聚合工艺所制得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均最高,较未改性PPI分别提高了13.0%和42.3%;石墨烯含量0.5%和1.0%时,原位聚合试样具有更优异的耐磨性,磨损量较未改性PPI分别降低了73.3%和4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航天轴承 保持架 多孔材料 自润滑 石墨 酰亚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在聚亚甲基蓝/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郭新美 王宗花 +3 位作者 夏建飞 张菲菲 夏延致 李延辉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4-469,共6页
利用电聚合方法在石墨烯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聚亚甲基蓝/石墨烯修饰电极(PMB/GH/GCE)。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多巴胺(DA)和抗坏血酸(AA)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pH 6.9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DA和AA... 利用电聚合方法在石墨烯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聚亚甲基蓝/石墨烯修饰电极(PMB/GH/GCE)。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多巴胺(DA)和抗坏血酸(AA)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pH 6.9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DA和AA分别在0.208 V和-0.108 V处产生灵敏的氧化峰,与其在聚亚甲基蓝和石墨烯单层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相比,两者的峰电流明显增加,峰电位差达316 mV。研究表明,电聚合方法使亚甲基蓝牢固地非共价修饰到石墨烯上,并产生协同增效作用,较好地提高了电极的灵敏度和分子识别性能,有利于在大量AA存在下实现对DA的选择性测定。在1.00×10-3mol/L AA的存在下,DA的差分脉冲伏安法峰电流与其浓度在1.00×10-7~5.00×10-3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达1.00×10-8mol/L。将该方法用于盐酸多巴胺注射液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 石墨 修饰电极 多巴胺 抗坏血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聚合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石墨烯复合材料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琳 贾竞夫 +3 位作者 王武聪 宋宁宁 刘文琪 赵亚平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15,共5页
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将石墨烯和甲基丙烯酸(MMA)通过超声共混后引发聚合,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石墨烯复合材料。采用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PMMA/石墨烯的结构和... 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将石墨烯和甲基丙烯酸(MMA)通过超声共混后引发聚合,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石墨烯复合材料。采用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PMMA/石墨烯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和导电率分别采用拉力试验机和四探针金属/半导体电阻率测量仪器测试。结果表明,石墨烯均匀地分散在PMMA中,加入石墨烯后,PMMA的拉伸应变弹性模量、最大拉伸应变得到了大大提高。而且,当石墨烯含量由0增加到1%时,复合材料的电导率由1×10-14 S/cm提高到了8.89×10-2 S/cm,PMMA由原来的绝缘材料改性为导电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酸甲酯 石墨 原位 力学性能 导电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六氢化三嗪交联聚酰亚胺/石墨烯形状记忆复合材料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增辉 王炎 +2 位作者 张新瑞 王廷梅 王齐华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以高分散性的氧化石墨烯(GO)作为增强相,通过溶剂挥发、高温环化的方法制备了聚六氢化三嗪交联聚酰亚胺/石墨烯(PI-PHT)形状记忆复合材料。利用核磁、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对材料的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通过万能试验机对复合材料的... 以高分散性的氧化石墨烯(GO)作为增强相,通过溶剂挥发、高温环化的方法制备了聚六氢化三嗪交联聚酰亚胺/石墨烯(PI-PHT)形状记忆复合材料。利用核磁、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对材料的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通过万能试验机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通过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对热机械性能、形状记忆性能、形状回复力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引入石墨烯后,复合材料的强度、韧性、热机械性能以及形状记忆性能明显提升,其中当GO的质量分数为5%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韧性分别达到105.7 MPa和12.4 MJ/m~3(相比未添加GO的PI-PHT分别提高了1.3倍和2倍),并且其形状固定率、回复率和回复应力分别达到了97.2%、92.6%和9.46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亚胺 形状记忆 石墨 六氢化三嗪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丹凤 范楼珍 +1 位作者 郭瑞华 樊择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466-2471,共6页
采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偶联剂(KH550)对氧化石墨烯表面进行修饰,得到功能化氧化石墨烯(FGO),然后在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作用下,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进行原位聚合反应,得到功能化氧化石墨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FGO/PBMA... 采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偶联剂(KH550)对氧化石墨烯表面进行修饰,得到功能化氧化石墨烯(FGO),然后在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作用下,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进行原位聚合反应,得到功能化氧化石墨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FGO/PBMA)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重分析(TGA)等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FGO/PBMA复合材料与聚甲基丙烯酸丁酯材料相比热稳定性显著提高,TGA结果显示,FGO/PBMA的最大失重区由PBMA的267℃升高到339℃,同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甲基酸丁酯 原位 热稳定性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乙撑碳酸酯/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蒋果 赵楠 +1 位作者 张水洞 黄汉雄 《化学研究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2-647,共6页
本文采用改进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对GO片层形貌进行表征;以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聚乙烯醇(PVA)和氧化石墨烯(GO)为原料,采用溶液和熔融共混法相结合,制备PPC/PVA/GO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其力学性能、热学性能... 本文采用改进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对GO片层形貌进行表征;以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聚乙烯醇(PVA)和氧化石墨烯(GO)为原料,采用溶液和熔融共混法相结合,制备PPC/PVA/GO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其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动态流变行为。结果表明,当GO含量为0.5 wt%时,拉伸强度达到了22.03 MPa,与纯PPC相比提高了25.8%;当GO含量增大到1.0 wt%时,拉伸强度开始降低;断裂伸长率随GO的加入呈现降低的趋势。GO含量为1.0%时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最好,与纯PPC相比,复合材料的完全热分解温度从350℃提高到了400℃以上,并且热分解速率下降了12%/min;复合材料的复数黏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随PVA及GO的引入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乙撑碳酸酯 氧化石墨 力学性能 热性能 流变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改性聚偏氟乙烯分离膜的制备、性能及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成达 朱世东 +1 位作者 赵乾臻 王国强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0-935,共6页
简述了聚偏氟乙烯(PVDF)膜与氧化石墨烯(GO)的结构特征,分析了有机-无机杂化膜的优势。详述目前GO/PVDF膜的几种主要制备方法,包括溶液浇铸法、静电纺丝法、化学接枝法、真空抽滤法等,分析了各制备方法的优劣。阐述了GO对PVDF复合膜孔... 简述了聚偏氟乙烯(PVDF)膜与氧化石墨烯(GO)的结构特征,分析了有机-无机杂化膜的优势。详述目前GO/PVDF膜的几种主要制备方法,包括溶液浇铸法、静电纺丝法、化学接枝法、真空抽滤法等,分析了各制备方法的优劣。阐述了GO对PVDF复合膜孔径、亲疏水性能、膜通量、截留性能、力学性能等的影响,并对复合膜在水处理及其他潜在应用进行了综述。分析发现,溶液浇铸法工艺简单、制膜周期短,化学接枝法制得的膜各组分间结合稳固、服役时间长,而静电纺丝法制得的膜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在微观层面,GO片层发生毛细作用、低于片层直径的粒子能以更快的速度通过,宏观上表现为膜通量的提高,GO还能提高膜表面光洁度、减少杂质淤堵与污染,进而提高膜的使用寿命。对GO/PVDF复合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构建高效稳定的PVDF基分离膜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 偏氟乙 膜制备 水处理 分离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MA/氧化石墨烯自组装复合薄膜的快速制备及其耐水性能研究
19
作者 姜端洋 丁国民 +3 位作者 徐建蓉 蔡永祺 王垚 梅启林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40,共10页
氧化石墨烯(GO)薄膜具有优异的选择透过性,但其较低的制备效率和极差的耐水性能严重影响其发展与应用。为了改善GO薄膜的耐水性能,本文提出一种快速制备自支撑疏水聚合物(PMMA)/GO复合薄膜的方法。通过调控三元溶剂(丙酮-乙醇-水)比例... 氧化石墨烯(GO)薄膜具有优异的选择透过性,但其较低的制备效率和极差的耐水性能严重影响其发展与应用。为了改善GO薄膜的耐水性能,本文提出一种快速制备自支撑疏水聚合物(PMMA)/GO复合薄膜的方法。通过调控三元溶剂(丙酮-乙醇-水)比例将疏水PMMA与亲水GO共同分散到一起,并对其分散机制进行解释。此方法凭借易于挥发的溶剂体系,采用负压辅助成膜方法在气液界面快速自组装形成自支撑复合薄膜,最短成膜时间仅需6 s。复合薄膜的FTIR与XRD图谱及SEM结果表明PMMA与GO成功复合且形成致密的叠层结构。随着PMMA含量的增加,复合薄膜层间规整程度先增加再降低。成膜压力过高,会使薄膜规整程度变差。得益于PMMA的引入及其特殊结构,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提高44.39%。该薄膜耐水性能明显增强,与GO薄膜相比,体积溶胀率减少98.11%。本文采用三元溶剂体系大幅提高GO成膜性和成膜速度,制备的复合薄膜具有较好耐水性能,可极大扩展GO薄膜的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 甲基酸甲酯 自组装 负压成膜 耐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20
作者 左国庆 张长琪 +6 位作者 殷杰 张龙贵 孙永祥 李玉光 刘一寰 朱宁 郭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2-180,共9页
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和力学性质,石墨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共同关注。近年来,氧化石墨烯/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在提高材料性能、拓展下游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文中综述了氧化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和功能... 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和力学性质,石墨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共同关注。近年来,氧化石墨烯/聚酰胺纳米复合材料在提高材料性能、拓展下游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文中综述了氧化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和功能化氧化石墨烯与不同聚酰胺复合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原位聚合、熔融复合和溶液共混等制备方法,讨论了氧化石墨烯的功能化方法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化学结构、热性能、力学性能、电化学性能及应用,同时对该领域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 酰胺 纳米复合材料 制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