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检测风疹病毒IgM抗体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的研制 被引量:3
1
作者 廖昂 邓启明 +3 位作者 董林玲 余燕飞 刁奇志 丁强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4期177-180,共4页
目的研制基于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检测风疹病毒IgM抗体(RV-IgM)的电化学传感器,并对其分析性能进行评价。方法将风疹抗原固定于经氧化态石墨烯(GS)、壳聚糖(CHI)、多壁碳纳米管(MWCNT)、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NH2)... 目的研制基于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检测风疹病毒IgM抗体(RV-IgM)的电化学传感器,并对其分析性能进行评价。方法将风疹抗原固定于经氧化态石墨烯(GS)、壳聚糖(CHI)、多壁碳纳米管(MWCNT)、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NH2)、金纳米离子、硫堇纳米材料等生物材料层层修饰的丝网印刷电极表面,并用辣根过氧化物酶进行封闭制得研究所用的电化学传感器。使用循环伏安法对层层修饰后的传感器电极进行测试,并对传感器进行优化实验,确定传感器的最佳实验条件。在最佳实验室条件下,对传感器的分析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裸电极经多种生物材料层层组装后,电极峰电流逐渐增大;包被抗原及辣根过氧化物酶后,电极响应电流减弱。传感器的最佳p H值及H2O2浓度分别为7.0和8.0 mmol/L,最佳孵育温度及时间分别为35.0℃和30 min。传感器检测RV-IgM的重复性精密度及日间精密度分别为3.4%、4.9%;线性范围为0.1~300 pg/m L,检出限为40 fg/m L;回收率为97.5%,抗干扰性强。结论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组装电化学传感器与目前现有的检测风疹病毒方法比较,具有灵敏度高、精密度和正确度较好、且快速简便、可定量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 电化学传感器 风疹病毒 IGM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还原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检测萘普生 被引量:5
2
作者 秦洪伟 连爽 +2 位作者 刘妍 赵文鹏 尤国红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44-1050,共7页
将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滴涂于玻碳电极表面,并运用恒电位还原法对氧化石墨烯进行直接电化学还原,制备了电还原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rGO/MWCNTs-GCE),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拉曼光谱等对其... 将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滴涂于玻碳电极表面,并运用恒电位还原法对氧化石墨烯进行直接电化学还原,制备了电还原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电极(rGO/MWCNTs-GCE),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拉曼光谱等对其进行初步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了萘普生在该复合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并对检测条件进行考察。结果表明,萘普生的浓度为2.0×10^(-4)~5.0×10^(-6) mol·L^(-1)间,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成线性相关,检出限达到2.0×10^(-6) mol·L^(-1)。该复合修饰电极稳定性强、重现性好,可用于萘普生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 多壁碳纳米管 电化学检测 萘普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负载金铂核壳纳米粒子构建一种三维新型抗坏血酸电化学传感器 被引量:6
3
作者 赵一玮 秦建华 +4 位作者 李周原 王静 刘学瑞 董丽娜 徐慧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9-344,共6页
该文采用涂覆的方式构建了一种用于灵敏检测抗坏血酸(AA)的电化学传感器。先将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氧化石墨烯(GO)混合悬浮液修饰在玻碳电极(GCE)表面,修饰的GO可有效防止MWCNTs聚集,再将具有良好电催化性能的金铂核壳纳米粒子(Au@Pt... 该文采用涂覆的方式构建了一种用于灵敏检测抗坏血酸(AA)的电化学传感器。先将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氧化石墨烯(GO)混合悬浮液修饰在玻碳电极(GCE)表面,修饰的GO可有效防止MWCNTs聚集,再将具有良好电催化性能的金铂核壳纳米粒子(Au@Pt NPs)修饰在GO/MWCNTs电极上,层层组装构建形成GO/MWCNTs/Au@Pt NPs/GCE三维新型抗坏血酸电化学传感器。该修饰电极在磷酸缓冲溶液中对AA显示了较宽的线性范围和极低的检出限,氧化峰电流与AA浓度在0.005~0.5μmol/L和0.5~1 000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为0.999,检出限(S/N=3)为4×10^(-9) mol/L,稀释人体血清样品的加标浓度为0.01、0.1、10μmol/L,回收率为90.9%~108%,相对标准偏差(RSD,n=3)为1.2%~2.8%。该修饰电极对AA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可有效排除多巴胺、尿酸、葡萄糖等生物小分子的干扰。方法简单、高效、灵敏,可用于临床实际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检测 抗坏血酸 多壁碳纳米管 氧化石墨 金铂核壳纳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壁碳纳米管/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的水蒸发性能研究
4
作者 薛开诚 郭立 +1 位作者 刘银波 付萍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67-273,共7页
石墨烯片层间由于π-π相互作用会形成堆叠结构,不利于水体传输,影响石墨烯基材料的水蒸发性能。为改善石墨烯片层间的堆叠结构,形成较多的水体传输通道,提高石墨烯基材料的水蒸发性能,在氧化石墨烯(GO)中复合不同含量的多壁碳纳米管(MW... 石墨烯片层间由于π-π相互作用会形成堆叠结构,不利于水体传输,影响石墨烯基材料的水蒸发性能。为改善石墨烯片层间的堆叠结构,形成较多的水体传输通道,提高石墨烯基材料的水蒸发性能,在氧化石墨烯(GO)中复合不同含量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采用水热还原法得到复合水凝胶,最后利用冷冻干燥法得到多壁碳纳米管复合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MWCNT/rGOA)。研究了MWCNT含量对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微观结构与水蒸发性能的影响,并对MWCNT/rGOA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MWCNT含量较低(MWCNT与GO质量比为0~0.4)时,随着MWCNT含量的增加,石墨烯片层间距增大,气凝胶内部水通道更加丰富,水蒸发性能增强。随着MWCNT含量的继续增加(MWCNT与GO质量比为0.4~0.7),MWCNT大量团聚,破坏了气凝胶内部的水通道,水蒸发性能减弱。当MWCNT与GO质量比为0.4时,MWCNT/rGOA的水蒸发速率和光热转化效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75 kg/(m^(2)·h)和9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氧化石墨 多壁碳纳米管 气凝胶 蒸发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石墨烯-碳纳米管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机敏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金涛 崔娇伟 +2 位作者 周煜 钱如胜 孔德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8-135,共8页
本工作探索了掺加三维石墨烯-碳纳米管(Graphene-CNT,GC)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UHPC)复合材料的机敏性能,基于四电极法分析了不同GC掺量、加载幅度、加载速度、温度和含水率对UHPC的电阻率变化规律的影响... 本工作探索了掺加三维石墨烯-碳纳米管(Graphene-CNT,GC)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UHPC)复合材料的机敏性能,基于四电极法分析了不同GC掺量、加载幅度、加载速度、温度和含水率对UHPC的电阻率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GC掺量对UHPC的28 d抗压强度影响不大;UHPC电阻率随着GC掺量的增加逐步降低,含有2.0%(质量分数,下同)GC的UHPC电阻率较R组下降了55.1%;UHPC试件电阻率随内部相对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且二者存在线性关系;UHPC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电阻率的自然对数与绝对温度的倒数呈线性关系;UHPC电阻率变化率幅值随着加载幅度增大而增加,表现出良好的压敏特性,1.2%GC掺量下UHPC试件的压缩应力和应变灵敏系数分别达到0.2%/MPa和8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石墨-碳纳米管 超高性能混凝土 电阻率 压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纤维高灵敏度测温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立军 张媛娟 +2 位作者 徐锦波 李斌 林欢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77-86,共10页
以碳纳米管(CNT)为填料、氧化石墨烯(GO)溶液为主体,通过化学限域水热法制备了含有不同质量碳纳米管的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纤维。发现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纤维热电性能随着氧化石墨烯与碳纳米管质量比的增加有提升趋势。利用瞬态电热(T... 以碳纳米管(CNT)为填料、氧化石墨烯(GO)溶液为主体,通过化学限域水热法制备了含有不同质量碳纳米管的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纤维。发现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纤维热电性能随着氧化石墨烯与碳纳米管质量比的增加有提升趋势。利用瞬态电热(TET)技术研究了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纤维的测温性能,并分析了其导电机理。结果表明,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纤维的测温性能表现良好,且随着温度的降低,测温性能进一步提升。在30 K时,电阻温度系数(TCR)为0.05 K^(-1),特征响应时间为0.56 s;电流热退火后结构尺寸增大了0.5倍。导电机理由热激活传导(150~292 K)转变为最近邻跳跃(NNH)传导(70~150 K)和可变范围跳跃(VRH)传导(30~70 K)。为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纤维在高灵敏度温度传感器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GO) 碳纳米管(CNT) 复合纤维 温度传感器 瞬态电热技术(TET) 测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分散单壁碳纳米管及薄膜的导电性能 被引量:6
7
作者 耿宏章 王洁 +2 位作者 罗志佳 达世勋 贾松霖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21,27,共6页
为探究氧化石墨烯(GO)溶液对单壁碳纳米管(SWCNTs)的分散效果,采用Hummers法并通过控制氧化和超声过程获得不同尺寸的GO溶液对SWCNTs进行分散,制备均匀分散的碳纳米管分散液(GO/SWCNTs),以喷涂法制备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GO/SWCNT-TCF... 为探究氧化石墨烯(GO)溶液对单壁碳纳米管(SWCNTs)的分散效果,采用Hummers法并通过控制氧化和超声过程获得不同尺寸的GO溶液对SWCNTs进行分散,制备均匀分散的碳纳米管分散液(GO/SWCNTs),以喷涂法制备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GO/SWCNT-TCFs),并通过SEM、TEM、紫外可见光光谱和四探针测试等方法表征不同尺寸的GO对SWCNTs的分散效果和不同分散液喷涂得到的薄膜导电性能.结果表明,尺寸最小的S-GO对SWCNTs的分散效果最好,S-GO/SWCNTs分散液的紫外可见光吸光度最高,S-GO/SWCNTs-TCFs的导电性能最佳,在透光率为85%时,薄膜面电阻为1.8 kΩ/sq.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 碳纳米管 透明导电薄膜 分散 尺寸 导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改性水性聚氨酯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8
作者 衡兴雷 陆烨邦 +2 位作者 宋跃武 张伟 戴家木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54-60,79,共8页
将氧化石墨烯(GO)与碳纳米管(CNTs)在去离子水中混合,通过超声处理得到分散均匀的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GO-CNTs)分散液。比较了纯WPU膜、GO改性WPU膜、CNTs改性WPU膜以及GO-CNTs改性WPU膜的性能,选取了最佳改性材料,再通过将不同质量分... 将氧化石墨烯(GO)与碳纳米管(CNTs)在去离子水中混合,通过超声处理得到分散均匀的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GO-CNTs)分散液。比较了纯WPU膜、GO改性WPU膜、CNTs改性WPU膜以及GO-CNTs改性WPU膜的性能,选取了最佳改性材料,再通过将不同质量分数GO-CNTs分散液与WPU共混,研究不同添加量对复合膜热学、力学、电学及防水透湿性能的影响,采用SEM、FTIR、水接触角和TG等方法对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并探究了添加GO前后蓄热性、抗菌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当GO-CNTs添加的质量分数为0.6%时,复合膜的综合性能最佳,接触角为42.3°,顶破强力为38 N,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5.6 MPa、280%,电阻为49 GΩ,耐静水压为14750 mmH_(2)O,透湿率为2110 g/m^(2)·24 h,防水透湿性较好,可以应用于防水透湿织物,经改性膜贴合后织物的蓄热温度提升了13.7℃,抗静电性及抗菌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 碳纳米管 水性聚氨酯 防水透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还原氧化石墨烯/聚氨酯电热变色传感纱线的制备及其性能
9
作者 任毅 夏锐 +3 位作者 刘宇杰 郭庆峰 孙娟 冉建华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1,共6页
为了解决柔性应变传感器灵敏度较差、应变范围较窄、牢度不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以聚氨酯细丝为芯,以碳纳米管和还原氧化石墨烯构成的三维导电网络为鞘的应变传感纱线,并采用热致变色油墨为保护层,使应变传感纱线兼具变色功能。通过扫描... 为了解决柔性应变传感器灵敏度较差、应变范围较窄、牢度不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以聚氨酯细丝为芯,以碳纳米管和还原氧化石墨烯构成的三维导电网络为鞘的应变传感纱线,并采用热致变色油墨为保护层,使应变传感纱线兼具变色功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传感纱线形貌与结构进行表征,并使用电子万能测试机和万能拉力试验机测试了柔性应变传感器的传感性能和稳定性能。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穿插于还原氧化石墨烯片层间,形成了导电性能良好的三维导电网络;变色传感纱线灵敏度最高达32.31,应变范围可达100%,可用于人体微小运动检测;在4 V的低电压下即可迅速升温至60℃,能够实现主动变色的附加功能,为发展变色响应快、颜色可调控、使用稳定性高的热致变色材料和传感材料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推动碳纳米材料在柔性可穿戴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还原氧化石墨 柔性应变传感器 电热变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氧化三铁/碳纳米管/石墨烯天然胶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0
作者 闫蕊 王凯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6-150,共5页
以铁离子、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为原料,经过硫化铵或多巴胺还原、氨水增强的共沉淀法制备四氧化三铁/碳纳米管/石墨烯(Fe_(3)O_(4)/CNT/G)粉体,再将粉末添加到天然胶乳中用流延法制备成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 以铁离子、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为原料,经过硫化铵或多巴胺还原、氨水增强的共沉淀法制备四氧化三铁/碳纳米管/石墨烯(Fe_(3)O_(4)/CNT/G)粉体,再将粉末添加到天然胶乳中用流延法制备成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拉伸测试仪等表征方法研究了Fe_(3)O_(4)/CNT/G天然胶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力学性能、导电、导磁性能。结果表明:硫化铵工艺制备出来的粉末的导电性和导磁性都要优于多巴胺工艺制备出来的粉末(电导率为0.21S/mm;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为14.01emu/g和4.11Oe)。当复合材料中Fe_(3)O_(4)/CNT/G粉末添加量为3%时,力学性能达到最佳,拉伸强度为9.8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氧化三铁 碳纳米管 石墨 天然胶乳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收PETg嵌入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创造高性能导电3D打印材料
11
作者 燕春晖(摘译)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129,共1页
随着3D打印技术的飞速发展,科研人员正不断探索具有更环保且更高性能的打印材料。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的研究团队在《RSC Advances》发表的文章中介绍了一种环保型复合材料,该材料是在回收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g)中嵌入石墨烯... 随着3D打印技术的飞速发展,科研人员正不断探索具有更环保且更高性能的打印材料。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的研究团队在《RSC Advances》发表的文章中介绍了一种环保型复合材料,该材料是在回收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g)中嵌入石墨烯纳米片(GNP)、多壁碳纳米管(MWCNT)和碳黑(CB),因而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导电性能与环境友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纳米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科研人员 英国曼彻斯特 环境友好性 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超电容性能研究
12
作者 买静 买莉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23期90-93,共4页
该研究旨在探讨三维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生产方法和其超电容特性。用平衡沉积法制备Ni-Mg-Al三元金属氧化物(TMO),并用一步化学气相沉积法(CVD),以CH4为碳源,Ar为保护气体,通过Ni的原位还原过程,成功制备出碳纳米管(CNTs),并且在M... 该研究旨在探讨三维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生产方法和其超电容特性。用平衡沉积法制备Ni-Mg-Al三元金属氧化物(TMO),并用一步化学气相沉积法(CVD),以CH4为碳源,Ar为保护气体,通过Ni的原位还原过程,成功制备出碳纳米管(CNTs),并且在Mg与Al的金属氧化物中形成石墨烯(GR)。最后采取水热处理方式,有效剔除TMO,成功生产出三维石墨烯(3DGR)/CNTs的混合物。同时通过调节Ni、Mg和Al 3种金属离子的摩尔比、生长温度和生长时间,并借助3DGR/CNTs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电容特性,来对CNTs和GR 2种成分的生长动力学差异进行适当的管理和改善。经过研究,发现CNTs复合材料的电子传输路径得到CNTs与GR的共同作用,这对于显著提高其导电特性,进一步增强其电容性能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石墨 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制备 超电容性能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量子点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构建日落黄和酒食黄同时检测的电化学传感器 被引量:5
13
作者 徐利斌 尹争志 +1 位作者 曾延波 李蕾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5-459,共5页
通过静电作用,成功将石墨烯量子点(GQDs)复合到多壁碳纳米管(MWNTs)表面,制得石墨烯量子点-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物(GQDs-MWNTs),并对其进行了扫描电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相对于单独的MWNTs修饰玻碳电极(MWNTs/GCE),GQD... 通过静电作用,成功将石墨烯量子点(GQDs)复合到多壁碳纳米管(MWNTs)表面,制得石墨烯量子点-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物(GQDs-MWNTs),并对其进行了扫描电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相对于单独的MWNTs修饰玻碳电极(MWNTs/GCE),GQDs-MWNTs/GCE表现出更好的导电性,以及对日落黄和酒食黄显著的电催化性能,这两者的峰电位差达到230mV;检测日落黄和酒食黄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0~230ng·mL^-1和40~600ng·mL^-1,检测限分别为4.05ng·mL^-1和8.06ng·mL^-1。研究了日落黄和酒食黄的电化学行为和机理,并用于饮料中两物质的分析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量子点 多壁碳纳米管 日落黄 酒食黄 电化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壁碳纳米管/石墨烯修饰电极检测饮料中日落黄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海龙 索习东 +1 位作者 乔洪涛 尹爱萍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170-175,共6页
该文旨在制备性能优良的多壁碳纳米管/石墨烯修饰电极,建立新型的测定日落黄的方法。25℃下将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WCNTs)超声分散于壳聚糖(chitosan,CTS)溶液中,得到CTS-MWCNTs分散液,接着采用滴涂法将该分散... 该文旨在制备性能优良的多壁碳纳米管/石墨烯修饰电极,建立新型的测定日落黄的方法。25℃下将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WCNTs)超声分散于壳聚糖(chitosan,CTS)溶液中,得到CTS-MWCNTs分散液,接着采用滴涂法将该分散液滴涂在玻碳电极(glassy carbon electrode,GCE)表面,然后将电极在氧化石墨烯(graphene,GO)-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odium dodecyl benzene sulfonate,SDBS)溶液中浸泡2 min,制得壳聚糖-多壁碳纳米管/石墨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CTS-MWCNTs/GO-SDBS/GCE)。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日落黄(sunset yellow,SY)在CTS-MWCNTs/GO-SDBS/GCE上的电化学行为,并对缓冲溶液的酸度进行优化。结果显示,MWCNTs的外径为4 nm~6 nm;合成的GO呈褶皱状的片层材料。SY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2.0×10-7mol/L~4.0×10-5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0×10-7mol/L,表明该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最优化条件下对九制陈皮饮料中微量日落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石墨 日落黄 电化学行为 循环伏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离结构石墨烯-多壁碳纳米管/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导电复合材料阻温特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阳 任鹏刚 许勐璠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8-60,99,共4页
以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及石墨烯(GNS)为填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为基体,采用溶液共混及模压工艺制备了具有隔离结构的混合填充导电复合材料。扫描电镜(SEM)和电阻率测试发现,MWCNTs、GNS形成的导电通路相互协作,填料的含量比对... 以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及石墨烯(GNS)为填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为基体,采用溶液共混及模压工艺制备了具有隔离结构的混合填充导电复合材料。扫描电镜(SEM)和电阻率测试发现,MWCNTs、GNS形成的导电通路相互协作,填料的含量比对复合材料导电网络有明显的影响。复合材料的阻温特性曲线随填料含量比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当MWCNTs含量较高时(MWCNTs:GNS=3:1和1:1),复合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在之后的降温过程中电阻率也逐渐升高;当GNS含量较高时(MWCNTs:GNS=1:3),复合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降温过程中电阻率逐渐升高;经过热循环后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降低,此时复合材料中的隔离结构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石墨 超高分子量聚乙 隔离结构 阻温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壁碳纳米管改性的石墨烯膜的电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倘治培 李顿 +4 位作者 崔朝阳 张宇 董鹤鸣 杜谦 高建民 《节能技术》 CAS 2022年第1期11-16,29,共7页
为了得到具有低电压条件下快速电热转换特性的碳基材料复合膜,本文选用纳米纤维素作为骨架支撑材料,采用真空抽滤的方法,制备了具有低电压条件下快速温度响应特性的柔性碳基材料复合膜。运用红外热像仪动态记录了复合膜表面温度场的变... 为了得到具有低电压条件下快速电热转换特性的碳基材料复合膜,本文选用纳米纤维素作为骨架支撑材料,采用真空抽滤的方法,制备了具有低电压条件下快速温度响应特性的柔性碳基材料复合膜。运用红外热像仪动态记录了复合膜表面温度场的变化过程,通过电热性能测试分析了复合膜的电热升温性能、电阻-温度稳定性等的影响关系,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复合膜表面的微观形貌,从微观角度揭示其电热性能变化的内在机制。系统研究了碳基材料含量及多壁碳纳米管掺混比例对复合膜电热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最终获得碳基材料含量50%,在10 V直流电压下升温速率可达82℃/s的高性能柔性复合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热膜 电热性能 低电压 多壁碳纳米管 石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天然橡胶和多壁碳纳米管/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热降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丽霞 任金忠 +1 位作者 齐双春 李文娟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6-139,共4页
采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了石墨烯/天然橡胶(GE/NR)和多壁碳纳米管/天然橡胶(MWCNT/NR)复合材料,利用热重法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热降解过程,采用Kissinger、Flynn-Wall-Ozawa和Friedman这3种方法对复合材料的热降解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 采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了石墨烯/天然橡胶(GE/NR)和多壁碳纳米管/天然橡胶(MWCNT/NR)复合材料,利用热重法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热降解过程,采用Kissinger、Flynn-Wall-Ozawa和Friedman这3种方法对复合材料的热降解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起始失重温度(T0)和最大热失重速率温度(Tm)随石墨烯和多壁碳纳米管的加入均有提高,含量分别为5份和2.5份时T0达到最大值,较NR分别提高了约15℃和10℃,Tm也有提高。3种计算方法结果显示:复合材料的活化能(Ea)随两种材料的含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GE含量为5份、MWCNT含量为2.5份时达到最大值。从Ea数据可看出NR基体中掺杂GE和MWCNT均可提高热降解所需的能量,使NR的耐热性提高,总体效果来看,GE的提高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多壁碳纳米管 天然橡胶 复合材料 热降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硝酸根和L-色氨酸在多壁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和羧甲基壳聚糖修饰的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含量测定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军丽 张佳欣 +1 位作者 张宁 策萌萌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8-713,共6页
将氧化石墨烯(GO)、多壁碳纳米管(MWNTs)和羧甲基壳聚糖(CMCS)超声混合后滴涂到玻碳电极(GCE)基体上得到修饰电极(MWNTs/GO/CMCS/GCE),采用循环伏安法(CV)考察NO2-和L-色氨酸(L-Trp)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计算得MWNTs/GO/CMCS/GCE... 将氧化石墨烯(GO)、多壁碳纳米管(MWNTs)和羧甲基壳聚糖(CMCS)超声混合后滴涂到玻碳电极(GCE)基体上得到修饰电极(MWNTs/GO/CMCS/GCE),采用循环伏安法(CV)考察NO2-和L-色氨酸(L-Trp)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计算得MWNTs/GO/CMCS/GCE的有效面积为3.243 0×10-6cm2,电极膜表面积明显增加,加速了电子转移,有利于被测物质的吸附和富集。结果表明:NO2-(在pH 4.7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和L-Trp(在pH 4.0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中)在该修饰电极上分别有明显的电催化氧化作用;两者的浓度依次在1.0×10-7~3.5×10-1 mol·L-1和1.0×10-8~2.7×10-1 mol·L-1内与其相应的氧化峰电流值之间呈线性关系,其检出限(3S/N)依次为1.2×10-8,5.0×10-8 mol·L-1。方法用于腐败生菜中NO2-含量和模拟样品中L-Trp含量的CV测定,所得测定结果分别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度法的测定结果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亚硝酸根 L-色氨酸 氧化石墨 羧甲基壳聚糖 多壁碳纳米管 修饰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双壁碳纳米管/酸性黄9修饰电极电化学检测鸟嘌呤和尿酸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冰冰 王海军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6期712-718,共7页
制备了石墨烯-双壁碳纳米管/酸性黄9修饰玻碳电极(DG/AY/GCE),在浓度为0.1mol/L、pH为4.0的磷酸缓冲溶液中,探讨了鸟嘌呤(Guanine,GA)和尿酸(Uric acid,UA)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GA和UA在该修饰电极上氧化电流可得到明... 制备了石墨烯-双壁碳纳米管/酸性黄9修饰玻碳电极(DG/AY/GCE),在浓度为0.1mol/L、pH为4.0的磷酸缓冲溶液中,探讨了鸟嘌呤(Guanine,GA)和尿酸(Uric acid,UA)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GA和UA在该修饰电极上氧化电流可得到明显增强,过电位得以降低。利用计时电流法测定GA和UA,与GA和UA氧化电流呈线性关系的浓度范围分别为2.0×10-9~6.8×10-5 mol/L和5.0×10-9~9.5×10-5 mol/L,检测限(s/n=3)分别为6.67×10-10mol/L和1.67×10-9mol/L。该修饰电极已经成功应用于人类尿液中GA和UA的含量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碳纳米管 酸性黄 鸟嘧啶 尿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聚苯胺/石墨烯复合纳米碳纸及其电化学电容行为 被引量:27
20
作者 靳瑜 陈宏源 +2 位作者 陈名海 刘宁 李清文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09-614,共6页
通过真空抽滤的方法制备碳纳米管纸,并对其进行循环伏安电化学氧化处理.以该电化学氧化处理的碳纳米管(CV-CNT)纸为基体,采用电化学聚合沉积聚苯胺(PANI),随后吸附石墨烯(GR),制备具有三明治夹心结构的碳纳米管/聚苯胺/石墨烯(CV-CNT/PA... 通过真空抽滤的方法制备碳纳米管纸,并对其进行循环伏安电化学氧化处理.以该电化学氧化处理的碳纳米管(CV-CNT)纸为基体,采用电化学聚合沉积聚苯胺(PANI),随后吸附石墨烯(GR),制备具有三明治夹心结构的碳纳米管/聚苯胺/石墨烯(CV-CNT/PANI/GR)复合纳米碳纸.该结构外层为GR,内层由PANI包裹的CNT形成网络骨架,充分发挥三者各自优势构建柔性电极材料.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拉曼光谱对其形貌与结构进行表征,并测试其电化学性能.研究发现:PANI呈纳米晶须状,并均匀包裹在CV-CNT表面;该复合碳纸具有良好的电容特性、大电流充放电特性以及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能.电流密度为0.5A·g-1时,比电容可达415F·g-1;20A·g-1时仍能保持106F·g-1的比电容.由于GR的保护作用,1000次循环之后较CV-CNT/PANI保持更高的有效比电容.该CV-CNT/PANI/GR复合碳纸展现出在高性能超级电容器柔性电极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聚苯胺 石墨 电化学聚合 电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