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硫酸石墨插层化合物的物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朱继平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6期1158-1162,共5页
通过在过氧化氢化学氧化法和 K Mn O4 -H2 O2 氧化法制备硫酸石墨插层化合物的基础上 ,详细讨论了其物理性质 ,如物相分析、热分析、红外谱图分析、导电性和低温比热的性质等。其中 XRD研究表明石墨的表面氧化对插层反应是必不可少的。T... 通过在过氧化氢化学氧化法和 K Mn O4 -H2 O2 氧化法制备硫酸石墨插层化合物的基础上 ,详细讨论了其物理性质 ,如物相分析、热分析、红外谱图分析、导电性和低温比热的性质等。其中 XRD研究表明石墨的表面氧化对插层反应是必不可少的。TG和 DTA分析表明过氧化氢氧化法制备产物插层反应完全。IR谱进一步确证热分析的结果。低温比热研究表明在某些温区发生相变 ,十分“类似于”纳米材料的低温比热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石墨插层化合物 物相分析 低温比热 热分析 红外谱图分析 导电性 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膨化钾-四氢呋喃-石墨层间化合物制备膨胀石墨 被引量:3
2
作者 马烽 杨晓勇 陈明辉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15-1718,1724,共5页
为了开发一种在无硫酸介入下制备膨胀石墨的新工艺,达到无有害硫残余的目的,以钾-四氢呋喃-萘的有机络合物溶液为介质,用电化学法合成了钾-四氢呋喃-石墨层间化合物,并对其进行微波膨化。对膨化石墨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探讨了... 为了开发一种在无硫酸介入下制备膨胀石墨的新工艺,达到无有害硫残余的目的,以钾-四氢呋喃-萘的有机络合物溶液为介质,用电化学法合成了钾-四氢呋喃-石墨层间化合物,并对其进行微波膨化。对膨化石墨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探讨了钾-四氢呋喃-石墨层间化合物的电解插层机理。结果表明:钾同四氢呋喃的有机溶剂共嵌入石墨层间,且石墨层间化合物膨化后,钾与四氢呋喃在微波作用下迅速从石墨层间膨胀出来得到石墨微薄片,这些石墨薄片彼此叠合形成片层状外观,构成膨胀石墨良好的孔隙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氢呋喃 石墨插层化合物 电化学合成 微波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x^+·HSO_4^-插层化合物的水热法合成 被引量:1
3
作者 朱继平 程继贵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6期1076-1078,共3页
通过水热法成功地合成了 C+ x · H SO- 4 石墨插层化合物 ,讨论了氧化剂、插入剂、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原料配比等对插层反应的影响 ,以及热力学对插层反应的影响。与熔盐法相比 ,水热法优点显著 ,不仅反应温度低、操作简单 ,并... 通过水热法成功地合成了 C+ x · H SO- 4 石墨插层化合物 ,讨论了氧化剂、插入剂、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原料配比等对插层反应的影响 ,以及热力学对插层反应的影响。与熔盐法相比 ,水热法优点显著 ,不仅反应温度低、操作简单 ,并且不需要抽真空 ,从而开辟了石墨插层化合物新的合成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石墨插层化合物 氧化剂 入剂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X^+.HSO_4^-插层化合物结构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朱继平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5期991-993,共3页
通过水热法成功地合成了 C+ .X HSO4- 插层化合物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设计了石墨硫酸插层化合物的结构模型。较好地解释了 C+ .X HSO4- 插层化合物中各原子的排布方式 ,并通过 X射线 ( 0 0 L )衍射得到验证。从而为 C+ .X HSO4- 插层... 通过水热法成功地合成了 C+ .X HSO4- 插层化合物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设计了石墨硫酸插层化合物的结构模型。较好地解释了 C+ .X HSO4- 插层化合物中各原子的排布方式 ,并通过 X射线 ( 0 0 L )衍射得到验证。从而为 C+ .X HSO4- 插层化合物结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x^-HSO4^- 化合物 结构模型 水热法 石墨硫酸 原子排布方式 石墨插层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酰氯促进金属氯化物插层石墨以实现高效钠存储
5
作者 兰淑琴 任伟成 +7 位作者 王钊 于畅 余金河 刘迎宾 谢远洋 张秀波 王健健 邱介山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8-548,共11页
金属氯化物-石墨插层化合物具有导电性优异,石墨层间距大等特点,可用作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在传统金属氯化物插层石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用到氯气,既增加了实验操作的风险,也对实验设备提出更高要求。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创新性地使... 金属氯化物-石墨插层化合物具有导电性优异,石墨层间距大等特点,可用作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在传统金属氯化物插层石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用到氯气,既增加了实验操作的风险,也对实验设备提出更高要求。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创新性地使用SO_(2)Cl_(2)作为氯源来促进BiCl_(3)插层石墨。该方法不仅有效提高了BiCl_(3)插层效率,也避免了直接使用氯气带来的安全性风险。采用该方法所合成的三氯化铋-石墨插层化合物(BiCl_(3)-GICs)的层间距为1.26 nm,BiCl_(3)插层含量高达42%。以其为负极材料,组装的钠离子电池具有高的比容量(213 mAh g^(-1)at 1 A g^(-1))和优异的倍率性能(170 mAh g^(-1)at 5 A g^(-1))。此外,原位拉曼光谱测试结果表明,首圈放电后石墨与插层的BiCl_(3)相互作用减弱,该过程有效促进了钠离子在石墨层内的存储。采用该方法可成功制备多种类型金属氯化物-石墨插层化合物,为开发高性能储能材料提供了可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酰氯 金属氯化物-石墨插层化合物 强化过程 负极材料 钠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石墨烯分散液的制备及其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杨青 杨景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53-256,共4页
在硫酸钠水溶液中通过电化学插层剥离阳极石墨棒获得了石墨插层化合物(GIC),以此为原料,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剂中进一步超声剥离,制备了高浓度石墨烯分散液。结果表明:电化学插层剥离得到的GIC层间距较石墨的层间距大,使其易于剥离... 在硫酸钠水溶液中通过电化学插层剥离阳极石墨棒获得了石墨插层化合物(GIC),以此为原料,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剂中进一步超声剥离,制备了高浓度石墨烯分散液。结果表明:电化学插层剥离得到的GIC层间距较石墨的层间距大,使其易于剥离成石墨烯。石墨烯分散液浓度达到11.47mg/mL,收率为37%。所制超级电容器的比电容为162F/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插层化合物 石墨烯分散液 高浓度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膨胀石墨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朱继平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98-300,共3页
通过在过氧化氢化学氧化法制备可膨胀石墨的基础上 ,对其产物经过必要的处理后 ,分别进行 p H值的测定 ,以此来研究产物在不同的环境介质、温度和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稳定性——脱夹层的反应程度。实验结果表明 ,可膨胀石墨在室温下是很稳... 通过在过氧化氢化学氧化法制备可膨胀石墨的基础上 ,对其产物经过必要的处理后 ,分别进行 p H值的测定 ,以此来研究产物在不同的环境介质、温度和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稳定性——脱夹层的反应程度。实验结果表明 ,可膨胀石墨在室温下是很稳定的 ,当温度超过 10 0℃时 ,在酸性介质中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但是在中性和碱性介质中稳定性较差 ,XRD技术进一步从微观上确证了上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膨胀石墨 稳定性 XRD PH值 石墨插层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吸附TiCl_(4)分子的条件控制及光电性能的理论研究
8
作者 苗中正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8-534,共7页
为研究石墨烯吸附TiCl_(4)分子的影响因素及其光电性能,探索复合物应用于传感器及透明导电薄膜的可能性,采用第一性原理与蒙特卡罗方法研究TiCl_(4)气体分子在石墨烯表面的吸附条件控制与光电性能。结果表明:(1)石墨烯对TiCl_(4)气体分... 为研究石墨烯吸附TiCl_(4)分子的影响因素及其光电性能,探索复合物应用于传感器及透明导电薄膜的可能性,采用第一性原理与蒙特卡罗方法研究TiCl_(4)气体分子在石墨烯表面的吸附条件控制与光电性能。结果表明:(1)石墨烯对TiCl_(4)气体分子具有较强的物理吸附作用,Cl原子吸附在其附近相距质心位置最远的碳原子顶位最稳定;(2)温度升高不利于TiCl_(4)气体分子吸附,气体逸度增加有利于吸附,TiCl_(4)气体分子插入石墨/双层石墨烯/多层石墨烯时宜将温度维持在TiCl_(4)沸点附近,并增加气体的压力;(3)TiCl_(4)的吸附对石墨烯的电子结构进行了调控,使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显著提高,赝能隙减小,有效提高了导电性能;(4)在可见光区域,TiCl_(4)的吸附对体系的吸收性能影响不大,在提升透明导电薄膜导电性的同时未影响薄膜的光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l_(4)-石墨/石墨化合物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蒙特卡罗方法 光电性能 透明导电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吸附Al_(2)Cl_(6)分子的第一性原理与Monte Carlo研究
9
作者 苗中正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7-104,共8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与蒙特卡罗方法研究Al_(2)Cl_(6)气体分子在石墨烯表面的吸附性能与光电性质,结果表明:(1)石墨烯对Al_(2)Cl_(6)气体分子具有较强的物理吸附作用,两个Al原子的连线与石墨烯平面近乎平行且两个Al原子处于紧靠顶位的桥位位... 采用第一性原理与蒙特卡罗方法研究Al_(2)Cl_(6)气体分子在石墨烯表面的吸附性能与光电性质,结果表明:(1)石墨烯对Al_(2)Cl_(6)气体分子具有较强的物理吸附作用,两个Al原子的连线与石墨烯平面近乎平行且两个Al原子处于紧靠顶位的桥位位置时最稳定;(2)温度升高不利于Al_(2)Cl_(6)气体分子吸附并存在阶跃式降低,气体逸度增加有利于吸附并存在阶跃式升高,Al_(2)Cl_(6)气体分子插入石墨/双层石墨烯/多层石墨烯宜将温度维持在AlCl_(3)沸点附近,并增加气体的压力;(3)Al_(2)Cl_(6)的吸附对石墨烯的电子结构进行了调控,但没有明显改变石墨烯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以及“赝能隙”;(4)Al_(2)Cl_(6)的吸附对体系光学参数的影响十分明显,静态介电常数提高近5倍,使体系屏蔽效应有较大增强,在长波波段的吸收性能、反射性能及光电导也有了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l_(3)-石墨/石墨化合物 金属氯化物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蒙特卡罗 光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型钾四氢呋喃-GIC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敏 刘静静 +1 位作者 李贇 龚克成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3-59,共7页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优化反应条件制备了纯1阶结构的钾 四氢呋喃 石墨插层化合物(K THF GIC),研究了1阶K THF GIC在空气中放置、溶剂洗涤以及加热处理时的稳定性,并对K、THF嵌入石墨层间以及从石墨层间脱嵌的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优化反应条件制备了纯1阶结构的钾 四氢呋喃 石墨插层化合物(K THF GIC),研究了1阶K THF GIC在空气中放置、溶剂洗涤以及加热处理时的稳定性,并对K、THF嵌入石墨层间以及从石墨层间脱嵌的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制备K THF GIC时,插层剂浓度和插层反应时间对产物结构的影响很大,较大的插层剂浓度,较长的反应时间有利于石墨反应完全;1阶K THF GIC的稳定性较差,K、THF容易从层间脱嵌,使得阶结构由1阶向高阶变化,高阶K THF GIC的稳定性相对1阶K THF GIC来说要好一些,即形成高阶K THF GIC后,K、THF从层间脱嵌的速率要慢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型 钾-四氢呋喃-GIS 制备 稳定性研究 石墨插层化合物 石墨插层化合物 人工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中的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昌国 张洪敏 +1 位作者 陈佳 余丹梅 《电化学》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6-50,共5页
 应用量子化学DV_Xα方法对储锂的单锂嵌套模型,LiC6模型,LiC2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电荷密度差值图发现锂离子在碳材料中有"吸"电子效应,其所得电子一般来自它所正对的苯环碳平面.计算表明,石墨插层化合物LiC6能够稳定存在,而L...  应用量子化学DV_Xα方法对储锂的单锂嵌套模型,LiC6模型,LiC2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电荷密度差值图发现锂离子在碳材料中有"吸"电子效应,其所得电子一般来自它所正对的苯环碳平面.计算表明,石墨插层化合物LiC6能够稳定存在,而LiC2则较难稳定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碳负极 相互作用 量子化学DV-Xα方法 储锂机理 石墨插层化合物 单锂嵌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