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墨含量对纸基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费杰 李贺军 +2 位作者 齐乐华 付业伟 李克智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51-455,共5页
采用湿法工艺制备不同石墨含量的纸基摩擦材料,通过惯量试验方法研究石墨含量对纸基摩擦材料的力矩曲线及动、静摩擦系数和磨损率的影响规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磨损表面形貌并分析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石墨含量增加,摩擦力矩... 采用湿法工艺制备不同石墨含量的纸基摩擦材料,通过惯量试验方法研究石墨含量对纸基摩擦材料的力矩曲线及动、静摩擦系数和磨损率的影响规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磨损表面形貌并分析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石墨含量增加,摩擦力矩曲线尾部翘起程度减小,趋于平整;动、静摩擦系数降低,磨损率减小;不含石墨的纸基摩擦材料的磨损表面分布着尺寸较大磨粒且出现微裂纹;随着石墨含量增加,摩擦表面形成了润滑性能良好的固体润滑膜,从而降低了材料的磨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基摩擦材料 石墨含量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含量对石墨固体润滑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海斗 徐滨士 +1 位作者 刘家浚 庄大明 《润滑与密封》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15,共3页
利用简便的刷涂法在钢基体表面制备了石墨固体润滑涂层。利用MM2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对不同石墨含量的固体润滑涂层进行了详细的摩擦学性能对比试验。结果发现,石墨固体润滑涂层的摩擦学性能与石墨含量之间呈“马鞍形”变化规律,当石墨... 利用简便的刷涂法在钢基体表面制备了石墨固体润滑涂层。利用MM2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对不同石墨含量的固体润滑涂层进行了详细的摩擦学性能对比试验。结果发现,石墨固体润滑涂层的摩擦学性能与石墨含量之间呈“马鞍形”变化规律,当石墨的质量分数为28%时,固体润滑涂层的减摩、耐磨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润滑涂层 摩擦学性能 石墨含量 摩擦磨损试验机 性能对比试验 表面制备 200型 变化规律 质量分数 耐磨性能 钢基体 刷涂法 马鞍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含量与粒度对PPS基碳质摩擦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新朋 邓海金 李明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25-28,共4页
对聚苯硫醚(PPS)中添加不同石墨含量与粒度的摩擦材料与纯树脂材料的摩擦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从而确定石墨含量和粒度对摩擦材料特性的影响规律,为正确设计碳质摩擦材料的配方奠定基础。试验结果表明,当石墨含量增加时,材料的硬度和... 对聚苯硫醚(PPS)中添加不同石墨含量与粒度的摩擦材料与纯树脂材料的摩擦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从而确定石墨含量和粒度对摩擦材料特性的影响规律,为正确设计碳质摩擦材料的配方奠定基础。试验结果表明,当石墨含量增加时,材料的硬度和抗压强度逐渐下降,材料的摩擦因数则先降后升;当石墨粒度不断细化时,材料硬度增加,而抗压强度和摩擦因数都下降;随着石墨含量的增加,磨损机制从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为主逐渐过渡到磨粒磨损和疲劳磨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S 碳质摩擦材料 石墨含量 粒度 磨损试验 聚苯硫醚 摩擦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含量对金属金刚石磨具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玉鹤 尹育航 +1 位作者 周浩钧 房佳斌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85-588,共4页
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石墨含量对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磨具试样性能的影响。通过测定硬度、抗弯强度、抗冲击强度和磨耗比以及电镜观察磨削面的形貌,得出结论:当添加石墨的质量分数为3wt%时,金属金刚石磨具的磨耗比高达146.36,锋... 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石墨含量对金属结合剂金刚石磨具试样性能的影响。通过测定硬度、抗弯强度、抗冲击强度和磨耗比以及电镜观察磨削面的形貌,得出结论:当添加石墨的质量分数为3wt%时,金属金刚石磨具的磨耗比高达146.36,锋利度较高,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金刚石磨具 石墨含量 磨耗比 抗弯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铁缸套表面石墨含量对抗拉缸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雪 王维伟 +2 位作者 沈岩 李承娣 徐久军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3-118,共6页
目的研究铸铁缸套表面石墨含量对抗拉缸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基于贫油试验方法,对铸铁缸套表面石墨含量分别为0.18%、1.27%、2.13%、3.92%、4.66%、5.88%的铸铁缸套进行抗拉缸试验。试验过程记录抗拉缸时间,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 目的研究铸铁缸套表面石墨含量对抗拉缸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基于贫油试验方法,对铸铁缸套表面石墨含量分别为0.18%、1.27%、2.13%、3.92%、4.66%、5.88%的铸铁缸套进行抗拉缸试验。试验过程记录抗拉缸时间,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缸套的表面形貌并分析成分。结果铸铁缸套表面露出石墨,可以有效延长其抗拉缸时间。随着表面石墨含量的增加,抗拉缸时间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表面石墨含量达到4.66%时,抗拉缸时间为8 h,为表面无石墨缸套的9.6倍。结论铸铁缸套表面露出的石墨起到储油和固体润滑剂的作用,可以显著改善配对副的抗黏着性能;另一方面石墨作为软质相,含量过高时,缸套整体承载能力反而减弱,容易发生拉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石墨含量 铸铁缸套 拉缸 拉缸时间 贫油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含量及粒度对铜-镀铜石墨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国玺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6-198,204,共4页
研究了不同石墨含量和粒度对铜-镀铜石墨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石墨含量的增大,材料的密度、抗弯强度减小,电阻率增大。小颗粒石墨复合材料具有较高密度,而大颗粒石墨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和摩擦... 研究了不同石墨含量和粒度对铜-镀铜石墨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石墨含量的增大,材料的密度、抗弯强度减小,电阻率增大。小颗粒石墨复合材料具有较高密度,而大颗粒石墨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和摩擦磨损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镀铜石墨复合材料 石墨含量 粒度 滑动电触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改性纤维中石墨烯含量的精确测定 被引量:2
7
作者 唐地源 俞凌云 +2 位作者 王双成 彭国宝 马军强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0-73,共4页
目前我国石墨烯产业迅速发展,石墨烯纤维含量直接影响产品的性能和价格,但市场缺少规范统一的标准以规范石墨烯改性纤维含量的测定。文中首先采用红外光谱法对石墨烯改性纤维中主纤维成分进行定性,再通过拉曼光谱法对石墨烯成分进行定性... 目前我国石墨烯产业迅速发展,石墨烯纤维含量直接影响产品的性能和价格,但市场缺少规范统一的标准以规范石墨烯改性纤维含量的测定。文中首先采用红外光谱法对石墨烯改性纤维中主纤维成分进行定性,再通过拉曼光谱法对石墨烯成分进行定性,最终通过热重分析法精确定量出石墨烯含量。结果表明,此方法可有效应对新型纺织纤维的检测需求,促进光谱技术在新型纺织纤维鉴别上的广泛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改性纤维 石墨含量 红外光谱法 拉曼光谱法 热重分析法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粒度对低炭镁炭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欧阳军华 刘开琪 王秉军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83-385,392,共4页
以电熔镁砂和4种粒度(≤0.149mm、 ≤0.074mm、≤0.044mm和≤0.01mm)的天然鳞片 石墨为主原料,在石墨含量为4%的条件下,研究了 石墨粒度对低炭镁炭砖的物理性能、抗氧化性和热震 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细石墨取代较粗石墨 (粒度≤0.... 以电熔镁砂和4种粒度(≤0.149mm、 ≤0.074mm、≤0.044mm和≤0.01mm)的天然鳞片 石墨为主原料,在石墨含量为4%的条件下,研究了 石墨粒度对低炭镁炭砖的物理性能、抗氧化性和热震 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细石墨取代较粗石墨 (粒度≤0.149mm)制成的镁炭砖,其物理性能、抗氧 化性和热震稳定性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且都以加入粒 度≤0.074mm石墨的效果最好。其原因是细石墨的 加入改善了镁炭砖的基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鳞片石墨 热震稳定性 炭砖 粒度 物理性能 取代 抗氧化性 石墨含量 电熔镁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镉/石墨烯复合光催化剂的微波水热合成及DFT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余明远 王璐 +3 位作者 曲雯雯 张利波 张家麟 陈阵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02-1608,共7页
采用微波水热法制备了CdS/rGO纳米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RD、FTIR、XPS、SEM、T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合UV-Vis和密度泛函(DFT)计算对异质界面的电荷转移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得复合材料中CdS分散性好、显示出较高的可见光... 采用微波水热法制备了CdS/rGO纳米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RD、FTIR、XPS、SEM、T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合UV-Vis和密度泛函(DFT)计算对异质界面的电荷转移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得复合材料中CdS分散性好、显示出较高的可见光催化活性和光稳定性。当rGO含量为0.5 mg/mL时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最佳,可见光照射120 min后亚甲基蓝(MB)的光降解率达到94.40%,且五次循环实验光催化效果接近。界面相互作用、差分电荷密度、平均静电势等计算结果表明CdS与rGO通过范德华弱相互作用形成稳定异质界面,电荷由CdS向rGO转移,电子和空穴在两相界面实现了有效分离,因而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得到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镉/石墨 微波水热合成 密度泛函理论光催化 石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石墨材料
10
《机械工程材料》 CAS 1981年第2期-,共1页
石墨含量在50%(体积)以内,可在水和腐蚀液体中工作的这种材料属于耐磨材料。它要求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苏联乌克兰科学院粉末冶金研究制了牌号为МГ30МН和МГЖНI金属石墨材料,其石墨含量在30%(体积)以内,金属相为铜镍... 石墨含量在50%(体积)以内,可在水和腐蚀液体中工作的这种材料属于耐磨材料。它要求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苏联乌克兰科学院粉末冶金研究制了牌号为МГ30МН和МГЖНI金属石墨材料,其石墨含量在30%(体积)以内,金属相为铜镍合金(1:1)或者铁镍合金(1:1)。这些材料适于在水、潮湿气氛和150℃以下的水蒸汽中工作,承受载荷达50公斤/厘米~2,摩擦速度达50米/秒,根据不同工作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相 石墨含量 耐磨材料 石墨材料 耐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镁碳质耐火材料的抗氧化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彭小艳 李林 贺智勇 《耐火材料》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37-340,共4页
比较了石墨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2%、4%、6%和12%的镁碳试样氧化后的质量损失率和脱碳层厚度,并用XRD分析了氧化后试样脱碳部位和未脱碳部位的物相组成,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了氧化后试样的形貌.结果表明:质量损失率与石墨含量成正比,石... 比较了石墨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2%、4%、6%和12%的镁碳试样氧化后的质量损失率和脱碳层厚度,并用XRD分析了氧化后试样脱碳部位和未脱碳部位的物相组成,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了氧化后试样的形貌.结果表明:质量损失率与石墨含量成正比,石墨含量增加,质量损失率变大;石墨含量低的试样脱碳层厚度比较接近,脱碳层厚度为4~5 mm,比石墨含量为12%的镁碳材料脱碳层厚度小一半,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碳质耐火材料 石墨 抗氧化性 质量损失 脱碳层厚度 抗氧化性能 质量损失率 石墨含量 低碳 脱碳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温度对机床床身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文娟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2-114,共3页
采用不同变形温度对铸铁进行了压缩试验,研究分析了变形温度对铸铁组织、石墨含量、石墨形状因子和石墨间距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变形温度的增加,铸铁的组织形貌发生明显的变化,石墨颗粒在低应变下由椭球形向较圆整的石墨演变,铸铁中... 采用不同变形温度对铸铁进行了压缩试验,研究分析了变形温度对铸铁组织、石墨含量、石墨形状因子和石墨间距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变形温度的增加,铸铁的组织形貌发生明显的变化,石墨颗粒在低应变下由椭球形向较圆整的石墨演变,铸铁中石墨的含量逐渐减少,石墨的形状因子不断减小,而石墨间距不断增加。当变形温度为1000℃时,石墨含量降低4.91%,石墨的形状因子达到最小值1.27,而石墨间距达到最大值111.58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铁 变形温度 石墨含量 石墨间距 石墨形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速率对机床用球墨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田向阳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53-55,共3页
通过改变压缩过程中的压缩速率对铸铁进行压缩试验,分析了压缩速率对铸铁的组织形貌、石墨含量、石墨形状因子和石墨间距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压缩速率增加,铸铁的组织形貌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石墨颗粒的形状也没有太大变化;但是铸铁中石... 通过改变压缩过程中的压缩速率对铸铁进行压缩试验,分析了压缩速率对铸铁的组织形貌、石墨含量、石墨形状因子和石墨间距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压缩速率增加,铸铁的组织形貌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石墨颗粒的形状也没有太大变化;但是铸铁中石墨的含量呈不断增加趋势,石墨的形状因子稍微增大,而石墨间距不断减小。当压缩速率为10 s-1时,石墨含量增加到最大值12%,石墨的形状因子达到最大值0.5,而石墨间距达到最小值76.7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铁 形变温度 石墨含量 石墨间距 石墨形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变量对汽车用铸铁组织的影响
14
作者 周勇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90-92,共3页
以不同的应变量对铸铁进行了压缩,系统分析研究了压缩应变量对铸铁的微观组织形貌、石墨含量、石墨形状因子和石墨间距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压缩应变量的增加,铸铁的组织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石墨颗粒的形状由较大的椭球形转变为线状... 以不同的应变量对铸铁进行了压缩,系统分析研究了压缩应变量对铸铁的微观组织形貌、石墨含量、石墨形状因子和石墨间距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压缩应变量的增加,铸铁的组织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石墨颗粒的形状由较大的椭球形转变为线状,铸铁中石墨的含量先大幅度降低,然后不断增加,石墨的形状因子和石墨间距则不断减小。当压缩应变量为40%时,石墨含量降低到最小值5.1%;而当压缩应变量为80%时,石墨的形状因子和石墨间距分别达到最小值0.01和15.4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铁 压缩应变量 石墨含量 石墨间距 石墨形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istivity measurement of conductive asphalt concrete based on two-electrode method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群 李旭 王屏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9期2599-2604,共6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develop a novel methodology for determining real resistivity of conductive asphalt concrete based on two-electrode method.Due to an influence of contact resistance,the measured resisti...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develop a novel methodology for determining real resistivity of conductive asphalt concrete based on two-electrode method.Due to an influence of contact resistance,the measured resistivity is always not equal to the real resistivity.To determine the real resistivity,a linear relationship of the measured resistivity,contact resistance and the real resistivity was established.Then experiments for six specimens with varying graphite contents were designed and performed to validate the formulation.Results of experiments demonstrate that the slope of the line represents contact resistance,and the intercept indicates the real resistivity.The effects of graphite content on contact resistance and real resistivity are also revealed.Finally,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of contact resistance on accuracy of resisitvity measurement becomes more serious if graphite content is beyond 3%.Hence,it is the time to choose this novel methodology to determine the real resistivity of asphalt concrete by taking account of contact resi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ductive asphalt concrete two-electrode method measured resistivity real resistivity contact resistance linear relationsh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o_3O_4/graphite composites as anodes of lithium ion batteries
16
作者 郭华军 李向群 +4 位作者 李新海 王志兴 彭文杰 孙乾明 谢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3期498-503,共6页
Co3O4/graphite composites were synthesized by precipitation of cobalt oxalate on the surface of graphite and pyrolysis of the precipitate, and the effects of graphite content and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on the electro... Co3O4/graphite composites were synthesized by precipitation of cobalt oxalate on the surface of graphite and pyrolysis of the precipitate, and the effects of graphite content and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rmogravimetry and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TG/DTA), X-ray diffractometry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cyclic voltammetry (CV),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 and charge/discharge measurements. With increasing the graphite content, the reversible capacity of the Co3O4/graphite composites decreases, while cycling stability improves dramatically, and the addition of graphite obviously decreases the average potential of lithium intercalation/deintercalation. The reversible capacity of the composites with 50% graphite rises from 583 to 725 mA-h/g as the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increases from 300 to 500 ℃, and the Co304/graphite composites synthesized at 400 ℃ show the best cycling stability without capacity loss in the initial 20 cycles. peaks, corresponding to the lithium intercalaction/deintercalation for The CV profile of the composite presents two couples of redox graphite and Co3O4, respectively. EIS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he graphite con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materials cobalt oxides lithium ion batteries GRAPHIT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PRECIPI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