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Si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单志强 张伟超 +2 位作者 刘文平 秦海青 雷晓旭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541,共6页
为提升石墨破碎料的储锂容量,通过有机裂解碳将纳米硅粉包覆在石墨破碎料表面,制备石墨@硅(G@Si)复合负极材料,分析纳米硅、石墨破碎料及G@Si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相比纳米硅粉,G@Si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库仑效率更高;相比石墨,纳... 为提升石墨破碎料的储锂容量,通过有机裂解碳将纳米硅粉包覆在石墨破碎料表面,制备石墨@硅(G@Si)复合负极材料,分析纳米硅、石墨破碎料及G@Si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相比纳米硅粉,G@Si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库仑效率更高;相比石墨,纳米硅粉的引入,可提升复合材料的可逆储锂容量并改善大电流嵌锂能力。G@Si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较好,在100 mA/g的电流放电至0.010 V、10 mA/g的电流放电至0.005 V,100 mA/g的电流充电至1.500 V时,首次可逆比容量为854.2 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89.78%,第100次循环的比容量为511.4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纳米 石墨 石墨@(g@si)复合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包覆量对硅碳复合负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邵丹 梁俊超 +2 位作者 王媛 李福通 梁慧轩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1-756,共6页
在硅纳米颗粒表面包覆碳层是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较好改性方法。碳包覆量对硅@碳(Si@C)复合负极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采用水热法,以葡萄糖作为碳源,在硅纳米粒子存在下,制备Si@C复合负极材料,并进行碳化... 在硅纳米颗粒表面包覆碳层是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的较好改性方法。碳包覆量对硅@碳(Si@C)复合负极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采用水热法,以葡萄糖作为碳源,在硅纳米粒子存在下,制备Si@C复合负极材料,并进行碳化,调节葡萄糖与裸硅的质量比来控制碳包覆量,研究碳包覆量对材料微观结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对于直径为50~100 nm的硅纳米颗粒,当碳包覆层厚度约为15 nm时,Si@C电极表现出最佳的循环性能和热稳定性。以400 mA/g电流在0.01~1.50 V循环100次,仍能稳定提供755 mAh/g的比容量,且在加热时具有较低的总热释放量(37.56 J/g)。研究可为实际应用中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电极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复合材料 负极材料 碳包覆 电化学性能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纳米硅制备Si@C/石墨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3
3
作者 王英 阮威 +3 位作者 唐仁衡 肖方明 孙泰 黄玲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3021-3025,共5页
采用喷雾干燥热解法制备了Si@C/石墨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合成材料的结构、形貌进行表征,将材料作为正极制备模拟电池,对电池进行恒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CV)测试。结果表明:具有... 采用喷雾干燥热解法制备了Si@C/石墨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合成材料的结构、形貌进行表征,将材料作为正极制备模拟电池,对电池进行恒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CV)测试。结果表明:具有不同纳米尺度的原料硅直接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所研究的三种硅颗粒的粒径越小,电池的循环稳定性越好。以平均粒径为80nm的硅合成的复合材料Si@C/石墨制备而成的电池具有较好的综合电化学性能,以100mA/g电流密度充放电时,首次放电比容量可以达到774.3mAh/g,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7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Si@C/石墨复合材料 纳米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硅/石墨/碳负极材料性能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宏宇 尹鸽平 +2 位作者 徐宇虹 左朋建 程新群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916-1920,共5页
为提高锂离子电池硅基材料的循环性能,用高温固相热解法合成硅/石墨/碳复合材料.采用XRD、循环伏安和充放电技术表征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考察不同的粘结剂体系和极片热处理对材料电化学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性粘结剂可以提高... 为提高锂离子电池硅基材料的循环性能,用高温固相热解法合成硅/石墨/碳复合材料.采用XRD、循环伏安和充放电技术表征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考察不同的粘结剂体系和极片热处理对材料电化学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性粘结剂可以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对极片进行热处理也可以很好地提高电极的循环稳定性.首次脱锂比容量为970.5 mAh/g,40次循环后,脱锂比容量仍高达822.1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石墨/碳复合材料 粘结剂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石墨/热解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4
5
作者 孙伶 程新群 郭瑞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9-41,共3页
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制备了硅/石墨/热解碳复合材料。用XRD、SEM和恒流充放电等测试,分析了制备工艺对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当气相沉积温度为800℃、时间为50 min时,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较好,首次和第200次循环的脱锂(放... 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制备了硅/石墨/热解碳复合材料。用XRD、SEM和恒流充放电等测试,分析了制备工艺对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当气相沉积温度为800℃、时间为50 min时,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较好,首次和第200次循环的脱锂(放电)比容量分别为535.5 mAh/g和429.8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化学气相沉积(CVD) /石墨/热解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负极用Si@G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韩箫笛 黎剑辉 +1 位作者 潘春阳 李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23-26,共4页
硅(Si)具有高达4200mAh/g的理论比容量,然而在脱嵌锂过程中,硅会产生巨大的体积膨胀,容量会因此迅速衰减,限制了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广泛应用。石墨烯(G)具备高比面积、优异的导电性等特性,其与硅组成的复合材料(Si@G)有望成为... 硅(Si)具有高达4200mAh/g的理论比容量,然而在脱嵌锂过程中,硅会产生巨大的体积膨胀,容量会因此迅速衰减,限制了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广泛应用。石墨烯(G)具备高比面积、优异的导电性等特性,其与硅组成的复合材料(Si@G)有望成为性能优异的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从Si@G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着手,总结了锂离子电池Si@G复合负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Si@G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负极上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复合材料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凝胶衍生的硅/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及储锂性能 被引量:10
7
作者 安惠芳 姜莉 +4 位作者 李峰 吴平 朱晓舒 魏少华 周益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7-53,共7页
通过氧化石墨烯(GO)和壳聚糖(Cs)之间的氢键以及静电作用形成GO水凝胶,从而将纳米硅颗粒和碳纳米管(CNT)原位包封于其中,再经冷冻干燥及随后的热处理制得三维硅/碳纳米管/石墨烯(Si-CNT@G)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 通过氧化石墨烯(GO)和壳聚糖(Cs)之间的氢键以及静电作用形成GO水凝胶,从而将纳米硅颗粒和碳纳米管(CNT)原位包封于其中,再经冷冻干燥及随后的热处理制得三维硅/碳纳米管/石墨烯(Si-CNT@G)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重分析(TGA)等技术对制得样品的物相、结构和微观形貌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复合材料在CNT纵横交织的石墨烯网络中,均匀地分布着纳米硅颗粒。当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时,在两种碳介质的协同作用下,有效缓冲硅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脱/嵌锂引起的体积变化,缩短了锂离子和电子传输的距离,Si-CNT@G复合材料表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以及倍率性能。在500 m A·g^-1的充放电电流密度下,经过200圈循环后,其放电比容量仍高达673.7 m Ah·g^-1,容量保持率高达97%;即使将充放电电流密度升至2000 m A·g^-1时,该复合材料仍保持有566.9 m Ah·g^-1的高可逆放电比容量。独特的制备方法和优越的储锂性能,使得Si-CNT@G纳米复合材料成为理想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候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碳纳米复合 水凝胶 石墨 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硫双掺杂CNTs水系导电剂辅助构筑高性能石墨/SiO负极
8
作者 马桂璇 徐子桐 +3 位作者 肖志华 宁国庆 魏强 徐春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43-456,共14页
由于石墨具有资源丰富、比容量高和嵌锂电位低等优势,被视为重要的商业化锂离子电池(LIBs)负极材料。然而,石墨较低的理论比容量限制了LIBs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本文将少量的氧化亚硅(SiO)添加到石墨中,再分散到少量的氧硫掺杂... 由于石墨具有资源丰富、比容量高和嵌锂电位低等优势,被视为重要的商业化锂离子电池(LIBs)负极材料。然而,石墨较低的理论比容量限制了LIBs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本文将少量的氧化亚硅(SiO)添加到石墨中,再分散到少量的氧硫掺杂双壁碳纳米管(O,S-DCNTs)水系导电剂中,得到石墨/SiO复合负极。其中,O,S-DCNTs是通过将双壁碳纳米管(DCNTs)在空气中预氧化处理,再通过浸渍法与MgSO4混合后煅烧所得的,具有纳米孔结构丰富、硫含量高和亲水性强等特性。通过电池性能测试发现,引入O,S-DCNTs后石墨/SiO复合负极的比容量、倍率和循环性能得到显著提升。此外,其循环性能是纯硫掺杂碳纳米管(S-DCNTs)石墨/SiO负极的4倍,这主要归因于高分散的O,S-DCNTs能够构筑大量的导电网络,提供丰富的锂离子存储空间和活性位点,解决SiO导电性差和体积膨胀系数大问题,从而显著提高石墨负极的电化学性能。本文为高性能负极材料的制备与储能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壁碳纳米管 氧化亚 石墨负极 水系导电剂 储能 纳米材料 复合材料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水凝胶法制备锂离子电池Si/rGO/C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4
9
作者 孙亚洲 陈丁琼 +2 位作者 彭月盈 张义永 赵金保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3-470,共8页
硅材料具有高理论比容量(4 200mAh/g),是最具希望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但是硅材料巨大的体积效应(>300%)和较差的导电性严重影响其电化学性能,阻碍其实际应用.为此,采用海藻酸水凝胶充当固定剂和碳源,将硅纳米颗粒和氧化... 硅材料具有高理论比容量(4 200mAh/g),是最具希望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之一,但是硅材料巨大的体积效应(>300%)和较差的导电性严重影响其电化学性能,阻碍其实际应用.为此,采用海藻酸水凝胶充当固定剂和碳源,将硅纳米颗粒和氧化石墨烯进行组装,制备了硅/还原氧化石墨烯/碳(Si/rGO/C)复合材料,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拉曼(Raman)光谱、热重分析(TGA)、比表面积测试、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表征材料的结构、化学组成及形貌,并对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rGO在复合材料内部构建了分散良好的导电网络,Si纳米颗粒填充在导电网络中并通过碳层牢固地锁定在rGO片层上.rGO与碳层的复合作用有效缓冲了Si纳米颗粒在充放电时的体积变化,并且显著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因此,Si/rGO/C复合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时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以1.0A/g电流密度循环100圈,保持约1 000mAh/g的高可逆比容量以及77.6%的容量保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海藻酸水凝胶 还原氧化石墨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