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3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门头“太阳人”石刻反映的天、人观念新释
1
作者 杨阳 杨华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2,共8页
东门头遗址的一件“太阳人”石刻上刻画了日、星、人的形象,反映了三峡先民的高超刻技和审美意识,这是早期天、人崇拜观念的体现。石刻上的天体无疑象征着天上神灵,史前民众认为太阳是庇护农业之神,并与农业文明直接关联,具有祈祷丰收... 东门头遗址的一件“太阳人”石刻上刻画了日、星、人的形象,反映了三峡先民的高超刻技和审美意识,这是早期天、人崇拜观念的体现。石刻上的天体无疑象征着天上神灵,史前民众认为太阳是庇护农业之神,并与农业文明直接关联,具有祈祷丰收的用意;而星辰对于古人也有特殊精神涵义,先民幻想着天上群星关联着现世的人和事,故而由此亦产生星神崇拜。石刻上“太阳人”则立于中央,其头顶太阳、腰环星辰,进一步彰显了先民对天文星体的认识以及希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用意,还表露了对部落首领、祖先神灵的敬仰乃至部族生育繁衍的渴望。再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及后世遗物的形象比较,“太阳人”石刻不排除是对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最早刻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人”石刻 天体认识 祖先崇拜 伏羲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石刻补释
2
作者 吴雪飞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3-F0004,共2页
青海玛多县发现的昆仑石刻,引发学界广泛关注。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石刻作了大量研究。笔者拟在学界研究基础上,从文字学角度对石刻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一点看法,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1.关于“将方伎”。石刻载“皇帝使五大夫臣翳将方支(伎... 青海玛多县发现的昆仑石刻,引发学界广泛关注。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石刻作了大量研究。笔者拟在学界研究基础上,从文字学角度对石刻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一点看法,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1.关于“将方伎”。石刻载“皇帝使五大夫臣翳将方支(伎)采药昆陯”,学者认为“将方支(伎)”不通,怀疑“支(伎)”的释读不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县 昆仑石刻 五大夫臣翳 文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耶青普新发现摩崖石刻的调查与研究
3
作者 夏吾卡先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108,共11页
本文对桑耶青普新发现的摩崖石刻进行了实地调查,进而对石刻题材、形态组合、雕刻技法及艺术风格等进行初步研究后认为,其时代与拉萨河流域协村杰丁噶摩崖石刻造像群和林周杰拉康造像群的年代较为接近,约为11世纪。该石刻遗存与鲁梅... 本文对桑耶青普新发现的摩崖石刻进行了实地调查,进而对石刻题材、形态组合、雕刻技法及艺术风格等进行初步研究后认为,其时代与拉萨河流域协村杰丁噶摩崖石刻造像群和林周杰拉康造像群的年代较为接近,约为11世纪。该石刻遗存与鲁梅·慈成西绕和直·益西云丹及其后裔于10世纪从青海河湟地区接受佛教正统戒律并返回西藏中部推行的佛法“中弘期”遗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扎囊县 桑耶青普 摩崖石刻 卫藏六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足石刻石篆山危岩体稳定性评价及加固方案
4
作者 赵岗 刘丹 +3 位作者 蒋思维 麻润杰 彭柳升 陶志刚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5,共9页
在自然营力的长期作用下,石窟寺及石刻类文化遗产极易受构造应力、裂隙扩张、雨水侵蚀等因素影响,产生严重的岩体失稳现象。以大足石刻石篆山摩崖造像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手段,获取石刻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区域岩石的宏观力学特... 在自然营力的长期作用下,石窟寺及石刻类文化遗产极易受构造应力、裂隙扩张、雨水侵蚀等因素影响,产生严重的岩体失稳现象。以大足石刻石篆山摩崖造像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手段,获取石刻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区域岩石的宏观力学特性,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分别评价倾倒式和滑移式两种主要破坏模式下危岩体的稳定性,并制定相应的抢险加固方案。计算结果表明,在考虑地震因素影响作用下,倾倒式和滑移式危岩体的稳定性安全系数分别为1.39和1.20。鉴于石窟区文物保存现状和游客参观服务的特殊性,采取“锚杆加固+条石砌筑+裂隙灌浆+做旧处理”综合性加固措施,通过位移和应力监测数据发现,加固后倾倒式和滑移式危岩体的变形量分别控制在3、6 mm范围内,验证了加固方案的有效性,并及时消除了石篆山摩崖造像重大险情,确保游客和文物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刻 危岩体病害 破坏模式 稳定性评价 加固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足石刻北山佛湾诃利帝母造像风化机理 被引量:1
5
作者 雷雨 刘欢 +5 位作者 王淑婉 仉文岗 刘猛 蒋思维 陈卉丽 林思成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90,共12页
大足石刻北山佛湾诃利帝母造像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但风化严重,长久保存面临严峻挑战。为研究诃利帝母造像风化机理,对造像病害进行细致调查,在诃利帝母造像岩体表层收集风化尘土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XRD)和离子色谱(IC)分析... 大足石刻北山佛湾诃利帝母造像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但风化严重,长久保存面临严峻挑战。为研究诃利帝母造像风化机理,对造像病害进行细致调查,在诃利帝母造像岩体表层收集风化尘土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XRD)和离子色谱(IC)分析,测试其矿物组成和可溶盐的含量,通过气象和空气质量综合监测站对造像区域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等气象参数和二氧化硫(SO_(2))、二氧化氮(NO_(2))、细颗粒物(PM_(2.5))、可吸入颗粒物(PM_(10))等大气污染物浓度进行长期监测。病害调查结果表明,尘土及粉化剥落是造像石质和彩绘的最主要危害。XRD分析表明,造像矿物成分以石英、斜长石、石膏为主,风化程度较大,在化学风化作用下,石膏等成分易受各种酸的作用而分解。IC分析表明,硫酸根离子(SO_(4)^(2-))、硝酸根离子(NO_(3)^(-))和氯离子(Cl^(-))含量较高,其酸性腐蚀和盐析作用加速了造像矿物风化解体。环境监测结果表明,该区域处于70%~80%高湿范围内,空气温度受季节影响波动较大,夏季最高温度超40℃。温暖潮湿环境容易诱发石质文物风化,当温度波动伴随着湿度变化时,会进一步增加风化的风险。造像区域大气污染较严重,大气颗粒物是最主要的污染因子,颗粒物中的化学物质与SO_(2)、NO_(2)等酸性气态污染物加速了岩石表面矿物质的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刻 湿热地区 石质文物 风化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动石刻研究与史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国古代石刻研究学术论坛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
6
作者 陆航 杨非非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中国古代石刻既是一种留在历史现场的特殊实物,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文献材料,这两种兼具的特性决定了其研究价值。4月12日,中国古代石刻研究高端论坛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学者聚焦中国古代石刻及其文献发现,深入挖掘中国古代石刻资... 中国古代石刻既是一种留在历史现场的特殊实物,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文献材料,这两种兼具的特性决定了其研究价值。4月12日,中国古代石刻研究高端论坛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学者聚焦中国古代石刻及其文献发现,深入挖掘中国古代石刻资料的学术价值,系统总结石刻研究的理论方法,着力推动石刻研究与史学研究协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石刻 史学 高端论坛 研究 协同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陵湖采药石刻释文献疑
7
作者 郭永秉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北侧尕日唐发现的秦始皇三十七年采药石刻,是继秦惠文王骃祷病玉版之后,秦系石刻文字又一次出人意料的发现,也是秦始皇时代所刻原石现存字数最多的一件,意义十分重大。对尕日唐采药刻石的研究才刚起步,即使是基础的... 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北侧尕日唐发现的秦始皇三十七年采药石刻,是继秦惠文王骃祷病玉版之后,秦系石刻文字又一次出人意料的发现,也是秦始皇时代所刻原石现存字数最多的一件,意义十分重大。对尕日唐采药刻石的研究才刚起步,即使是基础的石刻释读工作,也还有不少讨论的空间。今借助照片和拓片,就释文提出几处疑问和设想,冀能推进刻石性质之认识。1.“将方支(伎)”之释可疑。“方”下一字,仝涛先生《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释文疑为“士”(《光明日报》2025年6月8日11版),我曾提出可能是“支(伎)”,得到部分学者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日唐 扎陵湖 释读 采药石刻 秦始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南朝石刻研究的“透明之石”问题反思——巫鸿著述《礼仪中的美术》献疑
8
作者 杨祥民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2,210,共9页
巫鸿将南朝陵墓石刻上的正、反书作为镜像问题分析,并以“透明之石”作喻引入“倒像”“反观”等概念的研究,但相关依据失实而造成理论依据动摇。其关于南朝石刻“反左书”和陵墓石兽的认识也于实不符、值得商榷。从“礼仪中的美术(艺术... 巫鸿将南朝陵墓石刻上的正、反书作为镜像问题分析,并以“透明之石”作喻引入“倒像”“反观”等概念的研究,但相关依据失实而造成理论依据动摇。其关于南朝石刻“反左书”和陵墓石兽的认识也于实不符、值得商榷。从“礼仪中的美术(艺术)”转换视角为“美术(艺术)中的礼仪”,或有助于认清多元艺术世界的多元“阈界点”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石刻 反左书 “透明之石” 反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李党争与晚唐之际的石刻书写
9
作者 李军 梁雨昕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3,共10页
石刻材料作为传世文献的重要补充,备受中古史学界重视。通过分析崔郸、令狐梅、裴夷直和牛僧孺等人的碑志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撰文者为了将当事人与失势的李德裕划清界限,同时也出于保护自身的考量,在相关碑志中掺入了不少虚构的史实。这... 石刻材料作为传世文献的重要补充,备受中古史学界重视。通过分析崔郸、令狐梅、裴夷直和牛僧孺等人的碑志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撰文者为了将当事人与失势的李德裕划清界限,同时也出于保护自身的考量,在相关碑志中掺入了不少虚构的史实。这种做法隐蔽性较强,从而给学者的研究带来了严重的干扰。学界在利用牛李党争背景下所生成的碑志材料时,不仅要挖掘其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而且要留意时局对石刻材料所产生的偏差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之际 牛李党争 石刻书写 政治区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陵墓若都邑”视角下的唐陵石刻与治国策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冉万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3,共9页
唐陵的设计遵循“陵墓若都邑”的丧葬观念,其设计明显模拟了唐都长安。在这一理念下,唐陵石刻同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前期帝陵石刻的变化与唐文化的渊源、唐王朝对边疆经略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它们对于认识唐王朝的边疆经略重心从南向西及... 唐陵的设计遵循“陵墓若都邑”的丧葬观念,其设计明显模拟了唐都长安。在这一理念下,唐陵石刻同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前期帝陵石刻的变化与唐文化的渊源、唐王朝对边疆经略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它们对于认识唐王朝的边疆经略重心从南向西及其西北转变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陵墓若都邑 唐陵石刻 治国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所编石刻目录考略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媛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52,58,共13页
鲁迅编有石刻目录数种,前人研究较少。本文对其中14种目录予以考察,并结合《日记》、书帐、鲁迅旧藏拓本题签、碑录等材料,对其性质、形成过程及特点进行梳理、分析。这些目录是鲁迅整理石刻文献的重要成果,也反映出其整理石刻文献的过... 鲁迅编有石刻目录数种,前人研究较少。本文对其中14种目录予以考察,并结合《日记》、书帐、鲁迅旧藏拓本题签、碑录等材料,对其性质、形成过程及特点进行梳理、分析。这些目录是鲁迅整理石刻文献的重要成果,也反映出其整理石刻文献的过程。对其考察,可推进对鲁迅整理石刻文献的路径、理念、工作阶段、成绩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石刻 造像 墓志 画像 目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大足石刻舒成岩砂岩本体表面风化产物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卉丽 程普 +4 位作者 韩秀兰 冯太彬 易泽平 凡小盼 金普军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72,共10页
针对重庆大足舒成岩摩崖造像和岩体富集灰尘部位出现的粉化伴随着层状剥落现象,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谱(XPS)对岩石、岩体风化产物与灰... 针对重庆大足舒成岩摩崖造像和岩体富集灰尘部位出现的粉化伴随着层状剥落现象,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谱(XPS)对岩石、岩体风化产物与灰尘样品进行了组成结构表征研究。研究发现灰尘和有害气体干沉降过程中酸性物质能够导致砂岩中钙质胶结物发生溶解,伴随着各种盐类结晶应力,导致岩石表层发生风化。研究成果为西南地区石窟寺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刻 舒成岩 石窟寺 岩石风化 硫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足石刻卧佛佛手精细化建模及稳定性分析
13
作者 黄蕾 马雨君 +3 位作者 王南 张景科 刘建辉 陈卉丽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17-2029,共13页
石质文物模型的建立与稳定性研究,对于古代文物的社会文化、民族特色等历史信息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大足石刻卧佛佛手为例,基于文物三维空间结构信息,利用Geomagic内置算法实现高精度佛手数字化模型重构,通过Rhino平台实现NURBS曲面与... 石质文物模型的建立与稳定性研究,对于古代文物的社会文化、民族特色等历史信息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大足石刻卧佛佛手为例,基于文物三维空间结构信息,利用Geomagic内置算法实现高精度佛手数字化模型重构,通过Rhino平台实现NURBS曲面与基岩、结构面更好的融合;结合有限元非线性分析方法,对大足石刻佛手模型在静力及动力作用下的位移、应力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精细化构建的佛手模型偏差值介于-3~3 cm之间,平均偏差为-2~1.5 mm,满足工程设计允许误差±5%。(2)自重荷载下佛手垂向位移沿五指方向(指尖指向手腕)各手指位移呈线性减小趋势,各指尖最大位移分别为0.46 mm、0.57 mm、0.48 mm、0.46 mm、0.44 mm。(3)地震荷载下佛手位移变化规律与输入的地震波波动有关,地震波输入前20 s内佛手位移、应力变化剧烈,分别于8.6 s、13.3 s达到其最大值,经波动后趋于稳定,应着重关注于食指前端潜在的破坏风险。研究方法为小尺度、悬臂式的石质文物建模及稳定性分析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石刻 精细化建模 稳定性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理岩石刻文物黑色结壳清洗研究
14
作者 王锋 韩化蕊 +2 位作者 李迪 顾耀奇 魏书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3,共9页
大理岩是古代石刻和建筑的主要石材之一。随着近现代工业发展,很多大理岩石刻文物表面出现了大量黑色结壳——不仅严重影响了文物外观审美,而且会不断吸附各种污染物,吸收更多的辐射热量,造成文物的进一步劣化,因此亟需清洗。在前期对... 大理岩是古代石刻和建筑的主要石材之一。随着近现代工业发展,很多大理岩石刻文物表面出现了大量黑色结壳——不仅严重影响了文物外观审美,而且会不断吸附各种污染物,吸收更多的辐射热量,造成文物的进一步劣化,因此亟需清洗。在前期对北京地区石刻文物本体及黑色结壳科技分析的基础上,选用碳酸铵法、乙二胺四乙酸法、物理法进行清洗试验用于对比,并于北京不同区域的6处典型石刻上进行现场试验,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优化改良。采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光测色仪、显微镜和离子色谱仪对清洗前后状态及可溶盐含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碳酸铵法对大理岩石刻文物表面黑色结壳具有较好的清洗效果,清洗方案比较高效合理,有助于相关石质文物病害的清洗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岩 石刻 黑色结壳 文物清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为范本:论早期石刻书法的物质性及其知识建构
15
作者 吕盈池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0,共6页
早期石刻书法的物质性与书法知识生产之间的关系是过去研究者并不太关心的问题。通过物质性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图像化的呈现方式使得各类早期石刻书法的学术性质同一化,成了一种“纯粹书法图像”。对书法图像的包装、复制及出版等环节... 早期石刻书法的物质性与书法知识生产之间的关系是过去研究者并不太关心的问题。通过物质性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图像化的呈现方式使得各类早期石刻书法的学术性质同一化,成了一种“纯粹书法图像”。对书法图像的包装、复制及出版等环节使其获得了经典艺术物质层面的“相似性”,从而进入了某种经典艺术史的图像叙事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石刻书法 物质性 书法图像 知识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川勒乌苯教摩崖石刻调查研究
16
作者 吉毛措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3-59,156,共18页
金川勒乌苯教摩崖石刻群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勒乌镇金马坪村,共计约38处110幅,分别由5组苯教《母续》之八大寒尸林、12幅摩崖造像和5组石刻文字组成。在对这一百多幅石刻图像进行详细分类、分布标识、翻译和深入解读后,... 金川勒乌苯教摩崖石刻群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勒乌镇金马坪村,共计约38处110幅,分别由5组苯教《母续》之八大寒尸林、12幅摩崖造像和5组石刻文字组成。在对这一百多幅石刻图像进行详细分类、分布标识、翻译和深入解读后,发现该摩崖石刻群完整地呈现了苯教大圆满部的《阿赤》《央泽隆钦》和《象雄耳传》三大体系的相关内容,有助于推断苯教《母续》教法在嘉绒地区的传播年代。金川勒乌苯教摩崖石刻群具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时代延续性好的特点,为研究苯教在西南嘉绒地区传播历史、认识金川县丰厚的民族文化、研究嘉绒地区多元文化并存现象,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绒 勒乌 摩崖石刻 苯教《母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景山模式口耿恭拜井石刻
17
作者 王石雨 林睿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8-69,共2页
明代太监田义墓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北距法海寺500米。田义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规制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太监墓园,除葬有田义外,还有五位明清太监安葬于此。其中死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太监慈有方墓围之上有耿恭拜井石刻。通过对相... 明代太监田义墓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北距法海寺500米。田义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规制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太监墓园,除葬有田义外,还有五位明清太监安葬于此。其中死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太监慈有方墓围之上有耿恭拜井石刻。通过对相关档案和文献史料的查阅,可以发现其背后承载着深刻历史文化内涵。一、耿恭拜井石刻及其墓主慈有方石景山区石刻文物园中耿恭拜井石刻,位于田义墓寿域区最东侧慈有方墓围之上。慈有方墓围由12块石刻组成,刻有“道林全羽”“管鲍分金”“苏武牧羊”“耿恭拜井”“米芾拜石”等历史故事,“耿恭拜井”便是其中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耿恭 苏武牧羊 清代康熙 文献史料 法海寺 历史文化内涵 田义 石刻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崖石刻风化及其保护材料 被引量:16
18
作者 雷惊雷 黄美燕 +2 位作者 陈卉丽 李凌杰 张胜涛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88-92,共5页
从风化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综述了摩崖石刻腐蚀过程的风化机理和病害表现,分类介绍了目前用于摩崖石刻保护的无机、有机材料以及纳米、仿生等新型材料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了各类保护材料的优缺点;并以重庆大足石刻为实例,展示了... 从风化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综述了摩崖石刻腐蚀过程的风化机理和病害表现,分类介绍了目前用于摩崖石刻保护的无机、有机材料以及纳米、仿生等新型材料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了各类保护材料的优缺点;并以重庆大足石刻为实例,展示了各种保护材料在龛窟岩体加固、造像防风化、水害治理、防霉防菌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最后展望了石刻风化保护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崖石刻 风化 保护材料 大足石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在石窟石刻文物保护测绘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9
作者 周俊召 郑书民 +1 位作者 胡松 周建波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68-69,共2页
文物测绘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工作。简要介绍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石窟石刻文物保护测绘的工作流程,以及三维激光扫描应用于石窟石刻文物保护测绘中可以便利地生成的新的测绘成果。
关键词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 文物保护测绘 石窟石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洞排水法治理大足石刻渗水病害 被引量:15
20
作者 方云 魏海云 王金华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51-354,共4页
综述了大足石刻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分析了渗水病害的机理 ,首次提出了采用隧洞排水法治理石刻岩体的渗水病害 ,并在施工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隧洞排水 渗水病害 大足石刻 水文地质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