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矮秆多分蘖突变体st1的表型特征与遗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林秋云 王克喜 +5 位作者 胡伟 贺治洲 谢振宇 周玉杰 龙开意 林越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5-79,共5页
分蘖发育相关的水稻突变体是水稻分蘖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的理想材料。水稻矮秆多分蘖突变体st1之前由辐射诱变获得,通过田间调查突变体st1的主要农艺性状,发现与野生型SIPI的单株有效分蘖数比较,突变体st1的分蘖数显著增加,达到野生型SIPI... 分蘖发育相关的水稻突变体是水稻分蘖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的理想材料。水稻矮秆多分蘖突变体st1之前由辐射诱变获得,通过田间调查突变体st1的主要农艺性状,发现与野生型SIPI的单株有效分蘖数比较,突变体st1的分蘖数显著增加,达到野生型SIPI的3倍以上。将突变体st1与野生型SIPI杂交获得F_(1)代,种植后发现F_(1)代植株的株高和分蘖数均接近野生型SIPI,收获F_(1)代植株上自交的种子即F_(2)代种子,种植后发现存在株高和分蘖数差异显著的2种表型植株,分别有矮秆多分蘖植株和接近野生型SIPI表型的植株。分别统计这2种表型植株在群体中的数量并通过卡方测验检测。结果表明,F_(2)代群体中矮秆多分蘖植株与接近野生型SIPI表型的植株数量比符合1∶3。利用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测序分析方法定位ST1候选基因,发现有3个主峰,但都没有显著的候选位点。通过qRT-PCR方法检测10个已报道的矮秆多分蘖相关基因在突变体st1中的表达量变化,发现在突变体st1中D53、D3和TE的表达水平都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矮秆多分蘖 突变体st1 表型特征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矮秆多分蘖突变体mz3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5
2
作者 苏晓妹 方宇星 +4 位作者 刘钰龙 刘峰 张所兵 张云辉 鲍依群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9-486,共8页
通过EMS诱变粳稻品种中花11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矮秆多分蘖突变体mz3。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并利用mz3与籼稻品种南京11杂交建立的F2群体,将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第6染色体长臂上的SSR标记RM19353与RM510之间约747kb范... 通过EMS诱变粳稻品种中花11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矮秆多分蘖突变体mz3。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并利用mz3与籼稻品种南京11杂交建立的F2群体,将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第6染色体长臂上的SSR标记RM19353与RM510之间约747kb范围内。由于该区间包含控制水稻株高和分蘖的D3基因,结合表型分析,推测突变基因与D3可能为一对等位基因。设计7对引物分别对中花11与突变体mz3的基因进行测序,结果显示,与中花11相比,D3基因在mz3中第636位核苷酸由G突变为A,使得编码色氨酸的密码子TGG突变为终止密码子TGA,导致翻译提前终止。进一步对定位群体中10个隐性极端个体测序,结果显示所有极端个体都带有该突变位点。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突变体编码的D3蛋白与野生型一样定位在细胞核中,荧光双分子互补试验结果表明,突变体D3蛋白不能与D14蛋白发生互作,推测突变体编码的D3截短蛋白缺少了与D14互作的氨基酸序列,从而阻碍了独脚金内酯信号传递。因此,mz3表型很可能由D3基因突变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矮秆多分蘖 D3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叶色白化转绿及多分蘖矮秆基因hw-1(t)的图位克隆 被引量:15
3
作者 郭涛 黄永相 +4 位作者 黄宣 刘永柱 张建国 陈志强 王慧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97-1406,共10页
通过增加作图群体的样本量,将控制水稻白化转绿和多分蘖矮秆的基因hw-1(t)定位在第4染色体长臂2个InDel标记HW36和HW7之间24.9kb的物理距离内,该区域含有5个阅读框架。测序及酶切分析表明,突变体hfa-1仅在LOC_Os04g57320产生一个碱基(G... 通过增加作图群体的样本量,将控制水稻白化转绿和多分蘖矮秆的基因hw-1(t)定位在第4染色体长臂2个InDel标记HW36和HW7之间24.9kb的物理距离内,该区域含有5个阅读框架。测序及酶切分析表明,突变体hfa-1仅在LOC_Os04g57320产生一个碱基(G→A)的突变,导致翻译提取终止,推断LOC_Os04g57320为hw-1(t)。BLAST分析发现hw-1(t)在水稻基因组中为单拷贝,与拟南芥AtIM和番茄SlPTOX基因同源性较高,但在转录子和蛋白质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基因表达分析显示hw-1(t)属组成型表达基因,表达不受光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化转绿 多分蘖矮秆 hw-1(t) 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型多分蘖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其相关生理特性
4
作者 陈芳育 江良荣 +3 位作者 郑景生 黄荣裕 王侯聪 黄育民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0-425,共6页
籼型多分蘖矮秆突变体"佳禾丛矮"(Jiahecongai,JHCA)是本研究室在进行成熟花粉辐照诱变育种过程中发现的.遗传分析表明,JHCA同时携带互不等位的半矮秆基因sd-1和另一个由核基因隐性突变造成的多分蘖矮秆基因,暂命名为xmd(t).... 籼型多分蘖矮秆突变体"佳禾丛矮"(Jiahecongai,JHCA)是本研究室在进行成熟花粉辐照诱变育种过程中发现的.遗传分析表明,JHCA同时携带互不等位的半矮秆基因sd-1和另一个由核基因隐性突变造成的多分蘖矮秆基因,暂命名为xmd(t).从JHCA与野生型高秆品种"广场13"(GC13)的杂交后代中分离出只带xmd(t)且遗传稳定的单基因型突变品系"新佳丛"(Xinjiacong,XJC).为揭示xmd(t)突变所造成的多分蘖与茎秆矮化协同出现的机理,对XJC的相关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全生育期去除分蘖芽的试验表明,突变体植株的矮化是由于或部分由于过多分蘖的发生所造成的,该突变体的实质是多分蘖突变体.显微分析和田间分蘖动态观察表明,突变体多分蘖特性的形成是由于分蘖芽发生更早、分蘖级数多、分蘖节位更高,且分蘖持续时间更长所造成的.本研究也表明,多分蘖矮秆突变体是研究水稻分蘖分子机理的理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多分蘖矮秆 遗传分析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蘖矮秆水稻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罗永春 黄廷友 +6 位作者 彭涛 王志 褚旭东 石军 侍守佩 刘定友 项祖芬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2-45,共4页
多分蘖矮秆水稻‘tdr(t)’是在半矮秆籼稻品系‘E20’中发现的一份突变体.与野生型‘E20’相比,‘tdr(t)’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化,分蘖增多,育性降低,各节间所占株高比例与野生型基本一致,属于矮秆突变体中的dN型.用5个株高正常的半矮秆水... 多分蘖矮秆水稻‘tdr(t)’是在半矮秆籼稻品系‘E20’中发现的一份突变体.与野生型‘E20’相比,‘tdr(t)’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化,分蘖增多,育性降低,各节间所占株高比例与野生型基本一致,属于矮秆突变体中的dN型.用5个株高正常的半矮秆水稻品种(系)与其杂交,对F1、F2、和BC1F1的遗传分析表明,‘tdr(t)’矮生性是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tdr(t)’表现矮秆和多分蘖,是研究株高与分蘖发育机理关系的一份较好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多分蘖矮秆水稻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控制水稻叶色白化转绿及多分蘖矮杆性状基因hw-1(t)的鉴定 被引量:16
6
作者 郭涛 黄宣 +4 位作者 黄永相 刘永柱 张建国 陈志强 王慧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35,共13页
通过空间诱变从光身稻品种Francis的M2群体中发现1株叶色白化转绿、多分蘖矮秆突变体hfa-1。hfa-1在三叶期之前完全白化,随后转绿。白化转绿表型受生长发育和温度调控。亚细胞结构观察发现hfa-1叶绿体发育异常抑制叶绿素合成,造成光合... 通过空间诱变从光身稻品种Francis的M2群体中发现1株叶色白化转绿、多分蘖矮秆突变体hfa-1。hfa-1在三叶期之前完全白化,随后转绿。白化转绿表型受生长发育和温度调控。亚细胞结构观察发现hfa-1叶绿体发育异常抑制叶绿素合成,造成光合效率降低,产生白化表型。hfa-1的多分蘖表型是由于高节位分蘖芽激活所致,初步鉴定与苗期叶片IAA(吲哚乙酸)含量无关。hfa-1的矮生性则由节间长度缩短所致,与苗期GA(赤霉素)的合成和信号传导无关。遗传分析表明hfa-1的白化转绿、多分蘖矮秆表型受单隐性核基因hw-1(t)控制。利用hfa-1与粳稻品种02428杂交获得的F2群体将hw-1(t)定位在水稻第4染色体长臂上两个InDel标记HW27和HW7间46.9kb的物理距离内,该区域有13个阅读框架,其中LOC_Os04g57320编码IMMUTANTS蛋白,推测为hw-1(t)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化转绿 多分蘖矮秆 hw-1(t)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