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倍体小麦矮杆基因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廖明莉 彭正松 +2 位作者 杨在君 魏淑红 欧阳钟鸣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9-52,共4页
胚芽鞘长度决定了籽粒的最大播种深度,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一重要因素。本研究测定了矮杆番麦,硬粒小麦Langdon,以及以矮杆番麦为母本,Langdon为父本通过一粒传法得到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的胚芽鞘长度和胚芽鞘表皮细胞的长度,并对矮杆... 胚芽鞘长度决定了籽粒的最大播种深度,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一重要因素。本研究测定了矮杆番麦,硬粒小麦Langdon,以及以矮杆番麦为母本,Langdon为父本通过一粒传法得到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的胚芽鞘长度和胚芽鞘表皮细胞的长度,并对矮杆番麦胚芽鞘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矮杆植株具有短的胚芽鞘,高杆植株具有长胚芽鞘,且胚芽鞘的长度是由于表皮细胞的长度所决定。因此推断矮杆番麦的短胚芽鞘是矮化基因的多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矮杆基因 胚芽鞘 基因多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矮杆基因对节间长度的遗传控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学锋 孙世孟 温金祥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35-37,共3页
以籼稻品种南京11 号、一枝腊、南京6 号和粳稻品种 A65、矮杆黄、“盐变”为材料,配成5 个杂交组合,每一组合均获得亲本 P1、 P2,分离世代 F2 和与亲本回交所得的 B1、 B2 回交世代。分别测定其株高、穗长以及各... 以籼稻品种南京11 号、一枝腊、南京6 号和粳稻品种 A65、矮杆黄、“盐变”为材料,配成5 个杂交组合,每一组合均获得亲本 P1、 P2,分离世代 F2 和与亲本回交所得的 B1、 B2 回交世代。分别测定其株高、穗长以及各节间长度,并对矮杆基因控制的节间长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矮杆基因降低株高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穗下第1 节间和第2 节间长度的缩短。一枝腊的矮杆主基因伴有明显缩短穗长的作用,可能属“一因多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矮杆基因 节间长度 株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 Rht10“微突变”的发现 被引量:14
3
作者 傅大雄 阮仁武 +1 位作者 戴秀梅 宗学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00-505,共6页
以 4 D染色体携带 Rht10而极度矮化的小麦显性矮秆系“矮变 1号”与中、高秆的现代小麦改良品种杂交 ,选育出了一批植株较矮变 1号显著提升、以至达到小麦育种理想株高的半显性衍生矮秆系 ,已将其应用于杂交小麦及小麦常规育种。对半显... 以 4 D染色体携带 Rht10而极度矮化的小麦显性矮秆系“矮变 1号”与中、高秆的现代小麦改良品种杂交 ,选育出了一批植株较矮变 1号显著提升、以至达到小麦育种理想株高的半显性衍生矮秆系 ,已将其应用于杂交小麦及小麦常规育种。对半显性衍生矮秆系与起始矮秆系矮变 1号矮秆主基因之间的同一性进行了研究。以此提出了小麦显性矮秆基因“微突变”的概念 ,对小麦显性矮秆基因的起源、进化及其在小麦矮化育种中的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Rht10 微突变 育种 显性矮杆基因 株高 染色体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Rht3基因对萌发籽粒α-Amy1表达和抗穗发芽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万平 马正强 +1 位作者 陈佩度 刘大钧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4,共4页
以小麦赤霉酸反应不敏感的 Rht3矮秆基因近等基因系及其分离群体为材料 ,分析了 Rht3对α-淀粉酶同功酶的影响。结果表明 Rht3主要对α- Amy1的表达起作用 ,高矮亲本间α- Amy1等电聚焦同功酶谱带有明显差异 ,高秆轮回亲本在 p H 5 .0~... 以小麦赤霉酸反应不敏感的 Rht3矮秆基因近等基因系及其分离群体为材料 ,分析了 Rht3对α-淀粉酶同功酶的影响。结果表明 Rht3主要对α- Amy1的表达起作用 ,高矮亲本间α- Amy1等电聚焦同功酶谱带有明显差异 ,高秆轮回亲本在 p H 5 .0~ 5 .3区域具特异带 ,分离群体中高秆与矮秆之间的α- Amy1同功酶谱带差异明显 ,但酶谱较为复杂。 Rht3主要通过影响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Rht3 抗穗发芽 显性矮杆基因 萌发籽粒 Α-淀粉酶 基因表达 调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系间数量性状主基因效应的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姜长鉴 徐辰武 +1 位作者 惠大丰 邵元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632-636,共5页
具有主基因差异的纯系杂交,其后代家系按主基因型表现为不同类型。本文以似然函数法分析F_3家系资料,提出家系主基因型鉴别,主微基因效应和互作以及主基因显性度的估计和测验方法。应用于籼稻株高和直链淀粉含量两组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 具有主基因差异的纯系杂交,其后代家系按主基因型表现为不同类型。本文以似然函数法分析F_3家系资料,提出家系主基因型鉴别,主微基因效应和互作以及主基因显性度的估计和测验方法。应用于籼稻株高和直链淀粉含量两组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家系间的分离比均符合一对主基因的理论比。两对主基因的增值基因均表现不完全显性,高杆基因对半矮杆基因的显性度估计为0.67,高直链淀粉含量基因对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估计为0.32。半矮杆基因与遗传背景的互作,测验结果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性状 基因 矮杆基因 直链淀粉含量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性矮秆基因Rht_(10)用于杂交小麦育种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傅大雄 阮仁武 +1 位作者 宗学凤 刘光德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6期577-583,共7页
将极度矮化的显性矮源矮变1号(携带显性矮秆基因Rht10)与渝麦4号等小麦常规良种杂交,选育出了株高较矮变1号显著增高的衍生矮源西农02、西农04、西农05。发现由于核遗传背景的改变,衍生矮源西农02在杂交1代种中对... 将极度矮化的显性矮源矮变1号(携带显性矮秆基因Rht10)与渝麦4号等小麦常规良种杂交,选育出了株高较矮变1号显著增高的衍生矮源西农02、西农04、西农05。发现由于核遗传背景的改变,衍生矮源西农02在杂交1代种中对父本株高的致矮能力较矮变1号大为减弱,而与携带Rht3的显性矮源“大姆指矮”衍生而来的“矮苏3”致矮能力相当。采用赤霉酸(GA3)化学标记、矮秆基因的不等位性测交,以及矮秆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确认了西农02确系携带有Rht10的矮变1号衍生矮源。指出就致矮能力而论,无论Rht3或Rht10都适宜用于杂交小麦育种。测定了包括西农02、矮变1号、矮苏3在内的有关矮源萌发种子α-淀粉酶活性,发现矮变1号衍生矮源的α-淀粉酶活性较矮苏3有高有低,指出只有采用近等基因系法才能对Rht3及Rht10在杂交小麦育种中基因的多效性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进而对显性矮源在自然界的发现、研究与利用进行了相应的讨论。指出,极度矮化的大姆指矮、矮变1号仅系Rht3,Rht10在自然界存在的特殊形式,核遗传背景可以大量地调整Rht3,Rht10的株高表型,因此Rht3,Rht10不但可以在杂交小麦而且可能在小麦常规育种中得到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小麦 育种 显性矮杆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矮杆小麦的矮生性遗传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晓科 杨天章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88-391,共4页
通过与中国春杂交,利用杂交后代F2和回交后代BC1P1及BC2P2,研究了三个小麦新矮杆品系(0004、7539-2和5746)的矮生性遗传特性.结果表明,0004的矮生性受一对部分显性矮杆基因控制,5746和753... 通过与中国春杂交,利用杂交后代F2和回交后代BC1P1及BC2P2,研究了三个小麦新矮杆品系(0004、7539-2和5746)的矮生性遗传特性.结果表明,0004的矮生性受一对部分显性矮杆基因控制,5746和7539-2各受两对部分显性矮杆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株高 矮杆基因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入矮秆基因的小偃麦材料的细胞学和储藏蛋白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杨足君 任正隆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用小麦 -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与含Rht1 0的小麦品系杂交回交 ,培育了稳定的株高在 5 0~ 70cm左右 ,农艺性状较优的矮杆小偃麦品系。我们对其中的 2份材料进行了细胞学和醇溶蛋白分析。结果表明 ,材料攀890 74- 1 - 1 - 1 - 1、攀 89... 用小麦 -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与含Rht1 0的小麦品系杂交回交 ,培育了稳定的株高在 5 0~ 70cm左右 ,农艺性状较优的矮杆小偃麦品系。我们对其中的 2份材料进行了细胞学和醇溶蛋白分析。结果表明 ,材料攀890 74- 1 - 1 - 1 - 1、攀 890 74- 3- 2 - 1的染色体数分别为 2n =5 6和 2n =5 0。利用种子醇溶蛋白电泳分析表明它们与“中 5”均具有反应偃麦草供体的特征带 ,在Gli-B1和Gli-D1上表现一定的差异 ,攀 890 74- 3- 2 - 1还含来自黑麦的 1RS蛋白带 ,攀 890 74- 1 - 1 - 1 - 1缺少“中 5”的一条Gli-B1带。在高分子谷蛋白亚基上 ,攀 890 74- 1- 1 - 1和攀 890 71 - 3- 2 - 1与“中 5”在Glu -A1和Glu -B1上表现了较大的差异。结果认为 ,品系攀 890 74- 1 -1 - 1和攀 890 74- 3-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偃麦草 小麦 矮杆基因 储藏蛋白 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两对主基因差异的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9
作者 刘学锋 李士平 +2 位作者 宋修建 迟金强 李玉松 《莱阳农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87-91,共5页
建立适用于两对主基因差异的数量性状分析的混合模型,提出利用似然函数分析数量性状的尺度效应、主基因分离比例、主基因效应和微基因效应的方法,并应用于水稻矮生性实验。结果表明,半矮杆籼稻品种南京11号带有的矮杆主基因,效应... 建立适用于两对主基因差异的数量性状分析的混合模型,提出利用似然函数分析数量性状的尺度效应、主基因分离比例、主基因效应和微基因效应的方法,并应用于水稻矮生性实验。结果表明,半矮杆籼稻品种南京11号带有的矮杆主基因,效应大约为36~50cm,一枝腊所携带的矮杆主基因,效应约为56~62cm。微基因效应以加性为主,且主、微基因存在显著互作,但互作效应和微基因效应均远小于主基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模型 水稻 矮杆基因 基因效应 似然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伏尔加河地区矮秆春小麦育种的Rht基因的研究和选择
10
作者 Loba.,YV Kurp.,OV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9-212,共4页
对小麦品系Saratovskaya29的不同Rht等位的一套近等基因系进行了田间试验,以测定6个矮杆基因的育种值。在不灌溉、灌溉并施用不同剂量的肥料(N120,P100,K60和N180,P160,K100)三种条件... 对小麦品系Saratovskaya29的不同Rht等位的一套近等基因系进行了田间试验,以测定6个矮杆基因的育种值。在不灌溉、灌溉并施用不同剂量的肥料(N120,P100,K60和N180,P160,K100)三种条件下测定Rht基因对株高、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Rht基因可以用于伏尔加河地区条件下魏杆小麦品系的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产量 品质 矮杆基因 育种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粳稻矮源雪河矮早的研究和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钏兴宽 王锦艳 +2 位作者 李国生 康洪灿 王硕 《种子》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5-66,共2页
雪河矮早是云南高原粳稻冷水谷的矮杆突变体,田间种植雪河矮早和中、高杆粳稻材料R-3、12p 224,用雪河矮早分别与R-3和12p 224配制正反交组合。调查雪河矮早田间主要性状表现,室内考察雪河矮早主要经济性状。调查雪河矮早配制组合的F1... 雪河矮早是云南高原粳稻冷水谷的矮杆突变体,田间种植雪河矮早和中、高杆粳稻材料R-3、12p 224,用雪河矮早分别与R-3和12p 224配制正反交组合。调查雪河矮早田间主要性状表现,室内考察雪河矮早主要经济性状。调查雪河矮早配制组合的F1代株高表现和F2代株高分离情况并进行卡方(x2)测验。对雪河矮早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描述。遗传分析再次证实雪河矮早株高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符合3∶1的分离比例。对高原粳稻矮源雪河矮早的应用作出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河矮早 高原粳稻 矮杆基因 遗传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第4期《遗传》封面说明
12
作者 陈华夏 周成博 邢永忠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2-292,共1页
在20世纪60年代半矮杆基因sd1的利用导致了第一次绿色革命。目前鉴定和分离的水稻矮化突变体有80多种,其中洲突变体为一类小粒矮杆突变体,因其对株高、叶夹角的显著影响及参与新型激素一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途径而备受关注。d1突变体是... 在20世纪60年代半矮杆基因sd1的利用导致了第一次绿色革命。目前鉴定和分离的水稻矮化突变体有80多种,其中洲突变体为一类小粒矮杆突变体,因其对株高、叶夹角的显著影响及参与新型激素一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途径而备受关注。d1突变体是Dawrf1基因的各种等位突变而得到的一系列突变体,已被分离的水稻d1突变体约20余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 矮化突变体 封面 矮杆基因 信号转导途径 油菜素内酯 绿色革命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