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芒大麦草青贮微生物特性研究及优良乳酸菌筛选 被引量:8
1
作者 陶雅 李峰 +1 位作者 高凤芹 孙启忠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6-73,共8页
以短芒大麦草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培养法从叶围和青贮发酵体系中分离出乳酸菌、大肠杆菌、好氧细菌、酵母菌和霉菌,并计数;结合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分离出的乳酸菌菌株;通过研究乳酸菌的生长曲线、产酸特... 以短芒大麦草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培养法从叶围和青贮发酵体系中分离出乳酸菌、大肠杆菌、好氧细菌、酵母菌和霉菌,并计数;结合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分离出的乳酸菌菌株;通过研究乳酸菌的生长曲线、产酸特性及耐酸性,筛选优质乳酸菌。以期探明短芒大麦草叶围及青贮发酵体系中微生物菌群特性及青贮料中乳酸菌多样性,筛选出具有促发酵效果的乳酸菌菌株,为有益微生物饲料研发奠定基础。试验结果表明,短芒大麦草经青贮发酵后各微生物菌群数量发生不同程度变化,乳酸菌数量由0 cfu/g FM增加到4.00×108cfu/g FM,酵母菌数量由8.50×105cfu/g FM增加到1.02×108cfu/g FM,而好氧细菌、大肠杆菌和霉菌数量变化不明显;从短芒大麦草青贮发酵体系分离得到4株乳酸菌,经鉴定Lx36为Lactobacillus pentosus,Lx37为Lactobacillus brevis,Lx53为Pediococcus pentosaceus,Lx54为Lactobacillus parabuchneri;筛选得到1株益于青贮的乳酸菌株Lx36,约在20 h后进入稳定生长期,OD值达到4.21,且发酵12 h的p H仅为4.08,并可以在p H=3.0环境条件下生长。综上所述,青贮发酵是体系中各种微生物相互作用的过程,微生物菌群的数量及变化直接影响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短芒大麦草青贮饲料中乳酸菌种类较丰富,筛选得到的戊糖乳杆菌繁殖速度快、产酸能力强同时表现出了较强的耐酸性,具有潜在的生产应用价值,适宜用作促发酵的青贮添加剂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芒大麦草 青贮 微生物特性 乳酸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芒大麦草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晓玲 张金龙 +1 位作者 房强 张春艳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115,共5页
以短芒大麦草幼穗为外植体,建立了比较稳定高效的组织培养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含有3.0-4.0mg/L 2,4-D的MS+300mg/L CH+3%蔗糖+0.7%琼脂(pH5.8)培养基上,短芒大麦草幼穗切段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到80.0%以上;经MS+300mg/LCH+0.5mg... 以短芒大麦草幼穗为外植体,建立了比较稳定高效的组织培养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含有3.0-4.0mg/L 2,4-D的MS+300mg/L CH+3%蔗糖+0.7%琼脂(pH5.8)培养基上,短芒大麦草幼穗切段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到80.0%以上;经MS+300mg/LCH+0.5mg/L 2,4-D+3%蔗糖+0.7%琼脂(pH5.8)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后,其胚性愈伤组织在MS+300mg/LCH+0.5mg/L 2,4-D+0.1mg/L 6-BA+3%蔗糖+0.7%琼脂(pH5.8)分化培养基上的分化率为62.9%;短芒大麦草组培苗在1/2MS+NAA0.1mg/L+蔗糖1%+琼脂0.7%(pH5.8)培养基上生根后,移栽成活率可达到9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芒大麦草 幼穗 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b of Science与CNKI数据库的野大麦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翟纡润 陈振江 李春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19-828,共10页
野大麦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在粮食作物生产、畜牧业发展和环境治理等方面有巨大的潜力。为了解目前国内外对野大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数据... 野大麦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在粮食作物生产、畜牧业发展和环境治理等方面有巨大的潜力。为了解目前国内外对野大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野大麦近30年的年度发文量、所属机构、国家间合作关系、被引率、关键词及文献来源等方面进行梳理。结果表明:国内外关于野大麦的研究有很多,但因地理文化差异,我国学者对野大麦的研究绝大多数为短芒大麦草(Hordeum brevisubulatum),国外学者则主要研究钝稃野大麦(H.spontaneum)及其变种。近30年来,两个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野大麦的文章数量相差不多,均呈稳步上升状态,在2019年达到顶峰。中国、以色列、德国的发文量位于世界前列,以色列、德国、美国的合作贡献最大,其中海法大学(University of Haifa)和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发文量最多。国内外的期刊中《草地学报》和《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的载文量最多;以“野大麦”、“wild barley”和“barley”为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较高,“抗性(resistance)”、“胁迫(stress)”和“基因(gene)”等次之,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野大麦的研究热点,也为兼顾野大麦的饲用价值、食用价值及生态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 of science CNKI 大麦 短芒大麦草 钝稃野大麦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