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6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颗粒/短纤维增强铝镁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温度相关性屈服强度理论预测模型
1
作者 贺屹 董攀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56-761,共6页
颗粒/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时常遭受不同的温度环境,鉴于其屈服强度直接关系到部件的安全性,合理表征和预测其温度相关性屈服强度成为研究的重点。针对颗粒/短纤维增强铝镁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结合修正的剪切... 颗粒/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时常遭受不同的温度环境,鉴于其屈服强度直接关系到部件的安全性,合理表征和预测其温度相关性屈服强度成为研究的重点。针对颗粒/短纤维增强铝镁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结合修正的剪切滞后模型并考虑了纤维、基体材料的杨氏模量及其随温度的演化,建立了一个温度相关性屈服强度理论预测模型σ_(cy)(T)={A[1+8V_(f)^(2)s^(2)(E_(f)(T)-E_(m)(T)/3(E_(f)(T)+4V_(f)s^(2)E_(m)(T)]·(E_(m)(T)+v_(m)(T_(0))T_(m)-T/E_(m)(T_(0))1+v_(m)(T)T_(m)-T_(0))^(0.5)·σ_(my)(T_(0))for RT≤T≤473K A[1+8V_(f)^(2)s^(2)(E_(f)(T)-E_(m)(T)/3(E_(f)(T)+4V_(f)s^(2)E_(m)(T)]·(E_(m)(T)+v_(m)(T_(0))T_(m)-T/E_(m)(T_(0))1+v_(m)(T)T_(m)-T_(0))^(1)·σ_(my)(T_(0))for 473K<T。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所有可获取的不同温度下的实验数据均取得了很好的一致性,为方便地预测颗粒/短纤维增强铝镁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温度相关性屈服强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基复合材料 温度相关性屈服强度 理论预测模型 颗粒增强 短纤维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锭细纱机短纤维包芯纱的研制 被引量:3
2
作者 马会英 杨毅 +2 位作者 潘学方 李忠民 徐庆平 《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6-9,共4页
环锭细纱机短纤维包芯纱的研制在国内尚属首次。短纤维包芯纱可以开发不同规格,不同原料各具特色的若干产品.同时,可以对老机进行挖潜改造,避免购置新机而大量投资,节约外汇及资金。本文就棉涤短纤维包芯纱在普通环锭细纱机上进行了研制... 环锭细纱机短纤维包芯纱的研制在国内尚属首次。短纤维包芯纱可以开发不同规格,不同原料各具特色的若干产品.同时,可以对老机进行挖潜改造,避免购置新机而大量投资,节约外汇及资金。本文就棉涤短纤维包芯纱在普通环锭细纱机上进行了研制,并对其某些特性与棉涤混纺纱进行了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纤维 包芯纱 纺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料与线密度对原液着色涤纶短纤维及纱线颜色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卢韵静 王雪 +3 位作者 齐元章 宋琳 廉志军 李鑫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105,共9页
为掌握原液着色涤纶短纤维的颜色对其纱线颜色变化的影响规律,选取红、黄、蓝3种颜色半消光原液着色涤纶短纤维,根据实际生产中主要调整的参数,系统研究了颜料质量分数、纤维线密度对其色度值的影响规律;同时,考察了从纤维到纱线(线密度... 为掌握原液着色涤纶短纤维的颜色对其纱线颜色变化的影响规律,选取红、黄、蓝3种颜色半消光原液着色涤纶短纤维,根据实际生产中主要调整的参数,系统研究了颜料质量分数、纤维线密度对其色度值的影响规律;同时,考察了从纤维到纱线(线密度为20 tex,捻系数为300)的色度值变化,并与特定规格半消光染色短纤维、大有光原液着色短纤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颜料质量分数显著影响半消光纤维的色度值,在浅、中色之间的差异尤为明显,是中、深色之间的2倍;线密度对纤维色差(ΔE_(CMC(2∶1)))的影响不大,黄色的色差变化较红色、蓝色更明显;半消光原液着色短纤维到纱线的色度值变化不明显,色差在0.8~2.6范围内;在半消光染色纤维中,黄色的色差变化偏大,为3.4~3.9,红色、蓝色与原液着色的色差相当;大有光原液着色涤纶短纤维到纱线的变化与半消光染色短纤维的更为相似,二者的色差ΔE_(CMC(2∶1))、明度差ΔL、饱和度差ΔC以及色调差ΔH基本相同,说明对于特定的颜色类型,可借鉴染色纱线的配色经验,为原液着色纱线配色模型的系数调整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纶短纤维 原液着色纤维 颜料 线密度 色度值 纱线配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短纤维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于杨 邹玉姣 +1 位作者 赵毅丽 李妮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6-67,共12页
水凝胶以高水含量、卓越的生物相容性和药物包封性能而备受瞩目,由于其在力学性能与模拟细胞外基质(ECM)等方面存在不足,从而限制了其生物医学应用。引入具备高比表面积、高长径比和良好单分散性的纳米短纤维,是弥补这些局限并扩展其应... 水凝胶以高水含量、卓越的生物相容性和药物包封性能而备受瞩目,由于其在力学性能与模拟细胞外基质(ECM)等方面存在不足,从而限制了其生物医学应用。引入具备高比表面积、高长径比和良好单分散性的纳米短纤维,是弥补这些局限并扩展其应用潜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促进纳米短纤维复合水凝胶的开发和应用,本文综述了纳米短纤维的功能化方法及其与水凝胶的复合方式,并分类介绍了复合水凝胶在组织工程、药物递送及生物传感与检测这3个方面的生物医学应用。最后,结合短纤维复合水凝胶当前发展分析了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 功能化短纤维 水凝胶 组织工程 药物递送 传感与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麻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短纤维插层增韧数值模拟研究
5
作者 于本泽 李岩 +1 位作者 涂昊昀 章中森 《航空材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89,共8页
亚麻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因具有密度低、力学性能优异且绿色环保等优点,在航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关注。然而亲水性亚麻纤维与疏水性环氧树脂基体间界面相容性差,使得复合材料抗分层能力不足,影响了材料承载能力与使用寿命。短纤维插... 亚麻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因具有密度低、力学性能优异且绿色环保等优点,在航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关注。然而亲水性亚麻纤维与疏水性环氧树脂基体间界面相容性差,使得复合材料抗分层能力不足,影响了材料承载能力与使用寿命。短纤维插层增韧是复合材料层间增韧的有效方法,而以内聚力模型为基础的数值模拟也是复合材料层间增韧研究的有效工具。采用双线性、指数型和三线性三种内聚力模型分别对短芳纶纤维插层亚麻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Ⅰ型层间断裂行为进行数值模拟,结合双悬臂梁试验结果与数字图像相关法观测,总结了内聚力本构关系选取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线性和指数型模拟结果未出现阶梯波动下降,不适合短纤维插层的层间增韧模拟;而三线性内聚力模型因体现了纤维桥联与基体破坏增韧作用,模拟结果表现出与实验相近的纤维桥联失效增韧模式与裂纹扩展行为,可有效模拟短纤维插层增韧效果及行为,为复合材料短纤维插层增韧设计提供合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复合材料 短纤维插层 层间增韧 内聚力模型 纤维桥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视觉的短纤维复合材料的取向度提取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郑子君 乔英 邵家儒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72,共8页
纤维取向度对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宏观性质有着明显的影响。采用机器视觉方法从扫描电镜(SEM)照片中提取纤维取向度是一种兼顾效益和成本的做法。为准备训练和测试数据集,基于正交椭圆纤维闭合近似模型推导了一种取向分布,并结合接收-... 纤维取向度对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宏观性质有着明显的影响。采用机器视觉方法从扫描电镜(SEM)照片中提取纤维取向度是一种兼顾效益和成本的做法。为准备训练和测试数据集,基于正交椭圆纤维闭合近似模型推导了一种取向分布,并结合接收-拒绝算法和RSA算法实现了短纤维复合材料几何结构的重构,从而生成大量模拟SEM图像。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BP神经网络(GLCM-BP)用于取向度的预测,并与常见的形态学分割、结构张量关系、卷积神经网络算法(CNN)方案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算例表明,GLCM-BP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纤维取向度,测试数据的拟合相关性达到0.99,均方误差约为0.01,满足工程使用的需要。横向对比发现:结构张量公式在平面分布中的预测结果明显偏小;在低纤维体积分数时,形态学方法和GLCM-BP法预测结果最好;在高纤维体积分数时,GLCM-BP和卷积神经网络表现更好。本文提出的GLCM-BP法也有一定抵抗噪点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取向度 人工神经网络 形态学 机器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循环棉及涤纶短纤维的成纱性能与面料特征
7
作者 杨瑞华 邵秋 王翔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7-133,共7页
为解决再循环纤维产品质量差且难以实现高值高效利用的问题,利用转杯纺及其复合纱技术拓宽再循环棉、涤纶短纤维的利用途径,并提高其产品性能。将再循环纤维与原棉、粘胶、涤纶3种常见的短纤维进行混纺,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不同比例、线密... 为解决再循环纤维产品质量差且难以实现高值高效利用的问题,利用转杯纺及其复合纱技术拓宽再循环棉、涤纶短纤维的利用途径,并提高其产品性能。将再循环纤维与原棉、粘胶、涤纶3种常见的短纤维进行混纺,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不同比例、线密度的涤纶长丝、醋酯长丝、粘胶长丝纺制长丝/短纤包缠复合纱,分析成纱性能。研究发现:添加长丝可有效地提高再循环纤维转杯纺纱线的各项参数,涤纶长丝复合纱的断裂强度(11 cN/tex)优于粘胶长丝复合纱(8.38 cN/tex),醋酯长丝复合纱的断裂强度(8.16 cN/tex)最弱;涤纶长丝复合纱的条干不匀率(9.93%)与醋酯长丝复合纱(9.79%)差异不大,粘胶长丝复合纱的条干不匀率(10.15%)最差;长丝/短纤包缠复合纱的毛羽明显少于混纺纱,不同长丝之间毛羽差异不大;纱线性能的提高对织物断裂物理指标和吸湿速干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循环棉 再循环涤纶 长丝 短纤维 复合纱 成纱性能 织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短纤维中低聚物析出机制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谢艳霞 张唯强 +4 位作者 徐亚宁 赵书涵 尹雯萱 张文强 韩旭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3,共9页
为分析商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短纤维低聚物析出的主要原因,筛选低聚物脱落性能差别显著的2种短纤维进行溶剂萃取和热诱导,制得萃取纤维、热诱导纤维和低聚物,基于其外观形貌、热性能和结晶结构等测试,分析低聚物结构组分及其析... 为分析商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短纤维低聚物析出的主要原因,筛选低聚物脱落性能差别显著的2种短纤维进行溶剂萃取和热诱导,制得萃取纤维、热诱导纤维和低聚物,基于其外观形貌、热性能和结晶结构等测试,分析低聚物结构组分及其析出规律与原理。结果表明:2种萃取低聚物的主要成分均为环状三聚体(C 3)和少量PET微晶聚合物,表面低聚物较多的PET短纤维(HM)含有可能是环状四聚体(C 4)的高熔点低聚物;HM低聚物的C 3和PET微晶的熔点相对较高,分别为173.5和146.7℃;C 3在短纤维、萃取低聚物和高温过程分别主要以A、B和A/B混合型晶型存在,HM低聚物的A和B型C 3的熔点相对较高,分别为173.5和314.5℃;2种纤维的低聚物含量相近,与表面低聚物较少的PET短纤维(LM)相比,HM短纤维的结晶度相对偏低11.25%,其A型C 3含量相对偏少,熔点偏高1.7℃,B型C 3的熔点偏高1.9℃,且含二甘醇残基的环聚物含量相对略高;对2种纤维在140~200℃进行热空气热诱导1 h发现,在140、160和180℃时,低聚物析出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HM短纤维析出明显较少,在200℃时低聚物析出量均快速增多,晶型和数量均趋于一致;热诱导作用是影响低聚物析出的主要因素,纤维后加工的热处理条件、纤维结晶度和聚合过程中乙二醇/对苯二甲酸的质量比可能是析出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短纤维 低聚物析出 热诱导 环聚物 环状三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涤纶短纤维油剂及其摩擦性能 被引量:19
9
作者 郑帼 刘燕军 +1 位作者 徐进云 肖长发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5-87,96,共4页
从纤维的含油率、环境的温度、湿度、磷酸酯盐类结构等方面对油剂摩擦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阐述涤纶短纤维在纺纱加工各工序中可纺性与油剂性能的关系。指出油剂处理短纤维的主要目的是使纤维的摩擦因数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以此缓和由于... 从纤维的含油率、环境的温度、湿度、磷酸酯盐类结构等方面对油剂摩擦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阐述涤纶短纤维在纺纱加工各工序中可纺性与油剂性能的关系。指出油剂处理短纤维的主要目的是使纤维的摩擦因数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以此缓和由于未经处理的纤维表面的不同性状所引起的加工性能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性能 涤纶短纤维 油剂 抗静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纶短纤维增强天然橡胶耐磨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郑元锁 张文 +1 位作者 宋月贤 王有道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92-95,共4页
利用芳纶短纤维增强天然橡胶耐磨材料 ,研究了纤维含量、长度和纤维粘合处理、混炼工艺等因素对短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及芳纶浆粕和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热老化性能。实验发现 ,在开炼机上将芳纶短纤维直接加入母炼胶的混炼工艺和芳... 利用芳纶短纤维增强天然橡胶耐磨材料 ,研究了纤维含量、长度和纤维粘合处理、混炼工艺等因素对短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及芳纶浆粕和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热老化性能。实验发现 ,在开炼机上将芳纶短纤维直接加入母炼胶的混炼工艺和芳纶长复丝活化、浸 RFL 后再短切的纤维处理方法可以实现纤维的较好分散和粘合。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芳纶短纤维使复合材料具有性能各向异性和更大的拉伸模量、硬度 ,更好的热老化性、耐溶剂性和纤维垂直面的磨耗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纶 短纤维 天然橡胶 耐磨材料 复合材料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纤维对丁苯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杰 吴卫东 +3 位作者 周洪福 李晖 李军 蒋洪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4-227,231,共5页
在丁苯橡胶(SBR)基体中分别加入少量尼龙短纤维和芳纶短纤维,制备了橡胶复合材料,研究了短纤维分散性及短纤维对橡胶复合材料加工性能、拉伸力学性能、硬度及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填充量为2份时,短纤维可以明显地改善橡胶复合... 在丁苯橡胶(SBR)基体中分别加入少量尼龙短纤维和芳纶短纤维,制备了橡胶复合材料,研究了短纤维分散性及短纤维对橡胶复合材料加工性能、拉伸力学性能、硬度及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填充量为2份时,短纤维可以明显地改善橡胶复合材料模量和硬度、撕裂强度、动态储能模量、动态损耗,芳纶短纤维改性效果优于尼龙短纤维;增加纤维长度(从1mm增加到3mm时)有利于提高改善效果;相比尼龙短纤维,芳纶短纤维的分散性较差,橡胶加工过程中初始模量增加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龙短纤维 芳纶短纤维 丁苯橡胶 白炭黑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短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2
作者 刘洪涛 周彦豪 +3 位作者 张兴华 陈福林 董智贤 贾德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1-45,共5页
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综述了最近五年来短纤维-橡胶复合材料在短纤维预处理与界面粘合、混合与分散、取向及其表征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作简明展望。
关键词 有机短纤维 橡胶 复合材料 SFRC 化学键 范德华力 芳香族聚酰胺纤维 偶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纤维改性吸水膨胀橡胶的力学性能与吸水性能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秀辉 吴江渝 +2 位作者 杨鹏 杨帆 郭三维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51,共4页
通过物理共混引入短棉纤维制备短纤维改性吸水膨胀橡胶(WSR),研究短纤维含量对WSR力学性能和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短纤维含量增加,WSR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邵氏硬度和吸水速率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短纤维在胶料中取向后,... 通过物理共混引入短棉纤维制备短纤维改性吸水膨胀橡胶(WSR),研究短纤维含量对WSR力学性能和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短纤维含量增加,WSR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邵氏硬度和吸水速率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短纤维在胶料中取向后,WSR的力学性能呈现各向异性。当短纤维含量增至20 phr时,在取向方向上拉伸强度增加到11.2 MPa,撕裂强度提高到57 kN/m。在保持高吸水率的同时,短纤维改性WSR的吸水和吸盐溶液速度明显提高,吸水平衡时间由34 d缩短到1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纤维 吸水膨胀橡胶 吸水速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短纤维对ZrB_2-SiC基超高温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吴世平 杨飞宇 +1 位作者 张幸红 杜善义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18,共4页
ZrB2-SiC基材料具有高熔点,高热导率,高电导率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可以在高超声速的极端条件下工作。但是这种材料的主要问题是低的断裂韧性,为了改善这一性能,将碳短纤维加入到ZrB2-20%(体积分数)SiC中热压烧结,得到了断裂韧性明显提... ZrB2-SiC基材料具有高熔点,高热导率,高电导率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可以在高超声速的极端条件下工作。但是这种材料的主要问题是低的断裂韧性,为了改善这一性能,将碳短纤维加入到ZrB2-20%(体积分数)SiC中热压烧结,得到了断裂韧性明显提高的试样,从2.0MPa.m1/2提高到6.56MPa.m1/2,同时弯曲强度略有降低,从502MPa降至445MPa,弹性模量也有所降低,从414GPa降至322GPa。为了深入理解这种变化,建立了模型来计算纤维造成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接近,证明对于本实验的材料体系,用该模型来解释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B2基陶瓷 短纤维 力学性能 热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5
作者 于海琴 王金刚 闫良国 《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87-289,234,共4页
综述了短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短纤维的预处理、短纤维的混合、分散、取向方法及影响因素 。
关键词 短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 研究进展 短纤维 预处理 混合 分散 取向方法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纤维纺纱技术的发展概述及关键特征解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夏治刚 徐卫林 叶汶祥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7-154,共8页
基于现代短纤维纺纱技术原理,概述了环锭纺、转杯纺、涡流纺等短纤维纺纱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推动短纤维纺纱技术发展的因素和途径,并深入分析制约短纤维纺纱技术的关键问题。研究认为:高效、节能、高品质成纱是短纤维纺纱技术发展的最... 基于现代短纤维纺纱技术原理,概述了环锭纺、转杯纺、涡流纺等短纤维纺纱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推动短纤维纺纱技术发展的因素和途径,并深入分析制约短纤维纺纱技术的关键问题。研究认为:高效、节能、高品质成纱是短纤维纺纱技术发展的最主要动因,工艺优化、装备改进、多技术组合是短纤维纺纱技术发展的最常用方式;短纤维成纱过程中,采用气流、分束、集聚、助捻等机械外力强化纤维控制的方式已得到充分运用,面对短纤维纺纱技术发展中呈现的新问题、新瓶颈,需协同短纤维原料成纱性能的在线改善、纺纱原料的多功能复合等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以推动短纤维纺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纤维 纺纱 成纱原理 技术发展 多功能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芳纶短纤维和芳纶浆粕对绝热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颖妮 刘海东 +2 位作者 邱东 赵晓宾 杨学军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2056-2059,2064,共5页
比较了芳纶短纤维粕(PPTA short-fiber)/三元乙丙橡胶(EPDM)和芳纶浆粕(PPTA pulp)/三元乙丙橡胶的分散性、耐烧蚀性能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芳纶浆粕比芳纶短纤维在EPDM橡胶中有更好的分散性,芳纶浆粕的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均优于PPTA... 比较了芳纶短纤维粕(PPTA short-fiber)/三元乙丙橡胶(EPDM)和芳纶浆粕(PPTA pulp)/三元乙丙橡胶的分散性、耐烧蚀性能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芳纶浆粕比芳纶短纤维在EPDM橡胶中有更好的分散性,芳纶浆粕的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均优于PPTA short-fiber/EPDM,同时可以得到更高的填充量。芳纶浆粕的最优含量为12.0%,PPTA pulp/EPDM橡胶线烧蚀率为0.064 mm/s,拉伸强度为3.0 MPa,扯断伸长率为210%,具有优异的耐烧蚀性能和力学性能,可以代替芳纶短纤维作为高性能绝热材料而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DM 芳纶浆粕 芳纶短纤维 线烧蚀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取向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的计算 被引量:14
18
作者 赵延军 刘春太 +1 位作者 李克华 史冬丽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17,共4页
基于单取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计算模型,借助于纤维取向分布函数及坐标转换,建立了三维取向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的数值计算模型。按该模型对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进行计算,将其结果与同类材料的实验结果... 基于单取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计算模型,借助于纤维取向分布函数及坐标转换,建立了三维取向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的数值计算模型。按该模型对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进行计算,将其结果与同类材料的实验结果比较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预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取向 弹性模量 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取向对短纤维复合材料中应力传递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康国政 高庆 刘世楷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12,共6页
以短纤维复合材料的单纤维三维模型为基础,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通过计算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纤维在不同取向下沿纤维长轴方向的纤维轴向正应力和界面应力的分布情况,讨论纤维取向变化对基体和纤维间应力传递的影响。研究表明... 以短纤维复合材料的单纤维三维模型为基础,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通过计算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纤维在不同取向下沿纤维长轴方向的纤维轴向正应力和界面应力的分布情况,讨论纤维取向变化对基体和纤维间应力传递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纤维位向角α的增大,基体与纤维间的应力传递程度下降,纤维的增强效果变差。同时,不同取向下的纤维附近有着不同的破坏机制,并与界面结合状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 取向 应力传递 短纤维 金属基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二铝短纤维对ZA22合金干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于思荣 何镇明 陈凯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93-198,共6页
针对无油润滑场合的实际需要,采用挤压铸造法制取了Al2O3短纤维强化ZA22合金复合材料,并对其在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还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试样磨损表面形貌进行了观察,进而对材料的磨损机理作了... 针对无油润滑场合的实际需要,采用挤压铸造法制取了Al2O3短纤维强化ZA22合金复合材料,并对其在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还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试样磨损表面形貌进行了观察,进而对材料的磨损机理作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随着Al2O3短纤维含量的增大,zA22/Al2O3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提高,但摩擦性能降低;当纤维取向垂直于摩擦面时,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比纤维平行于摩擦面取向时的好;随着载荷或磨损时间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相应地减小或增大,而其磨损失重都明显增大,但磨损失重的增大幅度都比ZA22合金的小,而摩擦系数的增大幅度比ZA22合金的大;ZA22合金的磨损机理是以严重的犁削和粘着磨损为主,而ZA22/Al2O3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则是以轻微的犁削和氧化磨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纤维 合金 摩擦磨损 三氧化二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